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883-2025 荧光增白剂 紫外吸收和荧光强度的测定.pdf

增白剂,荧光,推荐性国家标准
文档页数:11
文档大小:329.78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推荐性国家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883-2025代替GB/T21883-2016

荧光增白剂 紫外吸收和荧光强度的测定

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Determination of UV-absorption and fluoristrength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1883-2016《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的测定》,与GB/T21883-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标准的范围(见第1章,2016年版的第1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c)增加了紫外吸收的原理(见4.2);d)增加了试剂的内容(见第5章); e)更改了仪器和设备的要求(见第6章,2016年版的第4章):f)更 更改了试样的一般规定(见7.1.2016年版的5.1);g)增加了试验温度的要求(见7.3);h)增加了紫外吸收的测定(见7.4.4.2和7.5.5.2):i)增加了紫外吸收结果计算(见7.6.2); j)增加了紫外吸收允许差(见7.7.2):k)更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8章,2016年版的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鑫明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宏达化学制品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沈阳沈化院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弘毅化学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容建明、李将、马艳丽、董仲生、季正芳、高猛飞、刘肖晖、范约明、杨振梅、冯华茗.

本文件于2008年首次发布,2016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荧光增白剂紫外吸收和荧光强度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荧光增白剂紫外吸收和荧光强度的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各种类型(包括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荧光增白剂紫外吸收和荧光强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本文件.

GB/T2374-2017染料染色测定的一般条件规定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6687染料名词术语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3术语和定义

GB/T668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原理

4.1荧光强度

将荧光增白剂试样与标样于同一条件下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试样吸光系数与标样吸光系数的百分比值表示试样相对于标样的荧光强度.

4.2紫外吸收

将荧光增白剂试样在一定条件下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并换算成质量浓度为10g/L、光程10mm比色Ⅲ的吸光度值即紫外吸收.

5试剂和材料

所用试剂和材料应使用符合GB/T2374-2017中第3章规定的试剂和材料:

a)N N-二甲基甲酰胺(DMF); b)无水碳酸钠:c)氢氧化钠;d)其他溶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