NY/T 4512-2025 非洲菊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技术规程,农业
文档页数:13
文档大小:6.48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农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4512-2025

非洲菊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identification of gerbera resistance tophytophthorabl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花卉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云南省花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秀梅、王丽花、张艺萍、瞿素萍、刘霞婷、王继华、许风、张丽芳、代月星、苏艳、解玮佳.

非洲菊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非洲菊疫病抗性鉴定程序,规定了鉴定前准备、接种体制备、抗性测定、抗性评价和鉴定后材料处理的操作指示以及转换条件,描述了相应的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 Bolus)种质对疫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文件.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NY/T1592非洲菊切花种苗等级规格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非洲菊疫病gerbera phytophthora blight由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 Laff.)侵染非洲菊引起的流行性病害.

3. 2

用于人工接种,能侵染非洲菊的隐地疫霉游动孢子悬浮液.

4鉴定程序

包括鉴定前准备、接种体制备、抗性测定、抗性评价和鉴定后材料处理5个阶段,见图1所示.

5鉴定

5.1鉴定前准备

5.1.1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

5.1.2培养基及试剂制备

V 蔬菜汁100mL CaCO 0.2g、琼脂20g、去离子水900mL,121“C高压灭菌20min.

V 蔬菜汁100mL.CaCO 1g,混匀后1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与去离子水按1:9的比例稀释,121C高压灭菌20min.

5.1.2.3土壤浸出液制备

取园土500g-加人去离子水500mL,充分搅匀后静置3h.取上清液用滤纸过滤,再经孔径0.22gm的滤膜过滤除菌2次,滤液置于(4士1)℃冰箱保存备用.

5.2接种体制备

图1非洲菊疫病抗性鉴定技术流程

采集具有典型非洲菊疫病症状(见附录A中的图A.1)的病株样品,放人自封袋密封,编号后置于(4士1)C冰箱保存备用.

5.2.1.2病样表面消毒

取病株染病叶柄基部,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病健交界部位宜切成0.5cm×0.5cm的小块,用75%酒精浸2s~3s,再用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min后取出,用灭菌水清洗3次.

5.2.1.3病原物分离培养

放至25℃~28℃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5d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消毒好的病样接种至10%V,平板培养基上,每Ⅲ宜接种3块,用封口膜密封后

5.2.1.4分离物纯化及鉴定

分离物的形态学特征见图A.2和图A.3.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确认为隐地疫霉后,科赫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将菌株接种于10%V平板培养基上,于25℃~28C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d,置于(4士1)℃冰箱保存备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