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标准是以《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若干技术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基础,吸取了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测绘单位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一些好的经验,参考了陆地和海洋测绘的有关标准制定面成.
考虑到海岸带地形图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测绘工作应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要求,且兼顾目前大多数测绘单位的技术状况,本标准保留了《规定》中适用的条文,并补充了具体的作业方法和要求,增加了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规定》中不完全适用的条文作了适当的修改.
手段.本标准是沿用陆地和海洋的测量方法制定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本区域的作业要求.希望各有关 海岸带中的干出滩部分,是地形测量的困难区域.在这一区城进行地形测量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单位在使用本标准时,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或有什么好的施测方法,请随时向国家测绘局或标准起草单位提出,以便修订时予以考虑或采纳.
本标准的附录A.B、C、D为标准的附录,附录E、F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测绘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佐文、张卫红、肖国雄、马聪丽、林玉华、刘法孔、郑文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5000、1:10000、1:25000 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aoz eso jo sdeu sduuodon 000 SZ : I 000 0t : I 00 S :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岸带地形图的规格、精度、作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15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的测图作业,
2引用标准
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GB12327-1990海道测量规范CH2001-19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3989-199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4268-199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12317-1990海图图式GB14912-19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与代码
CH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1-199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3.1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目的和任务
测绘海岸带地形图的基本目的,是为水产养殖、盐田开发、围海造田、海岸防护、河口整治、港湾建设等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准确可意的地形图.海岸带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海岸地形、水下地形测量和浅海底质调查,以获取该地区的地物、地貌和浅海庭质等资料.
3.2海岸带的测绘范围
海岸带是指位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处,陆地和海洋各种动力、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汇地带.其范园是从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界限(约为海岸线以上5km)至海水运动对于海底冲淤变化影响的最下界限(约为水深20m).
为了满足各有关部门的用图需要和减少重复测绘,海岸带的测绘范围规定为:一般情况下,陆地部
分测至海岸线以上2km,浅海部分测至理论深度基准面下15m,但遇深水陡岸时,应向外海适当延伸,使浅海部分的宽度不少于5nmile;干出滩较宽的地段,在确保干出滩能完整表示的前提下,浅海部 分可只测15nmile.
3.3地形图的规格
3.3.1地形图的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1110000的地形图按6分带.平面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起算面,大陆采用1985国家高程 海岸带地形图采用高斯一克昌格正形投影,大于或等于1:10000的地形图按3分带,小于基准;远离大陆的岛屿,原则上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困难时可采用当地多年的平均海面;干出滩和浅海的深度基准面一般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如有特殊需要,也可采用其他基准面.但无论采用何种基准面,都应在图廊外注出所采用的基准面与理论深度基准面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差值.
度基准,最后出图时再统一化算成1985国家高程基准. 为了完整显示干出滩和便于测图,在测绘干出滩和浅海的地形雷时,可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作为深
3.3.2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按GB/T13989-1992的属定执行.
1992的规定进行分幅和编号如图幅的面积很小,其宽度不超过图幅的1/6对,可附于相邻图幅,作为 在实际测图中,为了作业方便,可根据海岸线的自然形状分幅施测,最后出图时按GB/T13989一邻幅的破图廓图处理. F
3.3.3地形类别
矛盾时,以地面倾斜角为准. 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大部分的地面倾斜角和高差划分,规定见表1.当坦面候斜角与高差发生
表1地形类别
高 差/m地形类别 地面倾斜角() 5.000满图 00001:1 125000测图平地 <2 <20 25 >400 >600
3.3.4基本等高(深)距
基本等高(深)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
表2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m 地形类别测图比例尺 平 地 丘陵地 山 地15 000 1.0(0.5) 2.5 5.01 10 000 1.0(0 5) 2.5 5 01 25 000 5 0(2 5) 5 0 10.0
根据用图需要,基本等高(深)距可选用括号内的数值,其高程精度按括号外基本等高(深)距的精度要求执行.
在一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深)距.当基本等高(深)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加测半距等高(深)线.
3.3.5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
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规格,海岸线以上分别按GB5791-1993和GB12342-1990的规定执行,海
岸线以下和助航标志按GB12317-1990的规定执行.图上名称注记一律采用国务院正式公布、级地名管理部门颁布的为准, 实施的简化汉字,不用繁体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图上应注出标准译音的汉字,地名,均以各
3.4测图的精度
3.4.1地形图的精度须符合以下规定:
a)图上地物点对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大于图上 0.75 mm.
b)图上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插求点对附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表3的规定.
表3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中 比例尺项目 1 * 5 000 1 10 000 1 25 000地 形 差(H) 高程注记点 等高线插求点 高程注记点 等高线插求点平地 1/3 1/2 1/4 1/3丘胶地 1/2 2/3 1/3 2/3山地
注:1.表中,H等高距:
2.125000测图,山地等高线的数目应与倾斜变换点间的高差相适应.
3.4.2控制测量的精度须达到下列要求:
a)高级地形控制点对附近三角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1:5000、1:10000测图不大于图上0.05mm;1:25000测图不大于图上0.03mm,图根点对附近三角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
b)高级地形控制点对附近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和图根点对附近三角点或高级地形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15000、1:10000测图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1:25000测图,平地、丘陵地、山地分别不大于平地基本等高距的0.08、0.10.0.12.
3.4.3水深点的精度须满足下列要求:
a)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测点对附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1.0mm;
b)在水下地形测量中,深度测量中误差应不超过表4的规定.
表4深度测量中误差
m
水深范圆 中误差0~10 ±0.210~30 ±0 330~50 ±0.5
3.4.4对于大面积的密林等特殊困难地区,图上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注记点、等高线插求 点的高程中误差,可按3.4.1的规定放宽到1.5~2.0倍.
3.4.5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中误差的2倍为最大限差.
3.4.6在满足本规范成图精度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人的其他作业方法.
3.5对平面、高程控制点的要求
3.5.!已有三角点的密度不足时,陆地应布设一定数量的高级地形控制点做为图根控制的基础.基础 控制点的密度,15000、1:10000测图每幅图内应不少于1点,1:25000测图每幅图内不少于2点.海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在确保成图精度的前提下,也可不按上述要求进行加密.
3.5.2四等以上水准路线的间距,在平地不超过20km,丘陵地、山地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宽.
3.6对已有成果资料的利用
3.6.1各测绘部门所做的控制点,精度符合国家等级的,按国家大地点等级使用,否则,按相应等级的地形控制点使用.
3.6.2进行海岸带测量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图、海图和有关的资料.对上述资料的利用,必须对 其质量或可靠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按下列原则使用:
a)若现有地形图的基本要索不足或现势性较差时,应先修测后使用.b)海图应选用等大比例尺或大于成图比例尺的,必要时应进行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的转换.c)对有关资料若有疑点,必须经过实地检核,确保无误后才使用.
4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分项目设计和专业设计.项目设计是指具有完整的测绘工序内容的综合性设计:专业设计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工种进行的技术设计,是指导作业的主要技术依据.
4.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为:a)确定测区范围、测图比例尺和划分图幅;b)确定各工种的作业方法及其技术要求:c)编写项目设计书:d)绘制有关附图附表.
4.2专业设计
4.2.1资料收集和分析
在设计之前,应收集测区的下列资料:a)最新出版的地形图和海图:b)平面及高程控制成果资料及其说明: c)潮汐资料:d)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对上述资料的可靠性及精度情况应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采用与否的结论.
4.2.2实地踏助
实地踏勘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为此,踏勘前应根据现有资料的情况对需要勘察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实地勘察的主要内容为:
a)调查测区的行政区划、通讯、交通和自然地理等情况:
)(
c)勘察现有地形图的变化情况:
d)调查了解干出滩的范围、性质、坡度、礁石、干沟、植被、养殖和水工建筑等情况:
e)勘察资料不足的港、湾、河口及易变地段的情况:
f)勘察岸台、检查台、比对点的位置和附近验潮站的控制情况,测试测区电磁场对无线电定位仪的干扰情况.
4.2.3技术设计
4.2.3.1控制测量
点与图根点的加密方案、密度、限差和各级要求以及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估算新设计网(点)的精度. b)根据已有控制点的情况、作业区的地理情况、作业单位的实力和用户的要求,提出高级地形控制
c)当受客观条件限制,使平面控制的角度、边长、总长和高程控制的边长、总长达不到规范的规定时,应提出保证精度的措施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