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579.1-2024代替SY/T5579.1-2008
油藏描述方法 第1部分:总则
ReservoirdescriptionmethodPart 1:General provisions
国家能源局 发布
目次
4.1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4.2各阶段油藏描述的任务
5.1基础资料5.2质量控制
6.1区域地质特征描述6.2地层划分与对比6.3构造描述 6.4储层描述6.5流体描述6.6油藏特征6.7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7.1油藏评价阶段 67.2开发初期阶段 7.3开发中后期阶段 6
A.2油气、油水界面 A.1资料录取及描述
B.1确定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及压力系统录取资料要求 B.2单井原始地层压力的确定 10-10
SY/T5579.1-2024
B.3油气藏压力系统的确定B.4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的确定 1212
B.5油气藏压力系数的确定附录C(资料性)测算天然水驱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13C.1稳定流法计算油藏天然水侵量公式 13C.2非稳定流法计算油藏天然水侵量公式 13附录D(资料性)测算弹性驱动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16附录E(资料性)测算重力驱动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17附录F(资料性)测算综合驱动油藏天然能量有关公式 18F.1未饱和油藏计算驱动指数的公式 18F.2饱和油藏计算驱动指数的公式 81附录G(规范性)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档的编制 20G.1文字报告 20G.2图件 G.3表格 20 22G.4成果数据体 23G.5数据库 23参考文. 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SY/T5579《油藏描述方法》的第1部分.SY/T557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 第3部分:碳酸盐岩油藏;第4部分:特殊岩性油藏;第5部分:致密砂岩油藏.
比,除结构调整和绢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本文件代替SY/T5579.1-2008《油藏描述方法第1部分:总则》,与SY/T5579.1-2008相
a)增加了相的相关概念(见3.2):b)删除了评价井的油藏描述、开发初期阶段油藏描述、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描述、沉积相、成岩相、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层间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储层孔隙非均质性、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现今地应力、构造模型、参数模型、流体模型、原 型模型和储层地质知识库的概念(见2008年版的3.2、3.3、3.4、3.5、3.6、3.7、3.8、3.9、3.11、3.12、3.13 3.14、3.15、3.17、3.19、3.20、3.21、3.22、3.23)c)删除了数据库相关描述(见2008年版的5.6),d)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内容(见5.2);f)更改了地层划分与对比内容(见6.2.2008年版的6.1): e)增加了区域地质特征描述(见6.1):g)删除了区域构造描述、油藏圈闭类型、构造发育史和微构造描述相关内容(见2008年版的6.2.1、6.2.2.1、6.2.2.4和6.2.3):h)删除了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描述的内容,改为共性描述(见6.4.2,2008年版的6.3),1)更改了储层描述相关内容,删除了非共性描述(见6.4,2008年版的6.4), j)更改、简化了流体描述相关内容(见6.5,2008年版的6.5);k)增加了油藏特征相关内容,将油藏的温压系统、天然能量、驱动类型、储量计算合并至该部分(见6.6,2008年版的6.6、6.7、6.9);1)更改了油藏地质模型建立的内容,规范性引用相关标准(见6.7,2008年版的6.8),m)删除了剩余油描述的内容(见2008年版的6.10): n)更改、简化了油藏描述各阶段技术要求的内容(见第7章,2008年版的第7章),o)更改了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档的内容,增加了成果图件及电子文档的编制,对各类成果的编制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见第8章、附录G,2008年版的第8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