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70系列柴油机具有结构合理、性能先进、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渔船和中小船舶主、辅机及油机在修理时,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170柴油机产品的修理技术不一致,给修理与修理后的使用带来许多不便.为了使渔船170系列柴油机修理技术标准化、规范化,保证修理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1998)、《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淄博柴油机厂、山东渔船检验局、潍坊柴油机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笃厚、王延瑞、辛强之、郑玉柱、于怒涛、唐金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渔船170系列柴油机修理技术要求
Maintenanc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170 seriesdiesel engine of fishing vessel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渔船170系列柴油机修理技术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等.本标准适用于渔船170系列柴油机.其他用途170系列柴油机的修理亦可参考.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3476-1983船用柴油机调速系统试验方法GB/T5741-1985船用柴油机排气烟度测量方法GB/T6301--1986船用柴油机燃油消耗率测定方法GB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T14363-1993柴油机机油消耗测定方法CB/T3254.1一1994船用柴油机台架试验标准环境状况及功率、燃油消耗和机油消耗的标定CB/T3254.2-1994船用柴油机台架试验试验方法CB/T3254.3-1994船用柴油机台架试验试验测量JB/T6719-1993内燃机进排气门磁粉探伤JB/T6729-1993内燃机曲轴、凸轮轴磁粉探伤JB/T8118.3-1999内燃机活塞销磁粉探伤技术条件JB/T9744一1999内燃机零部件磁粉探伤方法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大修周期
柴油机累计运转一段规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的规定应以柴油机丧失基本使用性能,累计运行时间的统计平均值和主要零件达到磨损极限的累计运行时间为依据.
6170柴油机的大修周期为18000h.
3.2大修机
按本标准大修后的柴油机.
3.3送修机使用单位送承修单位待大修的柴油机.
按本标准规定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的零件尺寸(状态).
3.5明显报废件
由于存在破碎、裂纹、弯曲、扭曲及其他明显异常磨损等缺陷而无法使用的零部件.
4送修机
4.1送修条件
4.1.1常规送修条件
柴油机累积运行时间达到或接近规定的大修周期,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应送修:
功率明显下降,排气管冒黑烟严重,在标定转速下,功率损失大于标定功率的20%;在燃油系统工作正常情况下,燃油消耗明显增加,在标定转速、80%标定功率工况下,燃油消耗率的增加值大于标定值的15%;在机油系统工作正常情况下,机油消耗明显增加,在标定转速、80%标定功率工况下,机油消耗率大于标定值的2.5倍;主油道机油压力明显下降,在标定转速且润滑系统工作正常情况下,低于0.30MPa,调节调压阀仍无法排除.
4.1.2非常规送修条件
柴油机发生异常事故,主要件(机体、曲轴、连杆、活塞、活塞销、气缸套、轴瓦)等损坏严重,柴油机无法正常使用.
4.2送修要求
柴油机送修时要求:
一各零部件应齐全,送修单位不得随意拆换;一送修单位应按照附录A(标准的附录)要求填写“柴油机修理送修单”.
5技术要求
5.1基本规定
5.1.1送修机进行修理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并按附录A(标准的附录)要求填写“柴油机送修检查表”.
5.1.2柴油机修理时,在不影响装配关系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改进后的新结构或零部件,使大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新机水平,其中持续功率应恢复到不小于原标定值的95%.
5.1.3柴油机全面解体后,应将全部零件(明显报废件除外)的油污、水垢、油漆、氧化皮等污物清洗干净,零部件的油道、水腔、气路应畅通.
5.1.4清洗后的零部件应进行鉴定,分别确定为免修件、修理件或报废件.鉴定所用的检测器具和测试设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1.5在保证良好使用性能前提下,一般件的尺寸公差比产品图样要求降低1~2个公差等级,形位公差降低一级时,可免修.
5.1.6在原机制造过程中组合加工的零件,在修理过程中不得互换.如连杆体与连杆盖等.需要更换时必须成组更换.
5.1.7在大修机装配过程中,主要拧紧力矩、配合间隙及磨损极限应符合柴油机说明书的规定.
5.1.8大修时必须更换的零部件如下:
--柴油机上的垫片和密封圈;一上下主轴瓦、连杆轴瓦;一主轴承螺栓、连杆螺栓;-燃油滤芯、增压器机油滤芯;一气阀内、外弹簧及垫块;
一硅油减振器.
5.1.9在修理过程中,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认真填写记录,数据应准确,记录应齐全完整.
5.2主要零件及组装
5.2.1机体
5.2.1.1机体的主轴承螺栓孔、气缸盖螺栓孔和气缸套支撑肩不得有裂纹,支撑肩上端面不得有腐蚀
5.2.1.2气缸套内孔应无拉毛、划伤,内孔尺寸上偏差不得大于十0.16mm,否则应报废;装入机体座距离大于15mm的小范围穴蚀区,允许采用树脂铁粉等粘合材料粘补,并且在安装时调换位置.
0.025mm.
5.2.1.4挺柱衬套(如有时)的内径上偏差不得大于十0.09mm,否则应予以更换.
5.2.1.5凸轮轴轴承内径上偏差不得大于十0.10mm,否则应予以更换.
5.2.1.6机体组装后进行水腔水压试验,试验压力0.70MPa,历时20min,不得渗漏.
5.2.2气缸盖
5.2.2.1对气阀按照JB/T9744进行磁粉操伤,结果应符合JB/T6719规定.密封锥面不得有影响密封性能的缺陷存在,锥面对杆部轴心线圆跳动公差不得超过0.04mm;阀杆直径下偏差不得小于一0.06mm,否则应报废;圆柱度不得超过0.02mm(允许修后达到).
5.2.2.2进排气阀导管内径上偏差最大不得超过十0.10mm,不得有明显的拉伤、弯曲和裂纹等缺陷,否则应报废.
5.2.2.3气缸盖上过度磨损的顶架导柱、阀顶架应予以更换.气缸盖螺栓螺纹损坏时应更换.
5.2.2.4进排气摇臂轴与孔的配合间隙不得超过0.10mm.
5.2.2.5组装后的气缸盖密封性应良好,冷却水路应畅通.在0.7MPa水压下,历时5min不得渗漏.
5.2.3曲轴
5.2.3.1曲轴按照JB/T9744进行磁粉探伤,结果应符合JB/T6729规定.
5.2.3.2曲轴轴颈磨损后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连杆轴径的粗糙度超差或磨损值达到或超过0.27mm,且不超过两道轴径时,可以对超差的轴径进行光磨,分为公称直径减小0.5mm与1mm两档.超过两道轴径时,可考虑对的轴径进行光磨,公称直径减小分为0.5mm与1mm两种,视情况选用;
-任何一档主轴的磨损值达到或超过0.29mm,应对的主轴颈进行光磨,公称直径减小为1mm;一未经光磨的曲轴轴颈的圆柱度不应大于0.018mm,主轴颈的同轴度不得大于p0.10mm,表面粗糙度不允许超过R0.8.
5.2.3.3飞轮螺栓进行磁粉探伤,具体要求见附录8(标准的附录).合格后方可使用,螺纹损坏的应报废(包括飞轮螺母).
5.2.3.4飞轮齿圆不应有齿数缺损.当飞轮齿圈损坏的齿数不大于四个,长度不超过齿长的四分之一且不连续时,允许用焊补的方法修复.
5.2.3.5曲轴本体应进行动平衡试验,不平衡量不得大于0.03724Nm,去重位置应符合产品图纸
要求.
5.2.4活塞与连杆
5.2.4.1活塞裙部不得有大于5cm°的擦伤,允许用油石消除轻微的拉伤、擦伤、划伤等缺陷,活塞环
裂纹或奥民体镶环松动.
5.2.4.2活塞销按照JB/T9744进行磁粉探伤,结果应符合JB/T8118.3规定.活塞销的外径下偏差不得小于一0.012mm,否则应报废:圆柱度不得超过0.008mm(允许修后达到).
5.2.4.3连杆进行射线探伤,合格后方可使用.连杆盖涂色检查锯齿形面的贴合度,贴合面积不得小于80%.连杆大端内孔尺寸与连杆盖一起检查,当连杆螺钉按规定力矩拧紧时,内孔尺寸上偏差不得大于0.03mm,圆柱度不得大于0.016mm.
5.2.4.4连杆小头衬套内孔尺寸上偏差大于0.12mm时应更换.
5.2.4.5组装后连杆各形位公差应符合图纸要求.
5.2.4.6同一台柴油机活塞连杆组装后质量差不得超过100g.
5.2.5凸轮轴
5.2.5.1凸轮轴按照JB/T9744进行磁粉探伤,结果应符合JB/T6729规定.
5.2.5.2凸轮轴轴径下偏差不得小于一0.15mm,凸轮从基圆到最大升程的磨损量不得大于0.40mm.
5.2.5.3挺柱的外径下偏差不得小于一0.15mm(小于该尺寸应报废),圆柱度不得超过0.022mm(允许修后达到).
5.2.5.4顶杆组件的直线度不得大于0.9mm,允许采用矫直方法修复,对被裂球座应更换.
5.2.5.5双列向心球轴承应更换.
5.2.6传动齿轮
5.2.6.1传动齿轮不得有断齿及点蚀存在,并进行磁粉探伤,具体要求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5.2.6.2机油泵传动齿轮轴进行磁粉探伤,具体要求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5.2.6.3齿轮箱盖上轴承套的同轴度公差不得超过40.028mm,圆跳动公差不得超过0.068mm.5.2.6.4喷油泵情轮及机油泵情轮衬套内孔与轴的间隙应符合生产厂规定要求.5.2.6.5齿轮箱体油道清洗干净,保持油道畅通.
5.2.6.6传动齿轮公法线长度允许不小于设计值减去0.25mm.
5.3系统及附件
5.3.1起动系统
5.3.1.1减压阀:更换膜片,调整减压阀的开启压力为0.8MPa.
5.3.1.2继气器:更换弹簧.
5.3.1.3起动马达:检查马达传动齿轮,更换起动齿轮、弹簧及叶片.
5.3.1.4起动按钮:更换密封垫及弹簧.
5.3.2进气系统
5.3.2.1增压器:拆检,检查增压器轴承磨损情况,如有拉伤予以换新:检查轴向间隙及径向间隙.
5.3.2.2中冷器:中冷器芯子冷却水管渗漏,应予以修复,允许用堵塞或焊堵排除,每个芯子堵管数量不超过六根.组装后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0.49MPa,历时5min,不得渗漏.
5.3.3润滑系统
5.3.3.1机油冷却器:更换防腐锌块.冷却器芯子冷却水管渗漏,应予以修复或更换,组装后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0.8MPa,历时5.min,不得渗漏.
5.3.3.2机油泵:主、从动齿轮进行磁粉操伤,具体要求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检查齿轮轴承及轴承座的间隙,超过规定值时,应修复或换新.检查调压阀,进行研磨修复.
5.3.3.3手动预供机油泵:检查活塞、油缸的磨损情况,配合间隙超过规定值时,应予以换新.
5.3.3.4机油离心滤清器:检查转子应无卡阻现象,转子裂纹及异常磨损应换新.
5.3.3.5机油滤清器:检查滤芯,如有破碎,予以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