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787-2025代替GB/T19787-2005
包装材料 聚烯烃热收缩薄膜
Packaging materialsHeat-shrinkable polyolefine films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本文件代替GB/T19787-2005《包装材料聚烯烃热收缩薄膜》,与GB/T19787-2005相比,除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5年版的第1章);删除了产品规格(见2005年版的第3章);增加了分类(见第4章);增加了公称厚度8pm≤e<12μm.30pm≤e≤52μm的聚烯烃热收缩薄膜相关要求(见 更改了宽度偏差的技术要求(见5.2.1.2005年版的4.1):5.2.2、5.3和表3);删除了产品等级(见2005年版的4.2、4.3):更改了物理机械性能要求(见5.3,2005年版的4.4):增加了光泽度项目(见5.3); 更改了直角撕裂负荷为耐撕裂力(见5.3,2005年版的4.4);更改了动噻擦系数(薄膜对薄膜)(见5.3,2005年版的4.4);删除了卫生性能(见2005年版的4.5):更改了厚度偏差的试验方法(见6.4,2005年版的5.3):一更改了热收缩率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温度(见6.8,2005年版的5.8). 本文件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众成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黎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山东汇和塑业有限公司、广州标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宿迁市金 田塑业有限公司、义乌市万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浙江九腾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湛江包装材料企业有限公司、湖北黄冈中大高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亚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山东永聚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道恩周氏(青岛)复合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成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丽曼包装印务有限公司、北京春风药业有 限公司、江苏宇狮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京博聚烯烃新材料有限公司、杭州金杭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盈瑞聚合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润特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学军、张智力、周婉茹、赵阳、高勇、詹越强、周毛毛、邵德花、陈曦、徐子超、赵锦超、尤信用、王磊、付金贝、金治平、陈志斌、霍彦君、赵军练、李双利、郝文静、王冠中、冯清正、李枭、黄荣、刘金鹏、李慧、岳蕾、朱雷、李晓明、黄旭生、肖丽伟、郑伟、秦友文、尚惠华、袁文博、王思轩、邵峥、 吴国运,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5年首次发布为GB/T19787-200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hc 包装材料聚烯烃热收缩薄膜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聚烯烃热收缩薄膜(以下简称薄膜)的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并给出了产品分类. 本文件适用于以聚乙烯、聚丙烯等树脂为主要原料,通过管膜法多层共挤挤出冷却制得膜胚,再经双向同步拉伸等制成的具有热收缩功能的薄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本文件. GB/T241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T1040.3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6672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GB/T8807塑料镜面光泽试验方法 GB/T6673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GB/T10006塑料薄膜和薄片摩擦系数的测定GB/T16578.2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埃莱门多夫(Elmendor)法QB/T2358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合强度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分类 按工艺分为普通型和交联型.普通型是指管膜法同步双向拉伸工艺生产的聚烯烃热收缩膜.-交联型是指管膜法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基础上,经过电子辐照而使分子链形成交联结构的聚烯 烃热收缩膜. 5要求 5.1外观 产品外观应符合表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