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01. 040. 13 CS BY 09: C6572 团 体 标 准 T/CSIA 018-2024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herently safer enterprises 2024-12-23发布 2025-03-01实施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建设要求 6建设步骤 14 附录A本质安全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 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安全产业协会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中企安环信息科学研究院、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应急管理部研 究中心、本质安全研究院、宁波子规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 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国家电投集团上海电力田集发电厂、申通快递有限公司、国电投(珠海横琴) 热电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中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股 份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浙江)有限公司、陕西能源电力运营有限公司、黑龙江吉地油田服务股 份有限公司、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广核苍南核电有限公司、中国核电有限 公司、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 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四厂、江 苏核电有限公司.
本文件起草人:郭仁林、董成文、李夷、余炜、史志斌、徐日洲、富延雷、吕慧、雷少华、汤凯、 戴孟烈、樊开彬、陈宏云、刘文智、陈伟、裴全进、顾超、王宏乾、梁湘津、巫山云、高宇龙、卢 春雪、陈向红、武红幸、刘略、马树宝、李俊峰、李久林、邢志华、邵重阳、丁序海、宋双亮、汝 洪涛、唐振宁、宋康顿、田疆、袁键、卢鹏、武品、罗俊、徐小照、张国彪、云祎萌、龙洋、刘三 军、汤争争.
2
引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本质安全理论及其应用范畴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深刻且全面地融 入了系统的安全管理之中,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达成共识.
然而,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 传统的“人物环管”四维本质安全模型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全面保障本质安全的有效性.
在数字化时代背 景下信息要素对本质安全影响日益增强.
为了适应新时期安全生产需求,虽需将“信息”这一关键维度纳 入企业安全管理,与人员、物、环境、管理相结合,构建“人物环管信”五维度本质安全模型,确保各要 素间和谐共生、协同作业与高效运行.
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之间,非但不是孤立或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不仅涵盖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全部内容,更着眼于企业内在的固有 安全,从设计之初便融入前瞻性息维,采用尖端技术与工艺.
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本质安全理念, 是对企业安全与管理的更高标准与更具体要求.
该文件作为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导航,围绕”人、物、环、管、信”五大维度,系统闸述了本质安 全型企业的建设标准、推荐实践路径及实施步骤,为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框架.
致力于建设本质安全型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服务及经营特点,在五大维度中精准定位,确定符 合企业实际的切入点.
同时,根据企业本质安全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参照本文件相应维度的具体要求, 精准施策,有序推进.
作为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领域的首份国内通用标准,旨在为企业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针对特定行业、 新兴领域以及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具体评价,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应持续制定并发布相应的细化标准,以灵活 应对时代变迁与技术革新,助力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建设的长远目标.
3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指南 1范围 本文件全面规定了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总体指导原则、具体建设要求以及实施步骤等多方面的 规范化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境内企业,在进行本质安全建设时,各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 择适用的维度和建设内容,以确保本质安全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最新版本(包括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3033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导则 AQ/T900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3术语和定义 3. 1 本质安全inherentsafety.9 运用先进系统思维、科学治理模式、超前规划设计、数智化技术和技术措施,通过持续优化资源 配置、建立持续改进和机制、实施系统的风险管理,强化安全文化,使人(企业员工)、物(物 料、设备设施等)、环(工作环境)、管(管理体系)、信(信息要素)等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状态, 使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及隐患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建立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发生的机制.
[危险和有害因素术语,来源:GB/T13861] 3. 2 本质安全模型inherentsafety model(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