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661.1-2025代替GB/T 19661.1-2005
核仪器及系统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Safetyrequirements for nuclear instrumentations and systemsPart 1:General requirements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安全设计一般原则5检查和试验 5.1通则5.2试验的环境条件6.3试验时核仅器的状态6防电击6.1通则 ......6.2可触及零部件的判定6.3可触及零部件的限值 6.4防电击措施6.5绝缘要求 IIEE 106.6电压试验 176.8绝缘电阻 6.7接触电流的测量 206.9与电网电源的连接及保护 237辐射防护仅器过载特性8防其他危险.8.1总则.. 248.2防机械危险 248.3耐机械环境条件“ 8.4防止火焰蔓延和耐热 25 258.5防止流体和固体异物的危险 258.6防强贯穿辐射 258.7防微波辐射 268.8防噪声和超声. 8.9防止有害物质泄漏 26 268.10防爆炸 268.11防放射性污染 269安全标志和随行文件 269.1安全标志 26附录A(规范性)核仪器零部件之间绝缘等级要求的示例 9.2随行文件
A.1危险带电电路与可触及零部件之间的防护A.2两个危险带电电路之间的防护 30附录B(规范性)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B.1概述..B.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的示例附录C(规范性)二次电路电气间原和爬电距离的计算 38参考文献 4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GB/T19661《核仪器及系统安全要求》的第1部分.GB/T1966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放射性测量计的结构要求和分级.200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b)增加了对智能化、自动化核仪器及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见第4章); a)增加了对适用核仪器的描述(见第1章);c)更改了安全要求检查和试验的环境条件中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见5.2,2005年版的4.2.2);d)更改了“防电击要求”的描述(见6.1 2005年版的5.1.1);e)更改了“安全特低电压"的描述和干燥环境下的电压限值要求(见6.3.1 2005年版的5.1.2);g)更改了“防电击措施”的描述(见6.4.2005年版的5.4); f)删除了“防电击分类”(见2005年版的5.3);h)更改了“电路类型"中的电路分类(见6.5.1.5,2005年版的5.5.2.6);i)更改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数值(见6.5.2.16.5.3.1和6.5.3.2 2005年版的5.5.3);j)增加了固体绝缘的要求和检验(见6.5.2.2和6.5.3.3);k)删除了介电强度试验的概述(见2005年版的5.6.1); 1)删除了”基本绝缘的试验电压值”(见2005年版的表10);m)更改了交直流电压试验的保持时间要求,增加了对能手动拆除的零部件的潮湿预处理要求(见6.6.4 2005年版的5.6 5);n)更改了电压试验电压的有效值大于或等于2000V时重复性要求(见6.6.6,2005年版的5 6.7);p)更改了与电网电源的连接及保护中对插头和连接器的要求(见6.9.2,2005年版的5.9.2); 0)期除了电压试验中对出广试验的要求(见2005年版的5.6.8);q)更改了辐射防护仪器过载特性的要求(见第7章,2005年版的第6章);r)5 更改了防机械危险的要求(见8.2.2005年版的8.4);8)增加了防止流体和固体异物的危险的要求(见8.5); t) 更改了防强贯穿辐射概述要求(见8.6.1,2005年版的8.2.1);u)更改了防噪声和超声的要求(见8.8,2005年版的8.5);v)更改了防止有害物质泄漏的要求(见8.9,2005年版的8.3);w)更改了防爆炸的要求(见8.10 2005年版的8.8);y)更改了安全标志图形符号的颜色要求(见9.1.1.2005年版的9.1.1); x)更改了核仪器去污性的要求(见8.11 2005年版的第7章);z)更改了警告标志的尺寸要求(见9.1.2,2005年版的9.1.4):aa)增加了二次电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见附录C).本文件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