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815-2020
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pests of tropical crops-arecanutyellowleafdisea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发布
食典通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提出.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大全、车海彦、曹学仁,
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规程 槟榔黄化病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槟榔黄化病(arecanutyellowleafdisease)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依据、监测作物、监测区域、监测频次、病害诊断、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的保存
本标准适用于槟榔黄化病的监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监测依据
6监测区域
6.1未发生区
重点监测槟榔黄化病发生高风险区域,即毗邻发生区的区域和从发生区引进种苗种植的区域.
6.2发生区
重点监测槟榔黄化病代表性发生区域.
7监测频次
固定监测点全年监测4次,每次间隔期3个月.
NY/T3815-2020
随机监测点每年6月~9月监测1次.
8病害诊断
对照附录A,判断是否为槟榔黄化病.
现场不能确诊的,采集疑似叶片样本带回实验室,按照NY/T2252的规定进行检测诊断.
9监测方法
9.1未发生区
9.1.1访问调查
每年6月~9月向种植单位和农技人员咨询当地槟榔种植及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做好记录,并将结果填人附录B中的B.1.
9.1.2实地调查
对访间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潜在发生区域和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踏查,将调查结果填人附录B2.现场不能确诊的,做好标记并取样,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按照NY/T2252的规定进行检测,并做出诊断结论.
9.2发生区
9.2.1范围监测
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发生区范围,将调查结果填人表B1和表B.2.
9.2.2固定监测点监测
根据踏查情况及种植单位槟榔园的环境条件、气候特征、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史和种植规模等,选择代表性种植单位的槟榔园作为固定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不小于1000株.每个监测点采取五点取样法,每样点调查20株,统计发病植株数,计算病株率.将调查结果填人表B3.病株率(R)用式(1)计算.
X10... .(1)
式中:
R-病株率,单位为百分号(%);S--调查总株数. T--发病株数;
9.2.3随机监测点监测
每年6月~9月,在固定监测点以外,选取不少于2000株的槟榔园为对象,全园调查一次,将调查结果填人表B2.随机监测点应覆盖槟榔主产区.
9.2.4槟榔黄化病发病程度
按照表1的规定进行分级.
表1槟榔黄化病发病程度分级标准
无病园 分级 无典型症状 描述轻病园 R≤5%中病园 重病园 5%<R≤20% 20%35 %
10监测数据的保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槟榔黄化病典型症状
A.1黄化型症状
发病初期,病株树冠下部倒数第2片一4片羽状叶片外缘1/4处开始出现黄化,病株叶片黄化症状逐年加重,整株叶片无法正常舒展生长,常伴有真菌引起的叶斑及梢枯(见图A.1).抽生的花穗较正常植株短小,无法正常展开.结果量明显减少、果实提前脱落,减产70%~80%.解剖可见病株叶鞘基部刚形成 的小花苞水渍状坏死,严重时呈暗黑色,花苞基部有浅褐色夹心(见图A.2).大部分染病株开始表现黄化症状后5年~7年顶枯死亡.发病区有明显的发病中心,随后向四周逐步扩展,与因缺水、缺肥等造成的生理性黄化有明显的区别.
图A1槟榔黄化病黄化型典型症状
图A.2槟榔黄化病小花苞水渍状坏死症状
A.2束顶型症状
病株树冠顶部叶片明显缩小,呈束顶状,节间缩短(见图A.3),花穗枯菱不能结果,病叶叶鞘基部的小花苞水渍状坏死(见图A.2).大部分染病植株表现症状后5年左右顶枯死亡.
图A.3槟榔黄化病束顶型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