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3114.4-2017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规范.pdf

大豆,技术规范,碾压,鉴定,农业
文档页数:9
文档大小:5.23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农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114.4-2017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forresistance topestsPart 4: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forresistance to soybean bacterialbl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前言

NY/T3114《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6个部分:第2部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第3部分: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范;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规范;第5部分:大豆抗大豆蚜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为NY/T3114的第4部分. 一第6部分:大豆抗食心虫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晋齐鸣、张伟、苏前富、宋淑云、李红、孟玲敏、贾娇.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本部分适用于各种大豆种质资源对 田间人 接种鉴定及评价.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10

NY/T 3114.4-2017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一种技术.

2. 11

病情级别disease rating 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12

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

通过对植株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2.13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

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显著致病性差异的生物类群.

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致病性/株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品系或材料.

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3.1病原物分离

病病原物.分离物经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等鉴定确认为丁香 采用常规稀释分离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从田间发病植株叶片的典型病斑上分离大豆细菌性斑点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c]后(参见附录A的A.1),用酵母粉葡萄糖氯霉素琼脂(yeast extra dextrose chloramphenicolagar,YDC)培养基4C冰箱保存备用.

(0.1g/L),琼脂(14.9g/L),蒸馏水1000mL,高压灭菌(121°℃,20min). 酵母粉葡萄糖氯霉素琼脂(YDC)培养基配置方法:酵母浸粉(5.0g/L),葡萄糖(20.0g/L),氯霉素

3.2生理小种鉴定

对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病原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方法参见A.2.

3.3接种体的繁殖和保存

3.3.1接种体的繁殖

在接种前需进行病原物接种体的繁殖.常用的扩繁方法通过营养肉汤酵母音(nutrientbrothyeastextract.NBY)液体培养基扩繁.

营养肉汤酵母膏(NBY)液体培养基配置方法:牛肉汁(8.0g/L),酵母膏(2.0g/L),磷酸氢二钾(2.0g/L),磷酸二氢钾(0.5g/L),葡萄糖(2.5g/L),琼脂(15g/L),水1L 121℃灭菌20min后加1mL过滤灭菌的1mol/LMgSO7HO溶液(Vidaver,1967).

3.3.2接种体的保存

甘油冷冻保存法:经营养肉汤酵母膏(NBY)液体培养基扩繁(28C,过夜)的病原菌,加人无菌甘油混合使终浓度达到15%~30%,分装至事先灭菌的菌种保存管(1mL/管~2mL/管),一80℃保存,可以保存1年以上.

4鉴定设计

在鉴定圃中,签定材料按生育期顺序排列,每品种种植行长5m,1行区,10cm等距点播.每隔2个品种种1行病粒种子为诱发行,保持田间发病分布均匀.每15份~20份鉴定材料间设1组抗病和感病

对照品种,根据当地适合生育期选择已知抗病、感病且其抗感性稳定的材料作为对照品种.

5接种

5.1接种时期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成株期抗性鉴定接种时期为开花初期.

5.2接种方法

田间接种前3d繁殖病原菌,28C培养24h~48h,接种菌悬浮液浓度约为3×10²CFU/mL,选择液为准.分生理小种接种时要使用不同的喷雾器并做好隔离,防止小种间混合侵染. 阴天或雨后傍晚无风时用喷雾器进行全田全株均匀喷雾接种,两周后进行第二次接种,以叶片布满接种

5.3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需保湿48h,可采取喷雾或沟灌等措施保持湿度.

6病情调查

6.1调查时间

病情调查于接种后15d左右进行.

6.2调查方法

调查每份鉴定材料的全部株数的全株发病情况,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记载病情级别,计算出病情指数.

6.3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植株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0 无病斑或其他感染标志 症状描述1 叶片仅散生少量局限型褐色斑点,直径0.5mm左右,病斑约占叶面积1%以下3 病斑散生,较多局限型斑点,直径1mm左右,占叶面积1%~5% 病斑散生,不规则型,直径2mm,占叶面积6%~10%5 7 病班不规则,扩展相连呈小片坏死爽,占叶片面积10%~25%病班扩展,大块连片,占叶片面积26%以上,叶片萎鸡死亡

6.4病情指数计算

按式(1)计算.

式中:

DI 病情指数;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各病情级别的植株数,单位为株;N 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S 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7抗性评价

7.1有效性鉴定

当设置的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60),该批次视为有效,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