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竹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张苏俊",赵志高”,张文娟”,石亚勇”
(1.南京林业大学材科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37: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重组竹是一种将竹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竹质复合材料,介绍了4根由重组竹制作的方形截面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及理论计算,初步探明了方形截面重组竹柱在受压时的承载能力及破坏形态, 结果表明其破坏是杆件丧失整体稳定性所致,并没有出现强度破坏:试验所得的压杆稳定承载力与理论计算的临界载接近,为重组竹柱应用于建筑结构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种结构:重组竹柱:输心受压: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6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98(2015)24-0120-04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xial Compression of Rebinant Bamboo Columns
(1. Collge of Materiale Srience and Enginering. Manjing Forent Unin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o; 2. Department ef Cisil Engineering and Arehiseeture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nate Yangzhou Jiongsu225127 China)
Abstract Rebinant bamboo column is a kind of bamboo pound material which is reorganized andthen strengthened as a form. The axial pression experiments by 4 square section columns which were made from rebinant bamboo columns were carried out.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calculation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 of the columns under pression were preliminarily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was caused by the loss of the whole stability of the bars itwasn’ t the strength. The stability pressure load resulted from experiment gave a good agreement to thebamboo columns to use in building structure. critical load obtained from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which provided a reliable reference for rebinant
Key words;special structures; rebinant bamboo columns; axial pression; experiments; research
0引言
1试验研究
竹节处抗拉强度低等缺陷,近几年逐渐被应用于建件,但实际工程中的柱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初弯曲、 相关设计规范,重组竹柱可以设计为轴心受压构初偏心等缺陷,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重组竹柱轴心受压试验的研究.通过本文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希望得到重组竹柱受压时的破坏形态和稳定承载力,说明重组竹可以作为结构柱使用.
由于重组竹保留了竹材的优点,改善了竹材如1.1试件设计和制作
本次试验设计了4根重组竹柱,试件的加工采筑结构中.目前对重组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加用同一批材料,重组竹的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为:工和基本力学性能方面,关于重组竹作为建筑结构含水率8.9%,密度1.1kg/m',弹性模量柱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国内还没有重组竹结构6989.4MPa,顺纹抗压强度80MPa.在计算中不考患胶黏剂的老化和在使用中带来的松弛性,并且采 用同样的施工工艺进行加工,柱的截面尺寸为75mmx75mm,高度均为1300mm,长细比入=60,分别记作桂1、柱2、桂3、柱4.同时制作试件时将试件的两个端面磨平,使两端端面尽量与试件轴线 垂直,从而尽量减少由于加工制造而造成加载时的初偏心.
1.2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本次试验采用200t长柱试验机进行静力加载,在试件的上下两端安装刀较,刀饺的安装保证试件
截面在平行于刀较的轴线上转动;刀要保证接触加载至设定加载级别时,稳定2min后记录应变及挠 面尽量小,保证转动灵敏,尽量减少约束.同时将度值:并观测刀较支座的转对情况.十字形标线,顶和柱底的刀饺放置方向应保证在任何方向柱的计算长度不变.图1为刀铰示意.
刀的上下表面也加工成正方形,并设置对准用的1.4数据记录
在整个加载过程中进行物理对中,为保证物理对中的效果,在刀铰的上下底板上将柱安装的精确位置用铅笔做标记,以方便物理对中和柱位置的控 制;同时利用磁力吊锤控制柱的垂直度,并利用吊锤检查上下对中的效果,如出现偏差,及时进行修正,校正好后,柱的两边用长木条支撑在压力机两边柱上,使柱保持在安装位置,然后施加10kN荷载,稳定柱,然后将测量挠度用百分表按照柱上刻 画的位置安装到位,并调零,可认为此时构件为轴心受压,然后按照试验设计要求逐级加载.当加载出现荷载不再继续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构件的变形却在不断继续发展时,便可确定该构件已处于失稳状态,以此时的荷载作为试件的极限荷载;与极 限荷载对应的应变作为构件失稳时的极限应变,对
图1刀较Fig.1 Knife hinge
为测定试件的应变值,在柱的中央截面的4个侧面沿竖向和横向粘贴标距为50mm的电阻应变片0.1),栅长×栅宽:50mm×3mm,灵敏度为(2.08± 各1对,应变片采用BX120-50AA,电阻为(119.8±1)%;为测量试件的侧向挠度,沿柱高度方向在垂铰的面上用胶水粘贴1个木块,用百分表抵住木块.2 图2为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示意.
2.1重组竹的破坏形态
和挠度变化随荷载的增加面增大,当荷载达到某一 从试验过程来看,初始加载时,构件的应变值数值且保持不变时,应变和挠度都出现不断增加,此时百分表的表针不停转动.当施加的荷载全部卸载后,试件在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弯曲变形基本得到恢复,残余变形量很少,基本可以忽略,初步可 以断定,重组竹柱的整体失稳是在弹性范围内的弯曲屈曲.正方形截面重组竹柱在承受轴心压力后,同时存在轴向变形和弯曲变形,说明试件符合实际轴心压杆的特性,存在初始弯曲和初始偏心;当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荷载不增加而变形不 断增加但没有发生强度破坏的现象,基本符合实际轴心压杆的整体失稳现象,因此其破坏形态认定为弯曲屈曲型整体失稳.
图2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Fig. 2 Test equipment and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1.3试验步骤和过程
试验采用单调加载静力试验,在正式加载前,状态,使变形和荷载的关系趋于稳定.此次试验初 对安装好的试验柱进行预加压,使其进人正常工作始荷载值设定为10kN,同时检查试验装置是否可靠和所用测量仪表的工作是否正常,然后从初始荷载加载到第1级加载完成(荷载F),再卸载至初始荷载,反复进行4次,F,值取为20kN;随即以匀度连续逐级加载,每级荷载为△F,但考虑到重组竹柱的 承载力比木柱的承载力高,为较为详细地记录试验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起始荷载分级较大,而在接近极限荷载时,采用较小分级,以便获得最接近其稳竹柱中点位置处侧向绕度最大,随着荷载的增加挠定临界荷载的试验值,每级加载的数值为:F=10~度不断增加,在4根柱中,整体失稳前最大侧向40kN时,△F=10kN;F>40kN时;△F=5kN.每次挠度为7.36mm,最小仅为4.70mm.
2.2重组竹的总体压缩变形和侧向挠度
0.74mm,可以看出柱最终失稳时的总体压缩变形很 柱的总体压缩变形最大为2.19mm,最小为小.不同荷载下柱的侧向度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当荷载为10kN时,重组竹柱中央已偏离轴线位置产生微量弯曲变形,使压杆在外加压力作用下除发生轴向压缩变形外,还附加了弯曲变形, 由于试验状态下的柱存在初弯曲和初偏心,故试验初期出现弯曲为正常现象.同时可以发现在重组
2.3荷载-应变曲线
试验测得4根柱跨中截面的4个侧面沿构件竖向和横向的应变数值,图4所示关系曲线是各柱弯 曲受拉一侧上的拉应变和压应变随荷载变化的情况.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重组竹柱在加载初期,荷载与应变基本保持线性关系.由于试件并非理想的轴心压杆,因此随着荷载不断加大,试件两侧拉、压应力不断加大,处于弯曲平衡状态,符合实际 轴心压杆特征.
2.4试验承载力与理论计算比较
图3不同荷载下各柱的挠度
Fig.3The deflection of each column under different loads
图4各柱荷载-应变关系曲线Fig.4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load and strain of each columns
4根柱子具体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柱主要试验结果
The main test results of each column柱编号 载力/kN 试验承 最大捷 度/mm 应变/μe 最大拉 应变/e 最大压 缩量/mm 最大压2 85 80 4.70 5.95 773 354 2 456 1 209 0.74 2.193 100 7.36 1032 -285 0 1.034 120 6.70 771 -1 94 3 1.02
竹柱失稳破坏时的临界荷载采用材料力学计算公式: 实际测得的柱截面尺寸和长度如表2所示,重组
F.s =EI长度系数.理论计算的临界荷载如表2所示.
柱轴心受压时的破坏形态为弯曲屈曲型整体失稳.重组竹柱产生的整体失稳是在弹性范围内的弯曲屈曲,说明重组竹材料弹性较好,稳定承载力计算 可适用材料力学基本公式.作者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如下:①工程中梁柱节点尽量按照接处理,使柱尽可能接近轴心受压状态;②为提高柱的抗弯能力,提高稳定极限承载力,当柱2个主轴方向柱距不同时可以采用矩形截面柱:③实际工程设计时轴心压杆承载力可参考欧拉临界力计算公式,不宜采用 本结构规范计算公式:④为提高柱的长细比,同时也不增加用材,可选用箱形截面或工字形截面柱.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中关于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计算公式为N/A≤f,其中:N为柱压力设计值,A为构件长细比,A=60:为柱180MPa.为顺纹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按木结构规范计算轴心压力设计值(见表2).
表2轴心受压重组竹柱的主要结果Table 2The main results of rebinantbamboo columns under axial pression
参考文献:
[1]于文吉,我国重组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木材工 业 2012(1):11-14.[2]秦莉,于文吉,重组竹研究现状与展塑[J].世界林业研究,[ 3 ] LIU S M LJU J S. New building material-be deelspment and 2009(6) ;55-59.applicstion of reeonbinant banbo [ J ]. Advanced Maierials [4]单炼,李玉眼,竹材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录分析[].森林 Researh 2013(773) : 441-444.工程 2008(2) :62-65.[5]束必,育忠平,赵志高,等.重组竹框架结构的设计[J]、林 业科技开发,2014(5):82-86[6]张使珍,任海青,钟水,等,重组竹抗压与抗控力学性能的分[7]孙玲玲.重组竹顺纹单轴应力-应变关系究[D].南京:南 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107-111.京林业大学,2013.[8]育忠平,张苏役,束必清,碳化重组竹在竹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J].林产工业 2013(6) ;:4445 53.[9]水结构设计规雁;CB50005-200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试件 截面尺寸 计算长 理论临界试验承载轴心压力编号 5×A/ms 度/mm荷载F_/LN力/LN 设计值/N2 75 ×74 74 ×75 1303 1300 106 106 80 85 2843 75 ×75 1300 108 1004 75 ×75 1300 108 120 288
承载力均小于按照理想轴心压杆计算的理论临界 由表1,2可以看出,除柱4以外其余柱的试验萄载,也符合实际轴心压杆的受力情况.同时发现,因为木结构规范中所计算的是理想轴心压杆,而重组竹属于非均质材料,性能不同于木材,顺纹抗压强度大,故按照木结构规范中公式计算的轴心 压力设计值较大,与试验值相差较远,因此实际工程设计时不宜采用木结构规范计算公式.
3结语
根据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判定重组竹
[6]提丹载,王骤,张振民,等,度旧尼龙制品的循环利用[1].广东化工 2008(2) :58-61 92.[7]高踪芝,周彦豪,陈福林,等,尼龙短纤维提核檬胶复合材料 增强胎面胶[1].合成橡胶工业,2005(3):216-218.[8]彭小齐,王勇或,心诚,尼龙纤维对握凝土性能的改善[ 9 ] TAMIKUNI KOMATSU KIRUTA H JUJIY et al. Durnbility [J].新型建筑材料 2003(4):10-12.sesment of grgid-minforod aphalt conete[I]. Ceotesles[10 ] Chen I Xu Q. Esperimenal study af fibes in sabilizing and d Gesmembnes 1998 16 (5 ) ;257-271.reinfring pat binder[ J]. Ful 010(89) ;116-122.[11 SERKAN TAPKIN. The eflet f polspplee fbes s aphaltperformance [ J ]. Building and Eavironment 2008 ( 43 ) : 1065-1071.[12] Edwand Burtos Scot. Polymer/fiber modihed asphalt fracture mechasisms and micmetructsre elationships to diatreaes andemvirusmental factoes[ D] . 1993.[13 ] KLIMKEIT B CASTACNET S NADOT Y et al. Faigue damage 0 3d 8d p sMaterils Seirsee and Enginering A 2011 528 (3) :1577-1588.
(上接第71页)
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其增强机理在于废尼龙丝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吸油与黏附作用、加筋作用及废尼龙丝对沥青混凝土裂缝扩展的阻滞效应.
丝的回收利用,推进绿色道路建筑材料的研发. 3)将废尼龙丝用于沥青混合料,促进了废尼龙
参考文献:
[1]封基良.纤维断青据合料增强机理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2]丁智勇.纤维浙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四安:长安大 东南大学,2006.牛,2009.[3]付板,玻端纤维对新青疆凝土界面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8.[4]高福权,聚酯纤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5]刘立新,指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季及材料学原理[M].北京:人 业大学,2006.民交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