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4481-2025
棉花棉蚜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evaluating cotton resistance toAphisgossypiiin laborato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维珺瑜、崔金杰、朱香镇、李东阳、高雪珂、张开心、王丽、姬继超、马艳、任相亮.
棉花棉蚜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棉花对棉蚜(Aphisgossypi)抗性室内鉴定的程序,规定了材料准备、鉴定程序的操作要求,描述了抗性评价和过程记录,明确了鉴定后材料处理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棉花材料苗期抗棉蚜性的室内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GB4407.1经济作物种子第1部分:纤维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死亡率mortality
死亡的棉蚜数占总棉蚜个体数的比率.
3. 2单头产蚜量offspring per individual
每头棉蚜一个生长世代产生的若蚜数量.
棉花在试验中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抵御棉蚜危害的可遗传性状的程度.
4材料准备
4.1植物材料
在人工气候室种植受试棉花品种(系)和感棉蚜对照棉花品种(系)如非洲E40的棉苗,供试棉花种子应符合GB4407.1中对种子质量的要求,感棉蚜对照棉花品种(系)应具有较低的室内抗棉蚜性,要求单保棉苗不受任何病虫害影响. 头产蚜量大于30头,人工气候室湿度25C~28C,湿度60%~80%,光周期为16h:8h(L:D),且确
4.2棉蚜来源
棉蚜为实验室长期饲养或采自田间的自然种群并在室内何养3代以上,饲养繁殖期间不接触任何化学农药.饲养条件为温度(24士1)℃,湿度50%士10%,光周期16h:8h(L:D).
5鉴定程序
5.1样品采集
待棉苗有2片~4片完全展开叶后,选取长势一致的棉苗,采集顶部完全展开的嫩叶.
5.2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新鲜棉叶平铺于含琼脂培养基的培养Ⅲ中,叶柄保持完整并插入培养基中,保持叶片完全平铺于琼脂培养基上.试验期间,每2d~3d更换相同供试材料的新鲜棉叶,以保证试虫的营养摄取充足.
NY/T 4481-2025
5.3接虫
试验棉蚜,封上盖子,防止逃逸,每10个培养Ⅲ为1次重复,每个材料不少于3次重复.
5.4接虫后培养
置于温度(24士1)℃、湿度50%士10%、光周期为16h:8h(L:D)的人工气候室何养繁殖.
5.5调查
从初始试验棉蚜若蚜发育为成蚜并产下若蚜开始,每天记录成蚜的死亡数和产若蚜数,每24h观察记录1次,同时将每天新产的若蚜移除.处理中初始试验棉蚜全部死亡时结束调查.
6抗性评价
6.1结果计算
死亡率按公式(1)计算.
计算试验开始第6d棉蚜死亡率和单头产蚜量.
M= N X100
式中:
M 一试验开始后第6天死虫数的数值,单位为头: 棉蚜死亡率的数值,单位为百分号(%):N-接虫数的数值,单位为头. R单头产蚜量按公式(2)计算.
X = ≥ x.50
(2)
式中:
X,一第:个培养Ⅲ内初始棉蚜所产的若蚜总数的数值,单位为头;注:数据以平均值呈现,数据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字. 50--10个培养Ⅲ内所接初始棉蚜总数的数值,单位为头.
X单头产蚜量的数值,单位为头:
6.2有效性判别
如果感虫对照组棉蚜第6d死亡率低于20%且单头产蚜量大于30头,试验有效:否则,需要查找原因,重新进行试验.
6.3抗性评价指标
抗性评价指标划分为5个级别,按照表1判定受试棉花品种(系)对棉蚜的抗性水平.
表1棉花抗棉蚜性室内评价指标
抗性水平 单头产蚜量(X)高抗 X≤10中抗 抗 10<X≤20 20<X≤:30感 3040
6.4抗性鉴定报告
根据棉花材料3次重复鉴定的单头产蚜量,确定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抗性水平.按照附录A填写鉴定表格,并编写鉴定报告.
7过程记录
7.1标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