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WA 209-2022 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
ICS91.120.30
CCS Q 17 CWA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标准
T/CWA209-2022
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
Solvent-free polyurethane waterproof coating
2022-06-15发布 2022-07-01实施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
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防水工程非外露用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 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529一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
GB/T6750色漆和清漆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GB/T9264色漆和清漆抗流挂性评定
GB/T16777一2008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GB/T19250一2013聚氨酯防水涂料
GB/T41078-2021建筑防水材料有害物质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solvent-free polyurethane waterproof coating
以异氟酸酯、聚醚多元醇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助剂和填料制成的不添加挥发性溶剂的高固含
量反应型防水涂料。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1.1产品按组分分为:单组分(S)、双组分0)。
4.1.2产品按使用部位分为:平面用(D)、立面用()。
4.2标记
产品按名称、本文件编号、分类顺序标记。
示例:单组分平面用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标记为:
无溶剂聚氨酯防水涂料T,CWA209一2022SH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T/GDC 133-2021 高强复合格栅
ICS 83.140.10 G 33
团 体 标 准 T/GDC 133-2021
高强复合格栅
High Strength Composite Grid
2021-12-17 发布 2021-12-25 实施
广东省产品认证服务协会 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强复合格栅的分类及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贮存。
本标准规定的高强复合格栅具有高透水性,高抗压强度,可填充渣土、沙土、碎石、沥青
或混凝土等材料,还可植草,适用于各类工程领域和民用领域,如重载厂房地面、库房地坪、
堆场地坪,临时道路、矿山进场道路及矿区内部道路,透水路面、健身步道、高尔夫球场、生
态停车场,简易机场跑道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40.1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1843塑料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GB/T 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 5478塑料 滚动磨损试验方法
GB/T 7141塑料热老化试验方法
GB/T 9341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GB/T 11547塑料 耐液体化学试剂性能的测定
GB/T 16422.3 塑料 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GB 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QB/T 2854塑料土工格栅蠕变试验和评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强复合格栅 High Strength Composite Grid
高强复合格栅是由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高分子材料为基材,加入多种改性添加剂与填充物进行
复合而成的材料制成的集地面加固与排渗导水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土工材料,力学性能强,且具有抗蠕变、
耐腐蚀、耐热抗寒、抗 UV 耐老化等优点。
4 分类及规格
4.1 分类
高强复合格栅按格室样式分为可套叠或非套叠两种类型。
4.1.1 可套叠格栅
可套叠格栅的单格排布外形通常有方形田字排布(见图 1),方形品字排布(见图 2)与六边形蜂
窝状排布(见图 3)等几种结构。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正式版 SY/T 4109-2013 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附条文说明).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 无损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standard of oil and gas steel pipeline
SY/T4109-2013
主编部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252号)的要求,本标准编写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检测工作的需要,增加了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方法标准。射线检测中,对引用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更新,调整了像质计选用的界限,增加了黑度计可测量的最大黑度要求,调整了像质计识别方法,更换了允许的最高电压图,对Y射线源的透照厚度范围进行了修正,调整了中心透照和小径管透照的曝光量值,增加了对评片时暗适应时间的要求,调整了底片黑度范围,修订了圆形缺欠允许的最大尺寸,调整了小径管夹层未熔合各级别的允许尺寸,将根部末焊透和错边未焊透的允许尺寸调整到与根部未熔合相同,调整了内凹、烧穿和咬边各级别的允许尺寸。超声检测中,对引用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更新,去掉了对被检测管道直径上限值的限制,按照管径和壁厚划分了探头前沿的选择范围,增加了超声仪器、探头及系统性能的测试方法,增加了对横向缺欠的检测要求等内容。对磁粉和渗透检测的适用范围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对储罐检测验收的规定,渗透检测增加了检测范围的规定本标准由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徐州东方工程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3.1一般要求5
3.2检测单位责任5
3.3无损检测工艺规程·6
3.4无损检测人员6
4射线检测8
4.1辐射防护8
4.2射线照相胶片8
4.3增感屏9
4.4像质计9
4.5观片灯9
4.6黑度计和标准黑度片10
4.7检测标识……10
4.8表面状态……11
4.9透照方式……11
4.10透照几何条件11
4.11分段透照要求12
4.12像质计的放置和识别13
4.13曝光参数13
4.14无用射线和散射线的屏蔽15
4.15胶片处理16
4.16评片要求16
4.17底片质量16
4.18质量分级17
4.19射线检测报告24
5射线数字成像检测……………25
5.1辐射防护………………………25
5.2检测系统…………25
5.3系统分辨率…………………………………………26
5.4线型像质计…………………27
5.5透照方式…………………………………27
5.6透照几何条件28
5.7一次透照长度32
5.8表面状态………32
5.9线型像质计的放置和识别……32
5.10检测标识…………33
5.11曝光参数33
5.12图像分辨率的测定……34
5.13几何尺寸标定35
5.14图像质量及评定…………35
5.15质量分级36
5.16数据存储36
5.17检测报告36
6超声检测……37
6.1超声检测设备………37
6.2超声探头……………37
6.3超声试块……………………………………………38
6.4耦合剂38
6.5距离一波幅曲线39
6.6系统校准和复核40
6.7检测准备……………………41
6.8观场检测…………………………41
6.9质量分级……………………………………………43
6.10检测报告44
7磁粉检测………45
7.1磁粉检测方法………45
7.2磁粉检测设备45
7.3标准试片45
7.4辅助器材………47
7.5磁粉、载体及磁悬液47
7.6校验48
7.7检测范围……………………49
7.8检测准备…………49
7.9检测技术要求49
7.10复验…………50
7.11验收标准51
7.12磁粉检测报告52
8渗透检测……………53
8.1检测方法……………………53
8.2检测材料…………………………………53
8.3试块53
8.4检测灵敏度………………………………55
8.5安全防护………………………………55
8.6检测范围……………………56
8.7表面要求…………56
8.8检测技术要求56
8.9复验58
8.10验收标准58
8.11渗透检测报告59
附录A胶片系统特性指标61
附录B黑度计(光学密度计)定期校验方法62
附录C环向对接焊接接头透照次数确定方法63
附录D检测报告格式65
附录E双线型像质计75
附录F系统分辨率测定77
附录G平面成像最少透照次数的确定方法81
附录H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曝光曲线的制作85
附录I几何尺寸标定87
附录J超声试块的型式和规格89
附录K表面声能损失差的测定91
附录L对比试块的使用及根部缺欠检测灵敏度92
附录M 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系统工作性能测试方法93
附录N非标准温度下的检测规范的确认98
标准用词说明99
引用标准名录………………100
附件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条文说明…10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正式版 GB/T 28570-2012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pdf
ICS 29.160.40 K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570-2012
水轮发电机组 状态在线监测系统 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of on-line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hydraulic turbine and generator units
2012-06-29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本标准以导则的形式初步规定了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功能和基本结构,监测参量主要包括振动、摆度、轴向位移、压力脉动、空气间隙、磁通密度以及局部放电等,力求从技术模式上规范水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行为,充分发挥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在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状态检修方面的辅助作用,以提高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和电站运行管理水平。
本标准同时定义了与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有关的专业术语,规范了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测点布置方案,对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上位机设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并规定了监测参量一般测量方法和数据提供的技术规约。本标准还对系统设备本身的出和现场性能检验、测试项目作出了一般规定,并对随设备提供的相关技术文件给以明确。
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具体应用将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和参量由用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本标准将随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和技术进步而适时修订。
1范围
本标准定义了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专业术语,提出了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系统功能、基本结构、测点布置以及相关技术要求,适用于水电站各种类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564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
GB/T18482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DL/T507水轮发电机组启动试验规程
IEEE1434一2005旋转电机局部放电测量试用导则(IEEE Trial-一Use Guide to the Measurement of Partial Discharges in Rotating Machinery)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on-line 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hydraulic turbine and generator units
实时在线监测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位运行状态的测量系统。
3.2键相信号key phase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在主轴上的基准方位信号。
3.3振动vibration
机组各部件指定点相对于平衡位置随时间的往复位移变化。
3.4摆度run-out
水轮发电机组主轴某部位相对于该部位邻近固定部件的径向振动,又称轴相对振动。
3.5压力脉动pressure pulsation
在选定时段内流道内液体压力相对于平均值的往复变化。
(略)
内容索引: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4
5系统功能4
6系统基本结构6
7测点布置7
8传感器9
9数据采集设备11
10上位机设备12
11试验和检验13
12文件与资料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典型结构示意图16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典型测点配置17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水轮发电机空气间隙传感器典型安装示意图19
附录D(资料性附录)水轮发电机局部放电在线测量概要……21
附录E(资料性附录)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参量技术规约25
附录F(资料性附录)相关标准……28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答疑:请教一下,油管接头井盖板(金属盖板+木制罩板、橡胶密封圈)套什么定额-四川
问题专业: 土建 招投标
所属地区: 四川
提问日期: 2022-08-30 01:17:55
提问网友: 小白
解答网友: MXMM
建议补充子目按市场价计算
碧桂园《建筑工程实体质量控制(给排水及通风空调工程)》培训课件
一、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包括消防工程):
1、重点查看以下部位:
1)屋面;
2)生活(消防)水箱间、水泵房;
3)高位消防水箱间、稳压泵房; 4)管道井(给排水、消防);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间; 6)卫生间;
7)锅炉房、换热站;
8)空调机房;
9)设备、管道转换层(夹层、管廊);
10)超高层建筑避难层。
2、重点核查以下内容:
1)生活给水(消防供水)设施、设备及附件(包括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安装;
2)管道、部件安装(管道连接、管道固定、防腐、绝热);
3)管道穿越楼层、防火墙的封堵;
4)热水(蒸汽)锅炉及附件安装;
5)热水(蒸汽)管道、部件安装;
6)卫生器具安装;
7)室内(外)排水系统安装;
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组件(报警阀、信号阀、水力警铃、水流指示器、喷头、末端试水装置)
安装。
3、重点核查以下文件:
1)分部工程施工方案及专项(试验、检测、调试)施工方案;
2)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性能检验报告、进场检验记录及进场复验报告,压力容器及设备的制造许可证及许可内容附件,消防系统的材料、设备、部件等符合国家有关认证、检验规定的标识及证明文件,饮用水系统的管材、设备等应有卫生许可证;
3)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设备安装、冲洗、消毒、补偿器预拉伸、安全阀定压);
4)试验检测记录(管道、设备、部件的强度及严密性试验,管道通水、满水、通球试验,卫生器具满水试验,消防系统联动试验、设备单机试运行);
5)竣工图。
二、通风与空调工程:
1、重点核查以下部位:
1)屋面;
2)管道井;
3)机房(冷水机、空调机、新风机、排烟及正压风机、热泵、冰蓄冷、等);
4)冷(热)交换站;
5)楼层管道、设备转换层,地下管廊;
6)超高层建筑避难层;
7)各主要使用功能区域。
2、重点核查以下内容:
1)屋面设备(冷却塔、风机、空气源热泵、VRV室外机等)安装(包括隔振装置);
2)屋面风管安装(管道连接、管道固定、防腐、绝热,正压送风口与排烟口之间距离等);
3)室内设备(冷水机组、循环泵、补水箱、热交换器、风机)安装(包括隔振装置);
4)管道、部件安装(管道连接、管道固定、防腐、绝热,风阀、防火阀、消声器、静压箱、散流器、补偿器);
5)水、风管道穿越防火墙体的绝热、防火封堵;
6)压力、温度仪表(传感器)安装。
3、重点核查以下文件: 1)分部工程施工方案及专项(试验、检测、调试)施工方案;
2)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性能检验报告、进场检验记录及进场复验报告,压力容器及设备的制造许可证及许可内容附件,消防系统的材料、设备、部件等符合国家有关认证、检验规定的标识及证明文件;
3)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设备安装、冲洗、补偿器预拉伸、安全阀定压);
4)试验检测记录(水风管道、设备、部件的强度及严密性试验,设备单机试运行、空调系统非设计满负荷条件下联合试运转及调试、防排烟系统功能试验、性能试验、联合试运行及调试);
5)竣工图。
一、屋面雨落口做法的问题
(一)下排水、侧排水应选用相应的雨水斗及相应做法,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4的有关规定。
(二)问题分析:
1、直式雨落口周边屋面加大坡度的目的是使雨水向雨落口汇集,加快排水速度。
2、直式雨落口周边屋面的坡度亦不必过大,不应在局部形成凹槽,使汇集的杂物不易清理。
3、横式雨落口一般设置在不上人的小屋面(屋顶水箱间、电梯机房),如果在横式雨落口入口部位设置篦子,汇集的杂物无人清理,易造成堵塞并形成屋面积水。故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14规定不设篦子。
4、当大屋面设计为横式雨落口时,则雨水口的入口部位应设篦子。
二、平屋面虹吸式雨水斗安装的问题
(一)保证正确性——汇水坑深度应能够淹没雨水斗。
(二)问题分析:
1、前页虹吸雨水斗的安装要求是针对直接安装在平屋面时而言,当安装在平屋面的天沟内时应按《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2015的有关规定执行。
2、虹吸式雨水系统的雨水盘周围必须能够汇集足够量的雨水,雨水盘必须被淹没,否则该系统不能正常满流工作,这是由虹吸式雨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所决定的。
3、设计水深 h 应不小于180mm,且应从水斗的防旋流翼的上边缘计起。
(三)问题控制:
1、前页虹吸雨水斗的安装要求是针对直接安装在平屋面时而言,当安装在平屋面的天沟内时应尽量执行《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2015的有关规定。 【说明】《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ECS183是非强制性标准。
2、虹吸式雨水系统的雨水盘周围必须能够汇集足够量的雨水,雨水盘必须被淹没,否则该系统不能正常满流工作,这是由虹吸式雨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所决定的。
3、设计水深 h 应不小于180mm,且应从水斗的防旋流翼的上边缘计起。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校园弱电智能化项目设计方案(75页、PPT版、图文详解)
校园作为教学单位,它的智能化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办公楼及居民楼建筑,而是有其特殊的要求。其设计特色如下:
在教学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以上的设计思路,本方案的设计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建设目标达成后,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和较完善的功能,又能降低工程投资,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同时,兼顾未来的发展需求和后期的可拓展性。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新手必看《市政管道工程识图知识大全》204页图文培训讲义
第一节 管道工程概述
第二节 管道工程识图
第三节 管道开槽施工
第四节 管道不开槽施工
第五节 附属设施施工
市政管道工程 按其功能主要分为:
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和电信六大类。
给水:供应生活、生产、消防等用水
排水:收集污水雨水,并输送到处理厂
燃气:输送分配燃气
热力:输送分配热源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
电力:动力、照明、电车
电信:市话、光纤、电视、专用通信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高速铁路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变形特性及施工监测信息化》高军
PDF书签索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绿(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1图岩稳定性发展研究现状(2)
1.3.2高地应力隧道卸压支护措施研究现状(5)
1.4主要研究内容(7)
第二章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8)
2.1高地应力软岩围岩变形影响因素(8)
2.1.1地质因素(8)
2.1.2工程因素11)
2.2基于正交设计的围岩变形影响因素(12)
2.2.1正交试验设(12)
2.2.2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12)
2.2.3正交试验结果(13)
2.2.4极差分析(13)
2.2.5方差分析(14)
2.3基于实例分析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变形影响因素(18)
2.3.1工程概况(18)
2.3.2变形情况统计(18)
2.3.3图岩变形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19)
2.4超前应力释放技术(22)
2.5本章小结(22)
第三章高铁隧道结构设计特性(23)
3.1主要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23)
3.2荷载计算(23)
3.2.1荷载计算公式(23)
3.2.2新面荷线计算(25)
3.2.3衬衡内力计算(26)
3.2.4二次衬砌强度检算及配筋(31)
3.3木章小结36)
第四章大断面隧道超前预加固判据及影响因素(37)
4.1引言(37)
4.1.1大断面隧道的定义(37)
4.1.2蝇前预加固工法综述(37)
4.2隧道超前预加固判据(39)
4.2.1隧道掌子而失稳的判据(39)
4.2.2碳道掌子面失稳形式(40)
4.2.3腿道稳定性判据(40)
4.2.4掌子面稳定性分级(41)
4.3超前预加固影响因素(41)
4.3.1超前预加固概述(41)
4.3.2图岩因素影响(42)
4.3.3掌子面超前预加固(42)
4.3.4桶式支护(43)
4.3.5初期支护对超前预加固稳定性影响(44)
4.3.6开挖进尺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45)
4.4本登小结(46)
第五章浅埋、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 冒顶处理技术研究(48)
5.1浅埋段掌子面冒顶概况(48)
5.2浅埋段冒顶原因分析(49)
5.3冒顶塌方处理技术(50)
5.3.1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掺渗入量确定(50)
5.3.2洞内塌方体封闭加固技术(52)
5.3.3塌次处理技术(52)
5.3.4塌方体注浆加周技术(53)
5.3.5已支护段变形处理猎统(57)
5.3.6通过媚方体施工技术(58)
5.4浅埋、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围岩加固(59)
5.4.1图岩加固方案的北选(60)
5.4.2膜道羽内长管野裂注浆施工方法(61)
5.4.3超前错杆稳定掌子面施工方法(64)
5.4.4图岩加因注意事项(65)
5.4.5围岩加固效果分析(65)
5.5木章小结(67)
第六章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技术研究(68)
6.1监控量测的必要性及意义(68)
6.2监控量测项目(68)
6.3量测数据反馈方法(69)
6.4隧道监控量测方案(70)
6.5超前预报技术(73)
6.6监控量测技术(75)
6.6.1测点布置(75)
6.6.2湖方影响段量测数据分析(76)
6.6.3图岩加固段量测数据分折(77)
6.6.4据方之前施工不足分析(80)
6.7本登小(82)
第七章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基本原理(83)
7.1有限元分析法(83)
7.2膜道工程弹性和弹塑性间题的有限元法分(85)
7.2.1隧道工程弹性问题的有限元法分析过程(85)
7.2.2隧道工程弹塑性问题的有限元法分析思路(85)
7.3有限元在岩体支护结构中的应用(87)
7.4初始地应力以及围岩开挖卸载的处理(89)
7.4.1开挖卸荷的基本思想(89)
7.4.2却荷方法的具体实现(89)
7.5本章小结(91)
第八章隧道开挖ANSYS模拟实例分析(93)
8.1 ANSYS软件简介(93)
8.2 ANSYS软件模拟分析(94)
8.3篷道开挖过程的ANSYS仿真模拟(95)
8.3.1膜道的工程概况和计算范国(95)
8.3.2计算参数的选取(96)
8.3.3 ANSYS模型的建立(97)
8.3.4加载与初始抱应力扬模拟(98)
8.4本登小结(113)
第九章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114)
9.1隧道受力特征(114)
9.2隧道变形破坏特征(115)
9.3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116)
9.4本章小结(118)
第十章高地应力软岩隧道“I”字形支架支护方案(120)
10.1“[”字形支架支护(120)
10.2计算模型(120)
10.3工程应用(123)
10.4计算结果分析(127)
10.5本章小节(130)
第十一章隧道监控量测辅助信息化分析系统(131)
11.1系统结构小(131)
11.2系统柒单(132)
11.2.1文件(132)
11.2.2工程和隧道信息管理(133)
11.2.3断面和围岩信息管理(136)
11.2.4必测项目监测及分析模块(142)
11.公5选测项目监测及分析模块(154)
11.2.6数据报表模块(162)
11.2.7蜜日管理(163)
11.3本登小结(163)
第十二章隧道运营期健康信息化监测系统(164)
12.1系统应完成的任务和主要组成(164)
12.2自动化传感测试子系统(165)
12.2.1系统功能(165)
12.2.2传感器选型(165)
12.2.3传感器布设(171)
12.2.4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172)
12.3交通安全监测子系统(175)
12.3.1系统组成及功能(175)
12.3.2各子系统设计方案(175)
12.4综合预警与结构安全评估子系统(181)
12.4.1系统功(181)
12.4.2技术特征(181)
12.4,3系统预警分级(181)
12.4.4系统安全评估方法及实现(182)
12.5用户界面子系统(184)
12.5.1在线监测浮估软件(185)
12.5.2三维隧道仿真数据查询软件(187)
12.5.3月户界面系统软硬件配置(191)
12.6本章小结(191)
第十三章结束语(193)
参考文献(195)
答疑:砖砌盖板式检查井-江西
问题专业: 市政 公路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 江西
提问日期: 2022-08-30 01:02:50
提问网友: awp
什么是砖砌盖板式检查井?
解答网友: nh
是侧壁用砖砌的,顶上的盖板用预制构件设置的检查井
高清PDF《高海拔隧道工程》王明年
随着我国公路网和铁路网的日趋完善,隧道和地下工程的修建向着更高、更深和更长的方向发展。高海拔环境下低气压、低气温和低含氧量的“三低”自然条件,对人和机械都会产生影响。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运动机能下降,反应时间增加:对机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机械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增加,这种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及隧道长度的增加而越发显著。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建设包括设计、施工和运营等多个阶段,而高海拔“低”自然条件对人和机械的影响则贯穿隧道建设的全部阶段。依托高海拔公路隧道工程建设实际,通过大量的实地测试、室内实验理论分析等手段,对高海拔隧道在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面临的人员防护机械升效、运营通风、照明、防灾救援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相关成果为高海拔隧道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于解决其他类似高海拔隧道的施工防护、通风、供氧、机械和照明等技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借鉴意义,对我国高海拔隧道的修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是作者和研究团队对近些年高海拔隧道建设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凝练,可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篷道及地下工程、通风与防灾等专业的教科书。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绪论1
1.1高海拔隧道建设的技术关键3
1.1.1高海拔隧道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技术关键3
1.1.2高海拔隧道施工机械升效技术关键4
1.1.3高海拔隧道运营通风和照明技术关键4
1.1.4高海拔隧道节能技术关键5
1.2高海拔隧道关键技术研究进展5
1.2.1高海拔对施工人员和机械效率影响研究现状5
1.2.2高海拔隧道运营期关键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7
1.2.3高海拔隧道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9
第2章高海拔气象条件对人和机械作用的理论基础12
2.1高海拔气象条件12
2.1.1隧道洞外气象条件随海拔高度变化规律12
2.1.2隧道洞内气象条件随隧道进尺变化规律16
2.2高海拔环境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机理17
2.2.1施工阶段高海拔环境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机理17
2.2.2运营阶段高海拔环境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机理19
2.3高海拔环境对机械作用机理20
2.3.1施工期高海拔环境对机械作用机理20
2.3.2运营期高海拔环境对机械作用机理22
第3章高海拔隧道建设的测试技术28
3.1高海拔环境测试技术28
3.2隧道内环境测试技术29
3.2.1隧道外气象长期数据采集和分析29
3.2.2苑工期隧道内氧气浓度测试33
3.2.3运营期隧道内照明亮度测试37
3.3高海拔人员测试39
3.3.1施工期人员劳动能力测试39
3.3.2运营期人眼反应时间测试47
3.4高海拔机械测试技术52
3.4.1施工期风机功率及风管漏风率测试52
3.4.2运营期汽车污柒物排放洲试:55
第4章高海拔长大隧道施工人员需氧量计算方法及供氧技术58
4.1高海拔遂道供氧的临界海拔高度58
4.1.1基于空气密度改变的临界供氧海拔计算方法58
4.1.2基于等效气管气氧分压的临界供氧海拔计算方法59
4.2高海拔遂道内人员劳动能力降低预测62
4.2.1高海拔地区劳动强度修正系致62
4.2.2高海拔地区劳动强度降低系数65
4.3隧道内需氧量计算方法68
4.3.1高海拔隧道施工人员供氧量计算68
4.3.2高海拔隧道施工弥散式供氧量分折70
4.3.3高海拔隧道施工个体式供氧量分析71
4.3.4高海拔隧道供氧量的确定71
4.4经道内供氧技术72
4.4.1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系统组成72
4.4.2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系统供氧方式72
4.4.3高海拔隧道供氧系统主要参数73
第5章高海拔长大隧道施工机城效率预测方法及升效技术75
5.1高海拔逐道内C0控制标准75
5.1.1C0作用机理及C下K理论模型75
5.1.2C0对人体毒性影响76
5.1.3不同海拔高度C0拉制标准摸型81
5.1.4不同C0浓度下安全工作时问84
5.2隧道内机械排放顶测方法86
5.2.1高海拔地区烟寡掩放量研究86
5.2.2高海拔地区C0排放量研究88
5.3逐道内风管漏风率计算方法91
5.3.1凤管漏风的原理91
5.3.2风管沿程漏风率理论计算92
5.3.3凤管沿程漏风率验证96
5.3.4高海拔风管漏风率修正99
5.4隧道内机城升效技术100
5.4.1轴流风机工作原理101
5.4.2高海拔轴流风机参数修正102
5.4.3高原轴流风机结构优化104
第6章高海拔低交通量隧道运营通风设计方法及控制技术115
6.1汽油车污染物C0排放标淮准115
6.1.1人体与C0接触时间限值的影响因素115
6.1.2基于接触时间限值的洞内C0浓度控制标准117
6.2柴油车污染物V1排放标准121
6.2.1安全停车视距的影响因素121
6.2.2基于安全停车视距的V1浓度控制标准125
6.3高海拔低交通量隧道通风控制标准140
6.3.1地下空间工程换气控制因素及标准140
6.3.2隧道异味气体成分组成142
6.3.3隧道异味气体对人休健康影响机理143
6.3.4高海拔低交通量隧道异味气体分布影响因煮145
6.4高海拔低交通量隧道运营通风换气临界条件150
6.4.1隧道异味气体浓度计算方法150
6.4.2基于异味气体浓度控制标准的换气频率153
6.4.3基于并味气体浓度控制标准的换气临界条件153
6.5高海拔低交通量遂道运营换气频率控制技术155
6.5.1高海拔低交通量醒道交通流分布特狂155
6.5.2川商高原低交通量隧道运营通风换气标准157
第7章高海拔低交通量隧道运营照明设计方法及控制技术164
7.1汽车灯发光照度计算方法164
7.1.1汽车灯具服明效果164
7.1.2汽车灯具照明与隧道灯具照明效果对比167
7.1.3中间段仅车灯照明条件下行车安全性分析168
7.2线道内照度规律计算方法169
7.2.1高海拔隧道中间段布灯形式169
7.2.2高海拔隧道中间段灯具间距176
7.2.3高海拔隧道中间段工程经济性分折177
7.3高海拔隧道照明控制标准178
7.3.1高海拔隧道安全停车视距确定178
7.3.2高海拔隧道停车视距确定181
7.3.3高海拔隧道中间段照明标准196
7.4高海拔逐道照明设计方法196
7.4.1高海拔醒道进出口加强段长度确定198
7.4.2高海拔隧道进出口段灯具布置形式及数量204
7.4.3高海拔隧道进出口灯具布置208
7.5高海拔遂道照明控制技术209
7.5.1公路隧道照明控制技术209
7.5.2高海拔遵道灯具布置方法210
7.5.3高海拔腿道照明调控技术211
主要参考文献214
2022赵爱林-题库+答案、选择+案例
文件1: 2022年一建-建筑-赵爱林 案例题库 -DL(33.83MB)
文件2: 2022年一建-建筑-赵爱林案例题库答案 -DL(37.17MB)
文件3: 2022一建-建筑-赵爱林选择题库及答案-DL(62.83MB)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13(J) 8457-2022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pdf
为推动京津冀工程建设标准领域协同发展,根据河北省 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0 年度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第二批制(修)订计划》(冀建节科函〔2020〕111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近年来全国海绵城市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 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按照京津冀三地互认共享的原则,由三地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本规范共分 7 章和 4 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符号;3. 基本规定;4. 参数与计算;5. 建筑与小区;6. 市政工程;7. 设施设计。
本规范第 1.0.4 条、第 3.0.12 条、第 3.0.14 条、第 5.3.2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绿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管理。
1 总 则
1.0.1 为指导京津冀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及市政工程中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也适用于海绵城市专项改造及系统化治理等项目的相关设计。
1.0.3 规划和设计阶段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利用内容 ;雨水控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 语
2.1.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和方式。
2.1.2 雨水控制与利用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1.3 源头减排 source control
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或模拟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通过渗透、调蓄和净化等措施,在排入排水管渠之前,控制径流产生量、减少径流污染、削减峰值流量和收集利用雨水。
2.1.4 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
利用市政排水设施最大转输、调蓄和净化能力,通过削峰、错峰、减少溢流污染等措施,结合模拟预测和实时在线控制,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和削减溢流污染。
2.1.5 系统治理 systematic governance
利用水系、绿地和灰色设施的调蓄和净化能力,通过河道整治、绿地调蓄、生态补水等措施,协同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1.6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1.7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8 雨水滞蓄 stormwater retention
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
2.1.9 雨水储存 stormwater storage
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
2.1.10 雨水调节 stormwater detention
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
2.1.11 铺装层容水量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pavement layer
单位面积透水地面铺装层可容纳雨水的最大量。
2.1.12 下凹式绿地 sunken green area
低于周边汇水地面,且可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地。
2.1.13 雨量径流系数 pluvio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
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14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15 绿化屋面 green roof
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由植被层、覆土层和排水设施构建的屋顶。
2.1.16 硬化地面 impervious surface
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地面。
2.1.17 透水铺装地面 pervious pavement
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结构。
2.1.18 透水路面结构 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
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的统称。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 ;路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
2.1.19 透水沥青路面 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沥青路面。
2.1.20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混凝土路面。
2.1.21 植被浅沟 grass swale
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2.1.22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facility
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渗透、滞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统称,包括雨水花园、高位花坛和生态树池等。
2.1.23 渗透塘 infiltration pool
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渗透,可减少径流污染和削减峰值流量的滞蓄水塘。
2.1.24 渗透检查井 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2 符 号
(略)
3 基本规定
3.0.1 海绵城市建设应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系统谋划,灰绿结合,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 ”等技术措施实现建设目标。
3.0.2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包括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工程设计和建设项目中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建设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应提供设计专篇。
3.0.3 海绵城市建设应科学评估确定近远期建设目标和指标。新建、改建项目应满足规划指标要求,改造项目应以问题为目标兼顾指标要求。
3.0.4 建设项目应优先利用洼地、水系、绿地作为滞蓄空间,合理控制标高,充分发挥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的源头滞蓄、入渗作用,科学布局排水设施,形成安全、绿色的径流组织,构建蓄排平衡的竖向格局。
3.0.5 宜通过植被浅沟、排水浅沟等将雨水导流至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略)
4 参数与计算
4.1 设计参数
4.1.1 降雨参数应根据项目区域内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 30 年以上降雨资料确定。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降雨量应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典型频率降雨量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参见附录 A。
4.1.2 京津冀典型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详见附录 B。
4.1.3 设计降雨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略)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符号 …………………………………………………………… 2
2.1 术语 …………………………………………………………… 2
2.2 符号 …………………………………………………………… 4
3 基本规定 ……………………………………………………………… 7
4 参数与计算 …………………………………………………………… 9
4.1 设计参数 ……………………………………………………… 9
4.2 设计计算 …………………………………………………… 11
5 建筑与小区 ………………………………………………………… 17
5.1 一般规定 …………………………………………………… 17
5.2 规划设计 …………………………………………………… 18
5.3 系统设计 …………………………………………………… 23
6 市政工程 …………………………………………………………… 29
6.1 一般规定 …………………………………………………… 29
6.2 规划设计 …………………………………………………… 29
6.3 雨水入渗 …………………………………………………… 33
6.4 调蓄排放 …………………………………………………… 36
6.5 收集回用 …………………………………………………… 41
7 设施设计 …………………………………………………………… 44
7.1 一般规定 …………………………………………………… 44
7.2 绿色雨水设施 ……………………………………………… 44
7.3 其他设施 …………………………………………………… 53
附录 A 常用降雨资料………………………………………………… 55
附录 B 主要城市暴雨强度总公式…………………………………… 57
附录 C 蒸发量与降雨量统计表……………………………………… 61
附录 D 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汇总表…………………………………… 65
本规范用词说明………………………………………………………… 66
引用标准名录…………………………………………………………… 67
条文说明………………………………………………………………… 69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JTG 2120-2020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2120一2020
公路工程 结构可靠性设计 统一标准
Unified standard for reliability design of
highway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20-05-07发布
2020-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主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下达 2010 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10〕132 号)的要求,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2120-2020)编制工作。
编制过程中,积极借鉴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的有关规定,从公路行业出发,充分吸纳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1999)的有关内容,总结吸取了近年来大规模公路工程实践的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标准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征求了路面、桥涵、隧道等专业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本标准包括 8 章和 3 个附录,正文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极限状态设计原则、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材料和岩土的性能及结构的几何参量、结构分析与试验辅助设计、分项系数设计方法。附录包括:作用代表值的确定方法、试验辅助设计、分项系数确定方法。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7
3 基本规定 ............................................................................................................... 10
3.1 基本要求...................................................................................................... 10
3.2 安全等级...................................................................................................... 10
3.3 目标可靠指标.............................................................................................. 12
3.4 设计使用年限.............................................................................................. 12
3.5 可靠性管理.................................................................................................. 14
4 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 15
4.1 极限状态...................................................................................................... 15
4.2 设计状况...................................................................................................... 15
4.3 极限状态设计.............................................................................................. 16
5 结构上的作用和环境影响 ................................................................................... 18
5.1 一般规定...................................................................................................... 18
5.2 桥涵结构的作用.......................................................................................... 18
5.3 隧道结构的作用.......................................................................................... 19
5.4 路面结构的作用.......................................................................................... 20
5.5 环境作用...................................................................................................... 20
6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及结构的几何参量 ............................................................... 21
6.1 材料和岩土的性能...................................................................................... 21
6.2 结构的几何参量.......................................................................................... 22
7 结构分析与试验辅助设计 ................................................................................... 23
7.1 一般规定........................................................................................................ 23
7.2 结构分析模型................................................................................................ 23
7.3 作用分析模型................................................................................................ 23
7.4 分析方法........................................................................................................ 24
7.5 试验辅助设计................................................................................................ 24
8 分项系数设计方法 ............................................................................................... 25
8.1 一般规定...................................................................................................... 25
8.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26
8.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9
附录 A 作用代表值的确定方法 ............................................................................. 31
A.1 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 31
A.2 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 31
A.3 可变作用的组合值 ..................................................................................... 32
A.4 可变作用的频遇值 ..................................................................................... 34
A.5 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 ................................................................................. 35
附录 B 试验辅助设计 ................................................................................................ 37
B.1 基本要求 ..................................................................................................... 37
B.2 试验结果的统计评估原则 ......................................................................... 37
附录 C 分项系数确定方法 ..................................................................................... 38
C.1 一般规定 ..................................................................................................... 38
C.2 可靠指标计算 ............................................................................................. 38
C.3 可靠度校准 ................................................................................................. 40
C.4 分项系数确定 ............................................................................................. 40
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 ................................................................................................. 44
条文说明 ..................................................................................................................... 4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技术》王胜年、苏权
本书针对处于华南高温,高湿及高盐严酷海水腐蚀环境下的港珠澳大桥 工程,从耐久性 设计和施工技术
方面,研究其设计使用年限为120年的混凝土结构 寿命保障关键技术。课题研究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研究
成果全面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和施工。在对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总结提炼的基础上,
木书系统介绍了港床澳大桥混凝土结构所处的腐蚀环境分析,利用长期暴露试验开展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综合考虑结构腐蚀风险,保护效果和全寿命成本的附加防腐蚀措施,长寿命和强度
施工性,抗裂性及经济性等协调统一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质量控制,大断面海底混凝土沉管隧道预制
裂缝控制措施,以及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实施的运营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等
本书可为沿海跨海及海上类似工程建设耐久性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也可供从事结构耐久性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教师、学生参考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绪论1
1.1工程建设背景1
1.2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2
1.3工程建设面临的耐久性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4
1.4本书主要内容5
第2章混凝土结构腐蚀环境与分析5
2.1环境条件6
2.1.1气象条件6
2.1.2水文条件7
2.2环境腐蚀作用及严重性分析8
2.2.1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9
2.2.2混凝土碳化引起的钢筋锈蚀11
2.2.3环境盐类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11
2.2.4混凝土内部有害化学反应腐蚀12
2.3混凝土结构腐蚀环境划分13
2.3.1现行国家标准关于基本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的划分13
2.3.2我国现行行业标准关于腐蚀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的划分14
2.3.3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腐蚀环境作用等级17
本章参考文献19
第3章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21
3.1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基本思路21
3.1.1耐久性设计基本方法与思路21
3.1.2华南湛江海洋环境暴露站23
3.13类似环境实体工程耐久性调查25
3.2耐久性设计基本原则29
3.2.1耐久性极限状态29
3.2.2构件设计使用年限30
3.2.3基于概率的附久性设计方法31
3.3海水腐蚀环境新耐久性可靠性设计33
3.3.1氯离子侵人模型33
3.3.2模型参数统计分析34
3.3.3时久性设计参数取值48
3.3.4耐久性设计结果51
3.4基于暴露试验时间反演的耐久性质量控制指标53
3.4.1不同试验方法比较54
3.4.2暴露试验的时间反演57
3.4.3时久性质量控制指标57
3.5碳化环境耐久性可靠性设计58
3.5.1碳化模型61
3.5.2耐久性设计参数取值64
3.5.3耐久性设计结果65
本章参考文献66
第4章长寿命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68
4.1主体结构混凝土性能68
4.1.1港珠澳大桥主体结构混凝土性能要求68
4.1.2桥梁结构混凝土性能68
4.1.3沉管混凝土性能70
4.2混凝土原材料71
4.2.1工程周边混凝土原材料72
4.2.2类似工程原材料质量控制75
4.2.3港珠澳大桥混凝土原材料指标要求78
4.3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82
4.3.1胶凝材料体系的影响82
4.3.2水胶比的影响86
4.3.3浆体比例的影响87
4.3.4集料粒径和级配89
4.4主体结构长寿命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90
4,4.1混凝十配制原则90
4.4.2高性能混凝土试配制92
4.4.3混凝土施工配合比96
本章参考文献97
第5章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控制措施99
5.1现行混凝土耐久性质量控制措施的总体分析99
5.2混凝土全过程质量控制要素100
5.2.1原材料质量控制100
5.2.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03
5.2.3混凝十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技术106
5.2.4硬化混凝上质量控制110
5.3混凝士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112
5.3.1混凝土拌和物水胶比控制112
5.3.2基于成熟度理论的混凝土构件接触海水时间控制118
5.3.3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123
本章参考文献131
第6章混凝土沉管裂缝控制132
6.1沉管混凝土结构开裂风险仿真计算133
6.1.1沉管结构模型建立133
6.1.2标准工况计算结果139
6.1.3控裂参数143
6.1.4不同施工季节分析156
6.2混凝土抗裂性能评价160
6.2.1模型设计160
6.2.2模型试验163
6.2.3仿真计算验证及优化165
6.3沉管节段混凝土结构控裂技术措施及实施效果169
6.3.1沉管混凝土结构控裂措施169
6.3.2沉管混凝十控裂效果174
本章参考文献175
第7章混凝土结构附加防腐蚀措施177
7.1港珠澳大桥主体混凝土结构腐蚀风险分析177
7.1.1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所处部位及腐蚀特点177
7.1.2混凝土结构腐蚀风险评估179
7.2海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措施及特点181
7.2.1混凝土表面涂层181
7.2.2硅皖浸渍183
7.2.3混凝土外加电流阴极保护185
7.2.4环氧树脂涂层钢筋186
7.2.5热浸镀锌钢筋187
7.2.6不锈钢钢筋188
7.2.7包覆不锈钢钢筋191
7.2.8钢筋阻锈剂192
7.2.9透水模板193
7.2.0喷涂聚脲防水涂料197
7.2.11水基深层参透密封型无机防水材料198
7.2.12防腐蚀措施的综合技术比较及适用性分析199
7.3附加防腐蚀措施全寿命成本分析203
7.3.1全寿命经济分析及工程应用203
7.3.2全寿命成本经济计算方法204
7.3.3不同附加防腐蚀措施全寿命经济计算205
7.4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混凝土结构附加防腐蚀措施210
7.4.1附加防腐蚀措施的选择…210
7.4.2附加防腐蚀措施技术要求213
7.4.3附加防腐蚀措施施工及质量控制219
本章参考文献226
第8章耐久性监测229
8.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技术229
8.1.1半电池电位技术230
8.1.2宏电池电流测量技术231
8.13线性极化电阻技术232
8.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传感器系统的研制开发234
8.2.1监测系统的构成234
8.2.2预埋式多功能传感器的开发235
8.2.3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245
8.2.4数据采集与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开发与实现246
8.3港珠澳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设计249
8.3.1耐久性监测实施背景及意义249
8.3.2耐久性监测系统设计原则250
8.3.3监测点及传感器布置251
8.3.4数据采集仪布置253
8.4港珠澳大桥耐久性监测系统建立254
8.4.1传感器的安装254
8.42电缆的铺设256
8.4.3数据采集仪的安装256
8.4.4安装过程中的检查256
8.4.5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控制257
本章参考文献257
索引259
2002~2015版广西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chm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共十一册,为方便使用分为专业册和常用册,其中:
专业册包括:
1.机械设备安装工程;
2.热力设备安装工程;
3.静置设备与工艺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工程;
4.自动化控制仪表安装工程;
5.工业管道工程;
常用册包括:
1.电气设备安装工程;
2.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
3.通风空调工程;
4.给排水、燃气工程;
5.通信设备工程;
6.刷油、防腐蚀、绝热工程。
二、本定额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是编制安装工程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或标底)、竣工结算、调解和处理工程造价纠纷、鉴定工程造价的依据;是衡量投标报价是否合理的基础,是编制企业定额、投标报价的参考。
三、本定额是依据现行有关国家的产品标准、设计规范、施工及验收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编制的,也参考了行业、地方标准,以及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和其他资料。
四、本定额是按目前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采用的施工方法、机械化装备程度、合理的工期、施工工艺和劳动组织条件制定的,反映了社会平均消耗量水平。
五、本定额是按下列正常的施工条件进行编制的:
1.设备、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完整无损,符合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附有合格证书和试验记录;
2.安装工程和土建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正常;
3.安装地点、建筑物、设备基础、预留孔洞等均符合安装要求;
4.水、电供应均满足安装施工正常使用;
5.正常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施工环境。
六、人工费确定:
本定额人工费不体现人工工日消耗,仅体现分项工程人工费,是根据编制期不同工种市场人工单价并结合实际工日消耗量确定的。本定额人工费反映我区2014 年建筑市场工资水平,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适时根据市场行情对定额人工费实行动态管理。
七、材料消耗量的确定:
1.本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在安装工作内容中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零星材料等,并计入相应损耗,其内容和范围包括:从工地仓库、现场集中堆放点或现场加工点到操作或安装地点的运输损耗、施工操作损耗、施工现场堆放损耗。
2.凡定额内未注明单价的材料均为主材,基价中不包括其价格,应根据“( )”内所列的用量,按我区的材料预算价格计算。
3.用量很少,对基价影响很小的零星材料合并为其他材料费,计入材料费内。
4.施工措施性消耗部分,周转性材料按不同方法、不同材质分别列出一次使用量和一次摊销量。
5.材料单价采用南宁市2014 年材料价格。
6.主要材料损耗率见各册附录。
八、施工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确定:
本定额的机械台班消耗量是按正常合理的机械配备和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机械化装备程度综合取定的,在执行中不得因机械型号不同而调整。用量少,占机械费比重小的其他机械合并为其他机械费,以“元”表示。
九、关于水平和垂直运输:
1.设备:包括自安装现场指定堆放地点运至安装地点的水平和垂直运输。
2.材料、成品、半成品:包括自施工单位现场仓库或现场指定堆放点运至安装地点的水平和垂直运输。
3.垂直运输基准面:室内以室内地平面为基准面,室外以安装现场地平面为基准面。对于施工单位采购的材料和设备,其价格中已包含运到工地现场的运费,材料和设备的运输费用不得另
行计算。但因现场场地窄小或存在障碍,需要二次装卸运输时可按实际签证计算二次搬运费。对于业主采购的材料和设备,如业主不能将材料供应到施工现场仓库或指定堆放地点(设备不能供应到现场指定堆放地点),需要施工单位另行运输的,可以计取相应的运输费用。
十、附属于某建筑物安装工程、路灯工程及室外电气、通讯、智能工程的土石方、基础、井类等项目执行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工业管道安装工程中的土方、基础、井类等项目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其配套费用定额。
十一、本定额中注有“ × × × 以内”或“ × × × 以下”者均包括本身,“ × × × 以外”或“ × × × 以上”者,则不包括× × × 本身。
十二、本说明未尽事宜,详见各册和各章说明。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外海沉管安装》林鸣、王强、尹海卿、刘晓东、宿发强
本书依托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对外海沉管安装 关键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总结,包括自主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化、信息化和集成化的专用技术装备系统,自主开发大型沉管外海拖航、锚泊定位、水无人沉放对接成套施工技术,自主创新包含外海深水作业保障、决策指挥管理、长大隧道线形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综合施工管理系统。通过提炼总结工程沉管安装成功经验,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可作为从事沉管隧道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实操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水下隧道相关专业师生的课外工程实例参考书。
PDF书签索引:
序言
第1章绪论1
1.1水下隧道简述1
1.2沉管隧道简介7
1.3外海沉管隧道研究综述12
第2章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概况17
2.1工程项目简介17
2.2总体施工安排21
2.3总体组织管理27
2.4工程特点和难点29
2.5项目背景和要求31
第3章外海沉管安装作业限制条件33
3.1自然环境限制条件33
3.2设计要求限制条件33
3.3作业窗口限制条件44
第4章外海沉管安装作业保障系统64
4.1概述64
4.2作业窗口预报管理系统65
4.3对接窗口预报保障系统76
4.4基槽回淤泥沙预警预报系统80
4.5沉管运动姿态实时监测系统88
4.6封门结构安全实时监测系统93
4.7异常波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96
第5章外海沉管浮运关键技术和装备102
5.1概述102
5.2临时通航和浮运航道设计103
5.3浮运控制参数研究113
5.4浮运操控方案研究126
5.5通航安全保障和管理151
第6章外海沉管系泊关键技术和装备160
6.1概述160
6.2系泊定位方式研究161
6.3系泊控制参数研究172
6.4错泊设备选型182
6.5系泊操控方案研究203
第7章外海沉管沉放和对接关键技术和装备209
7.1概述209
7.2沉放对接控制参数研究210
7.3沉放对接系统研制243
7.4沉放对接操控方案研究279
7.5特殊管节安装技术294
7.6深水沉管回填技术323
第8章外海沉管隧道新型最终接头关键技术和装备326
8.1概述326
8.2新型最终接头总体方案研究327
8.3新型最终接头总体设计339
8.4新型最终接头工厂制造367
8.6新型最终接头焊接合龙407
8.7新型最终接头基础后注浆417
第9章外海沉管安装全过程监控管理429
9.1概述429
9.2沉管基础监控管理434
9.3沉管循装监控管理445
9.4沉管结构监控管理450
9.5沉管线形监控管理477
9.6沉管测量监控管理487
9.7沉管安装指挥决策管理499
第10章外海沉管安装全面风险管理507
10.1概述507
10.2风险管理一般规定509
10.3风险管理组织体系514
10.4风险管理文件体系517
10.5风险管理运行体系518
10.6风险管理主要成果520
10.7风险管理经验总结525
参考文献531
彩图531
高清PDF《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 卷Ⅱ》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
本书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结合理论设计、思考、实践实施而编写的论文的集锦,本卷为沉管安装、沉管预制方面内容,合计106篇论文。
本书的出版可供从事桥梁道路工程设计、施工、测量、监测等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交通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师生阅读。
PDF书签索引:
沉管安装
沉管隧道临时辅助安装设施探讨 林巍(3)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沉管一次舾装安装工艺 唐永波魏杰周建民(16)
沉管管节舾装件安装及精度控制方法 王伟丁宇诚宁进进等(22)
超大型沉管舾装施工风险管控 杨永宏刘亚平尹海卿(29)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压载水系统 林巍(36)
沉管管节钢木结构压载水箱安装工艺及特点 陈聪李元庆(48)
关于沉管隧道管节干舷计算及允许值的研究 林巍李塔吕勇刚(54)
沉管干舷调整施工技术 唐宋唐旭刘然等(63)
管顶人孔井、测量塔的受力变形数值模拟及控制 丁宇诚宁进进(69)
外海沉管浮运安装作业窗口管理及工艺计划研究 宁进进岳远征(75)
超大型沉管出坞施工及控制方法 宁进进丁宇诚(83)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浮运操作指挥系统开发 刘兆权宁进进孙阳阳(88)
港珠澳大桥管节沉放驳制造技术 贾泽鑫钟炳贵(96)
大型沉管与沉放驳摩擦型连接受力分析 苏长玺冯海暴(100)
管节与安装船在浮运过程中连接的研究 华晓涛何可耕董美余(106)
大型管节浮运关键技术分析 朱建国伦灿章(113)
超大型沉管拖航中拖轮的分工作用分析 宁进进郑秀磊孙健等(119)
利用沉管系泊缆力推算沉管外海横拖时的水阻力系数 王伟宁进进窦从越(125)
拖轮螺旋桨尾流对沉管或沉箱浮运的影响 侯连青宁进进(130)
超大型沉管浮运的风险管 宿发强(136)
港珠澳大桥隧道管节沉放船锚泊系泊系统设计 王博汤晶胡文(142)
大型沉管安装工程用锚选型及锚系设计试验研究 苏长玺冯海暴(149)
新型多用途起锚艇的研发与建造 赵孙规(157)
超大型沉管管节拉合系统及控制方法 汤慧驰岳远征张建军等(165)
钢筋混凝土沉管管节与基床摩擦力的试验研究 尚乾坤王殿文(171)
沉管隧道管节线形控制方法 马宗豪孙健管泽旭(176)
沉管尾端铜封门保护罩安装施工技术 宿发强马宗豪(182)
船行波对近距沉管隧道管节安装施工的影响分析 曲俐俐冯海暴付大伟(187)
强对流天气对超大型沉管浮运安装的影响及应急预案 朱岭候亚飞等(200)
珠江三角洲大径流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的影响 宿发强李进宁进进等(206)
沉管安装碎石回填质量控制 张建军尚乾帅(211)
沉管隧道回填减载技术 杨涧来新胜李海平(216)
长距离沉管隧道施工通风技术 马宗豪(220)
外海沉管隧道压载混凝土施工技术 张端朱宝华孙建强(228)
外海沉管隧道人孔封堵技术 朱宝华张端杨涧来(234)
创新型注浆囊袋在沉管隧道不规则抗剪支撑体系中的应用 陈伟彬邦正周王蔚(241)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吊装解析 刘凌锋林巍尹朝晖等(247)
沉管预制
沉管工厂化预制技术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的应用 翟世鸿吴海波杨秀礼(263)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桂山沉管预制厂总平面设计 孙英广梁析毛剑锋(270)
大跨度自稳式横拉钢闸门的应用 董政王晓东刘远林(275)
坞门大沉箱预制技术 李惠明梁杰忠度立(281)
坞门式沉箱模板设计及施工要点 黄文慧董政(291)
大体积钢混组合箱形浮坞门启闭施工工艺 王晓东陈聪(298)
用于大型浮式坞门的橡胶垫结构设计 勇黄丹草陈度志(306)
自动化钢筋加工生产线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中的运用 杨绍城张洪(313)
沉管钢筋笼全断面整体置换法 董政黄文慧(320)
工厂法预制沉管钢筋笼变形控制 冯伟戴书学李凯凯(327)
劲性骨架在大跨度混凝土构件中的应用 陈刚强董政(334)
钢筋笼顶推系统研究与分析 唐三波刘远林(338)
装配式绑扎平台在曲线段沉管顶板钢筋绑扎中的改造技术 成唐张宇航(345)
沉管钢筋笼劲性骨架制作与安装精度控制 张宇航中昌洲(351)
工厂法预制沉管钢筋笼施工技术与优化 李凯凯冯伟(356)
摩擦焊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中的应用 戴书学李阳(362)
沉管预制钢筋质量通病治理 陈刚强柳志(370)
预制沉管大型预埋件精确安装技术 李凯凯李誉文冯伟(374)
沉管交通工程预埋设施安装精度控制 陈聪申昌洲朱咸(381)
大型沉管端钢壳施工工艺比选 张文森黄文慧(387)
沉管管节端钢壳制造及安装工艺 向剑刘经国苏怀平(394)
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端钢壳测量技术 绑正周胡志远季拥军(399)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模板施工工艺 张洪范卓凡刘然(405)
沉管预制侧模承载力分析 董洪静胡少文陈伟龙(412)
曲线段沉管预制模板应用研究 黄文慧董洪静胡汉(417)
消除大型沉管节段接头错台工艺措施 陈伟龙董洪静胡汉鲫(425)
沉管预制混凝土施工工艺比选 李惠明梁杰忠董政(433)
工厂法预制沉管混凝土施工与优化 范单凡范充王李(444)
工厂法沉管预制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 李阳杨红(450)
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研究 杨绍域苏怀平张洪(459)
港珠澳大桥沉管逐道预制混凝土控温设备选择研究 杨秀礼那蔓华(465)
提高超大型沉管节段预制成品尺寸合格率 陈伟龙董洪静胡汉蜘(473)
工厂法预制沉管控裂技术 刘然王李范卓几(480)
港珠澳大桥超大断面隧道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刘可心吴柯刘豪而(486)
超深埋海底沉管隧道接头防水技术 陈伟龙董洪静胡汉脚(493)
预制沉管接头注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冯伟杨红李凯凯(500)
深埋沉管防水体系施工技术 黄涛戴书学李誉文(507)
港珠澳大桥全断面浇筑沉管裂缝控制技术 李姆王胜年王迎飞等(515)
聚脲防水涂层在大型沉管工程中的应用 陈聪徐轶凡(523)
港珠澳大桥长寿命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制 李超王胜年范志宏等(529)
海洋环境长寿命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刘行李超范志宏(541)
全断面浇筑沉管低热低收缩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优选 李超王迎飞张宝兰等(548)
利用足尺模型试验进行沉管全断面浇筑混凝土施工性能研究 王迎飞李超张宝兰等(558)
港珠澳大桥预制沉管混凝土密度控制技术试验研究 李超刘昌义张宝兰等(567)
超大型沉管顶推技术 陈伟彬刘远林李海峰(576)
超大型沉管顶推姿态监控技术 邹正周季拥军缪水丰(584)
沉管顶推施工的保障措施 李海峰刘远林(589)
大型预制构件顶推方案选 彭晓鹏李阳李海峰(597)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顶推技术 杨王李刘然(604)
节段式预制沉管钉顶推系统比选与优化 戴书学游川(612)
沉管顶推施工摩擦系数控制分析 周陈刚强(618)
大型沉管顶推滑板选型与优化 李刘然范卓凡(623)
减少沉管钉顶推轴线和里程偏差方法研究 越国臻(628)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预应力施工技术 黄涛杨红游川(635)
大型节段式沉管预应力管道埋设施工技术 张天阳朱成唐艳(643)
节段式沉管预应力孔道压浆施工技术 唐旭杨餐(648)
提高超长沉管预应力管道压浆密实度工艺措施 梁杰忠陈刚强李翔(653)
沉管预应力混凝土孔道压浆试验研究 陈刚强黄海减(657)
大型GNA止水带安装工艺 刘远林王晓东徐轶凡(665)
管节接头OMEGA止水带安装工艺 周建民唐永波魏杰(670)
大型沉管隧道端封门安装工艺及其优化 黄文慈张文森黄跃龙(676)
超大型沉管预制构件质量管理 粱杰忠陈刚强(684)
超大型沉管预制厂设备管理要点 王晓东赵国臻(688)
高压柴油发电机组在港珠澳大桥施工中的应用及风险分析 刘超邓敏李阳(694)
进口混凝土振捣棒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李誉文苏怀平冯茂因(700)
超大型沉管管节横移施工工艺 陈伟彬刘荣岗戴双全(704)
运用“点一线一面一体”探究支撑体系及转换的应用 高纪兵王晓东(712)
海底隧道预制清水混凝土小型构件技术的运用及研究 杨水宏(720)
小型复杂预制构件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超张宝兰胡文刚等(726)
消防竣工资料目录
竣工资料目录
一、建筑工程消防 验收申报表
二、申请验收报告
三、消防设备材料进场材料报审。
四、设计、施工、变更内容记录
1、开工申请报告
2、施工组织方案
3、竣工报告
............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悬浮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中交建 刘凌锋)2021-11
悬浮隧道 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
中交悬浮隧道工程技术联合研究组
1项目介绍
2概念设计方案
3研究成果
4研究内容
内容摘抄:
悬浮隧道是一种悬浮在水面以下的新型交通结构物,是集隧道工程、海洋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 、材料工程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技术。 悬浮隧道依靠水的浮力支承其重量,受水深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且其单位长度造价不随总跨度的 增加而增加。在非常宽和深的水域,采取传统的桥梁、沉管隧道或地下隧道(盾构、钻爆)等方案会 非常不经济,甚至不可实现。此时,悬浮隧道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据文献记载,国外较为完整的悬浮隧道概念提出于1886年。之后,意大利、挪威、日本等多国先后 提出了悬浮隧道建造方案。我国对悬浮隧道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左右,例如针对千岛湖和金塘海峡 等地提出的悬浮隧道设计。 悬浮隧道的概念虽然已经提出了很多年,针对悬浮隧道的研究和方案设计也从未停止。然而,至今全 世界仍未有一座真正的悬浮隧道建成使用。
中交集团在跨海通道建设领域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已成功实施港珠澳大桥岛 隧工程,目前正在建设深中通道工程和大连湾通道工程等项目,积累了诸多 相关技术和人才储备。 2015年,中交港珠澳岛隧总部提出开展悬浮隧道研究的设想;2017年,中交 集团立项;2018年,中交悬浮隧道工程技术研究项目被列为集团重点项目, 联合研究组正式成立。同年,“悬浮隧道建设”被中国科协评为12个领域的 6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基于强大的海工领域技术经验优势及丰富的人才储备,中交牵头组建联合团 队开展悬浮隧道研究,可追赶国际领先水平,若能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 将进一步提升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交悬浮隧道工程技术联合研究组由岛隧总部牵头,联合国内的公规院、四航院、三航局、天科院 及国外的TEC和TU Delft组成,并与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签订研究合作协议。
本项目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7年09月~2019年06月,主要工作是团队组建、研究内容调研和规划; 第二阶段:2019年07月~2020年12月,主要工作是专题研究和物模试验; 第三阶段:2021 年01月~2022年12月,研究成果总结与整理。 当前,第一阶段已完成验收,第二阶段准备验收。
悬浮隧道横断面拟定主要考量因素为结构抗力、内部空间及重量平衡(图1)。其中,前两个因素 与沉管设计相同,但悬浮隧道对管体重量要求比沉管隧道更为严苛,应预留主动调载空间。 通过类比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横断面设计经验,并结合浮重和调载相关原则,初步提出了 悬浮隧道管体横断面设计拟定方法(图2为初拟的两车道悬浮隧道横断面)。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1
…
10
11
12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