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T/WSTA 0002-2025
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规范
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 发布
前言
起草.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由武汉厚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武汉市服务贸易(外包)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厚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百里半(武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软件(武汉)有限公司、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璞华国际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机电职业 技术学院、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仪征技师学院、江苏省姜堰中学专业学校、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武昌首义学院、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翁高飞、李伟、寇立红、曾乐、任雯菁、陈慧、柳扬波、张宏飞、鲁睿、向小雪、邹明、熊勇、曾蛟、余剑、罗秋菊、余晓刚、陈智、宋晓光、王鹏、何、黄振、吴静、夏小山、王伟.
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的需求确定、服务流程、服务基础、服务要求以及评价与改进.的用人单位可参照执行. 本文件适用于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的各类机构、企业及相关组织,其他有数字化人才培养需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数字化
用,将传统流程、业务模式或社会活动转化为数字形式,实现高效协同、精准决策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利用数字技术(如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应涵盖技术应用、流程重塑、价值创造等多个维度.
3. 2
数字化人才
具备数字技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够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在数字经济领域发挥专业作用的专业人才.
3. 3
数字开发设计人才
业技能的专业人才. 专注于数字产品设计、数字化系统开发以及技术创新工作,在数字产品与系统研发创新方面具有专
3. 4
数字技术支持人才
负责信息化系统规划、具体实施、日常运维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工作,保障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的专业人员.
3.5
数字运营人才
擅长新媒体运营、数字化营销以及品牌管理等工作,能够有力推动企业数字业务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4需求确定
4.1服务对象
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对象涵盖多类群体,具体包括:
a)各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需提升数字化专业技能以适配未来职业需求:b)企业内部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的在职员工,需通过培养强化岗位胜任力: c)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传统行业从业者,需系统学习数字技术与应用知识:d)希望进入数字经济领域的社会求职者,需补足数字化技能短板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4.2需求调研
4.2.1采用“定量定性”结合模式收集需求(结构化问卷专家访谈),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
T/WSTA 0002-2025
和清洗,形成需求调研数据库.数据库需要包含以下数据类型:
e)动态监测数据:企业招聘信息(岗位要求、薪资水平、招聘量)、行业发展报告、毕业生就f)政策与技术影响因子: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新兴技术(如AIGC)普及动态: 业数据:g)职业资格认证动态:行业主流证书的考核标准更新及需求变化.
4.2.2针对数字开发设计、数字技术支持、数字经营三类核心人才设计差异化分析维度见表1.
表1差异化分析维度
人才类型 分析维度 技术深度:对编程语言、算法设计、系统架构等核心技术的掌 具体说明数字开发设计人才 技术深度/创新能力 握深度创新能力:用户需求洞察、技术方案优化及新兴技术(如AIGC) 的迁移应用能力数字技术支持人才 技能熟练度/响应速度 技能熟练度:网络配置、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等操作的规范性 与准确性响应速度:故障诊断时效、应急修复效率及容灾备份的可靠性数字运营人才 业务理解/工具应用 业务理解:行业痛点分析、市场趋势预判及数字化业务逻辑的 解读能力工具应用:数据看板搭建、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及营销平台(如 直播后台)的操作熟练度
4.2.3分析结果经企业代表与教育专家双验证,每年基于监测数据选代更新,确保与产业需求同步.
4.2.4建立行业人才需求动态监测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呈现与预警.
4.3需求确认
4.3.1企业需求对接
4.3.1.1对接渠道
建立“线上线下”双通道对接模式,线上通过数字化平台(如企业需求填报系统)实时收集需求,线下通过季度企业座谈会、产业导师联席会等形式深度沟通.
4.3.1.2对接内容
对接内容聚焦岗位类型、能力要求、人才数量及跨领域协作能力等其他特殊需求.
4.3.1.3机制
对接结果需经企业确认,同步至需求调研数据库(4.1),若未达成共识需进行补充调研并二次确认.
4.3.2人才需求预测
4.3.2.1数据输入
整合如下数据并录入系统:a)动态监测数据:企业招聘量、行业报告、毕业生就业数据等:b)近3年企业需求对接结果数据:c)政策/技术影响因子等.
4.3.2.2预测方法
4.3.2.3输出应用
生成数字化人才相关需求预测报告,同步至人才培养方案(5.2)与就业服务(5.7).
5服务流程
5.1服务流程图
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流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咨询指导填报、职业规划、教学管理、实训管理及就业服务,见图1.
图1数字化人才培养服务流程图
5.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5.2.1课程体系开发规范
5.2.1.1需求映射
索,取材于行业典型软件产品及企业实际项目,对接数字化产业群与专业群.
5.2.1.2动态更新
每年基于4.1监测数据更新课程,技术激增时6个月内开发专项课程,经企业/教育专家双审确认:聚焦数字化经济中新技术、新应用等细分领域,优先选择典型岗位的能力需求更新课程.
5.2.1.3跨专业融合
入学习模块,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模式,配备双导师(高校企业),延长培养周期,提升就 针对复合型岗位,设置跨专业群交叉课程:基于企业岗位规格推导职业能力,针对关键岗位设置深业竞争力.
5.2.2教学模式设计标准
5.2.2.1分层教学
基于5.3.1中采集到的数据,由平台将课程包智能划分层级.学习过程中,平台实时记录学员的学习轨迹(实训时长、任务完成率、薄弱点),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动态调整课程进度并针对学员薄弱项自 动补充专项训练:
,目号金(
b)有经验层,平台推送“项目实战创新研讨”任务.
5.2.2.2数字化工具应用
素质课程参与度、思政教育活动记录,生成"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学习报告,支撑精准教学. 采用“线上预习线下实操平台记录"混合模式,通过平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平台同步采集职业
5.2.2.3企业参与
每门实训课企业导师占比不低于20%,与高校教师组成“双师型”团队,承担案例授课、项目指导、职业规划讲座及思政案例教学:参与企业优先获得学员实习/录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