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的全面指南
随着11月的到来,2025年度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工作已正式启动.22个考核巡查组将陆续进驻全国各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深度检查.此次考核巡查旨在“严”学当头,聚焦真问题,硬碰硬地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为企业敲响了必须高度重视的警钟.
一、巡查动向:高规格、严要求、精准发力
本次中央考核巡查绝非例行公事,而是带着明确的使命和精准的靶向.在行前培训中,官方明确强调了“五个严查”:
一查党政领导责任:紧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将安全生产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二查部门监管责任:审视有关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监管是否存在“宽松软”现象.
三查治本攻坚行动:检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推进实效,而非纸面文章.
四查事故多发领域:直指事故频发的地区和行业,进行重点剖析.
五查群众反映线索:对群众举报和职工报告的问题线索,将一查到底.
这五个方向清晰地表明,本次巡查将穿透式地检查安全生产的整个责任链条,任何环节的失守都可能被严肃问责.
二、企业迎检核心:十二项必查内容与血泪警示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对照以下十二项核心内容进行彻底的自查自纠.每一项内容的背后,都有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安全生产责任制:绝不能“只包不管”
企业是否建立了覆盖层级、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是否履行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检查的重中之重.河北赤城县茂源铁矿的塌方事故及其瞒报行为,正是企业“只包不管”、地方监管不力的典型恶果,最终导致企业被提级督办,相关人员被严肃追责.
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切忌“流于形式”
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锁在柜里.必须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切合实际、及时更新并被严格执行.某化工企业因制度缺失、与实际脱节而被重罚30万元;某煤矿企业则因制度空洞、员工不了解内容而被处罚20万元.这警示我们,无效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危险.
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杜绝“走过场与造假”
培训的目的是让员工具备保命的知识和技能.某煤矿企业因培训不到位,特别是外包人员未受培训而被罚;某化工企业更是因培训记录造假、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被处以
30万元罚款并停产整顿.培训上的偷工减料,无异于为事故埋下定时炸弹.
4.安全生产投入:严禁“提取不足与挪用”
安全投入是保障生命的底线.某化工企业因未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甚至将其挪用于日常开支,导致设施老化,最终被重罚50万元并责令停产.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而是对企业未来最重要的投资.
5.隐患排查治理:必须“闭环管理,真查实改
隐患是事故的温床.企业必须建立从排查、记录、整改到复查的闭环管理体系.某化工企业因隐患整改不力、记录造假,导致事故发生,被罚50万元并停工整改.任何对隐患的侥幸和隐瞒,都是在挑战安全的红线.
6.危险源管理:确保“辨识到位、监控有效”
尤其是重大危险源,必须进行彻底辨识、评估、备案和监控.某化工企业的重大危险源未备案、未设警示标志,最终被责令停产整顿并罚款50万元.对危险源的失控,就是对巨大风险的放任.
7.职业健康管理:守护员工“健康的防线”
安全不仅包括不发生急性事故,也包括防范慢性职业伤害.某制造企业因未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未提供合格防护用品、未组织职业健康体检而被重罚30万元.员工的健康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8.事故报告与处理:坚持“及时准确、四不放过”
一旦发生事故,必须按规定及时、如实报告,并严格执行事故调查处理程序.某化工企业因瞒报泄漏事故、破坏现场,被顶格处罚100万元,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瞒报谎报,只会错上加错,罪加一等.
9.现场安全管理:消除“混乱与违章”
生产现场是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安全通道是否畅通、警示标志是否齐全、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消防设施是否完好,都是直观的检查点.某冶金企业因现场管理混乱、通道堵塞而被处罚20万元并停工整改.整洁规范的现场是安全的基本保障.
10.外包和协作单位管理:做到“资质审核、协议明确”
外包不是“甩包袱”,安全责任不能“一包了之”.企业必须严格审核外包单位资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将其纳入统一管理.某电力企业因将工程发包给无资质单位、现场管理失控而被罚30万元.对外包单位的失管,就是自身责任的失守.
11.应急管理:实现“有预案、能演练、会救援
应急预案不能是“抽屉文件”,应急演练不能是“纸上谈兵”.某化工企业因应急预案缺失、物资设备不足,被罚30万元.有效的应急能力,是事故发生后减少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
12.安全生产档案管理:保证“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档案是追溯安全管理过程的“黑匣子”.山东某化工企业因隐患排查档案造假,试图蒙混过关,最终被顶格处罚10万元、停产整顿,并纳入失信惩戒名单.虚假档案不仅是管理失职,更是诚信的丧失.
中央安全生产考核巡查既是一次严格的“体检”,也是一次宝贵的“赋能”.各企业应以此次巡查为契机,真正将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唯有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都压实,将每一处潜在的风险都管控住,才能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安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