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北 東省地方 标 嬰准
DB13/T6088-2025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与设计规范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河北省矿山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勘查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南贵军、张兆长、李予红、部洪强、李艳晨、何佳林、王国晨、王耀宗、田占良、王松林、郑小刚、司会庚、郭睿、安雪景、李岩、张晶旭、张瑞朋、李云鹏、周一鸣.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与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与设计总体目标、勘查、设计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结束后的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勘查与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1044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6453.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727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485微灌工程技术标准DZ/T0219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DZ/T022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62集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勘查规范DZ/T0374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TD/T1070.1-202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 TD/T1070.4-2022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4部分:建材矿山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矿山生态条件Mine EcologicalCondition
矿山所在生态单元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等.
3. 2
矿山生态问题Mine EcologicalProblem
由于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的过程与现象.主要包括包括地质灾害、土地损毁、地形地貌破坏、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等.
3.3
矿山生态修复Mine EcologicalRestoration
DB 13/T 6088-2025
指依靠自然力量或通过人工措施干预,对因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和植被破坏等矿山生态问题进行修复,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 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来源:TD/T 1070.12022 3.1]
4总体目标
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矿山生态间题及其危害程度等, 把因矿产资源开采而破坏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依据矿山周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结合必要的人工修复措施,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勘查与设计,消除地质安全隐惠,改善水土环境, 有效恢复生态功能,使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区域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5勘查
5.1勘查范围
及周边地质环境对修复区域影响的范围. 充分体现生态系统完整性,统筹考虑矿山所在的生态单元,主要包括采矿活动影响到的区域以
5.2勘查方案
5.2.1资料收集
应充分、系统收集矿山概况、自然地理条件、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相关社会经济及规划等资料.引用资料须现场校验.
a)矿山概况资料:矿山名称、地理位置、面积、范围坐标、开采矿种、规模、闭坑或废弃时 间等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开发利用情况、矿山及周边已实施的修复治理工程情况等资料:b)自然地理条件资料:交通、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资料:c)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资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 d)相关社会经济及规划资料:社会经济基本概况、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土地利用现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矿山生态修复前期工作等资料.
5.2.2现场踏勘
5.2.2.1在编制勘查方案之前,应在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现场踏勘工作. 5.2.2.2现场踏勘采用路线穿越与追索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了解矿山生态条件、矿山生态问题、勘查工作条件,初步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思路等.
5.2.3勘查方案编写
5.2.3.1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确定勘查方法和勘查精度,进行勘查工作部署,编制勘查方案.5.2.3.2勘查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矿山概况、工作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矿山生态修复思路、 勘查工作部署、勤查工作技术要求、预期提交成果、经费预算、相关附图等内容.
5.3勘查内容
主要包括矿山生态问题、拟设工程部位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对于一些成因类型复杂、生态影响严重的重大问题应开展专项调查.
5.3.1矿山生态问题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土地损毁、地形地貌破坏、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
5.3.1.1地质灾害勘查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裂缝等分布及 特征,并对其稳定性(易发性)进行评价.
5.3.1.2土地损毁勘查主要包括土地损毁的类型、面积和方式等:可复垦土地的可能性、类型和范围等.
5.3.1.3地形地貌勘查主要包括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方式、程度等.不同部位具体勘查内容如下:
a)采场边坡:边坡的位置、范围、高度、坡度、岩性、主控结构面和微地形等:b)岩墙、残山、采坑:位置、面积、体积、高度(深度)、岩土体结构特征、岩性和主控结构 面等:c)渣堆、渣坡、堆料场、研石山、排土场:位置、范围、面积、体积、厚度、高度、坡度、工d)采矿平台、工业场地、道路、生活办公区:位置、面积、附着物等. 程地质特征、物质组成、稳定性等:
5.3.1.4水资源破坏勘查主要包括采矿活动影响的含水层类型、层位、范围、水位变化,地表水空间分布、水量变化等.
5.3.1.5生态退化勘查主要包括植被和动物等.
a)植被:采矿活动导致表层土壤质地破坏、土壤侵蚀等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植被损毁的b)动物:动物栖息地破坏的空间分布、面积、程度,以及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 类型、面积和分布: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等.
5.3.2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地形整治工程、挡土墙、截(排)水工程等,应查明工程部位的岩土体类型、结构,岩石的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土体的密实度、承载力等工程地质条 件,为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物理力学参数.
5.3.3施工条件
响与作用.
5.3.3.2调查工作区周边可利用的水源(水井、泉、河流、水库)的位置、水质、水量:灌排骨干 设施类型、数量、分布、质量和运行情况:分析现状水源对工程布置的影响与可利用性.
5.3.3.3调查相关变电站位置、规模和容量及相关配电、用电设备位置、数量、容量、功率、分布和运营方式.分析已有供电设备对工程布置的影响与可利用性.
5.3.3.4调查修复工程所需的砂石料、钢筋、水泥、苗木、植物种子等生态修复工程所需材料市场供应情况.
5.3.3.5调查工作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源分布、方量、质量和运输条件.
5.4勘查方法
5.4.1控制测量
5.4.1.1应在工作区内或周边设置测量平面控制点,平面控制网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 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测量技术要求、控制网设计、选点与埋石、数据处理应符合GB/T18341相关要求.
5.4.1.2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首级高程控制网等级不低于四等.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 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GB/T18341相关要求.
5.4.2地形测绘
5.4.2.1数字化地形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地形图测量范围应不小于勘查范围,并满足调查与勘查、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测b)地形图坐标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按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高程系统采用1985 等要求:国家高程基准:c)地形图测量比例尺应能准确反映工作区地形地貌、矿山生态问题.比例尺一般为1:200~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