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这个是用梁式配筋吗,环箍是什么,是侧面筋吗-北京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2-09 23:13:29
提问网友:赵欢脱
解答网友:天海一线
这个是梁式配筋,环箍是侧面钢筋,但是是环型,需要汇总计算后再表格计算式调整一下,然后锁定即可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2-09 23:13:29
提问网友:赵欢脱
解答网友:天海一线
这个是梁式配筋,环箍是侧面钢筋,但是是环型,需要汇总计算后再表格计算式调整一下,然后锁定即可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消防用水的安全程度、供水可靠性和抗御火灾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在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外,建筑消防设施施工安装质量也是个关键的因素。否则将导致建筑工程竣工后出现大量的“先天火灾隐患”,有的甚至在施工中已经酿成火灾事故。
下面对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中易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建筑消防设施施工中易发生的主要问题
1.1 消防给水管网方面的问题
消防给水管网是整个消防系统的“动脉血管”,然而很多消防施工单位在这方面的认识有所欠缺,对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不熟悉,导致整体建筑在这个环节中出现问题。
1)对环状管网理解存在误区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2006要求,宜使用2条市政给水管网引入,否则当一条市政管网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消火栓内无水可用。但在实际施工环节中,施工单位往往为了降低成本,导致进入环状管网的水管虽有2条,但都是从同一个市政给水管网接入,使得供水可靠性大打折扣,留下“先天火灾隐患”。
2)重试漏检测轻强度试验试漏检测一般是在常压或者水泵启动后稍起压状态下进行,而强度试验分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两阶段进行。一般试漏检测只能判定管网在常压(略)
0 前言
建筑虚拟施工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迅速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热点。它汇集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学、人机接口、传感器、多媒体、人工智能和人工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研究成果。
虚拟施工技术(construction virtual prototyping,CVP)是实际施工过程在计算机上的虚拟实现。它将虚拟现实和结构仿真等技术相结合,在高性能计算机等设备的支持下,采用计算机上群组协同工作,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仿真再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加强对项目的控制管理能力,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风险,增强施工过程中的决策与优化能力。
国外对建筑虚拟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的相关工程实践尚不多见。上海正大商业广场钢结构施工成功应用该技术,为优质、安全和高效地完成该工程的钢结构安装提供了可靠保障。香港理工大学建筑虚拟模型实验室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工程建设,把复杂的建筑结构平面设计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动画影像,同时将施工流程及资源安排立体化,达到模拟工程设计和施工各环节的效果。(略)
版本对比
删除了2010版中“厚钢板焊接技术”、“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2项技术内容。
将2010版中“深化设计技术”修订升级为本版中“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
将2010版中“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及“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合并为本版中“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
将2010版中“住宅钢结构技术”调整为本版中“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
纳入了2010版的“翔筋及预应力技术”中的“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调整为“索结构应用技术”。
新增4项:“翔结构智能测量技术”、“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1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技术内容
选用高强度钢材(屈服强度RL≥390Mpa),可减少钢材用量及加工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要求钢材具有高的塑性变形能力,选用低屈服点钢材(屈服强度RL=100~
225Mpa)。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八个牌号,其中Q390、Q420、Q460、Q500、Q550
Q620、Q690属高强钢范围;
(略)
笔者在建筑领域工作30余年,与中国台湾建筑业一起经历了从规范化发展、快速发展进人成熟发展各阶段。深知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产业是一种高耗能、破坏生态的活动,在当前全球节能减排大背景下,面临巨大挑战。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法、新经营模式、新管理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对传统的建筑企业进行质”的改造,实现建筑业对环境的低碳排放、低污染、低影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介绍中国台湾产官学研界协同合作运用电子化服务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速的发展经验。
1 中国台湾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与挑战
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业包含范围很广,就企业经
营模式可分为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材料机具、项目管理、施工管理作业等五大专业领域及其子产业。1.1中 国台湾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产业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台湾提供建筑领域相关服务的关联企业有4万多家,关联的公协会有百余个,且多数为中小企业。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业价值链比较长,企业分工较细,因此其价值链之间需要联络、沟通、交易、传递、处理的信息特别多,非常复杂,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把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业归类为劳动力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行业。
建筑领域相关服务产业是营建服务体系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生命周期与主要运营流程和营建体系一致,企业业务活动都是通过招投标程序争取业务标的;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是以合约(FIDIC)管理平衡维护多方利益:生产活动则以项目管理为主轴把每一个“现场”连起来形成完善的流程架构和理论日常作业;作业分解结构(WBS)是营建体系进行资源、人力、财务、成本管理与交易的计算基础。
近几年来面临劳动力短缺、资源缺乏、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及加人WT0后接踵而至的国际竞争压(略)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与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着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57亿元增至1978年的569亿元,1990年增至3035亿元。1991年我国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列人经济发展计划,赋予了建筑业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地位。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增加了26714.4亿元,劳动生产率为203962元/人。2011年建筑业总产值117734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比上年增长22.6%。2011年建筑业增加值为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尽管数据显示建筑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然而,迄今为止,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行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进步缓慢、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建鲛业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亟须解决如何加伙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建筑业行业竞争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若干优化建议,旨在为建筑业行业竞争结构调整提供参考。(略)
提问日期:2022-12-09 22:45:35
提问网友:Sunshine Bloom
解答网友:zhangy
绿色框,还要看看右边板是否有板面筋,如没有这个板负筋还要向右延伸。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建筑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递增。但是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的调控力度的加大,建筑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监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基于进度控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是工程监控的重要核心,进度控制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加上国内用工荒,导致建筑工人比较少,所以对施工方来说,更好地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便成了更重要的任务。本文从定量分析进度控制的合理性角度,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进度控制对工程监控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进度控制对工程监控的影响,为工程更加具体化、目标化的监控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1 进度控制对工程监控的影响分析
进度控制对工程监控至关重要,需要通过相应的指标衡量进度控制对工程监控的影响,同时确定指标的合理界限。现通过分析各项进度在工程进展中的实际情况,进而研究相应的指标变动情况。若指标的变动超过了规定界限,则需要对工程监控工作做出相应调整。
2 进度控制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合理地将反映进度控制情况的指标汇总起来,需要建立一种指标体系。
2.1 进度控制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进度控制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关键线路和非关键线路上各项工作这两方面因素对总工期的影响,由于关键线路上每项工作对总工期产生直接影响,而在非关键线路上不同的工作对总工期的影响不同,因而需要将关键线路上各项工作作为(略)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2-09 22:37:17
提问网友:赵欢脱
希望能够讲清楚一点,有人说用框架梁有的说用基础梁。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用梁定义,类别选择基础联系梁。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2-09 22:34:48
提问网友:心陌
解答网友:雪莲
找当地的广联达客服解决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编号∶DB11/1027—2013代替DBJ11-624 -2006
备案号J10869—2013
Code for Design,Installation and Approval of Fire-resistant Glazed Frame System
2014-05-01 实施2013-11-01发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关于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为了合理地设置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进一步提高消防安全水平,市规划委、市公安局组织修订了北京市地方标准《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DB11/1027-2013)。该《规范》自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自 2014年5月1日起,报审的设计文件应符合该标准。其中第4.1.5条、第4.3.6条、第4.4.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J11-624 -2006)自新修订标准实施之日起废止。
1.0.1 为了合理地设置防火玻璃框架系统,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及扩建的民用及工业建筑中使用的防火玻璃钢框架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
1.0.3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中所采用的组件、材料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及北京市地方标准的要求,并应经国家认证认可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
1.0.4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0.1 防火玻璃 fire-resistant glass
可满足相应耐火等级要求的特种玻璃。
2.0.2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 fire-resistant glazed frame system
主要由防火玻璃、钢质耐火框架和防火密封材料组成,在一定时间内,满足耐火稳定性、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的非承重系统。
2.0.3 防火玻璃门窗 fire-resistant glazed door and window
由防火玻璃、钢质耐火框架和防火密封材料及防火五金等组成,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定耐火性能要求的门窗系统。
2.0.4 防火玻璃隔墙 fire-resistant glazed partition
由防火玻璃、钢质耐火框架和防火密封材料等构成,具有阻止火势向相邻区域蔓延,在一定时间内,满足耐火性能要求的分隔系统。
2.0.5 防火玻璃幕墙 fire-resistant glazed curtain wall
由防火玻璃、钢质耐火框架和防火密封材料等构成,支承体系连续或跨层的防火玻璃框架系统。
2.0.6 防火玻璃挡烟垂壁 fire-resistant glazed smoke barrier
由防火玻璃及钢质耐火框架构成,安装在吊顶或楼板下或隐藏在吊顶内,在火灾时能够阻止烟气和热气水平流动的垂直分隔物。
3.1.1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及设计要求。
3.1.2 采用新材料、新构造的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经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防火性能检测合格,满足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时方可采用。
3.1.3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应选用耐候的不燃或难燃材料。
3.1.4 所使用的防火密封材料应有与接触材料相容性实验报告,并应有质量合格证书。
3.2.1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选用原片玻璃的外观质量和性能应符合《平板玻璃》GB11614、《钢化玻璃》GB/T9963、《建筑用安全玻璃防火玻璃》GB15763.1等相应标准的规定。
3.2.2 防火玻璃及防火玻璃组合可选用浮法玻璃、钢化玻璃及单片防火玻璃等材料作原片。复合隔热型防火玻璃的向火侧不应选用单片防火玻璃。
3.3.1 框架选用钢材应符合现行相应标准规定要求,冷弯薄壁型钢型材不得采用刨槽冷弯工艺。
3.3.2 框架及其配件除采用不锈钢外,应进行防腐蚀处理。暴露在室外环境或腐蚀性环境的钢框架及配件应进行表面热浸镀锌处理,并宜采用氟碳喷涂或粉末喷涂进行表面处理。
3.3.3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选用的隔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3.3.4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选用的辅助材料∶如填充材料、防火密封材料、垫块等,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且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4.1.1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防火要求、立面设计,选择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的型式、构造和材料。
4.1.2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的防火玻璃应便于更换。
4.1.3 除第4.4.5条的中庭与周围空间防火分隔的做法外,防火墙不应采用防火玻璃框架系统,当防火墙上必须开设门、窗时,可采用A1.50(甲级)防火玻璃门、窗框架系统。
4.1.4 当防火玻璃框架系统有隔热性要求时宜选用A类防火玻璃,当无隔热性要求时可选用C类防火玻璃。
4.1.5 当防火玻璃框架系统有隔热性要求且选用C类防火玻璃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其水量应单独计入室内消防用水量。
4.1.6 C 类防火玻璃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时,宜设置独立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水强度不应低于0.51/(s·m)。
2 喷水保护长度不超过30m时,水量计算按照实际保护长度计算,但不应小于15m;喷水保护长度超过30m时,水量计算按照不低于30m保护长度计算。
3 喷头可采用窗式喷头、边墙型喷头或下垂型喷头,安装位置距离玻璃应为100mm~300mm,间距应为1.8m~2.4m。持续喷水时间不应低于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
4.1.7 防火玻璃框架幕墙系统的结构设计应符合《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JGJ102中的相关要求。
4.1.8 应选用具有相应耐火性能检测报告的防火玻璃框架系统,若防火玻璃框架单元设计尺寸超过实验尺寸的 15%以内时,应延长耐火实验时间,具体要求见附录,并经国家认证认可的检测机构对此进行评估通过后方能选用。
4.1.9 连续防火玻璃幕墙及隔墙应采用有框结构的幕墙和隔墙。
4.1.10 支撑防火玻璃幕墙的结构应不低于幕墙相应的耐火性能。
4.1.11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所选用的防火玻璃品种、规格、色彩、图案和涂膜朝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4.2.1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的构造设计,应满足消防安全、使用、美观的原则,并应便于制作、安装、维修保养和局部更换。
4.2.2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防火玻璃之间的拼接胶缝宽度除应能满足玻璃和防火胶在正常使用中的变形要求外,尚应满足系统在发生火灾时,不致产生脱胶或产生过大的缝隙。
4.2.3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的防火玻璃板面不应与其他刚性材料直接接触。玻璃板面与框架之间的间隙不应小于4mm,且应采用柔性不燃材料填充。
4.2.4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与建筑结构间的安装缝隙应采用柔性不燃材料填充。
4.2.5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的单元板块不应跨越主体建筑的变形缝,其与主体建筑变形缝相对应的构造缝的设计,应能够满足主体建筑变形的要求,且应采用柔性不燃材料及防火膨胀性材料填充。4.2.6 防火玻璃框架系统与其他建筑构件之间的缝隙,应采用不燃材料严密填实,并符合相应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
4.3.1 有保温要求的防火玻璃隔墙及防火玻璃幕墙可采用单片防火玻璃或低辐射防火玻璃作为原片的中空玻璃。
4.3.2 防火玻璃隔墙及防火玻璃幕墙应满足所替代墙体的耐火性能要求。每块防火玻璃的高度不宜大于3.5m。
4.3.3 室内无竖框防火玻璃隔墙的防火玻璃面板缝隙宽度不宜大于6mm,缝隙应采用耐火材料或防火胶等进行处理并满足相应的耐火性能要求。
4.3.4 对于一侧为室外环境的防火玻璃幕墙应同时满足《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JGJ102中的相关要求。
4.3.5 防火玻璃幕墙应采用明框形式,不应采用全隐框形式。
4.3.6 防火玻璃采光顶应选用夹胶防火玻璃。
4.3.7 防火玻璃与框架不得直接接触,玻璃四周与框架凹槽底部应保持一定的空隙。每块玻璃下部应至少放置两块定位耐热垫块,垫块应能承受该分格玻璃的重力荷载作用,长度不小于100mm,宽度不小于玻璃厚度,厚度不应小于2mm;防火玻璃两边嵌入量及空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4.3.8 防火玻璃幕墙的横竖龙骨壁厚均不应小于2mm,室外一侧的钢压板壁厚不应小于1.5mm,当竖龙骨壁厚小于3mm时,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蚀处理;当横龙骨壁厚小于2.5mm时,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蚀处理;钢压板应采用热浸镀锌防腐蚀处理。
4.3.9 防火玻璃幕墙中的主要受力紧固件不应采用自攻钉。
4.4.1 用于疏散的走道、楼梯间和前室的防火玻璃门,应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
4.4.2 设在建筑结构变形缝处附近的防火门,应设在楼层数较多的一侧,且门开启后不应跨越变形缝。
4.4.3 双扇防火玻璃门宜设盖缝板或采用企口方式,盖缝板与门扇连接牢固,不应妨碍门扇的正常启闭。防火玻璃门的扇与扇、框与扇缝隙处宜安装防火密封条。
4.4.4 活动式的防火玻璃窗上应设有自动关闭装置。
4.4.5 对于中庭,当相连通的建筑面积之和大于一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且中庭与周围空间的防火分隔采用防火玻璃框架系统时,若采用A类防火玻璃,其框架的耐火极限应与防火玻璃的耐火极限一致;若采用C类防火玻璃时宜设置独立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4.4.6 窗槛墙高度小于0.8m 且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建筑外幕墙可采用C类防火玻璃幕墙,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相应耐火等级建筑外墙的要求。
4.4.7 幕墙配套外墙保温材料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
4.5 防火玻璃挡烟垂壁
4.5.1 防火玻璃挡烟垂壁可采用单片防火玻璃或单片防火玻璃为原片的夹层防火玻璃,防火玻璃单片厚度不宜大于8mm。
4.5.2 当无框防火玻璃挡烟垂壁选用上部悬挂固定时,单节宽度不宜大于1200mm。
4.5.3 每片防火玻璃挡烟垂壁至少应有2个支撑点。
4.5.4 按《建筑构件耐火实验方法》GB/T 9978 规定的升温条件升温至(620±20)℃,保持30min,其完整性不应破坏。
4.5.5 防火玻璃挡烟垂壁的玻璃支承结构的钢材与防火玻璃面板之间应设置弹性耐热材料的衬垫或衬套,衬垫或衬套的厚度不宜小于lmm。
1总则……………………………………………………………………………………1
2术语……………………………………2
3材料…………………………………………………………………………………3
3.1一般规定…………………………………………………………3
3.2防火玻璃………………………………………………………………3
3.3钢质耐火框架……………………………………………….3
4设计要求…………………………………………………………………………5
4.1一般规定……………………………………………………………………5
4.2构造设计……......…………………………………………………6
4.3防火玻璃隔墙及防火玻璃幕墙…………………………………………6
4.4防火玻璃门、窗……………………………………………7
4.5防火玻璃挡烟垂壁…………………………………8
5施工与安装………………………………………………………………………9
5.1一般规定…………………………………………………………………9
5.2安装施工准备……………………………………………………………9
5.3防火玻璃幕墙………....……………………………………9
5.4防火玻璃隔墙……………………………………………………………10
5.5防火玻璃门、窗…………………………………………………10
5.6防火玻璃挡烟垂壁………………………………11
6工程验收………………………………………………………………………12
6.1一般规定……………………………………………………………12
6.2性能和检测要求………………………………………………………12
6.3防火玻璃幕墙…………………………………………………………13
6.4防火玻璃隔墙……………………………………………………………15
6.5防火玻璃门、窗…………………………………………………………15
6.6防火玻璃挡烟垂壁………………………………………………………17
7维修保养…………………………………………………………………18
7.1一般规定………………………………………………………………………18
7.2检查与维修…………………………………………………………19
7.3清洗………………………………………………………………………………20
附录防火玻璃框架系统单元实验要求………...….....…...….…………21
本规范用词说明…............…………………………………………………22
引用标准名录………….……………………………………………………………23
条文说明…………………………………………………………………………………25
备案号: J3030-2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
HG/T 20645-2022
代替 HG 20645-1998
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Design standard of piping mechanics for chemical plant
2022-04-08 发布 2022-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规定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5年第四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5】16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为主编部门,委托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组织,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为主编单位,会同参编单位,在原行业标准《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G/T 20645.3——1998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技术管理规定》HG/T 20645.3—1998。本规定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化工工程设计方面的管道应力分析和管架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化工工程技术应用的大量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本规定,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定共分为6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职责范围、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任务、计算机辅助应力分析工作程序图、设计文件、设计校审。
本规定与HG/T20645.3——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增加了总则
2.对原规定中的内容按现在的工程设计要求进行了整理、修改和增补;
3.对涉及到的标准规范进行了相应修改。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与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联系(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279号成达大厦邮编610041电话028-65531491;电子邮箱∶liuxunze@chengda.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定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
参编单位∶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华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勋泽 蔡晓峰 周小兵 代永清 刘 俊 张西平 杜光怡
主要审查人∶吴礼学 马海宾 王果俊 田德永 刘洪福 端木瑾 唐 琳 单 荣 邢 容 王 刚
(略)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化工装置界区内的管道机械设计。化工装置界区外的管道机械设计可参照执行。
1.0.3 本规定的内容仅具有通用性,因此,在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时,应根据项目特点及合同要求,对本规定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1.0.4 工程设计中管道机械设计工作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职 责 范 围
2.0.1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完成规定范围内的管系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
2.0.2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完成重要的金属压力管道壁厚校核计算以及特殊管件的应力分析。2.0.3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完成规定范围内管系端部所连接的汽轮机、压缩机、泵等敏感设备接口许用荷载范围的校核计算。
2.0.4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设计装置内的关键性支吊架。
2.0.5 管道机械专业应审查供货商提供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图纸资料。
2.0.6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编制、修订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定和手册等基础工作,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
2.0.7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培训本专业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新。
2.0.8 管道机械专业应负责控制进度、质量及人工时的消耗,不断积累有效定额。
2.0.9 管道机械专业应参加现场的技术服务工作。
3 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3.1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
3.1.1 管道机械专业应编制本专业工程设计规定。
3.1.2 管道机械专业应校核计算管道壁厚(必要时)。
3.1.3 管道机械专业应编制“临界管系表”(必要时)
(略)
4 计算机辅助应力分析工作程序图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1 总则……………………………………………………… (51)
2 职责范围………………………………………………… (52)
3 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任务 ……………………………………… (53)
3.1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53)
3.2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 ………………………………………………………………………………………(53)
4 计算机辅助应力分析工作程序图 ……………………………………………………………………… (55)
5 设计文件…………………………………………………………………………………………………… (56)
5.1 基础工程设计阶段 ………………………………………………………………………………………(56)
5.2 详细工程设计阶段 ………………………………………………………………………………………(56)
5.3 设计条件输入和输出流程 ………………………………………………………………………………… (58)
5.4 工程设计规定………………………………………………………………………………………………(58)
5.5 各阶段的设计文件 ……………………………………………………………………………………… (58)
5.6 设计质量保证流程…………………………………………………………………………………………(61)
5.7 设计文件及提出条件签署规定表……………………………………………………………………………(61)
5.8 设计单位各级人员基本条件…………………………………………………………………………………(62)
5.9 设计资料管理办法…………………………………………………………………………………………(62)
6 设计校审…………………………………………………………………………………………………… (65)
6.1 校审原则及所需文件……………………………………………………………………………………… (65)
6.2 校审方法…………………………………………………………………………………………………… (65)
6.3 校审提纲………………………………………………………………………………………………… (65)
6.4 校核人员职责 ………………………………………………………………………………………… (68)
6.5 审核人员职责 ……………………………………………………………………………………………(68)
本规定用词说明…………………………………………………………………………………………… (69)
附条文说明 ………………………………………………………………………………………………… (71)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116-2014
备案号J12549—2014
Code for planning & design on urban road space
2014-08-13发布 2015-03-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统筹和规范城市道路空间各项规划设计,协调相关行业标准,按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3】136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道路横断面;5.步行交通;6.自行车交通;7.公共交通;8.道路平面交叉口;9.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10.市政设施;11.公共服务设施12.道路绿化与沿道建筑。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第5.2.1条、第6.2.1条、第6.2.4条、第8.4.1条、第8.5.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强制执行。
1.0.1 为科学、有效地利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统筹和规范城市道路空间各项规划设计,协调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及疏堵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交通附属设施、道路绿化、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道路沿线建筑等的新建、改建的规划和设计,并可作为城市道路养护和管理的依据。行人和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其他道路的规划设计可依据本规范。本规范不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等特殊地区的城市道路。
1.0.3 城市道路空间各项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的原则;应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相统一;应考虑道路沿线用地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
1.0.4 城市道路空间各项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城市道路 urban road
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的总称。
2.0.2 城市道路空间 urban road space
城市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空间,包括地上及地下空间。
2.0.3 路权 right of road
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法规的规定,在道路上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进行交通活动的权力。
2.0.4 辅路 relief road
集散快速路交通的道路,设置于快速路两侧或一侧。
2.0.5 步行交通系统 pedestrian transport
人行道、步行街、人行空中连廊、地下街、交通广场及人行过街设施组成的系统。
2.0.6 自行车交通系统 bicycle transport
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自行车停车设施。
2.0.7 路侧带 curb side strip
车行道外侧立缘石的内缘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范围。路侧带一般由人行道、行道树设施带、绿化设施带等组成。
2.0.8 人行道 sidewalk
路侧带上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
2.0.9 行道树设施带 street trees and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条形地带。
2.0.10 绿化设施带 planting and facilities strip
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以绿化为主的条形地带。
2.0.11 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外侧分隔带 separator、median separator、side separator
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位于路中线位置的称中央分隔带;位于路中线两侧的称外侧分隔带,也称两侧分隔带、机非隔离带。
2.0.12 人行过街设施 pedestrian crossing facilities
人行横道、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空中连廊、地下街等设施。其中,人行横道称为平面过街方式;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空中连廊、人行地下街称为立体过街方式。
2.0.13 道路附属设施 road affiliated facilities
设置在道路红线以内的、道路本身以外的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附属设施、市政附属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户外广告等。
2.0.14 交通附属设施 traffic facilities
地铁出入口、地铁通风口、公交车站、人行过街设施、交通护栏、交通标识、交通信号系统等交通类设施。
2.0.15 市政附属设施 municipal facilities
各种市政管线在地面和地上的部分,如各种杆线、变电箱、检查井等。
2.0.16 雨水控制与利用 rainwater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滞蓄雨水减少峰值雨水排放,减轻城市洪涝和雨水收集利用的总称。包括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又称“雨洪利用”、“雨水利用”。
2.0.17 公共服务设施 public facilities
设置在道路红线以内的电话亭、信息亭、邮政报刊亭、街名牌、导向标志、邮筒(箱)、废物箱、座椅、饮水机、活动厕所等服务类设施。
2.0.18 平面交叉口范围 at-grade intersection scope
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及其向外延伸10m~20m的路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
2.0.19 驻车换乘
开汽车或骑自行车到公共交通车站,将车存放在车站附近停车场,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其中,汽车+公共交通方式称为P+R∶Parking&Riding;自行车+公共交通方式称为B+R∶Biking&Riding
2.0.20 路内停车泊位 on-street parking spaces
道路一侧或两侧在道路红线内地面上设置的机动车停车泊位。
2.0.21 建筑基地 construction site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2.0.22 通透式配置 sight-clear planting
道路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5m至3.0m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
2.0.23 建筑退线 building setback
部分或全体建筑构造或其附属设施外立面水平退离道路红线进行建造的三维控制线。
3.0.1 城市道路空间应优先满足合理交通需求、市政管线铺设需求,在此前提下满足其他公共需求。
3.0.2 城市道路空间的规划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保障交通参与者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高城市道路空间综合使用效率。应强化包括地下和高架道路在内的城市道路的应急和防灾减灾功能。
2 应确保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权益,路权分配应优先满足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的需求。
3 应注重道路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提升绿化效果,创造宜人环境。
4 应协调好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绿化等设施之间以及地上、地下设施之间的关系。
3.0.3 城市道路及其交叉口的改、扩建,不应降低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不应损害道路绿化景观和生态环境。
4.1.1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需求、交通特性、生态环境、沿线土地使用情况以及各种控制和限制条件,力求节约用地,合理安排。
4.1.2 城市道路横断面型式的选择应重视营造良好的道路生态景观和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的多元化需求。
4.2.1 道路横断面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路侧带组成。路侧带一般由人行道、行道树设施带、绿化设施带组成,分隔带分中央分隔带和外侧分隔带。
4.3.1 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车型及设计速度确定。单条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的有关规定。
4.3.2 城市快速路主路车道数宜为双向 6~8 条,辅路单侧车道数宜为 2 条;城市主干路车道数宜为双向 4~6 条;城市次干路车道数宜为双向 2~4 条;城市支路车道数宜为双向 2 条。
4.4.1 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快速路辅路、主干路应为 3.5m;次干路应为 3.5m,困难情况下可为 3.0m;支路应为 2.5m。
4.5.1 人行道是行人通行的有效空间。一般情况下人行道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快速路辅路、主干路不得小于 3.0m,次干路不得小于 2.5m,支路不得小于 2.0m。人流量较大的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火车站附近路段的人行道宽度应适当增加。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 4.5.1 的规定。
4.5.2 道路一侧为铁路且行人交通量稀少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 1.5m。
4.6.1 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 2.0m,利用中央分隔带设置双侧公交站台的不应小于 5.0m,设置单侧公交站台的不应小于 3.0m。
4.6.2 各级城市道路外侧分隔带设置公交车站的,宽度不应小于 2.5m。不设置公交车站的,不宜小于2.5m,不应小于 2.0m。
4.7.1 行道树设施带宽度宜为 1.5m。行道树之间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的,自行车停车部分的宽度宜为1.5m~2.0m。行道树树池应紧贴路缘石设置。
4.8.1 道路横断面型式可分为单幅路、两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六幅路及特殊型式。
4.8.2 快速路横断面宜采用六幅路,空间不足的可采用四幅路。中间两幅为主路,外侧为辅路。采用六幅路的,最外侧路幅一般为非机动车道。
4.8.3 快速路主路应在最外侧设置连续的应急车道,宽度不应小于 3m。
4.8.4 主干路横断面宜采用四幅路,空间不足的可采用三幅路或两幅路,不宜采用单幅路。
4.8.5 次干路横断面宜采用三幅路,空间不足的可采用两幅路,不宜采用单幅路。
4.8.6 支路横断面红线较宽的宜采用三幅路,较窄的宜采用单幅路或两幅路。
4.8.7 滨水道路横断面应考虑河道及景观等因素,宜与亲水空间相结合。
4.9.1 城市道路建设宜一次性实现规划。分期实施的,规划横断面应近远期相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
4.10.1 旨在改善机动车通行条件的道路改、扩建,应同时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条件以及道路绿化环境。
4.10.2 道路改、扩建应综合考虑现状树木、道路路面及地下管线、建筑拆迁等因素,应保护和避让文物和有价值的树木。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 4
4 道路横断面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道路横断面组成 .............................................................................................................................. 5
4.3 机动车道 ......................................................................................................................................... 5
4.4 非机动车道...................................................................................................................................... 5
4.5 人行道 ............................................................................................................................................. 5
4.6 分隔带 ............................................................................................................................................. 6
4.7 行道树设施带.................................................................................................................................. 6
4.8 道路横断面型式选择....................................................................................................................... 6
4.9 道路分期实施.................................................................................................................................. 6
4.10 道路改、扩建................................................................................................................................ 6
5 步行交通 ................................................................................................................................................ 7
5.1 一般规定 ......................................................................................................................................... 7
5.2 人行道 ............................................................................................................................................. 7
5.3 人行过街设施.................................................................................................................................. 8
6 自行车交通 ............................................................................................................................................ 9
6.1 一般规定 ......................................................................................................................................... 9
6.2 非机动车道...................................................................................................................................... 9
6.3 自行车停车...................................................................................................................................... 9
7 公共交通 .............................................................................................................................................. 10
7.1 公交专用车道................................................................................................................................ 10
7.2 公共交通车站................................................................................................................................ 10
8 道路平面交叉口................................................................................................................................... 11
8.1 一般规定 ....................................................................................................................................... 11
8.2 道路红线展宽及抹角..................................................................................................................... 11
8.3 机动车道 ....................................................................................................................................... 11
8.4 非机动车道.................................................................................................................................... 11
8.5 人行道 ........................................................................................................................................... 11
8.6 分隔带 ........................................................................................................................................... 11
8.7 人行横道 ....................................................................................................................................... 12
8.8 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 12
9 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 ........................................................................................................................... 13
9.1 一般规定 ....................................................................................................................................... 13
9.2 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 13
10 市政设施 ............................................................................................................................................ 14
10.1 一般规定...................................................................................................................................... 14
10.2 市政管线...................................................................................................................................... 14
10.3 市政场站...................................................................................................................................... 14
10.4 市政附属设施.............................................................................................................................. 14
10.5 其他 ............................................................................................................................................. 15
11 公共服务设施..................................................................................................................................... 16
11.1 一般规定...................................................................................................................................... 16
11.2 公共服务设施 .............................................................................................................................. 16
12 道路绿化与沿道建筑 ......................................................................................................................... 17
12.1 一般规定...................................................................................................................................... 17
12.2 分隔带及立交绿化 ...................................................................................................................... 17
12.3 行道树设施带.............................................................................................................................. 17
12.4 绿化设施带.................................................................................................................................. 17
12.5 沿道建筑...................................................................................................................................... 17
12.6 建筑与其他设施的衔接............................................................................................................... 18
本规范用词说明......................................................................................................................................... 19
引用标准名录 ............................................................................................................................................ 20
附:条文说明 ............................................................................................................................................ 21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1222——2015
备案号J46832——2015
Code for accessibility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s
2016-02-01实施2015-07-08发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4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计划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检标发【2014】36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成果,结合北京市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共8章,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道路;5.绿地;6.居住建筑公共空间;7.配套公共设施;8.标识系统。
本规程中第7.6.2条为强制性条文,与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中第8.1.4条强制性条文协调一致,必须严格执行。
1.0.1 为全面推进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本市人民的居住生活质量,确保人们在居住区内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设施,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北京市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区内道路、绿地、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及配套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1.0.3 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我市总体发展的需求,以消除人们在居住环境中的障碍,为各类人群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标。无障碍设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走道净宽 net width of corridor
通行走道两侧墙面凸出物饰面内缘之间的水平宽度,当墙面设置扶手时,为双侧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0.2 楼梯段净宽 net width of stairway
楼梯段墙面凸出物饰面与楼梯扶手中心线之间,或楼梯段双面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2.0.3 门口净宽 net width of doorway
门扇开启后,门框内缘与开启门扇内侧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2.0.4 安全警示线 safety warning line
用于界定和划分危险区域,向人们传递某种注意或警告的信息,以避免人身伤害的提示线。
2.0.5 园路 garden path
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
3.0.1 在进行居住区的总图规划时,应同时进行居住区无障碍环境的分析,确保家庭与社区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与外部公共场所之间的无障碍衔接。
3.0.2 无障碍设计中应运用通用设计的设计方法,以人为本,使无障碍设施对各类人群都方便适用。
3.0.3 无障碍设施应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不得造成室内外环境污染,其形式、颜色的选择,应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及建筑的风格相协调。
3.0.4 居住区和建筑内无障碍标识应纳入居住区环境或建筑内部的标识系统中,设计应科学合理,易于识别,并形成完整的系统,传达有效的信息。
4.1.1 居住区内道路无障碍设计范围应包括:
1 居住区道路;
2 小区路;
3 组团路;
4 宅间小路。
4.1.2 道路空间内人行系统均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应沿行人通行路径布置。
4.1.3 人行系统中无障碍设计设施主要包括缘石坡道、盲道、轮椅坡道、服务设施、标识及信息。
4.2.1 人行道在各种路口、出入口位置有高差时必须设置缘石坡道。
4.2.2 居住区级道路设有人行横道时,人行横道两端有高差时必须设置缘石坡道。
4.2.3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防滑。
4.2.4 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差应小于 10mm。
4.2.5 宜优先选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
4.3.1 居住区内道路应符合无障碍通道要求,人行通道的行进方向或高差发生变化时,宜设置提示盲道。
4.3.2 居住区内人行道有坡道、轮椅坡道或设有台阶时,距上下坡边缘或踏步起点和终点 250mm~300mm 处宜设置提示盲道。
4.3.3 盲道型材表面应防滑,盲道布设应避开树木(穴)、电线杆、拉线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
4.3.4 盲道颜色宜与相邻的人行道铺面颜色形成对比,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宜采用中黄色。
4.4.1 人行系统地面有台阶时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轮椅坡道宜设计成直线形、直角形或折返形。
4.4.2 轮椅坡道的坡口与地面宜没有高差;当有高差时,高差应小于 10mm。
4.4.3 轮椅坡道的净宽度应不小于 1.00m。
4.4.4 轮椅坡道的高度超过 300mm 且坡度大于 1:20 时,应在两侧设置扶手。
4.4.5 轮椅坡道的坡面应平整、防滑、无反光。
4.5.1 沿人行系统布置的服务设施不应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
4.5.2 设置服务设施时宜考虑低位服务设施的布设,低位服务设施上表面距地面高度宜为 700mm~850mm,其下部宜至少留出宽 750mm,高 650mm,深 450mm 供乘轮椅者膝部和足尖部的移动空间。
4.5.3 低位服务设施前应有轮椅回转空间,回转直径不小于 1.50m,方便乘轮椅者使用。
4.5.4 设置休息座椅时,应留有轮椅停留及回转空间。
4.5.5 当人行道设有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台阶,应在台阶两侧设置扶手。
4.6.1 居住区内道路无障碍设施应与居住建筑出入口、居住绿地出入口及配套公共设施出入口实现无障碍衔接。
4.6.2 居住区内道路无障碍设施应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实现无障碍衔接。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5
4 道路 ....................................................................................................................................................... 6
4.1 设计范围......................................................................................................................................... 6
4.2 缘石坡道......................................................................................................................................... 6
4.3 盲道 ................................................................................................................................................ 6
4.4 轮椅坡道......................................................................................................................................... 7
4.5 服务设施......................................................................................................................................... 7
4.6 道路衔接......................................................................................................................................... 7
5 绿地 ....................................................................................................................................................... 8
5.1 设计范围......................................................................................................................................... 8
5.2 无障碍游览路线.............................................................................................................................. 8
5.3 出入口............................................................................................................................................. 9
5.4 园林设施及小品 ............................................................................................................................ 9
5.5 种植 ............................................................................................................................................... 9
6 居住建筑公共空间................................................................................................................................11
6.1 出入口............................................................................................................................................11
6.2 室外坡道和台阶.............................................................................................................................11
6.3 门厅、公共走廊............................................................................................................................ 12
6.4 楼梯 .............................................................................................................................................. 13
6.5 电梯 .............................................................................................................................................. 13
7 配套公共设施 ...................................................................................................................................... 15
7.1 设计范围....................................................................................................................................... 15
7.2 停车 .............................................................................................................................................. 15
7.3 公共厕所....................................................................................................................................... 16
7.4 出入口........................................................................................................................................... 16
7.5 门厅、公共走廊............................................................................................................................ 16
7.6 楼梯和电梯 ................................................................................................................................... 17
7.7 其他 .............................................................................................................................................. 17
8 标识系统.............................................................................................................................................. 17
本规程用词说明 ........................................................................................................................................ 18
本规程引用标准名录................................................................................................................................. 19
条文说明 ................................................................................................................................................... 20
备案号: J3030-2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标准 HG
HG/T 20645-2022
代替 HG 20645-1998
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规定
Design standard of piping mechanics for chemical plant
2022-04-08 发布 2022-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规定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5年第四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5】16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为主编部门,委托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组织,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为主编单位,会同参编单位,在原行业标准《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G/T 20645.4——1998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定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HG/T 20645.4—1998。本规定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化工工程设计方面的管道应力分析和管架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化工工程技术应用的大量资料,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本规定,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定共分为9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临界管系表、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管系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管道支管补强计算、法兰泄漏校核计算、卧式容器固定支座位置的判定、非标设备接管口荷载条件、剧烈循环工况条件。
本规定与HG/T20645.4——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增加了总则
2.将原名称“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改为“编制条件内容与深度规定”,条款内容更明确规定了管道机械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的内容与深度;
3.删除了第4、8、9、10、12章节内容,增加了“剧烈循环工况条件”章节,对“设备接管口许用荷载”进行了部分修改;
4.对涉及的标准规范进行了相应修改。
本规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管理,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与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联系(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大道中段 279号成达大厦;邮编∶610041;电话∶028-65531491;电子邮箱∶liuxunze@chengda.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定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
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
参编单位: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华陆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刘勋泽 刘俊 张咸建 代永清 杜光怡 蔡晓峰 张西平
主要审查人∶吴礼学 马海宾 王果俊 田德永 刘洪福 端木瑾 唐琳 单荣 邢睿 王刚
(略)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化工装置管道机械专业提出设计条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化工装置的管道机械设计。
1.0.3 本规定为通用性内容,在工程项目设计时,项目设计经理(负责人)应根据项目特点及合同要求,对本规定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1.0.4 化工装置管道机械设计工作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临界管系表
2.1 一 般 规 定
2.1.1 临界管系表应由管道机械专业根据管道的介质工艺条件、管道机械专业工程规定及采用的标准规范等编制完成。
2.1.2 临界管系表应作为管道布置专业绘制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轴测图的条件。
2.2 要求和条件
2.2.1 临界管系表的编制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及工程项目招标文件;
2 项目设计实施计划中列出的基本风压值、地震烈度和雪荷载等基础数据。
2.2.2 临界管系表应根据下列条件编制∶
1 工艺系统专业编制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PID)和管道命名表;
2 管道材料专业编制的有关工程设计规定。
2.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2.3.1 临界管系表中各管道的参数应包括管道标志、管道的设计温度、设计压力、操作温度、操作压力、口径及连接的设备类型等。
2.3.2 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方法可分为目测法、简化分析法及详细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法,临界管系表应标明各类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的方法。
3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
3.1 一 般 规 定
3.1.1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应由管道机械专业根据管道的介质工艺条件及采用的标准规范编制完成。
3.1.2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应作为管道材料专业确定管道公称壁厚的设计条件。
3.2 要求和条件
3.2.1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的编制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项目发布的工程(或设计)开工报告;
2 工程项目发布的环境温度和土壤密度等工程设计基础数据。
3.2.2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应根据下列条件编制∶
1 工艺系统专业发布的管道仪表流程图(PID);
2 工艺系统专业发布的管道命名表。
3.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3.3.1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中应列出进行管道壁厚计算需要的有关数据及管道计算壁厚。
3.3.2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中的管道计算壁厚不应包括管道壁厚附加量。
4 管系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
4.1 一 般 规 定
4.1.1 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应由管道机械专业根据管道的介质工艺条件、应力分析及采用的标准规范编制完成。
4.1.2 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应作为管道专业设计管道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条件。4.1.3 管道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应作为设计选型管道支吊架的设计条件。
4.2 要求和条件
内容索引:
l 总则………………………………………………………………………………(89)
2 临界管系表…………………………………………………………………………………………… (90)
2.1 一般规定…………………………………………………………………………………………….. (90)
2.2 要求和条件……………………………………………………………………………………….. (90)
2.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0)
3 管道壁厚计算结果条件表….......…………..………………………………………………………(90)
.1一般规定…………………………………………………………………………………………….. (91)
3.2 要求和条件………………………………………………………………………………………….. (91)
3.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1 )
4 管系柔性分析和应力计算报告…………………………………………………………………… ..(92)
.1一般规定…………………………………………………………………………………………….. (92)
4.2 要求和条件…………………………..……………………………………………………………… (92 )
4.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2)
5 管道支管补强计算……………………………………………………………………………………(93)
5.1 一般规定……………………………………………………………………………………………. (93)
5.2 要求和条件………………………………………………………………………………………….. (93)
5.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3)
6 法兰泄漏校核计算……......…….........................………........................….......…….. (94)
6.1 一般规定…………………………………..………………………………………………………. (94)
6.2 要求和条件……………....................................................................................... (94)
6.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4)
7 卧式容器固定支座位置的判定……………………………………………………………………… (9
7.1 一般规定…........................................................................................................ (95)
7.2 要求和条件……………………………………………………………………………………….. (95)
7.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5 )
8 非标设备接管口荷载条件…………………….............…………..........…………. (96)
8.1一般规定……………………………………………………………………………………………., (96)
8.2 要求和条件………………………………………………………………………………………….. (96)
8.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7 )
9 剧烈循环工况条件………………………………………………………………………........……(98)
9.1 一般规定………………...................................................................................... (98)
9.2 要求和条件………………..…………………………………………………………………·....... (98)
9.3 编制深度内容要求………..…………………..…………………………………………… (98 )
本规定用词说明.....................................................................…………………….......… (99)
引用标准名录….........……............……………..………….......…................................. (100)
问题专业:安装
所属地区:山东
提问日期:2022-12-09 22:13:37
提问网友:双人徐
解答网友:大海
存水弯以上是软管连接。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编号DB11/1245—2015
备案号J10411—2015
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程
Code of Design,Installation and Acceptance for Fire-retardant Coating(Sheets)of Buildings
2016-04-01实施2015-09-23发布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编号20141051)的要求,由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等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原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规程》DBJ01-616-2004进行修编。
本规程中第5.1.3条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共分7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材料要求;5.设计要求;6.施工要求;7.工程验收。
1.0.1 为了合理地进行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确保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质量,减小建筑火灾的危险与危害,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以及可燃性基材的防火涂装及防火保护的设计、施工与验收。本规程不适用于木结构建筑中建筑防火涂料(板)的设计、施工与验收。
1.0.3 建筑防火涂料(板)工程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0.1 建筑防火涂料 fire-retardant coating of building
施涂于建(构)筑物中的结构构件或可燃性基材表面以提高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或提高可燃性基材燃烧性能等级的材料。
建筑防火涂料包括钢结构防火涂料、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饰面型防火涂料、阻燃处理剂。
2.0.2 钢结构防火涂料 fire resistive coating for steel structure
施涂于建(构)筑物中的钢构件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
2.0.3 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intumescent fire resistive coating for steel structure
施涂于建(构)筑物中的钢构件表面,涂层在高温时能够膨胀发泡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的防火涂料。
2.0.4 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non-intumescent fire resistive coating for steel structure
施涂于建(构)筑物中的钢构件表面,涂层在高温时不发生膨胀发泡,其自身成为耐火隔热层的防火涂料。
2.0.5 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 fireproof coatings for concrete structure
涂覆在石油化工储罐区防火堤等建(构)筑物和公路、铁路、城市交通隧道混凝土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其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
2.0.6 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fire-resisting protective plate for steel structure
包覆于建筑物及构筑物内的钢构件表面,能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防火保护板。
2.0.7 饰面型防火涂料 finishing fire-retardant paint
涂刷于可燃性基材表面,能形成具有防火阻燃保护和装饰作用涂膜的涂料。
2.0.8 阻燃处理剂 fire retardant for combustible base
涂刷于可燃性基材上以提高其燃烧性能等级的一种溶液或乳液。
2.0.9 可燃性基材 combustible base
用于建筑室内装修的可燃性基材包括纺织织物、木质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他材料。
3.0.1 建筑物及构筑物内的钢结构构件、混凝土结构件及可燃性基材,应按照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确定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和可燃性基材所需达到的燃烧性能等级。
3.0.2 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种建筑防火涂料产品,必须具有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同时应提供型式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产品说明书、施工工艺等技术文件。有关各方应按本规程附录A做好《工程物资进场报验表》和《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等进场验收记录。
3.0.3 各种建筑防火涂料(板)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后,应在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现场取样,送至具备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见证取样复验。各类产品的见证取样项目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1 每使用100t或不足100t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检验一次涂料的粘结强度和膨胀倍率;
2 每使用500t或不足500t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检验一次涂料的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
3 每使用500t或不足500t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检验一次涂料的粘结强度(冻融前、后)和耐水性;
4 每使用100t或不足100t饰面型防火涂料检验一次涂料的防火性能
5 每使用100t或不足100t 阻燃处理剂检验一次经处理剂处理后基材的燃烧性能
6 每使用1000张或不足1000张钢结构防火保护板检验一次板材的燃烧性能和吸湿变形率。
3.0.4 各种建筑防火涂料(板)的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应进行相应的施工培训和技术交底,并应严格按照涂料(板)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必须对全部过程,包括隐蔽部位施工过程作出详细记录,并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确认。
3.0.5 建筑防火涂料(板)施工过程中,应分检验批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对隐蔽工程及特殊部位的施工,应在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及时进行质量验收。
5.1.1 钢结构防火设计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当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场所有专门的防火设计标准时,其防火设计要求应根据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
5.1.2 钢结构构件可采用钢结构防火涂料和钢结构防火保护板进行防火保护。根据钢构件耐火极限设计要求及其使用场所的不同,可分别选择不同的防火保护方式。
1 在普通建筑中,应主要根据钢构件的耐火极限要求选择如下的防火保护方式:
1)钢构件耐火极限设计要求不大于 1.5h 时,宜采用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2)钢构件耐火极限设计要求为 1.5~2.5h 时,可采用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3)钢构件耐火极限设计要求为 3.0h 或以上时,应采用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4)选用各种防火保护形式时,还应根据钢构件的使用环境、钢材的形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在下列使用场所中,应根据如下规定选择钢构件的防火保护方式:
1)在石化、电站、输配电设施等特殊建(构)筑物中,应采用特殊建筑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2)在室外和四周围护结构未完全封闭的半室外工程中,也应采用特殊建筑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3)在游泳馆、高湿、恒湿环境的室内空间,应采用特殊建筑用钢结构防火涂料;
4)对经常暴露在阳光照射下的建筑采光顶、幕墙支撑等室内部位的钢构件,也应采用特殊建筑用钢结构防火涂料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
5)在钢楼梯等易受损的部位,不宜单纯采用防火涂料进行保护,应采取钢结构防火保护板或防火涂料外包敷硬质不燃材料的方式进行保护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4
4 材料要求......................................................................................6
5 设计要求.................................................................................... 13
5.1 钢结构防火设计.................................................................. 13
5.2 混凝土结构防火设计 .......................................................... 15
5.3 可燃性基材防火设计 .......................................................... 15
6 施工要求.................................................................................... 17
6.1 一般规定 ............................................................................. 17
6.2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要求................................................... 17
6.3 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施工要求 ........................................... 20
6.4 可燃性基材防火施工要求................................................... 21
6.5 钢结构防火保护板施工要求............................................... 22
7 工程验收.................................................................................... 23
7.1 一般规定 ............................................................................. 23
7.2 主控项目 ............................................................................. 24
7.3 一般项目 ............................................................................. 25
附录 A 材料进场验收表 ............................................................... 27
附录 B 建筑防火涂料施工质量检验方法..................................... 29
本规程用词说明 .............................................................................. 33
引用标准名录 .................................................................................. 34
条文说明.......................................................................................... 35
ICS 13.340.01
C 73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1496.20—2020代替DB23/T1496.20-2012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2020-01-08发布 2020-02-07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言
D23/T1496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分为31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一一第2部分:勘测及矿物开采人员
一一第3部分:金属治炼、轧制人员
一一第4部分:化工产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5部分:机械制造基础加工人员
一一第6部分:机电产品装配人员
一一第7部分:机械设备修理人员
一一第8部分:电力、热力生产及辅助人员
一一第9部分: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
一一第10部分:橡胶和塑料制品生产人员
—一第11部分:纺织、针织、印染人员
一一第12部分:裁剪缝纫和皮革、毛皮制品加工制作人员
一一第3部分:粮油、食品、饮料生产加工及饲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4部分:烟草及其制品加工人员
—一第15部分:药品生产人员
一一第16部分: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及木材制品制作人员
一一第17部分:制浆、造纸和纸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8部分: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19部分:玻璃、陶瓷、搪瓷及其制品生产加工人员
一一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一一第21部分:工程施工人员
—一第22部分:种植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3部分:林业生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人员
一一第24部分:畜牧业生产人员
—一第25部分:渔业生产人员
一一第26部分:水利设施管理养护人员
一一第27部分: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作人员
—一第28部分: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人员
一—一第29部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人员
一一第30部分:气体生产、处理和输送人员
一一第31部分:水生产、输配和水处理人员
本部分为DB23/T1496的第20部分.
本部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编写。
本部分替代B23/T1496.20-2012.
本部分与DB23/T1496.20-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规范引用文件”:增加了国经贸安全[2002]189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和GB/T12903-2008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增加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定义:
本部分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建国、蒋莉、姜海雷、吕天玲、李长宏
DB23/T1496.20-XXXX为首次修订.
内容摘抄: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20部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本部分适用于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使用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经贸安全[2002]189号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GB/T11651-2008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B/T12903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T29510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
D23/T1496.1劳动保护管理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第1部分:通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
3术语和定义
GBT12903所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从事公路、轨道交通、航空、水上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的人员及辅助人员。
3.2
劳动防护用品
由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
备。
3.3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在易发生伤害及职业危害的场合供从业人员穿戴或使用的具有特珠防护功能的劳动防护用品。
3.4
防护性能
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能力。
[GB/T11651-2008.3.2]
3.5
有效防护最低指标
个体防护装备所具有的最低防护能力。
[GB/T11651-2008,3.3]
3.6
有效使用期
达到有效防护功能最低指标的使用时间。
[GB/T11651-20083.4]
3.7
配备周期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的时间间隔。
3.8
工种
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特殊物料理化性质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4配备要求
4.1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基本要求应符合GB/T29510、GB/T11651DB23/T1496.1的有关规定.
4.2检测检验及判废规定,均应按DB23/T1496.1的要求执行。
4.3专用车辆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4轨道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5民用航空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4.6水上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4.7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
4.8其他运输设备和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根据岗位危险因素特点按GB/T29510要求确定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配备要求2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专用车辆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3
附录B(规范性附录)轨道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民用航空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5
附录D(规范性附录)水上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配备周期6
附录E(规范性附录)通用工程机械操作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配备周期.7
ICS37.040.25
HG G81
备案号∶2052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2536—2007 代替HG/T2536-1993
医用计算机断层摄影(CT)胶片
Medical computer tomographic film
2007-04-13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
内容摘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计算机断层摄影(CT)胶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存运输和质量保证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蓝色涤纶片基为支持体,正面涂有正色性卤化银感光乳剂,背面涂有防光晕层的医用计算机断层摄影(CT)胶片。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843 感光材料涂层熔点测定方法
GB/T 6847 照相胶片和相纸卷曲度的测定
GB/T 9045 摄影 照相材料ISO分辨力的测定
GB/T9860 银盐感光材料吸水率测定
GB/T 9861 感光胶片冲洗过程中抗划伤力测定方法
GB/T 11500 摄影透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GB/T 11501 摄影密度测量的光谱条件
GB/T 15061 银盐感光材料感光测定通则第一部分适用于白炽钨光和模拟日光曝光的试样曝光条件3 技术要求
3.1 照相性能和物理性能
(略)
4 试验方法
4.1 一般照相性能测定
4.1.1 试验条件
(略)
ICS83.040.30
G49
备案号∶22264—2008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2797.2—2007 代替HG/T2797.2—1996
硅铝炭黑 第2部分∶吸碘值的测定
Silica-alumina carbon black———Part 2:Determination of iodine adsorption number
2007-09-22发布 200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HG/T 2797《硅铝炭黑》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筛余物的测定 水冲洗法;
————第2部分∶吸碘值的测定;
————第3部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吸收值的测定;
————第4部分∶pH值的测定;
————第5部分∶杂质的检查;
————第6部分∶倾注密度的测定;
————第7部分∶加热减量的测定。本部分是HG/T2797的第2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ASTMD1510—03《炭黑吸碘值标准试验方法》。
本部分代替HG/T2797.2—1996《硅铝炭黑吸碘值的测定》。
本部分根据ASTMD1510—03重新起草。为了方便比较,在资料性附录B中列出了本部分条款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条款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国情,为方便标准使用者,在采用ASTM D1510—03时,本部分做了一些修改。本部分与ASTMD1510——03的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引用文件中引用了与国外先进标准有对应关系的我国标准,同时增加了GB/T 8170(本部分的2)
——取消ASTMD1510——03中的意义和用途,系列标准的格式应统一;
——计算公式中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代替碘标准溶液的浓度(本部分的9.1),这样的公式更科学
——取消ASTMD1510—03中的方法B和关键词,硅铝炭黑品种简单,方法A可以满足硅铝炭黑检测要求;
——增加试验条件的要求(本部分的7.1),室温的变化对溶液非常重要;
————取消精密度说明和精密度数据表,因为计算方法的精密度另有国标进行规定;
——附录A中增加溶液的标定方法。为防止碘酸钾基准溶液变黄,改变碘酸钾基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并规定若碘酸钾基准溶液变黄,则应作空白试验(本部分的附录A)。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增加资料性附录B"本部分章条编号与ASTM D1510
——03章条编号对照"。本部分与HG/T2797.2——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修改了标准名称;
b)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GB/T 15338《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本部分的2);
c) 试验条件仅规定了温度的要求(1996年版的7,本版的7.1);
d) 用水杨酸代替碘化汞(1996年版的4.5,本版的4.1);
e) 增加对试验结果报出形式的要求【本部分的11(f)】;
f)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列于附录A,并对其中的顺序进行了调整(1996年版的6.1,本版的附录A)
g) 附录A中,为防止碘酸钾基准溶液变黄,改变碘酸钾基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本部分的
(略)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硅铝炭黑吸碘值的试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硅铝炭黑。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HG/T 2797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5338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HG/T 2880 硅铝炭黑
3 原理
以规定浓度的碘标准溶液浸润定量的硅铝炭黑试样,并使其充分混合,待达到吸附平衡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碘,吸附的碘量与硅铝炭黑试样量的比值为吸碘值。
4 试剂与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蒸馏水或去离子的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4.1 水杨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