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二)形势要求(三)运量预测
二、总体思路 g
(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 10(三)规划目标11
(一)航道布局规划 13(二)港口布局规划 21
四、重点任务 30
(一)构建干支衔接的内河航道体系 30(二)打造集约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32(三)构建协同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 34(四)强化创新引领的航运科技体系 36(五)践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 37-2-
(六)构筑能力充分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38
(一)分期实施.(二)资金及土地需求40(三)实施效果 40
六、保障措施 42
(一)加强组织协调 42(二)强化要素保障42(三)强化规划衔接 42(四)保护港航资源 42
(一)影响分析和评价 43(二)预防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43
前言
四川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2%,境内河流密布,流域面积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49条,具备大规模发展内河水运的先天优势.内河水运是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四川水运对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交通强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和省政府《四川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四川由水运资源大省向内河水运强省转变,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打造,函需对全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进行新一轮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为省内七级及以上通航河流,规划立足四川水运资源票赋特征,紧紧围绕“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和省内“一轴两环三带四联”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全面优化航道网络空间结构和港口体系功能布局,明确提出四川航运提质增效的关键策略,是指导四川省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四川航道网络与经济区天然耦合,长江横贯川南经济区,岷江、沱江纵贯成都平原经济区,金沙江沟通攀西经济区,嘉陵江、渠江、湾江联通川东北经济区,诸多支流天然成网,水运优势独特.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内河水运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航道网络干支相连.全省现有通航河流176条,通航湖库147个,通航里程1.05万公里,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892公里,长江宜宾至重庆、金沙江溪洛渡至水富、渠江广安至重庆段可常年通行千吨级以上船舶,嘉陵江广元至重庆、岷江乐山至宜宾段可常年通行500吨级以上船舶.港口功能积极拓展.全省现有港口18个,生产性码头泊位403个,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0391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250万标箱.泸州港、宜宾港、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大型综合作业区建成投运,乐山港大件码头和旅游码头持续提升.泸州港、宜宾港国家临时开放口岸获批,提升了四川乃至川滇黔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泸州港、宜宾港等港口后方吸引了恒力、宁德时代等众多企业入驻,港产城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省拥有运输船舶4262艘,货船平均吨位620吨.2021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分别为726万人次、0.87亿人次公里、6049万吨和276亿吨公里,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16
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76万标箱.干支联运、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稳步增长,翻坝运输、大件运输势头良好,开通集装箱航线15条、铁水联运班列11条.嘉陵江、金沙江等航道等级的提升有力地促进川东北、攀西以及云贵陕甘等地区资源开发,嘉陵江、长江沿线已布局20多个工业园区,内河永运吸引沿江产业集聚作用明显.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四川省航道条例》发布实施,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挂牌成立,港口资源整合迈出坚实步伐,嘉陵江实现梯级通航跨省联合调度,与重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水资源综合利用.嘉陵江、岷江、渠江等梯级建设改善航道条件的同时,在促进沿江综合开发、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减少安全事故、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水资源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内河水运发展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流域经济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58个县(市、区)因水而兴,直接受益群众达3300万人.
对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的要求,我省内河水运发展滞后、大而不强,水路货运量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2.95%,较湖北省(全国第6位)低22.6%、较江西省(全国第9位)低3.9%、较重庆市(全国第12位)低13.4%,在综合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不断弱化,已成为建设交通强省的明显短板.航道通达通畅不足.高等级航道比例较低,里程占比仅为通航总里程的8.1%,约80%国家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