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说明
目录
1.1任务来源...1.2工作过程..
2.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及相关标准制定情况
2.1国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2.2国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3.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原则及思路
3.1标准制订的必要性.3.2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3.3标准制定的技术路线.
4.标准内容....
4.1适用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4建设原则和功能定位.4.5建设要求和主要内容. 104.6污染控制.4.7质量管理.. 114.8命名规则.
6.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12
1.项目背景
1.1任务来源
2021年,江苏省谋划构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研究制定《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一期)建设方案》,提出在现有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标准规范体系.同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由南京大学牵头,联合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参与的《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研究网络建设示范》科研项目.生物多样性观测站作为开展观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及时准确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借助该科研项目研究契机,结合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的需求,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制定《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为全省建设统一规范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构建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以及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提供有力支撑.
1.2工作过程
项目承担单位高度重视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制定工作,为实现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标准化建设、统一性管理,保障观测网络规范、高效的运行,承担单位按照《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规则》(国环规法规(2020)4号)的有关要求成立标准编制组.标准编制组成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前期项目研究与文献资料分析,赴浙江省、上海市等地进行调研,学习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经验做法,召开多次研讨会,讨论并确定了开展标准编制工作的原则、程序、步骤和方法,研究起草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2024年4月,生态环境部实施《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为全国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提供了统一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编制组对《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2024年8月,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标准文本,最后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及相关标准制定情况
2.1国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野外台站作为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的基本手段,以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研究为核心任务,在解决区域性、系统性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势态迅猛.目前为止,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全球、区域、国家尺度快速发展.由国家、区域、国际组织或重大项目支持的环境与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网络有:热带森林科学中心(CTFS)、亚马逊森林清查网络(RAINFOR)、热带生态评估与监测网络(TEAM)、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全球森林监测网络(ForestGEO)、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地球观测组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亚太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BON)、北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ArcticBON)、欧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EUBON)等.
2.2.1亚太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APBON)
亚太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APBON)是一个促进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观测与保护合作的重要平台,隶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该网络旨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挑战,特别关注亚太地区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通过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开展长期生态监测和数据共享,支持各国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APBON致力于整合亚太各国的监测数据,开发区域化的观测方法,并推动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政策和保护实践,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2.2.2欧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EUBON)
欧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EUBON)是一个覆盖欧洲的长期生态监测与研究网络,致力于通过协调各成员国的生态观测活动,提升对生态系统动态、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等驱动因子关系的理解.该网络聚焦于长期、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涵盖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EUBON强调开放数据共享,与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紧密协作,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支持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自然保护法令》等政策,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承诺.
2.2国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2.2.1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BON)致力于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监测网络系统,涵盖10个专项网,在全国30个主点和60个辅点,对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多营养级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监测.该系统通过配备近地面遥感无人机、树木生长环、迁徙鸟类卫星追踪器、森林塔吊、两栖动物无线电全频跟踪定位仪以及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实现了从地下到林冠的天一空一地一体化、长时序自动化监测体系,形成了多尺度、多类群(功能群)及多营养级相互作用的重点监测与研究平台.这不仅有助于在国家层面上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也为分析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2.2.2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为了监测中国生态环境变化,综合研究中国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重大问题,发展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于1988年开始组建成立.目前,该研究网络由16个农田生态系统试验站、11个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3个草地生态系统试验站、3个沙漠生态系统试验站、1个沼泽生态系统试验站、2个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3个海洋生态系统试验站、1个城市生态站,以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域生态系统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所组成.
2.2.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TFS-ForestGEO)的关键成员.CForBio涵盖了北方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及热带雨林等多种森林类型中的样地和研究设施,重视长期定位监测,除了每5年一次的复查和种子雨、幼苗、调落物等常规监测外,还逐步开展了功能性状、径向生长、倒未及枯立木、近地面遥感以及野生动物等多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如今,CForBio已成为支撑我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