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114.2-2017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 evaluation ofsoybean forresistance topests-Part 2: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forresistance tofrogeyeleafspot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前言
NY/T3114《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6个部分:第2部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第3部分: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范;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规范;第5部分:大豆抗大豆蚜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为NY/T3114的第2部分. 第6部分:大豆抗食心虫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晋齐鸣、张伟、苏前富、宋淑云、李红、孟玲敏、贾娇.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本部分适用于各种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庆班病掉性的田间 工接种鉴 定及评价.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10
NY/T 3114.2-2017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一种技术.
2. 11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 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12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通过对植株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2.13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
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显著致病性差异的生物类群.2. 14
鉴别寄主differentialhost
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致病性/株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品系或材料.
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3.1病原物分离
态学鉴定确认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尾孢属、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sojinaHa- 从具有典型病征的大豆籽粒或病叶上,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大豆灰班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ra)后(参见附录A的A.1),采用单孢分离进行分离物纯化,经致病性测定后,保存备用.
3.2生理小种鉴定
对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病原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方法参见A.2.
3.3接种体的繁殖和保存
3.3.1接种体的繁殖
选用高粱粒培养基扩大繁殖.高梁粒先泡后煮至半熟,沥水后装人容量为500mL的锥形瓶中至300mL刻度处,用封口膜封住瓶口121C高温灭菌60min,取出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每瓶接1试管长满病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dextroscagar,PDA)斜面.置于25C~28"C恒温箱中培养,3d后摇瓶1次,使病菌分布均匀,培养15d后菌丝布满高梁粒,用水洗去高梁粒表面菌丝晾干后在干燥阴凉处保存备用.
3.3.2接种体的保存
可用PDA培养基斜面试管保存于4C冰箱,每2个月转管1次.也可将装有通过高梁粒培养基繁殖好的大豆灰斑病菌三角瓶,置4C冰箱内保存,限当年使用.
4鉴定设计
在鉴定则中,鉴定材料按照生育期顺序排列,每品种种植行长5m,1行区,10cm等距点播.每15份~20份鉴定材料间设1组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根据当地适合生育期选择已知抗病、感病且其抗感性稳定的材料作为对照品种.
5接种
5.1接种时期
大豆灰斑病成株期抗性鉴定接种时期为花前期至初花期.
5.2接种悬浮液制备
条件下培养,诱发使其产生新鲜孢子,取样镜检确认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后,用无菌水洗下,纱布过滤后 接种前3d,取出保存好的带菌高梁粒,将其摊在灭菌的盘中,上可覆盖无菌纱布保持高湿度,室温加人3%的蔗糖制成孢子浓度为1×10个/mL的接种悬浮液.
5.3接种方法
选择阴天或雨后傍晚无风时用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全田全株均匀喷雾接种,每隔7d~10d接种一次,共接2次~3次,分生理小种接种时要使用不同的喷雾器并做好隔离,防止小种间混合侵染.
5.4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需保湿48h,可采取喷雾或沟灌等措施保持湿度.
6病情调查
6.1调查时间
病情调查于接种20d~30d后进行.
6.2调查方法
调查每份鉴定材料全部株数的全株发病情况,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记载病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DI).
6.3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植株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0 症状描述1 全区植株仅有少数叶片发病,病斑直径在2mm以下,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以下 全区植株叶片上无病斑3 多数植株少数叶片发病,病斑直径2mm,中央白色,可产生少量孢子,病斑占叶面积的1%~5%5 孢子.病班占叶面积6%~20%,叶片不枯死 植株大部发病,病斑直径为2mm以上的中型斑,病斑中央有较大部分的灰白色坏死,产生大量7 50%.部分叶片枯死 植株叶片普遍发病,病斑较多,病斑直径为3mm~6mm的较不规则型病斑,占叶面积21%~植株普遍发病,叶片布满病斑,有时病斑连片,产生大量孢子,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多数叶片9 因病提早枯死
6.4病情指数计算
按式(1)计算.
式中:
DI- 病情指数;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各病情级别的植株数,单位为株;n N 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S 一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7抗性评价
7.1有效性鉴定
当设置的对照品种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感病DI>60),该批次视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