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导入Excel表格在哪我如何找不到了?-河南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河南
提问日期:2022-11-10 13:16:24
提问网友:卷平青年
2022-11-10 13:18:57 补充
解答网友:
建立单位工程左上角就可以看到了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河南
提问日期:2022-11-10 13:16:24
提问网友:卷平青年
2022-11-10 13:18:57 补充
解答网友:
建立单位工程左上角就可以看到了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浙江
提问日期:2022-11-10 13:09:38
提问网友:张加帅
外墙面
1.5厚聚合物水泥防水抗裂砂浆找平,分二次粉刷,中间满铺耐碱网格布一道+锚固件)
2.无机轻集料保温砂浆Ⅰ型(燃烧性能等级A级,厚度20)
3.8厚聚合物水泥防水抗裂砂浆
4.专用界面一道
解答网友: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5124-2005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暂行规定
Provisional Supervision Specification of Generic Cabling System Engineering
2006-07-25发布
200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
本规定是根据信息产业部“关于安排《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和制定计划的通知”(信部规函[2004]508号)的要求制定的。
本规定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一般规定、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监理资料管理、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等内容。
本规定用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定由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规定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请与部综合规划司联系,并将补充或修改意见寄部综合规划司(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邮编:100804)。
主编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煜金桥通信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李红星 张斌 白睿祖 封铎 马巍 汪昆
1总则
1.0.1为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内容、规划、程序和方法,以实现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及安全监督(三控两管一一协调一监督),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1.0.2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新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扩建、改建工程参照本规定执行。
1.0.3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单位应按照国家批雅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相关合同,协助业主在预定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内使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
1.0.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应采用科学、实用,经济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5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监理,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6在执行本规定时如与国家规定有矛盾,应以国家规定为准。如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文有困难时,在设计中提出充分理由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2一般规定
2.1监理的依据
2.1.1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
2.1.2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等。
2.1.3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文件和设计文件。
2.1.4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等。
2.2施工监理阶段的划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监理、施工阶段监理、保修阶段监理。
3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3.1施工监理准备工作
3.1.1监理单位应在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合同约定开工日期之前,派出能满足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要求的监理人员进驻现场,开辰工作。
3.1.2监理单位应及时建立监理机构,做出组织机构框图。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制定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明确各级监理人员的职责范固,建立起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联系架道和沟通方式。
3.1.3监理人员应全面收集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有关的各种合同文件,在全面熟悉合同文件、有关标准及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对合同中存在的错项、漏项,叙述不清楚等问题进行跟踪查询,最终得出明确的解释。
3.1,4施工前应对技术文件和设备器材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1.技术文件的检查
1)熟悉施工图纸和设备材料清单,明确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2)掌握与本工程有关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技术规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资料:
3)审查施工方案和工程预算。
2.设备器材检验
1)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承包单位对工程所用设备、器材的检验工作,并核查器材检验记录:监理工程师应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对设备,器材进行抽查,并做好抽查记录。
2)检查本工程所用的线缆的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和合同的要求:线缆识别标志、出厂合格证,电气性能检脸报告是否齐全,并组织进行电缆电气性能抽样测试,做好记录,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现场。
3.设备间、交接间的环境检查
1)组织检查设备间、交接间的环境条件是否具备装机条件;
2)检查安全用电情况:
3)检查设备间、交接间的通风空调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4)检查垂直通道,水平通道的现状是否具备施工条件;
5)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是否满足要求。
4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4.1质量控制
4.1.1一般规定
1.监理工程师应审查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承包单位的资质,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场施工:
2.监理工程师应复查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把可能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人受控状态:
3.监理工程师应对重要工序(包括隐蔽作业)进行旁站监理,并按照有关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允许承包单位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监理工程师应检查用于本工程的主要设备器材的各种检验证明材料是否齐全,是否与设计文件相符,缆线是否与设计文件相一致;
5.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并审批承包单位提交的设计变更图纸:
6.监理工程师应依法进行质量监督,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应签发监理通知单,令其限期整改,问题严重者,应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的基础上签发工程停工通知单,并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对于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有关条款办理:
7.所有现场进行质量验收的分项工程都必须先由承包单位在进行白检合格的基础上,填写报验材料,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并进行抽查,重要部位进行全数复查。
内容索引 :
1总则1
2一般规定2
2.1监理的依据…2
2.2施工监理阶段的划分……2
3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3
3.1施工监理准备工作……3
3.2施工准备阶段的其他主要监理工作4
4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5
4.1质量控制5
4.2进度控制12
4.3造价控制12
5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14
6工程合同管理……15
7工程监理资料管理16
8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18
附录A施工监理常用表格20
附录B本规定用词说明………21
条文说明…………23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江西
提问日期:2022-11-10 12:52:44
提问网友:尽我所能1213
解答网友:zhangy
所属地区:湖北
提问日期:2022-11-10 12:52:00
提问网友:zxc
请问老师,筒板瓦应该套什么定额?审计套A6-16,施工单位套A6-19,请问套那个比较合适,怎么够说服力・_・?谢谢
解答网友:风雨彩虹
你好,你的工程做法是筒板瓦,不是琉璃瓦,套A6-16是正确的
ICS33.120.20
M42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1013-2013代替YDT1013-1999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特性通用测试方法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general electronic performance testing method
2013-04-25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综合布线的布线分类、布线测试连接方式、测试参数和技术指标、对称布线测试、光缆布线测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内由4对特性阻抗为100的对绞电缆、接插软线和连接硬件组成的水平布线系统、主干线及光缆信道的检验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926.1-2009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1部分:总规范(1S0/IEC11801Ed.2.1-2008,Information
Technolgy-Gener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MOD)
YD/T9?6.2-2009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2部分:电缆、光缆技术要求(IS0/EC11801
Ed.2.1:2008,Information Technolgy-Gener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MOD)
YD/T926.3-2009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第3部分:连接硬件和接插软线技术要求(IS0/EC11801
Ed.2.1:2008,Information Technolgy-Gener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MOD)
YD/T1588.1-2006光缆线路性能测量方法第1部分:链路衰减
ISo/IEC11801Ed.2.0:2002信息技术一用户房屋综合布线(Information Technolgy-Generic Cabling
for Customer Premises)
ITU-TG.lI7对地不平衡的传输性(Transmission aspects of unbalance about earth)
ITU-TO.9确定对地不平衡度的剥量装置(Measuring arrangement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unbalance about earth)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YD/T926.1-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2
综合布线Generic Cabling
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结构化通信布线系统。
注:安装综合布线时,不必具有应用系统的准备知识。应用系统的硬件不是综合布线的组成部分,
3.1.3
对称电缆Balanced Cable
由一个或多个金属对称电缆元件组成的电缆。
3.1.4
非屏蔽对称电缆Unscreened Balanced Cable
没有任何屏蔽的对称电缆。
3.1.5
工作区Work Area
用户通信终端设备的使用空间。
3.1.6
工作区软线Work Area Cord
连接信息插座到终端设备的软线。
3.1.7
工作温度Operating Temperature
布线运行时使温度上升后的稳定温度。
3.1.8
固定水平缆线Fixed Horizontal Cable
连接楼层配线架到集合点或信息插座(当没有集合点时)的缆线。
3.1.9
光缆Optical Fibre Cable
由一个或多个光纤、光纤束或光缆元件组成的缆线。
3.1.10
互连Interconnect
不用接插软线或跳线,使设备软线(或布线子系统)端接并将其连接到布线子系统的连接方式。
注:引入和引出的缆线都端接在因定位置上,
3.1.11
集合点Consolidation Point(CP)
水平布线子系统中,楼层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的连接点。
3.1.12
集合点缆线CP Cable
将集合点连接到信息插座的缆线。
4布线分类
4.1对称布线
按照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应用场合将对称布线做如下分类。
4.1.1C级布线
使用3类电缆及同类别或更高类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频率为16MHz。
4.1.2D级布线
使用5类/5类电缆及同类别或更高类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频率为100MHz。
4.1.3E级布线
使用6类电缆及同类别或更高类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颍率为250MHz。
4.1.4EA级布线
使用6A类电缆及同类别或更高类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频率为500MHz.
4.1.5F级布线
使用7类电缆及同类别或更高类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频率为600MHz。
4.1.6FA级布线
使用7A类电缆及同类别组件(连接硬件、接插软线和跳线)进行安装,最高工作频率为1000MHz。
JJ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141-2013
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
Working Noble Metal Thermocouples
2013-07-04发布
2014-01-04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引言
本规程代替JJG141一2000《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用于规范工作用贵金属热电偶的检定工作。
本次修订是以国家标准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GB/T16839.2《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和GB/T1598一2010《铂铑10-铂热电偶丝、铂铑13-铂热电偶丝、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丝》、GB/T16701一2010《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动势测量方法》及JJF1002一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为基础。热电偶允差依据GB/T16839.2的规定,热电偶电极直径及偏差依据GB/T1598一2010的规定,对JJG141一2000版进行了修订。与JJG141一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引言部分:
——增加了术语部分;
——对热电偶电极直径的允许偏差进行了调整;:
——删除了R型标准热电偶,增加了标准热电偶的数量要求;
——对检定装置的配套设备如电测仪器、检定炉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删除了制作热电偶的操作处理部分;
——增加了新热电偶的检定操作部分:
——删除了R型热电偶银凝固点的检定;
——对检定读取数据的位数提出了新要求,两次分度值的差值进行了调整:
——对I级S型、R型和Ⅱ级B型热电偶的检定周期进行了调整:
——刑除了原规程中的计算实例:
——附录部分增加了检定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实例。
JJG141一2000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JG141-1988:
——JJG290-1982.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长度不小于700m可拆卸的工作用铂铑10铂(以下简称S型)热电偶、工作用铂铑13铂(以下简称R型)热电偶及工作用铂铑30铂铑6(以下简称B型)热电偶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查。
2引用文件
本规程引用下列文件:
JJF1007-2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GB/T1598一2010铂铑10-铂热电偶丝、铂铑13铂热电偶丝、铂铑30-铂铑6热电偶丝
GB/T16701一2010贵金属、廉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动势测量方法
GB/T16839.1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
GB/T16839.2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
3术语
3.1退火annealing
将材料加热至某特定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的过程,以消除因加工或操作引起的应力变化(JJF1007一2007《温度计量名词及术语》3.42).
4概述
4.1原理
贵金属热电偶(以下简称热电偶)是由两种不同的贵金属导体基于塞贝克效应制成的热电温度计。两种不同的贵金属导体称为热电偶的两个电极,通常两个电极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接点,测温时放置于被测温场中,另一端测温时要求放于某一恒定温场中。故焊接端称为测量端,另一端称为参考端。
4.2分类及化学成分
热电偶的分类及化学成分见表1。
4.3等级
按使用要求和热电特性不同,S型和R型热电偶分为I级、Ⅱ级,B型热电偶分为Ⅱ级、Ⅲ级。
内容索引:
引言(Ⅱ)
1范围…(1)
2引用文件(1)
3术语……(1)
4概述(1)
4.1原理…(1)
4.2分类及化学成分…(1)
4.3等级……(1)
5计量性能要求…(2)
5.1最大允许误差………(2)
6通用技术要求…(3)
6.1外观…(3)
6.2电极直径…………(3)
6.3标识(3)
7计量器具控制………(3)
7.1检定条件…(3)
7.2检定项目……(4)
7.3检定方法…(5)
7.4数据处理……(7)
7.5检定结果的处理……(8)
7.6检定周期…………………(8)
附录A检定记录格式(9)
附录B检定证书/检定结果通知书内页格式……………(12)
附录C贵金属热电偶整百度和检定点的热电动势值及微分热电动势值(14)
附录D工作用铂铑10铂热电偶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17)
JJ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908-2021
双金属温度计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Bimetallic Thermometers
2021-07-28发布
2022-01-28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范围在(一80一500)℃内的双金属温度计的校准。
2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B/T8803一2015双金属温度计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术语
JB/T8803一2015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可调角双金属温度计adjustable-angle bimetallic thermometer
可以调整指示装置与检测元件轴线之间角度(0°一90)的双金属温度计。
[来源:JB/T8803-2015,3.1]
3.2电接点双金属温度计electrical switch bimetallic thermometer
一种带电气接触装置的双金属温度计。
[来源:JB/T8803一2015,3.2]
4概述
双金属温度计是一种适合中、低温测量的温度仪表,它用膨胀系数不同的两种纯金属片或合金片牢固结合在一起组成感温元件,一般绕制成螺旋形,其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端)装有指针。当温度变化时,感温元件曲率发生变化,自由端旋转,带动指针在度盘上指示出温度数值。双金属温度计感温元件的外部装有保护套管,且标度盘呈圆形,其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内容索引:
引言(Ⅱ)
1范围……(1)
2引用文件……(1)
3术语……(1)
4概述…(1)
5计量特性………(2)
5.1示值误差………(2)
5.2角度调整误差………(2)
5.3设定点误差……(2)
5.4切换差……(2)
5.5绝缘电阻……(2)
6校准条件(3)
6.1环境条件……(3)
6.2标准器及配套设备…(3)
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3)
7.1校准、检查项目…(3)
7.2校准方法…………(4)
7.3数据处理………………(5)
8校准结果表达…(6)
9复校时间间隔…(6)
附录A校准记录参考格式…(7)
附录B校准证书结果内页参考格式(8)
附录C双金属温度计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示例(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262-2010
铠装热电偶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heathed Thermocouples
2010-09-06发布
2010-12-06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范圈(一401100)℃,金属套管长度不小于500mm的兼金属铠装热电偶的校准。
2引用文献
GB/T18404-2001铠装热电偶电缆及铠装热电偶
GB/T16839.1-1997热电偶第1部分:分度表
GB/T16839.2-1997热电偶第2部分:允差
GB/T4989一1994热电偶用补偿导线
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概述
铠装热电偶(以下简称铠装偶)是由热电偶丝用无机物绝缘的、金属套管封装的铠
装偶电缆制成的适用于各种工业过程温度测量的热电偶。按测量端结构形式分为绝缭
型、露端型、接壳型及分离式绝缘型。按感温元件材料分为铠装镍铬-镍硅热电偶
(K型)、铠装镍铬硅镍硅镁热电偶(N型)、铠装镍铬铜镍热电偶(E型)、铠装铁铜
镍热电偶()型)及铠装铜铜镍热电偶(T型)。
4计量特性
4,1常温绝缘电阻
铠装偶的常温绝缘电阻应符合表1。
内容索引:
1范围…(1)
2引用文献……(1)
3概述…(1)
4计量特性…(1)
4.1常温绝缘电阻…(1)
4.2示值允差(1)
5校准条件…(2)
5.1环境条件(2)
5.2校准用标准器及配套设备(2)
6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3)
6.1校准项目…(3)
6.2校准方法(4)
6.3数据处理(5)
7校准结果的表达……(5)
8复校时间间隔………(6)
附录A校准铠装偶参考温度点的选择(7)
附录B铠装热电偶热电动势和对分度表的偏差计算(8)
附录C铠装热电偶校准记录参考格式(11)
附录D铠装热电偶校准结果参考格式(13)
附录EK、N、E、J、T型铠装热电偶热电动势允差表…………(14)
附录FK、N、E、J、T型铠装热电偶整百度点微分热电动势表…(16)
附录G铠装热电偶热电动势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实例(17)
ICS 35.080
L77
DBI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163-2020
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指南
2020-09-28 发布
2020-12-2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工业和信总化厅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网络安全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大众科技评估中心、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总中心、山西省财政厅预算评审中心、山西省科技评估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同钧、李雪飞、司文、裴江艳、张艳、高海峰、董永峰、任艳、郭瑞鹏、张咏欣、郝婧、孟越、许思遥、曹华。
内容摘抄:
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测算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信忠化项目软件运维服务的费用构成、软件开发费用比例法、运维成本计算法、同类项目市场询价法、功能点测算法等四种测算方法以及测算过程的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信总化项日软件运维服务的供方、需方及第三方对运维服务费用进行估算与测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6964(所有部分)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信息化项目
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信息系统建设及优化任务。
3.2
信息化项目软件
信息化项目中为完成项目业务需求而购置或部分定制的软件产品及服务。
3.3
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
为确保信息化项目软件正常运行及使用而进行的修改完善、性能调优、以及常规的例行检查和状态监控、响应支特的活动,以及相关的服务培训和调研评估等工作。包括适应性维护、纠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等四种主要类型。
3.4
人力成本
供方为达成信总化项目软件运维服务目标所需付出的人力资源费用总额。
3.5
非人力成本
供方为达成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服务目标所需付出的人力费用之外的其他费用总额。
3.6
直接人力成本
供方为达成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服务目标而直接付出的人力费用。
3.7
直接非人力成本
供方为达成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服务目标而直接付出的非人力费用。
3.8
间接人力成本
供方为达成软件运维服务目标整体需求的非项目组人员的人力费用:
3.9
间接非人力成本
供方不为某个特定项目服务但服务于整体运维服务目标活动产生的非人力费用。
3.10
基准数据
经过筛选并维护数据库中的二个或一组测量值或者派生测量值,用来表征目标对象相关属性与这些测量值的关系。
3.11
系统边界
被测算项目与用户或其他系统之间的界限。
3.12
功能点
衡量软件功能规模的一种单位。
3.13
功能点耗时率
每功能点所消耗的人时数。
3.14
毛利润
软件运维费用与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配套费用之差。
3.15
功能点单价
每功能点的直接人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间接非人力成本及毛利润之和。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FP(Function Points):功能点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缩略语3
5信息化项目软件运维费用构成3
6测算方法4
7测算过程7
附录A(资料性)参数表8
参考文献10
ICS 03.120.99
CCS A 00
DB1311
衡水市地方标准
DB1311/T017-2022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规范
Regulations for risk monitoring of industri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2022-08-25 发布
2022-09-01 实施
衡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衡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标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衡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衡水市私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克宏、龙冬梅、田旭、李柏晨、吕晓飞、刘东华、傅杰、刘婷婷、刘婧、刘建英、庞红霞。
内容摘抄: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风险监测计划制定、风险监测承检机构选择、风险监测计划下达、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执行、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编写、风险监测经费管理、风险监测材料报送、风险监测结果发布和风险处置等流程和活动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industrial product quality safety risk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对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的潜在伤害或影响。
4风险监测实施流程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风险监测实施流程1
5风险监测计划制定2
6风险监测承检机构选择3
7风险监测计划下达3
8风险监测实施方案执行4
9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编写4
10风险监测经费管理4
11风险监测材料报送4
12风险监测结果发布和风险处置4
附录A(资料性)基于质量特性值标准差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5
附录B(资料性)XX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示例8
附录C(资料性)XX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分析报告示例12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智慧工地建设标准
Construct standard for smart construction site
DB22/T5127-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年9月7日
2022长春
内容摘抄:
吉林省住房和坡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11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等4项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城镇供热直埋预制保温球墨铸铁热水管道技术标准》《全装修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验收标准》《智慧工地建设标准》为吉林省工
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5124一2022、DB22/T5125-2022、DB22/T5126-2022、DB22/T5127一2022,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B22/T151-2016同时废止。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2年9月7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吉建函〔2021)17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基础项;5提升项:6验收;7维护及管理。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吉林省华兴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城建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至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民康路519号,邮编:130041,联系电话:0431-88932615,电子邮箱:ilisbz(@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华兴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城建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
长春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净月分站
长春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中庆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新星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金钱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吉林省共友软件有限公司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旭东 张军闯 王继征 梁斌 由焱 王冠 陈喜东 荣冠华 金恒垚 王楠 吴尚 王洪元 龙飞 陈林义 宗有志 贺鑫 曹晶东 李文生 安学慧 唐麒元 王爽 李泽萱 姜鑫 于连杰 尚宇 王长伟 陶能飞 林大甲 黄宗荣 马秋月 巍郭 翟春龙 成颖铭 兰永华 毕金辉 崔国铨 毕翠芳 邢振兴 杨健 宋操 高阳 谭敬胜 刘扬 刘国明 张舒宁 朱伟刚 刘占伍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毅 陶乐然 许超 张淼 韦冬梅 甘荣飞 关铁力
1总则
1.0.1为规范智慧工地建设,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编制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智慧工地建设。
1.0.3智慧工地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智慧工地smart construction site
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人员、设备、安全、质量、生产、环境等要素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并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运作,实现应用智慧工地平台管理的施工现场。
2.1.2智慧工地平台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ite platform
对接智慧工地现场管理体系各模块,具有对施工现场各要素进行远程监测、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政府监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
2.1.3全景成像测量panoramic imaging survey
利用全景成像技术对建筑施工现场日标进行测量。
2.1.4全景成像测距摄像机panoramic imaging ranging camera
可对日标进行测距并实现全景成像的摄像机。
2.1.5测距巡到位模块ranging patrol inspection module
通过联动全景成像测距等技术自动识别新增楼层,自动推送巡检任务的模块。
2.1.6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一种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日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2.1.7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
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
(略)
3基本规定
3.0.1智慧工地建设应由施工单位编制实施策划书,内容应包含:
1工程概况;
2编制依据:
3工程特点及重难点:
4智慧管理实施范围,包含基础项应用系统(人员管理、环境管理、视频监控管理、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提升项应用系统、验收、维护及管理等:
5实施流程,包含组织架构、软硬件配置标准、数据管理内容与标准:
6监控设备平面布置图和设备一览表:
7预期成果。
(略)
4基础项
4.1一般规定
4.1.1智慧工地基础项建设应达到人员管理项、环境管理项、视频监控管理项、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项的全部功能及部署要求。
ICS 77.120.99
CCS H 17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1509.1-2021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ICS 73.080
D59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064.80-2021 代替DZ/T0064.80-1993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第80部分:锂、铷、铯等40个元素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quality-Part 80:Determination of forty element (lithium ,rubidium ,cesium,etc)contents-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2021-02-22 发布
2021-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前言
DZ/T0064《地下水质分析方法》分为85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第2部分: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第3部分:温度的测定温度计(测温仪)法
第4部分:色度的测定铂-钴标准比色法
第5部分: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第6部分:电导率的测定电极法
第7部分:h值的测定电位法
第8部分: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第9部分: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重量法
第10部分:砷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第11部分:砷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12部分:钙和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3部分:钙量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4部分:镁量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5部分:总硬度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7部分:总铬和六价铬量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第18部分:总铬和六价铬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20部分:铜、铅、锌、镉、镍和钴量的测定螯合树脂交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1部分:铜、铅、锌、镉、镍、铬、钼和银量的测定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2部分:铜、铅、锌、镉、锰、铬、镍、钻、钒、锡、铍和钛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23部分:铁量的测定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第24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第25部分: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6部分:汞量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7部分:钾和钠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28部分:钾、钠、锂和铵量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29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30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31部分:锰量的测定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第32部分:锰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33部分:钼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36部分:铷和铯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37部分:硒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38部分:硒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39部分:锶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42部分:钙、镁、钾、钠、铝、铁、锶、钡和锰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43部分: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第44部分:硼量的测定酸-甲亚胺分光光度法
第45部分:硼量的测定甘露醇碱滴定法
第46部分:溴化物的测定溴酚红分光光度法
第47部分: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滴定法
第48部分: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测定滴定法
第49部分: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的测定滴定法
第50部分:氯化物的测定银量滴定法
第51部分:氯化物、氟化物、溴化物、硝酸盐和疏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52部分:氰化物的测定吡啶-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第53部分:氟化物的测定茜素络合物分光光度法
第54部分: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第55部分:碘化物的测定催化还原分光光度法
第56部分:碘化物的测定淀粉分光光度法
第57部分: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第58部分:硝酸盐的测定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
第59部分:硝酸盐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60部分:亚硝酸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第61部分:磷酸盐的测定磷铋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62部分:硅酸的测定硅钼黄分光光度法
第63部分:硅酸的测定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64部分:硫酸盐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钡滴定法
第65部分:硫酸盐的测定比浊法
第66部分: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
第67部分:硫化物的测定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第68部分:耗氧量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第69部分:耗氧量的测定碱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第70部分:耗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
第71部分:(略)
第72部分: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和对硫磷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73部分:挥发性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
第74部分:氨气、氢气、氧气、氩气、氮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测定气
相色谱法
第75部分:镭和氢放射性的测定射气法
第76部分:总ā和总B放射性的测定放射化学法
第77部分:0的测定C0。-H.0平衡-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78部分:氘的测定金属锌还原一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79部分:氘的测定放射化学法
第80部分:锂、铷、铯等40个元素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第81部分:汞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82部分:钠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3部分:铜、锌、镉、镍和钴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4部分:锶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5部分:挥发性酚的测定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
第86部分:氰化物的测定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
第87部分:℃的测定在线磷酸酸解-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88部分:℃的测定合成苯-液体闪烁计数法
第89部分:氘的测定在线高温热转换-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90部分:0的测定在线C02-H0平衡-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91部分:二氯甲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烷等24种挥发性卤代烃类化合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部分为DZ/T0064的第80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和GB/T20001.4-2015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Z/T0064.80-19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锂等39个元素》。
本部分与DZ/T0064.80-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地下水质分析方法第80部分:锂、铷、铯等40个元素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增加了警示内容:
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和第10章“质量保证和控制内容”。
修订了方法检出限,调整了仪器工作条件:
一修订了准确度数据:元素变化,原为39个元素,现为40个元素,元素增加2项(铝、钴),删除1项(汞)。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怀颖、郭琳、许俊玉、温宏利。
本部分所代替的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Z/T0064.80-1993。
内容摘抄:
1范围
DZ/T0064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下水中锂、铍、铝、钛、钒、铬、锰、钴、镍、铜、锌、锗、伸、铷、锶、钇、钼、银、镉、铯、钡、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钨、铅、铋、钍、及铀量的方法。
DZ/T0064的本部分适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监测与利用等水样中钙中锂、铍、铝、钛、钒、铬、锰、钻、镍、铜、锌、锗、砷、铷、锶、钇、钼、银、镉、铯、钡、镧、铈、镨、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钨、铅、铋、针、及轴的测定,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见表1
(表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7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3原理
地下水样品经硝酸酸化,样品溶液经过雾化由载气(氩气)导入CP炬焰中,经过蒸发、解离、原子化和离子化等过程,大部分转化为带正电荷的离子,经离子采集系统进入质谱仪,质谱仪根据质荷比进行分离。对于一定的质荷比,质谱的信号强度与进入质谱仪的离子数成正比,即样品中待测物浓度与质谱信号强度成正比。通过测量各同位素质谱的信号强度来计算样品溶液中的元素含量。
4试剂或材料
4.1纯水,符合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4.2硝酸(p2o=1.42g/mL),优级纯。
4.3硝酸溶液(2+98),用硝酸(4.2)配制。
4.4单元素标准储备溶液:配制方法参见附录B:也可向国家认可的销售标准物质单位购买。
4.5多元素混合校准溶液
用单元素标准储备溶液(4.4)配制多元素混合校准溶液,也可用市售单元素标准溶液进行混合稀释得到:配制的多元素混合校准溶液的元素组合、浓度和介质见表2。
(表略)
4.6内标溶液
分取铑、铼单元素标准储备溶液(4.4)配制内标元素混合溶液,铑和铼质量浓度均为10ng/mL。
4.7空白溶液
a)校准空白溶液:硝酸稀释溶液(2+98),见4.3。
b)清洗空白溶液:硝酸稀释溶液(5+95),用(4.2)配制。
4.8单元素干扰溶液
分别配制质量浓度为1μg/mL的钡、铈、镨、钕、锆、锡,质量浓度为10μg/mL的钛和质量浓度为250μg/mL的铁、钙单元素干扰溶液,溶液介质均为硝酸(5+95),用以求干扰系数k。
4.9仪器调试溶液1
分取单元素标准储备溶液(4.4)配制铍、钴、铟、铈、轴混合溶液(浓度为10g/mL),溶液介质为硝酸(5+95)。
4.10仪器调试溶液2
分取仪器调试液1(4.9)配制铍、钴、铟、铈、轴混合溶液(浓度为1ng/mL),溶液介质为硝酸(5+95)。
ICS 91.140.30
CCS P 48
DB31
上海市地方标准
DB31/T405-2021
代替DB31/405一201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
Hygienic specific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2021-05-08发布 2021-07-01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内容摘抄: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1/405一201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与DB31/405一2012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结构调整和技术变化如下:
a)调整了结构:
一一更改了部分章的标题,“卫生标准”更改为“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日常运行管理要求”更改为“运行管理要求”,“检测规则”更改为“卫生检测技术要求”,“清洗要求”更改为“清洗消毒技术要求”,“采样框”更改为“风管内表面卫生指标采样规格板”;删除了“卫生学评价要求”
一一,删除了“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测方法”“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测方法”“送风中可吸人颗粒物检测方法”“送风中微生物检测方法”“冷却水、冷凝水、加湿设备水中嗜肺军团菌检测方法”“新风量检测方法”等附录,
一一将“检测方法”纳人“卫生检测技术要求”,将原“检测规则”的检查项目、判定规则更改后纳人“运行管理要求”,将原“清洗要求”的清洗范围和频率要求更改后纳人“运行管理要求”,将原“清洗要求”的清洗效果要求更改后纳人“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一增加了“参考文献”。
b)更改了范围,根据文件结构的调整更改了标准化对象的陈述:
c)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d)更改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定义,倒除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预防性卫生学评价、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术语和定义:
e)增加了设计卫生的基本要求,增加了可开闭检查孔尺寸、空气过滤器配备、防鼠装置设置、风管内村材料等要求,“开放式冷却塔”更改为“冷却塔”;
f)增加了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增加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使用登记、定期演练等要求;
g)增加了送风中嗜肺军团菌、噪声的限值要求,更改了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新风量、二氧化碳、清洗消毒效果卫生指标等限值要求;
h)增加了新风量、二氧化碳、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检测要求,更改了检测方法的要求:
i)更改了清洗技术,消毒技术等要求:增加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装备的要求。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同济大学、上海空调清洗行业协会、上海冷冻空调行业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付晨、苏瑾、陈健、郑毅鸣、张莉萍、倪骏、莫伟文、张海云、王晓东、丁一辰、王凯、吴立明、李竹、周利红、翟清。
本文件参加起草人:岌政安、卢伟、杨颖华、郭常义、葛燕萍、孙瑾、毛洁、吴凌放、刘英涛、赵诣、刘燕敏、张曦、张昀、周冠迎、邵乃宇,店颖、宁勇、杨思佳、高剑晖、张琳、徐毅、张霞。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DB31/405 2008:
2012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通用卫生要求,包括设计卫生要求、运行管理要求、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卫生检测技术要求和清洗消毒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下列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
一旅馆、餐饮建筑、商场、公共浴室、公用事业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等商业建筑:
一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等办公建筑;
一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体育馆、游泳馆、音乐厅、影剧院、游艺厅、歌舞厅、网吧等文化体育娱乐建筑,
一机场、铁路客运站、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站、港口客运站等交通建筑:
一学校、医疗机构等教育卫生建筑;
一住宅等居住建筑;
一其他用于社会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1651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8204.1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1部分:物理因素
GB/T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
GB/T18204.5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GB/T18204.6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GB/T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37487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
GB37488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GB37489(所有部分) 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
WS394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T396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WS69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entral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为使房间或者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包括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和半集中式
空调通风系统。
4设计卫生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GB37489(所有部分)、WS394的要求。
4.1.2有特殊卫生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独立设置。
ICS 93.080
CCS P66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339.2-2022
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管控技术规范
第2部分:动态智能管控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of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expressway-Part 2:Dynamic intelligent control
(报批稿)
2022-09-06 发布 2022-10-06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内容摘抄:
DB32/T4339.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DB32/T4339《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管控技术规范》的第2部分,DB32/T4339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常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一一第2部分:动态智能管控。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大诚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邗江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徐州市公路工程总公司、江苏江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世同、王捷、刘朝晖、陆宇、王彤、潘芳、邵学富、杨光昊、马凌、朱加军、陆朝新、周明利、丁寿文、陈拥军、张苏龙、陈袆、张伟、毛益佳、王粲、孙发源、李华、宋亚洲、梅义俊、赵松、张南童、陈广辉、沈辉、蔡永清、杨文忠、聂年圣、张翰林、张慧、王彬彬、秦友歌、吴超、王亚昀
引言
DB32/T4339《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管控技术规范》为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管控提供依据,拟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一第1部分:常用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日的在于提出常用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质量管控要求的依据。
一一第2部分:动态智能管控。目的在于提出沥青面层施工过程质量管控要求的依据。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动态智能管控涉及的基本要求、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与数据预警。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以及养护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328 压路机通用要求
GB/T 16277 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GB/T 37025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JT/T 697.9 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第9部分:建设项目信息基础数据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4.1高速公路沥青面层质量动态智能管控应涵盖沥青面层施工全过程,包括拌和、运输、滩铺、碾压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警以及处理。
4.2数据应能从相关设备或传感器中直接获取,自动上传。
4.3数据应分类存储,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备份和长期存储,其访问应采用分级权限和实名制。
4.4数据传输应选用稳定可靠的传输设备和方法,并具备数据加密和断点续传功能。
4.5数据库建设应符合JT/T697.9的有关要求。
(略)
内容目录: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数据采集2
6数据传输8
7数据分析8
8数据预警9
附录A(资料性)接口说明及规范11
ICS 77.120 90
CCS H 17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1508.3-2021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铁、镍、锆、钙、铅、铝、
铪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Part 3:Determination of iron,nickel,zirconium,calcium,lead,aluminium and
hafnium-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2021-12-02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总化部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YS/T1509一2021《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的第3部分。YS/T1509一2021《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第2部分:碳含量的测定 高频加热红外吸收法;
第3部分:铁、镍、锆、钙、铅、铝、铪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243)、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3/SC2)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合通用测试评价认证股份公司、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矿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奥天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海峰、李甜、田佳、张金娥、贺东江、苏玉龙、张胜、蒋文全、张晨、张力久、徐青、贺铭兰、罗熳、刘绪方。
引言
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体系中,硅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碳既能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又能改善硅的导电性,避免硅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现象。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比容量高、导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突破了石墨作为负极的固有局限性,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随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电池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在扩大。现阶段,国内外尚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检验标准,YS/T1509一2021旨在通过试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且切实可行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分析方法标准。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由3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第1部分:硅含量的测定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第2部分:碳含量的测定高频加热红外吸收法;
第3部分:铁、镍、锆、钙、铅、铝、铪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其中,本文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铁、镍、锆、钙、铅、铝、铪的含量。本文件填补了我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检测方法标准的空白,完善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产业链,有利于市场公平交易环境的形成,对于研究产品的理化性能、把控产品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产品质量基础,为质量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文件摘要: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铁、镍、锆、钙、铅、铝、铪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铁、镍、结、钙、铅、铝、给含量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中铁、镍、结、钙、铅、铝、铪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见表1。
(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原理
称取适量的试样,置于900℃马弗炉中灼烧(单独测铅时温度为750℃),将碳除尽,灼烧后的试样用氢氟酸一硝酸溶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于推荐的分析线处测定铁、镍、结、钙、铅、铝、
ICS77.150.9的
CCS H 6B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1508-2021
钯蒸发料
Palladiam evaporating material
2021-12-02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成都光明派特贵金属有限公司、北京翠铂林有色金属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与稀土应用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智超、高岩、贺昕、石映奔、王鹏、牟冉冉、滕海涛、罗瑶、张巧霞、吕保国、董亭义、王炜。
内容摘要:
钯蒸发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钯蒸发料的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随行文件和订货单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半导体行业用的钯蒸发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20一2015 海绵钯
GB/T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5077一2008 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GB/T19445 贵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分类和标记
4.1产品分类
产品的牌号、状态、形状,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
(略)
ICS 73.080
D59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064.58-2021 代替DZ/T0064.58-1993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第58部分:硝酸盐的测定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
Methods for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quality-Part 58:Determination of nitrate-Phenol disulfonic acid sepectrophotometry
2021-02-22 发布
2021-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布
前言
DZT0064《地下水质分析方法》分为85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第2部分: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第3部分:温度的测定温度计(测温仪)法
第4部分:色度的测定铂-钻标准比色法
第5部分: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第6部分:电导率的测定电极法
第7部分:E值的测定电位法
第8部分: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第9部分: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重量法
第10部分:砷量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第11部分:砷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12部分:钙和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3部分:钙量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4部分:镁量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5部分:总硬度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第17部分:总铬和六价铬量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第18部分:总铬和六价铬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20部分:铜、铅、锌、镉、镍和钻量的测定螯合树脂交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1部分:铜、铅、锌、镉、镍、铬、钼和银量的测定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2部分:铜、铅、锌、镉、锰、铬、镍、钴、钒、锡、铍和钛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23部分:铁量的测定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第24部分:铁量的测定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第25部分:铁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6部分:汞量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27部分:钾和钠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28部分:钾、钠、锂和铵量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29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30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31部分:锰量的测定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第32部分:锰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33部分:钼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36部分:铷和铯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37部分:硒量的测定催化极谱法
第38部分:硒量的测定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39部分:锶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第42部分:钙、镁、钾、钠、铝、铁、锶、钡和锰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43部分: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第44部分:硼量的测定H酸-甲亚胺分光光度法
第45部分:硼量的测定甘露醇碱滴定法
第46部分:溴化物的测定溴酚红分光光度法
第47部分: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滴定法
第48部分:侵蚀性二氧化碳的测定滴定法
第49部分: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的测定滴定法
第50部分:氯化物的测定银量滴定法
第51部分:氯化物、氟化物、溴化物、硝酸盐和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第52部分:氰化物的测定吡啶-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第53部分:氟化物的测定茜素络合物分光光度法
第54部分: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第55部分:碘化物的测定催化还原分光光度法
第56部分:碘化物的测定淀粉分光光度法
第57部分: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第58部分:硝酸盐的测定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
第59部分:硝酸盐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60部分:亚硝酸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第61部分:磷酸盐的测定磷铋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62部分:硅酸的测定硅钼黄分光光度法
第63部分:硅酸的测定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第64部分:硫酸盐的测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钡滴定法
第65部分:硫酸盐的测定比浊法
第66部分: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
第67部分:硫化物的测定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第68部分:耗氧量的测定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第69部分:耗氧量的测定碱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第70部分:耗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
第71部分:略
第72部分:敌敌畏、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和对疏磷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73部分:挥发性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
第74部分:氨气、氢气、氧气、氩气、氮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第75部分:镭和氡放射性的测定射气法
第76部分:总a和总B放射性的测定放射化学法
第77部分:180的测定C02-H20平衡-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78部分:氘的测定金属锌还原一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79部分:氚的测定放射化学法
第80部分:锂、铷、铯等40个元素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第81部分:汞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82部分:钠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3部分:铜、锌、镉、镍和钴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4部分:锶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85部分:挥发性酚的测定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
第86部分:氰化物的测定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法
第87部分:3℃的测定在线磷酸酸解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88部分:14c的测定合成苯液体闪烁计数法
第89部分:氘的测定在线高温热转换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90部分:180的测定在线C02-H0平衡.气体同位素质谱法
第91部分:二氯甲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烷等24种挥发性卤代烃类化合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本部分为DZT0064的第58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和GBT20001.4一2015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DZT0064.58一1993《地下水质检验方法二横酸酚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
本部分与DZT0064.58一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本部分名称改为“地下水质分析方法第58部分:硝酸盐的测定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
增加了警示内容: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试剂配制过程;
修改了试验步骤:
修改了计算公式:
增加了质量保证和控制内容。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永涛、左海英、韩梅。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ZT0064.58-1993.
内容摘抄:
1范围
DZT0064的本部分规定了二磺酸酚分光光度法测定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方法。
DZT0064的本部分适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利用等水祥中硝酸盐的测定。
本方法定量限为0.8mgL,测定范围为0.8mgL~20mgL(以NO3计)。含量高于此范围可稀释后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3原理
在无水情况下,二磺酸酚与硝酸盐作用,生成硝基二磺酸酚,在碱性介质中发生分子重排,生成黄色化合物,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硝酸盐的质量浓度成正比。
4试剂或材料
警示一硫酸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和强氧化性!配制时应在通风橱进行,将硫酸缓缓注入水中。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
4.1纯水,符合GBT6682规定的二级水。
4.2硫酸银溶液(4.40gL):称取4.4000g硫酸银(Ag2S04)溶于纯水中,移入1000mL棕色容量瓶中定容。
4.3硫酸(p201.84gmL)。
4.4碳酸钠溶液(10gL).
4.5二磺酸酚溶液:称取结晶酚(C6H50D15g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疏酸(4.3)105mL,于瓶口放一支短颈漏斗,在水浴上加热,直至生成浅棕色稠状液。保存在棕∠玻离瓶中。
注1:市售酚试剂不纯时按下法提纯:将盛苯酚的瓶子置于温水中使苯的融色保容出适量苯酚放入蒸馏瓶中加热蒸馏。开始馏出的液体弃去,收集182℃一184℃的馏出液(冷却后应为无色纯净的晶体),盛装在磨口玻璃瓶中,于暗处保存。
4.6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2EDTA)溶液(20gL)。
4.7氢氧化钾溶液[cKOH)=10mol/L]:称取560g氢氧化钾(K0溶于1000mL纯水中。
4.8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pNO3)=1000.0mgL:称取经105℃烘干的硝酸钾(NO,优级纯)1.6310g于小烧杯中,用纯水溶解后转入1000L容量瓶中定容。
4.9硝酸盐标准使用溶液[pN03)=100.0mgL:吸取硝酸盐标准贮备溶液(4.8)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
ICS 03.200
CCS A 00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2223-2020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2020-11-10 发布
2020-11-20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心、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培训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海胜、张建婷、龙科、马天颖、吴可嘉、赵旭芳、张仙芳、王林艳。
内容摘抄: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旅游资源的术语和定义、资源分类、资源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保护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972一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具有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来源:GB/T18972-2017,定义3.1]
3.2
资源单体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特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
3.3
资源综合体
地域上由若干资源单体构成,在地理上有清晰或相对模糊的界线,可以认为是具有构成关系、衍生关系、伴生关系的组合。
3.4
资源评价
按照资源评价因子、评价依据对资原单体和资源综合体进行的价值与程度评判。
4资源分类
4.1分类原则
4.1.1以国家标准为基本遵循的原则:对照GB/T18972一2017,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进行划分,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
4.1.2国家标准与山西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国家标准,结合山西省实际情沉进行类别的细化、补
4.1.3按照类别层次关系划分的原则:采用类别层次划分法,对同一层次的资源构成进行平行划分。
4.1.4单体与综合体分类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特色显著或体量较大的资源,优先划分到单体:对空间集聚现象明显但个体特色不显著或区分度不高的资源可以划分为综合体。
4.2分类结构
根据《资源分类表》(附录A),分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建筑与设施、文创产品、人文活动、景观综合体9个主类、25个亚类、143个基本类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