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T 1010-1994 中华鳖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规程.pdf

1010,1994,pdf,技术规程,水池,水产
文档页数:5
文档大小:404.13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水产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1010-94

中华鳖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规程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鳖池的环境条件、亲鳖培育、产卵场的设置、孵化条件和警的饲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中华鳖,其他鳖也可参照使用.

引用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3

鳖池的环境条件

鳖池的设计和营建应符合中华鳖的生活习性、繁殖、生长的生态条件和防逃、养殖规模的要求,选择环境比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

3.1.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3.1.2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3.2警池类型和规格

警池的类型有稚鳖池、幼鳖池、食用鳖池、亲鳖池和控温越冬池.各类型警池的规格见表1.

表1

池底泥 池堤 池边与鉴池类型 面积 形状 朝向 池深 水深 池底结构 砂厚度 坡度 围墙距离m² m mcm (∞) m稚鳖池 50~100 长方形 南北(长边) 1.2~1.5 0.8~1.0 三合土铺底 5~10 30 0.5~1.0幼鳖池 500~1500 长方形 南北(长边) 1.5~2.0 1.0~1.5 含砂泥土 5~10 30 0.5~1.0食用鳖池 500~3500 长方形 南北(长边) 2.5~3.0 2.0~2.5 含砂泥土 10~15 30 1.5~2.0亲鳖池 500~3500 长方形 南北(长边) 2.5~3.0 2.0~2.5 含砂泥土 10~15 30 1.5~2.0控温越冬池 80~100 长方形 南北(长边) 1.3~1.5 1.2~1.3 含砂泥土 5~10 30 0.5~1.0

3.3防逃设施

用砖块在池周砌成70cm高的围墙,墙顶向内伸檐8~10cm,在饲养池进口处装置牢固的铁丝网,以防鳖逃跑.也可采用塑料板或3~4cm厚的水泥板替代砖墙,使用2~3a更新.

3.4产卵场所

鳖池边与围墙之间应留有1.5~2.0m宽的空地(池的两短边可少留).在产卵场南北两长边靠近量,应根据鳖池面积和雌鳖数量而定.

3.5饲料台

饲料台用长3m,宽0.2m的水泥预制板搭设,--端淹没在水下10~15cm.另一端露出水面.饲料台应放置在遮阳棚架的下方.

3.6遮阳设施

在围墙内沿栽培一定数量的葡萄和一年生阔叶植物(向日葵、荫麻等),或在产卵场上方设置瓜藤植物棚架,以防止阳光直射和砂盘水分过快蒸发.

4亲鉴培育

4.1.1池塘、江河和湖泊中捕捉野生的已达性成熟、体质健壮、无伤病的雌、雄鳖.4.1.2人工繁殖经过饲养达到性成熟的雌、雄鳖.4.1.3严禁近亲交配的后代用作亲鳖.

4.2.1鳖种要纯,异形、色变的鳖不能选作亲鳖.4.2.2宜选用6~7龄,体重2~3kg和体质健壮的个体为亲鳖.4.2.3不得选用体重在0.75kg以下的个体为亲鳖.

4.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般为每平方米水面0.3~0.5只.

4.4雌雄鳖比例雌雄鳖的放养比例为4:1,卵子的受精率可以达95%以上.

4.5饲养管理

4.5.1灌水

应经常保持鳖池正常水位(2.0~2.5m),特别是冬季干塘起鱼后,务必及时灌水,以防断水过久,阳光照射,池内淤泥表面干涸,藏在淤泥表层下的亲鳖爬不出来,甚至死亡.

4.5.2投饲

a. 动物性饲料:鲜活螺蚬、蚯蚓、猪肠衣皮(粘膜组织)、死腐鱼类及其内脏等.b. 植物性饲料:饼类、南瓜等.c.配合饲料:主要营养成分为粗蛋白43%~45%,淀粉22%~25%,纤维素10%.

4.5.2.2投饲量与投饲方法

a.当水温回升至20C以上时,应开始投喂饲料.其方法为每天下午4点后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

b.每年4~6月份,每平方米水面投放0.4~0.5kg鲜活螺蚬,同时还应经常投喂其他动物性或植物性饲料.

4.5.3日常管理

5产卵与孵化

5.1交配与产卵

5.1.1交配

当水温回升至20C以上时,亲鳖开始觅食,发情追逐,骑背交配.交配时间大都在晴天傍晚,持续5~10)min.在秋大也有交配行为.

5.1.2产卵

5.1.2.1季节:5月中旬至8月上旬雌鳖产卵,六、七月间为高峰期.5.1.2.2温度:水温28~32C,气温25~32C,是最适产卵温度.5.1.2.3卵量:每只成熟雌鳖-年之内在生殖季节产卵3~5批(窝),每批-般8~15个,少则4个,多至20多个.5.1.2.4条件:雌鳖一般在寂静的深夜出水上岸,爬进人工设置的砂盘产卵,在产卵季节,如遇刮风下雨或久旱不雨,天气过于干燥,产卵砂盘的水分大量蒸发,至使灰砂的粘性降低,雌鳖作穴困难,可导致一天或连续几天停止产卵.补救办法,可采用喷水壶洒水使产卵砂盘湿润至7%~8%的含水量,即手捏灰砂成团,手松灰砂散开为宜.

5.2收卵

5.2.1寻找卵窝

产卵季节,管理人员应每天早晨巡视产卵场所,仔细寻找卵窝.卵窝的特征有:a.产卵洞房土顶(灰砂)松动,有雌鳖爪迹印;b.洞房有松落土粒,洞口泥土光滑.

5.2.2收集鳖卵

发现卵窝,用手拨开洞口泥土,取出鳖卵,轻放于底部垫有松软底物的容器内,避免撞击和挤压而损坏鳖卵.

5.3人工孵化

5.3.1孵化设备

5.3.2受精卵的鉴别

鳖卵产后不久,可从外观看到一个圆形白色亮区,这就是胚胎发育所在区域,即受精标志.随着胚胎发育的进展和胚胎区的增长,圆形白色亮区也将逐步扩大;如果产出后的卵子白色亮区若暗若明,又不继续扩大.可视为未受精卵.

5.3.3孵化条件

5.3.3.1温度:人工控制孵化温度在33~34℃,37~38℃是鳖胚的致死温度,当温度低于22~21C时,发育就会停止.

5.3.3.2湿度:在恒温箱或恒温室内进行人工孵化,湿度为81%~82%.

5.3.3.3含水量:温床中砂子的含水量必须控制在7%~8%.淋水过多,造成水涝;不及时淋水,导致干燥,都会使胚胎天亡.

5.3.4孵化操作

将经过鉴别的受精卵分层成排整齐地埋藏在含水量适当的砂盘之中.因鳖卵没有蛋白系带,在孵化过程中不得翻动,否则胚胎会因更动位置而受压致伤或中途死亡.

5.3.5孵化时间

从鳖卵产出到稚鳖出壳的整个过程,在33~34℃条件下,历时36~38d.

6鳖的饲养

分级分池饲养.

6.1稚臀的饲养

6.1.1池塘条件

稚鳖池按表1规定,宜在三合土池底上铺设5cm厚的细砂.生产规模大的稚鳖池面积可达400~500㎡².在池塘-一处或两处栽种葡萄或丝瓜、南瓜,在炎热季节设遮盖太阳的棚架.

6.1.2放养方法

将刚出壳的稚鳖放入磁盘中白由活动2h,让其自然摆脱胚胎时期形成的胚外组织(浆膜、脐带)后.转入磁盆.用10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5min,然后再投入稚鳖池.

6.1.3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水面放养8~12只稚鳖.

6.1.4投饲料

6.1.4.1饲料种类:最初投喂的饲料是用绞肉机绞碎的蚯蚓、未腐臭的鱼虾,或投喂人工混合饲料(鱼粉、淀粉、肠衣皮各占30%,贝壳粉加蚯蚓占10%),应避免过量投喂脂肪性饲料.

6.1.4.2投喂量:日投喂量为鳖体重的5%.

6.1.4.3投饲方法:每天应定时定量将饲料投放在被水淹没的一端饲料台槽内.

6.1.5日常管理

6.1.5.1巡塘:管理人员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池边进行巡视,了解是否有逃跑或敌害侵入,水质是否止常和椎鳖的摄食情况等.

6.1.5.2鳖病防治:稚鳖时有相互咬伤和发生水霉病的情况,对有皮肤破伤或患了水霉病的稚鳖,用10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2h,然后放回原池.

新鲜,以防池底有机物质分解而产生沼气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6.1.6越冬

取以下措施:

a.越冬前应投足量营养丰富的饲料,使鳖体储积脂肪,用于越冬的消耗;

b.在遮阳棚架上加盖杂草,防风防冻;

c. 在棚架下方池底添加5cm厚的细砂,为稚鳖越冬创造一个适宜的良好环境;

d.在有条件的地方,室外温度下降到0C以下时,将稚鳖转入室内集中放在填有30cm厚度细砂的木箱中,让其自动钻入砂中,上面覆盖一层杂草,室温要保持在10~15℃,并特别严防鼠害;

e.加强管理,预防疾病感染.

6.1.6.2温室加温养殖:在冬春低温季节,应用地热水或工厂余热水,在室内或塑料大棚内进行人工控温饲养,模拟自然生态条件,可以解除稚警冬眠,实现不受季节限制的全年性养殖.人工控温饲养的技术要求:

a.水温应保持在28~30℃;

池水透明度为25cm,溶氧量为2~5mg/L,其他水质理化因子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b.

c.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8~10只;

d. 日投喂配合饲料为鳖体重的5%;

e.日常管理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调控水温,二是注意水质变化,三是掌握室内或塑料棚架内的气体交换;

个体体重可达到50~100g.

6.2幼鳖饲养

6.2.2放养方法

将越冬苏醒后的稚鳖转入已准备好的幼鳖池中饲养.

6.2.3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水面放养5~8只为宜.

6.2.4饲养期

在自然池养条件下,饲养一年(长江以南生长期为6个月),体重-一般可达50~100g,在饲料和生态条件都达到最佳水平时,个体体重可达100~150g.

6.2.5饲养管理

按4.5条规定执行

6.3食用鳖饲养

6.3.1池塘条件

养殖100g以上体重的鳖,称为食用鳖饲养.应符合表1规定.

6.3.2放养方法

经过幼鳖阶段饲养的鳖,转入食用鳖饲养,要求规格整齐;年龄相同,但体重相差悬殊的幼鳖,不得同池进行食用鳖的饲养.

6.3.3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3只为宜.

6.3.4饲养期与计划产量

食用鉴在自然池饲养条件下饲养1~2年,个体体重可以达到200~400g.饲养1年的个体平均体重约为200~250g,饲养2年的个体体重约为400~500g,亩平均年产量可达100~150kg.

6.3.5饲养管理

按4.5条规定执行.

6.3.6鳖的捕捉

平时可以用网捕捞或人下水踩泥手捉,越冬前可放干水池一次性捕捉.

6.4鱼鳖混养

6.4.1池塘条件

池塘条件可分别按6.2.1和6.3.1条规定执行.

6.4.2放养模式与计划产量

除稚鳖外,幼鳖、食用鳖和亲鳖均可分别进行鱼、鳖混养,宜与以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鲢、)为主体的食用鱼同池混养,不宜与鱼苗或鱼种(春片)同池混养.按以饲养浮游生物食性为主体的食用鱼常规养殖模式,幼鳖每平方米水面投放4~5只;食用鳖每平方米水面投放2~3只;亲鳖每平方米水面投放0.3~0.5只.

6.4.3饲养管理

按4.5.3.1和4.5.3.2条规定执行.

6.4.4收获与效益

鱼、鳖混养,每亩食用鱼的净产量可达400~500kg;食用鳖的净产量100~150kg.在相同条件下,鱼、鳖混养每亩经济效益比单养鱼经济效益高3~4倍乃至更多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农业部水产司提出.本标准由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和湖南省水产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筠.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