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6月 ( 第 80 页)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5.32020
土方机械铲运机第3部分:可靠性试验方法
Earth-moving machinery-Scrapers-Part 3:Test methods for reliability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5.3,JB/T 13785.3-2020,可靠性试验方法,土方机械,铲运机,JB/T 13785.3-2020 土方机械 铲运机 第3部分:可靠性试验方法

1范围
B/T13785的本部分规定了铲运机可靠性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失效分类及评定。本部分适用于自行轮胎式铲运机和拖式铲运机(不含通用牵引车)的可靠性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602一2010土方机械机器可用性术语
JB/T13785.2一2020土方机械铲运机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560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失效failure
整机或零部件不能完成其规定功能或其性能指标恶化至规定范围以外的现象,但在一定时间内的易损件更换除外。
注:改写GB/T25602一2010,定义3.4.1。
3.2
固有缺陷失效inherent failure
由于设计、制造等计划和实施中的错误而使产品承受规定能力内的负荷时,产品本身固有缺陷所造成的失效。
[GB/T25602—2010,定义3.4.11]
示例:由于结构强度、材质、加工和装配工艺等原因所引起的过度变形、断裂、早期磨损和老化等失效。
3.3
从属失效secondary failure
由另一产品的失效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产品的失效。
[GB/T256022010,定义3.4.8]
注:发动机由于连杆螺栓断裂导致连杆轴瓦、活塞和缸体等一系列零件损坏时,连杆螺栓断裂为固有缺陷失效,由此引起的活案和缸体等一系列零件损坏均属于从属失效。
3.4
误用失效misuse failure
由操作、维修、贮存等不正确应用所引起的失效。
[GB/T25602-2010,定义3.4.12]
注:未按规定要求加油成加冷却液而导致的发动机过热、抱缸:擅自改变零部件结构或调整状态、超载使用等导致的失效。

3.5
工作可用度operational availability
在规定试验时间内,可用时间除以可用时间与不可用时间之和,用百分比表示。
注:改写GB/T25602—2010,定义3.2.5。
3.6
跑合期run-in period
新产品释放全部性能的工作期。
[GB/T256022010,定义3.6.31]
3.7
修理时间repair time
在规定条件下,修复不能完成其规定功能的产品所需的时间。
注1:该时间通过工时测量。
注2:为了更换组成元件,将其从主机拆除所需的修理时间不计入主机的修理时间,如果组成元件通过修理后重新安装到主机上,其修理所需的时间应计入主机的修理时间内。
注3:修理工作由准备、失效原因的识别、修理、更换、调整、试验等组成。
[GB/T256022010,定义3.6.12]
3.8
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机器总作业时间与产品出现的当量失效数(失效次数与加权系数的乘积)的比值。
注:改写GB/T25602—2010,定义3.6.28。
3.9
致命失效critical failure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重大损失,或引起产品完全丧失必要功能的失效。
注:改写GB/T256022010,定义3.4.13。
3.10
主要失效major failure
可能降低或停止系统功能和/或超过8h修理时间的失效。
[GB/T25602-2010,定义3.4.15]
3.11
一般失效general failure
一般零部件发生损坏、裂纹、过度磨损,需要停机修理,能在8h修理时间内予以排除的失效。
3.12
轻微失效minor failure
不会导致停机,或在1h内能够持除的失效。
注:改写GB/T256022010,定义3.4.14。
4试验方法
4.1试验条件
4.1.1新开发的铲运机至少准备1台试验用样机,批量生产的铲运机应在5台中随机抽取1台。抽取的样机应达到整机出厂要求。
4.1.2试验场地的地形、路况、运距、土壤结构、土壤类别和海拔高度等,能满足样机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各种负荷工况。

4.1.3试验样机的总作业时间为1000h,不包括样机跑合时间和性能测试时间。
4.2试验前准备
4.2.1样机随机技术文件应齐全。
4.2.2应配备计量试验样机燃油消耗的测量设备。
4.2.3应确定样机配备的易损件的名称、规格、更换周期。
4.3试验程序
4.3.1跑合试验
4.3.1.1跑合期一般不超过50h,或按制造商的规定进行跑合试验。
4.3.1.2样机经跑合试验后,进行检验、调整和保养。
4.3.2性能初试
铲运机跑合试验结束后,按B/T13785.2一2020的规定对下列项目进行试验:
——发动机最高空转转速;
——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压力;
——工作装置(铲斗、斗门和卸土)动作时间;
——最大牵引力;
——最高行驶速度;
——行车和停车制动性能。
4.3.3工况及要求
4.3.3.1作业工况分为进行黏土、松散土或料石(含有研石亚黏土)的铲装运输,能满足样机的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各种负荷工况。作业时间按以下要求执行:
铲斗容量<5m3的:可不进行料石作业;
5m3≤铲斗容量<15m3的:料石作业时间(或相当于石方作业时间)不应少于总作业时间的10%;
15m3≤铲斗容量<30m3的:料石作业时间(或相当于石方作业时间)不应少于总作业时间的30%;
铲斗容量≥30m3的:料石作业时间(或相当于石方作业时间)不应少于总作业时间的50%。
4.3.3.2试验期间,发动机空转时间、空行驶时间不超过总作业时间的5%。
4.3.3.3试验样机可靠性试验时的平均生产率不低于其最大生产率的70%。
4.3.3.4试验过程中需按制造商的规定操作和保养样机。
4.3.3.5试验期间,参照表A.1记录。
4.3.3.6试验期间出现的一切失效,参照表A.2记录,对于铲运机的首次失效(轻微失效除外),需在表A.2“失效现象及情况”栏中注明“首次失效”。
4.3.3.7试验期间,因意外事故引起样机重大损坏时,可另行取样重新进行试验。
4.3.4性能复试
样机达到总作业时间,按4.3.2进行性能复试。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5.2-2020
土方机械铲运机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Earth-moving machinery-Serapers-Part 2:Test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5.2,JB/T 13785.2-2020,土方机械,性能试验方法,铲运机,JB/T 13785.2-2020 土方机械 铲运机 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1范围
B/T13785的本部分规定了铲运机整机性能试验方法,以及安全、环保要求的检测、检验、试验验证和评估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自行轮胎式铲运机和拖式铲运机(以下简称铲运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75土方机械牵引力测试方法
GB/T8499土方机械测定重心位置的方法
GB/T10913土方机械行驶速度测定
GB/T18826工业用1,1,1,2-四氟乙烷(HFC-134a)
GB/T20082液压传动液体污染采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颗粒污染度的方法
GB20891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GB/T21153土方机械尺寸、性能和参数的单位与测量准确度
GB/T21154土方机械整机及其工作装置和部件的质量测量方法
GB/T25614土方机械声功率级的测定动态试验条件
GB/T25690土方机械升运式铲运机容量标定
GB/T25691土方机械开斗式铲运机容量标定
GB/亿26139土方机械驾乘式机器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指南国际协会、组织和制造商所测定协调数据的应用
GB28239非道路用柴油机燃料消耗率和机油消耗率限值及试验方法
GB/T37163一2018液压传动采用遮光原理的自动颗粒计数法测定液样颗粒污染度
JB/T13785.1一2020土方机械铲运机第1部分:技术条件
TGE40一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B/T13785.1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验inspect
通过目视与评估对某一项目符合性的甄别。
3.2
检测test
用器具、仪器对某一参数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测试。
3.3
试验验证verification

用规定方法对某一项目通过器具、仪器、装备等进行的验证。
3.4
评估evaluation
通过对设计计算过程与结构的分析、试验/认证报告的审查,对某一项目或部件的符合性的判定。
4试验前的准备
4.1样机准备
铲运机试验前至少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样机处于出厂状态;
——样机按规定加足各种液体,并应进行不少于50h的跑合;
——样机应按制造商的规定配备随机附件。
4.2试验场地
4.2.1定置试验、可视性试验场地:应为平坦、水平、硬实的混凝土铺砌面的场地。试验场地的纵向坡度不应大于0.5%,平整度不应大于3mm/m2,场地平面尺寸满足试验要求。
4.2.2行驶速度、行车制动、牵引性能试验道路:应为平坦、干燥、附着系数不低于0.75的混凝土路面。纵向坡度不应大于1%;横向坡度不应大于1.5%,测试区两端应有能获得所在档位最稳定车速所需距离。
4.2.3爬坡性能、停车制动性能试验场地:应为平坦、硬实的混凝土铺砌面,坡道的最短长度应超过试验样机总长的3倍,坡道上的测量区段应大于试验样机总长的1.5倍,大于40%的纵坡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4.2.4噪声试验场地应符合GB/T25614的规定。
4.3试验装备与仪器
试验装备与仪器的测量精度应符合GB/T21153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5.1-2020
土方机械铲运机第1部分:技术条件
Earth-moving machinery-Serapers-Part 1:Technical specification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5.1,JB/T 13785.1-2020,土方机械,技术条件,铲运机,JB/T 13785.1-2020 土方机械 铲运机 第1部分:技术条件

1范围
B/T13785的本部分规定了铲运机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贮存。本部分适用于自行轮胎式铲运机和拖式铲运机(以下简称铲运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920.8一2018土方机械铲运机术语和商业规格
GB/T8498土方机械基本类型识别、术语和定义
GB/T14039液压传动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
GB16710土方机械噪声限值
GB/T18826工业用1,1,1,2-四氟乙烷(HFC-134a)
GB20178土方机械机器安全标签通则
GB20891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GB/T21940—2008土方机械推土机、平地机和铲运机用刀片主要形状和基本尺寸
GB/T22358土方机械防护与贮存
GB/T22359土方机械电磁兼容性
GB25684.1一2010土方机械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25684.7—2010土方机械安全第7部分:铲运机的要求
GB28239非道路用柴油机燃料消耗率和机油消耗率限值及试验方法
JB/T5947工程机械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B/T13785.2一2020土方机械铲运机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7920.8一2018和GB/T849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分类
4.1型式
铲运机型式按行走方式分为拖式铲运机和自行轮胎式铲运机。
4.2型号
铲运机型号由生产企业代号、主参数代号和变型代号构成,具体表示方法如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4—2020
液压挖掘机支重轮
Hydraulic excavators-Bogie wheel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4,JB/T 13784-2020,支重轮,液压挖掘机,JB/T 13784-2020 液压挖掘机 支重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液压挖掘机支重轮总成(以下简称支重轮)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履带名义节距为135mm、154mm、171mm、190mm、203mm、216mm、228.6mm、260mm的支重轮,其他履带式机器的支重轮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1184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804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195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检测与验证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5617钢的感应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JB/T5946工程机械涂装通用技术条件
JB/T7158工程机械零部件清洁度测定方法
JB/T8293浮动油封
3分类
3.1结构型式和主要尺寸
支重轮的结构型式如图1所示,主要尺寸参见附录A。
注:支重轮轴为直轴式。

4要求
4.1一般要求
支重轮和零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4.2零件要求
4.2.1支重轮主要零件优先选用表1规定的材料。

4.2.2轮体可采用锻件半体焊接。
4.2.3所有零件应清除锐边与毛刺,不应有裂纹、疏松、夹渣、粘砂、啃伤和发裂等缺陷。装配前应检查,清洗干净。
4.2.4浮动油封应符合B/T8293的规定,各密封件及密封部位不应有划伤和碰伤。
4.3机加工要求
支重轮机加工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按图样中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几何公差等进行检验。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技GB/T1804执行,未注几何公差按GB/T1184的规定。
4.4热处理要求
支重轮热处理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4.5涂装要求
支重轮涂漆膜应符合B/T5946的规定。
4.6外观与装配要求
支重轮外观与装配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32020
潜孔液压挖掘机
Downhole hydraulic excavators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3,JB/T 13783-2020,潜孔液压挖掘机,JB/T 13783-2020 潜孔液压挖掘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潜孔液压挖掘机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潜孔液压挖掘机(以下简称潜孔挖掘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572土方机械液压挖掘机术语和商业规格
GB/T7586一2018土方机械液压挖掘机试验方法
GB/T8419一2007土方机械司机座椅振动的试验室评价
GB/T8499土方机械测定重心位置的方法
GB/T8595土方机械司机的操纵装置
GBT10913土方机械行驶速度测定
GB/T14039一2002液压传动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
GB16710土方机械噪声限值
GB/T16937土方机械司机视野试验方法和性能准则
GB/T18826工业用1,1,12-四氟乙烷(HFC-134a)
GB/T19929土方机械履带式机器制动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19933.2土方机械司机室环境第2部分:空气滤清器试验方法
GB/T19933.4土方机械司机室环境第4部分:采暖、换气和空调(HVAC)的试验方法和性能
GB/T19933.5土方机械司机室环境第5部分: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试验方法
GBT20082液压传动液体污染采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颗粒污染度的方法
GB20178土方机械机器安全标签通则
GB/T20418土方机械照明、信号和标志灯以及反射器
GB20891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
GB/T21153土方机械尺寸、性能和参数的单位与测量准确度
GB/T21154土方机械整机及其工作装置和部件的质量测量方法
GB/T21155土方机械行车声响报警装置和前方喇叭试验方法和性能准则
GB/T21935土方机械操纵的舒适区域与可及范围
GB/T22358土方机械防护与贮存
GB/T25602土方机械机器可用性术语
GB/T25614土方机械声功率级的测定动态试验条件
GB/T25615土方机械司机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定动态试验条件
GB/T25624土方机械司机座椅尺寸和要求
GB25684.5土方机械安全第5部分:液压挖掘机的要求GB/T25685.2土方机械监视镜和后视镜的视野第2部分:性能准则
GB/T28239非道路用柴油机燃料消耗率和机油消耗率限值及试验方法
GB/T36693一2018土方机械液压挖掘机可靠性试验方法、失效分类及评定
JB/T5946工程机械涂装通用技术条件
JB/T5947工程机械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JB/T9725土方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6572、GB/T25602和GB/T3669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潜孔液压挖据机downhole hydraulic excavators
自行的履带式机械,具有可带着潜孔工作装置做360°回转的上部结构,主要用潜孔工作装置进行钻孔作业,在其作业过程中底盘不移动。
3.2
主机base machine
不带潜孔工作装置的潜孔挖掘机,但配各有安装潜孔工作装置所必需的连接件,如果需要,可配备司机室或机棚和司机保护结构。
注:改写GB/T65722014,定义3.12.
3.3
潜孔工作装置downhole equipment
为执行潜孔挖掘机的潜孔作业功能而设计并安装在主机上的一组零部件。
3.4
钻孔方向drilling direction
钻杆轴线与基准地平面(GRP)的夹角,如图1所示。

3.5
垂直作业半径vertical operation radius
钻杆中心线与基准地平面(GRP)垂直时,钻杆中心至回转中心之间在(Z平面)X坐标轴方向上的距离。
3.6
行驶状态travel mode
潜孔工作装置最下端距离地面(300±50)mm,钻杆轴线与基准地平面(GRP)呈35°的状态,达不到35时,斗杆液压缸最大伸出,如图2所示。

4分类
4.1型号
潜孔挖掘机的产品型号按JB/T9725中挖掘机的规定,或由制造商自行确定。
4.2主参数
潜孔挖掘机以工作质量作为主参数。
4.3主要参数
4.3.1潜孔挖掘机的主要参数参见表A.1。
4.3.2潜孔挖掘机的外形尺寸如图3所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2-2020
工程机械含油轴套
Oiled bushes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2,JB/T 13782-2020,含油轴套,工程机械,JB/T 13782-2020 工程机械用含油轴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机械工作装置用含油轴套的分类、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机械工作装置用粉末冶金含油轴套(以下简称轴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195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检测与验证
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5163烧结金属材料(不包括硬质合金)可渗性烧结金属材料密度、含油率和开孔率的测定
GB/T6804烧结金属衬套径向压溃强度的测定
GB/T12767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JB/T5936工程机械机械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
B/T5947工程机械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分类和标记
3.1分类
轴套可分为不带润滑孔的轴套和带润滑孔的轴套。
3.2标记
不带润滑孔的轴套标记由下列部分组成。

4要求
4.1轴套的含油率不应低于14%。
4.2轴套的硬度和密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轴套的主要尺寸应符合图1和图2或有关图样的规定,具体尺寸参见表A.1。

4.4轴套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图1和图2的规定,未注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
4.5轴套不应有压制缺陷,轴套表面不应有毛刺、磕碰、划痕等缺陷。
4.6轴套的外径和内径的公差应按用户要求确定,未标注的几何公差、尺寸公差、角度公差、油槽公差等应符合B/T5936的规定。
4.7轴套经热处理后,其硬度值不应小于70HRB。
4.8轴套的径向压溃强度不应小于480MPa。
4.9轴套的轴向抗压强度不应小于510MPa。
4.10轴套的使用寿命不应低于2000h。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1-2020
工程机械水管技术规范
Construction machinary-Hoses for transferring water-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1,JB/T 13781-2020,工程机械,技术规范,水管,JB/T 13781-2020 工程机械 水管 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机械用输水橡胶软管的分类、标记、尺寸及其公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机械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取暖系统用输水橡胶软管(以下简称胶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531.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入硬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
GB/T1682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的测定单试样法
GB/T1690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2941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
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556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GB/T556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耐真空性能的测定
GB/T7759.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第1部分:在常温及高温条件下
GB/T957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GB/T9576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选择、贮存、使用和维护指南
GB/T957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标志、包装和运输规则
GB/T14905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GB/T24134橡胶和塑料软管静态条件下耐臭氧性能的评价
3分类和标记
3.1结构

胶管按结构可分为纯胶管和增强胶管,纯胶管由橡胶层组成,增强胶管由内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组成,如图1所示。

3.2形状
胶管按形状可分为直形胶管和异形胶管,如图2所示。

3.3类型
胶管按类型可分为三类,见表1。

3.4标记
3.4.1直形胶管的产品型号标记如下。

3.4.2异形胶管和带歧管的胶管产品型号标志按产品图样代号标记。
4尺寸及其公差
4.1胶管的公称内径、壁厚及其公差见表2。

4.2胶管的长度公差见表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100
P9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80—2020
工程机械气管技术规范
Construction machinary-Hoses for air induc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80,JB/T 13780-2020,工程机械,技术规范,气管,JB/T 13780-2020 工程机械 气管 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机械用进气橡胶软管的分类、标记、尺寸及其公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机械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滤系统及中冷器系统)的进气橡胶软管(以下简称胶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531.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入硬度试验方法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
GB/T1682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的测定单试样法
GB/T1690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2941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
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556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GB/T556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耐真空性能的测定
GB/T7759.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第1部分:在常温及高温条件下
GB/T957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尺寸和软管组合件长度测量方法
GB/T9576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选择、贮存、使用和维护指南
GB/T9577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标志、包装和运输规则
GB/T14905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
GB/T24134橡胶和塑料软管静态条件下耐臭氧性能的评价
3分类和标记
3.1结构
胶管按结构可分为纯胶管和增强胶管,纯胶管由橡胶层组成,增强胶管由内胶层、增强层和外胶层组成,如图1所示。

3.3类型
胶管按类型可分为四类,见表1。

3.4标记
3.4.1直形胶管的产品型号标记由下列部分组成。

3.4.2异形胶管的产品型号标志按产品图样代号标记
4尺寸及其公差
4.1胶管的公称内径、壁厚及其公差见表2.胶管壁厚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不应大于壁厚公差的1/2。

4.2胶管的长度公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5.040.20
J09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762020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数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试规范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system of industrial machines-Specification for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software reliability testing
2020-08-31发布2021-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76,JB/T 13776-2020,可靠性测试规范,工业机械,数控系统软件,电气设备及系统,JB/T 13776-2020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 数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试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试的一般要求及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加工机械、木工机械、锻压机械用数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试与评价,其他工业机械用数控系统软件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457一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
GB/T18759.5一2016机械电气设备开放式数控系统第5部分:软件平台
GB/T25000.10一2016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
GB/T26220一2010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床数值控制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数控系统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使用数值数据的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引入数值数据,而实现机床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GB/T26220一2010,定义3.1]
3.1.2
数控系统软件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software
包括数控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及应用编程接口。
[GB/T18759.52016,定义3.1.16~3.1.19]
3.1.3
可靠性reliabili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里的产品可以泛指任何系统、设备和元器件。
[GB/T25000.102016,定义4.3.2.5]
3.1.4
软件可靠性software reliability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给定的软件运行环境下,程序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一定功能的能力。
注:本标准规定的可靠性是指数控系统软件的可靠性,数控系统软件框架及范围见41。

3.1.5
产品规格说明product specification
a)规定系统或部件必须实现的产品的设计文档。
注:对于软件,此文档为描述软件构造时的版本。
b)描述为潜在的客户和用户考虑的计划的或已存在的产品特征的文档。[GB/T11457一2006,定义2.1219]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FIFO:先入先出(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GUI: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HMl:人机操作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OpenGL:开放图形库(Open Graphics Library)
PID: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4测试对象
4.1数控系统软件
4.1.1概述
数控系统软件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操作系统层、中间件层与应用层,如图1所示。
注:改写GB/T18795.52016,定义4.2。

4.1.2操作系统层
操作系统层位于数控系统软件底层,通过为上层提供系统调用接口,实现对操作系统资源及硬件平台资源的管理及访问,满足数控系统软件的互操作及开放性要求。操作系统层通常由通用内核和实时内核组成,应提供以下通用内核编程接口及实时内核编程接口:
——非实时任务(进程)调度;
——非实时任务(进程)间通信;
——非实时任务(进程)内存管理。
实时任务(进程)调度:
——实时任务(进程)间通信:实时任务(进程)内存管理;
——高精度实时时钟;
——实时操作系统中断管理;
——设备管理;
——文件管理;
——网络管理;
——其他接口。
操作系统层应满足数控系统软件应用层和中间件层对系统实时时钟、存储器、网络接口、总线接口等平台资源的调用及管理。
4.1.3中间件层
4.1.3.1概述
中间件层处于应用软件之下、操作系统之上,是承上启下的应用支撑平台,为应用软件共享资源提供支撑,提供其运行与开发的环境,中间件层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定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层应用环境,不管底层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软件怎样更新换代,只要将中间件升级更新,并保持中间件对外的接口定义不变,即可实现应用软件在不同系统平台间的移植。
4.1.3.2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通信服务。通信模块应提供数控系统间网络互联以及数控系统软件内部非实时空间内各进程间通信。网络互联通信应支持面向局域、广域等网络协议的通信服务;非实时空间内各进程间通信应支持包括信号、管道、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通信方式。
4.1.3.3图形库模块
图形库模块通过提供图形库编程接口为人机界面的开发提供服务,常用的图形库模块有MiniGUI、Qt和OpenGL等,数控系统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人机界面时,通过调用这些图形库接口来实现满足自己设计的图形效果。
4.1.3.4运动学模块
运动学模块通过运动学调用接口实现对运动控制组件提供服务,运动学模块的数学库中定义了三种坐标系统:直角坐标系、球面坐标系和柱面坐标系,运动学模块能够实现不同运动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
4.1.3.5实时API模块
实时AP模块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实时时钟、实时线程扩展、实时通信、中断调度等服务。其中通过实时时钟、实时线程扩展、中断调度等调用实现数控系统的实时线程调度与管理:通过实时通信调用实现非实时空间内进程与实时线程间通信以及实时空间内各线程间的通信,其通信方式包括共享内存、信号量、FIFO队列、消息盒、互斥器等。此外,采用实时API模块,应用软件平台可以兼容多种实时操作系统,使用户不必关心实时操作系统的具体类型。
4.1.4应用层
4.1.4.1概述
数控系统软件应用层的作用是将机床的各种状态、各轴位置及运动情况以及信息等显示到屏幕供操作人员查看,并且采集操作人员的各种指令,将其解析为中间件层各模块能够识别的操作命令集,并实时检测中间层各模块的运行情况。数控系统软件应用层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由人机操作界面(HMI)、任务控制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PLC组成。其中运动控制模块和PLC对响应时间的要求很高,因此一般作为实时任务处理,而任务控制模块和人机操作界面对响应时间的要求不高,可以作为非实时任务运行。
4.1.4.2人机操作界面(HM1)
人机操作界面(HM)负责读取用户的操作指令,例如对加工程序的管理操作,加工辅助信息的输入和修改操作等。另外,人机操作界面还负责将当前的系统运行状态信息显示在屏幕上,例如刀具移动的轨迹图像、各轴加工位置信息、加工辅助信息以及系统当前的报警情况等。
4.1.4.3任务控制模块
任务控制模块是数控应用层软件的枢纽,它通过译码模块来解析加工程序信息,将其分解为对运动控制模块和PLC的操作,并监控它们完成相应的操作,最后从运动控制模块和PLC取得当前的加工状态信息和报警信息,处理后发送到人机操作界面模块进行显示。此外,任务控制模块还通过管理程序来完成对系统软件的初始化,调度和协调软件中的各项任务、管理机床运行状态和加工状态等。
4.1.4.4运动控制模块
运动控制模块通过调用插补算法来规划各轴的移动轨迹,通过PD调节来进行电机位置控制,根据工件程序或配置参数中设定的速度、进给率方式、终点停止模式以及加减速方式等来进行各轴运转速度和加速度控制等。另外,运动控制模块还通过配置的刀具补偿信息、螺距补偿信息以及反向间隙补偿信息等对各轴位置进行调节,以满足加工的精度要求。
4.1.4.5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可分为逻辑文件编辑模块和执行模块两部分,编辑模块负责处理用户的梯形图编辑和编译操作,执行模块主要以数控系统内部和机床上各行程开关、传感器、按钮、继电器等信号量的状态为条件,按照编译生成的逻辑文件,对诸如何服轴的硬限位、回零开关、主轴的启停和换向、刀具的更换、工件的夹紧与松开及液压、冷却、润滑系统等电气开关进行控制。
4.2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
开放式数控系统软件平台应支持基本数据类型与派生数据类型,其中基本数据类型包括数值类型、字符类型、位串类型和逻辑类型等,派生数据类型包括数组、字符申、结构体、共用体、枚举类型、自定义类型和指针类型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5.040.20
J09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75-2020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数控系统软件白盒测试规范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system of industrial machines-Specification for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software white-box testing
2020-08-31发布2021-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75,JB/T 13775-2020,工业机械,数控系统软件,电气设备及系统,白盒测试规范,JB/T 13775-2020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 数控系统软件白盒测试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数控系统软件白盒测试的要求及对应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加工机械、木工机械、锻压机械用数控系统软件白盒测试与评价,其他工业机械用数控系统软件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457一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
GB/T18759.5一2016机械电气设备开放式数控系统第5部分:软件平台
GBT26220一2010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机床数值控制数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JB/T13776一2020工业机械电气设备及系统数控系统软件可靠性测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1457一2006、GB/T18759.5一2016、GB/T26220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11457一2006、GB/T18759.5一2016、GB/T26220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数控系统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使用数值数据的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引入数值数据,从而实现机床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GB/T262202010,定义3.1]
3.2
数控系统软件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software
包括数控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及应用编程接口。
[GB/T18759.5—2016,定义3.1.16~3.1.19]
3.3
白盒测试white-box testing
侧重于系统或部件内部机制的测试。
注:改写GB/T11457一2006,定义2.1849
3.4
软件单元software unit
一段可分开编译的代码。
[GB/T11457一2006,定义2.1538]

4测试对象
数控系统软件架构应参照B/T13776一2020中4.1的要求,白盒测试对象的范围包括数控系统软件架构中开发人员可编程的模块。进行数控系统软件白盒测试时,需提交的文档包括但不限于:
a)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b)软件设计说明书:
c)软件用户手册。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825.160.40
J33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767-2020
焊缝无损检测金属薄板激光焊搭接接头超声波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Ultrasonic testing of laser over-lap weld of metal sheets
2020-04-16发布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767,JB/T 13767-2020,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金属薄板激光焊搭接接头,JB/T 13767-2020 焊缝无损检测 金属薄板激光焊搭接接头超声波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薄板激光焊搭接接头(以下简称激光焊搭接接头)超声检测方法、人员资格、检测要求、检测系统及试块、检测程序、检测结果测量方法、质量要求、检测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板厚不大于3mm的激光焊搭接接头层叠板间熔合界面的虚焊和未熔合。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11345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B/T10061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
BT10062超声探伤用探头性能测试方法
3检测方法
3.1一般原则
激光焊搭接接头主要依靠两层板间的熔合界面承载工作载荷,因此需要对激光焊搭接接头的熔合界面状态(熔宽,未熔合或虚焊的位置、尺寸、分布)进行检查和测试。可用两种超声方法进行检测:一种是声束在板内垂直于焊缝、扫查方向平行于焊缝长度方向的检测方法(简称平行扫查法);另一种是对焊缝区域进行局部水浸纵波C扫描的检测方法(简称C扫描法).平行扫查法适用于对激光焊搭接接头熔合状况进行快速检测或筛查,扫描法可测量熔宽、未熔合长度等,适用于对激光焊搭接接头熔合面进行成像检测。
注:平行扫查法采用模态进行接触时,回波幅度与熔宽具有线性关系。但由于受耦合不够稳定的影响,对熔宽的定量检测不够准确。
3.2平行扫查法
选用合适的板波探头置于激光焊搭接接头施焊侧的背面,使超声声束垂直于激光焊缝,带有编码器的探头扫查装置平行于焊缝进行直线扫查。通过计算机将探头平行于焊缝扫查获得的A扫信号进行记录或进行B扫成像,并用闸门将焊缝回波幅度记录为平行扫查信号记录图,由B扫图形或平行扫查信号记录图下的移动距离标尺确定未熔合的位置和长度。平行扫查法示意图如图1a)所示:采用反射式板波探头,向待检焊缝发射超声波,经焊缝反射后接收到焊缝回波信号,同时接收到下层板的端头信号和上层板的端头信号[见图16)]:利用带编码器的扫查装置平行于焊缝扫查,在超声检测仪上对焊缝回波信号设置闸门,并对闸门内信号进行平行扫查信号记录。在记录图中,若未见或只有较小幅度的焊缝信号,则表明两层板未熔合或熔合不良,如
图1c)所示。

3.3C扫描法
C扫描法检测示意图如图2a)所示:采用高频水浸聚焦超声探头,检测面为激光焊搭接接头施焊侧的背面,垂直于金属板表面进行X-Y扫描检测。探头在两轴(X-)运动平台的驱动下进行扫查,探头扫查范围足够涵盖焊缝区域,在无焊缝的区域,入射超声波在上层金属板的下表面产生反射回波:在焊缝处,入射超声波将越过上层金属板的下表面,经焊缝在下层金属板的下表面产生反射回波。扫查范围内的超声回波信号经处理形成C扫描图像。提取超声波在上层金属板下表面产生的反射回波的最大幅值作为特征值。在无焊缝区域,该特征值较大:在焊缝处,超声波则通过焊缝继续向下层金属板传播,则该特征值较小,如图2)所示。根据沿垂直于焊缝方向所形成的特征值曲线就可测量熔宽,如图2c)所示。根据C扫描图像,可以测得激光焊缝熔宽及未熔合等的尺寸。

4人员资格
按照本标准实施检测的人员,应按照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并由雇主或其代理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和操作授权。
5检测要求
5.1检测场所环境要求
应避免在强光、强磁场、强振动、腐蚀性气体、严重粉尘等场所实施检测,以减小对检测设备稳定性或检测人员可靠观察的影响。检测场所的温度及湿度应在仪器、设备所允许的工作范围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100
J04  JB
备案号:64015—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464—2018
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蜂窝夹层结构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Infrared flash thermography-Testing for honeycomb sandwich structure
2018-04-30发布2018-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464,JB/T 13464-2018,无损检测,蜂窝夹层结构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JB/T 13464-2018 无损检测 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 蜂窝夹层结构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检测蜂窝夹层结构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一般要求、检测程序、缺陷判读、检测记录与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蜂窝夹层结构的蒙皮分层、脱粘、蜂窝积液等常见缺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GB/T12604.9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
GB/T20737无损检测通用术语和定义
GB/T26643一2011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导则
GB/T26643.3一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3部分:试块
GB/T31768.2一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2部分:检测规范
GB/T31768.4一一2015无损检测闪光灯激励红外热像法第4部分:检测系统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9、GB/T20737、GB/T26643一2011和GB/T31768.2一201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一般要求
4.1人员
按本标准实施检测的人员,应按GB/T9445或合同各方同意的体系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取得红外检测人员资格证书,并由雇主或其代理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和操作授权。
4.2检测系统
4.2.1基本要求
4.2.1.1检测系统应符合GB/T31768.4一2015的规定。
4.2.1.2检测系统应具有激励、探测、控制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4.2.1.3检测系统应具有连续、稳定的工作能力:热像仪探测温度灵敏度、空间分辨率、采集频率、工作波段和环境适应性等应满足检测要求,应能进行非均匀性校正:闪光灯激励能量满足检测需求。
4.2.2校验和校准
4.2.2.1校验和校准应按照GB/T31768.4一2015中第5章的规定进行。

4.2.2.2定期或需要时使用检测能力试块对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能力校验。
4.2.2.3应按照检测要求的温度范围及使用说明要求对热像仪定期进行温度校准。
4.3检测条件和环境
4.3.1室内检测时,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检测区域周边环境对检测的影响,例如,其他热辐射源、环境温度变化。
4.3.2室外检测时,根据试验要求,应增加必要的辅助设施或装置,还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温度、气流、日照及其他的干扰。
4.4安全性
4.4.1人员安全
检测人员应在与闪光灯隔离的工作区操作仪器,应对闪光灯工作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告标志,防止检测现场的工作人员直接暴露在闪光中。
4.4.2设备安全
按照说明书操作使用设备,应注意加热装置和大容量电容的安全使用。
4.4.3环境
不得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操作闪光灯。
4.5试块
4.5.1基本要求
试块制作应按GB/T26643一2011中第6章和GB/T26643.3一2015中第5章的规定。
4.5.2模拟蒙皮分层缺陷
可选择插拔钢片、加工平底孔和贴隔离膜等方法制作人工缺陷。插拔钢片模拟缺陷是将钢片置于边缘处,固化后拔出并密封开口处:平底孔一般加工在蒙皮非检测面;亦可在缺陷处加隔离膜,如聚四氟乙烯膜。蒙皮分层缺陷模拟与检测示例参见附录A和附录B。
4.5.3模拟脱粘缺陷
可选择插拔钢片、加工平底孔、贴隔离膜和去除胶膜的方法制作人工缺陷。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其置于胶上或胶下。脱粘缺陷的模拟与检测示例参见附录C、附录D和附录E。
注:使用插拨钢片方法制作的模拟缺陷更接近真实分层或脱粘缺陷。但只适合模拟边缘铁陷。使用加工平底孔方法制作的模拟缺陪通常比实际缺陷更容易检出。使用贴隔离膜方法制作的模拟缺陪通常比实际缺陷更难于检出。
4.5.4模拟蜂窝积液
应使非检测面的蜂窝暴露,以方便注入液体。在注入液体时应沿蜂窝壁缓缓注入,避免产生气泡。蜂窝内所注入的液体温度接近或等于试块温度时,试块才可使用。检测示例参见附录F。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60
N71  JB
备案号:58477—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7-2017
固体材料原位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bend-torsional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7,JB/T 13227-2017,原位弯曲-扭转复合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7-2017 固体材料原位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与随行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弯矩不超过50Nm、最大扭矩不超过15Nm、用于原位监测固体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悬臂式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时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正常工作:
——室温为10℃~35℃,温度变化不大于2℃;
——相对湿度为30%~60%;
——电源电压为220V士22V;
——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电磁干扰;
——在稳固的基础上正确安装,水平度不大于0.2/1000。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宜布置在具有减振功能的装置上,宜采用立式布置。
4.2.2测试系统主机应能搭载成像装置,且能预留出水平及竖直方向足够大的行程范围,以便对被测试样特定区域观测位置进行调整。
4.2.3测试系统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试验空间,能方便地进行试验并便于试样和夹头等装卸,便于检测时标准器具的装卸。
4.2.4测试系统在力矩加载和卸载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
4.2.5测试系统应具有进行弯曲-扭转复合试验的功能,并能在试验过程中实现原位监测。
4.2.6测试系统中的测量控制系统和成像装置不应产生相互电磁干扰。
4.3试样夹头
4.3.1测试系统应具有一个固定夹头和一个活动夹头。固定夹头在试验过程中不发生运动,用于固定试样的一端。活动夹头在试验过程中跟随力矩加载系统进行运动,用于对试样施加弯矩和扭矩载荷。
4.3.2测试系统的试样夹头应满足:
a)在试验过程中,夹持试样可靠,被测试样与夹头的接触区域无显著相对滑动;
b)施加力矩后,夹头与试样接触的部位应无损伤;
c)应具有互换性。

4.4弯矩加载系统
4.4.1扭矩加载过程中弯矩加载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4.4.2弯矩施加机构的力臂长度最大允许相对误差为±0.3%。
4.5扭矩加载系统
4.5.1弯矩加载过程中扭矩加载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4.5.2扭矩加载速度应满足:
a)扭矩加载速度的示值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1.0%;
b)扭矩加载速度的示值重复性不大于1.0%。
4.6力矩测量系统
4.6.1力矩测量系统的指示装置应能同时、实时、连续、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弯矩和扭矩值,应具备调零或清零、保存和方向识别功能。
4.6.2力矩测量系统的零点漂移在15min内不应超出测量范围下限的±1.0%。
4.6.3试样断裂或卸除试验力矩后,应能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最大试验力矩值。
4.6.4各级别测试系统力矩指示装置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零点相对误差和相对分辨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60
N71  JB
各案号:58476-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F13226-2017
固体材料原位疲劳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fatigue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6,JB/T 13226-2017,原位疲劳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6-2017 固体材料原位疲劳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疲劳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循环力为10kN、频率不超过50Hz、通过成像装置进行原位监测的固体材料试验用的原位疲劳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25917轴向加力疲劳试验机动态力校准
JB/T6146一2007引伸计技术条件
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B/T9397-2013拉压疲劳试验机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BT9397一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1.4
循环力cyclic foree
周期性重复变化的力。
3.1.5
循环力范围cyclic force range

最大循环力与最小循环力的代数差。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正常工作:
—室温为10℃~35℃,温度变化不超过2℃;
—相对湿度为30%~60%;
—电源电压为220V士22V。
3
JB/T132262017
一在稳固的基础上正确安装,水平度为0.2/1000;
一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较强电磁场干扰的环境中。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
4.2.2测试系统的加力系统与成像装置之间应能实现相对移动,并保证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实现试验过程中的原位检测。
4.2.3测试系统的按钮应操作灵活,各部分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无松动,数字显示清晰,可移动部件动作应灵活,各紧固件在试验中应无松动。
4.2.4测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不应因电磁场干扰而影响试验结果和成像质量。
4.2.5测试系统的设计应在结构上考虑能够方便地放置检测和校准用的标准计量器具或配备其他合适的辅助测量装置,并便于对测试系统进行校准。
4.3加力系统
4.3.1加力系统的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便于进行各种试验并易于装卸试样、试样夹具、测试系统附件以及标准测力仪。
4.3.2加力系统在施加和卸除力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3加力系统应在其给定的幅频特性范围内正常工作,循环力输出波形不应有明显的畸变。
4.3.4加力系统的夹头应牢固可靠地在试样夹持部分全长内均匀夹紧试样,应能对试样施加测试系统的最大力,在加力状态下或试验过程中,试样与钳口不应产生相对滑移。
4.3.5在卸除力后,夹头各部位应无损伤。
4.3.6钳口或螺纹连接夹具的落氏硬度应为58HRC~62HRC。
4.3.7加力系统应具备动态力加载和进行疲劳破坏试验的能力。
4.3.8夹持试样后,上、下夹头的中心线对测试系统的加力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不应超过0.5/500。
4.4测力系统
4.4.1测试系统使用前,预热不超过30min。预热后,在15min内零点漂移的最大允许值为±1.0%。
4.4,2测试系统应有静态力试验和动态力试验控制方式,在不同控制方式转换过程中,测试系统运行应平顺,无影响试验结果的振动和过冲。
4.4.3测试系统的软件除能实现全部功能外,还应具备校准功能。
4.4.4测力系统零点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0.1%。
4.4.5静态力示值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1.0%。
4.4.6静态力示值重复性的最大允许值为1.0%。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60
N71  JB
备案号:58475—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5-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tensilc-indentation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5,JB/T 13225-2017,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5-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拉力不超过5k、通过成像装置进行原位监测的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试验用的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1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GB/T22458仪器化纳米压入试验方法通则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GB/T2245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1.4
原位拉伸-压痕复合力学试验in-situ tensile-indentation combined mechanical test
在试样拉伸状态下进行压痕试验,获得不同拉力下的压入力压痕深度曲线和力学性能参数,并进行全程实时监测的一种试验方法。

3.1.5
试验循环test cycle
按照所施加的力或位移等随时间变化函数面规定的、在试样同一位置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包括压头趋近试样表面、单次或多次施加力、保持力和卸除力等)。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正常工作:
——环境温度为23℃±5℃,温度波动不大于1℃;
——相对湿度为30%~60%;
——电源电压为220V±22V;
——在稳固的基础上水平安装,水平度为0.2/1000;
——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较强电磁场干扰的环境中。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
4.2.2测试系统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应方便装卸压头、试样和测试系统附件。
4.2.3测试系统应具有进行单一拉伸试验、单一压痕试验和拉伸-压痕复合力学试验的功能,并能在试验过程中对试样实现原位监测、测定多种材料参数。
4.2.4测试系统的压痕装置、拉伸装置与成像装置之间应能实现相对移动和角度调整,整机结构设计应方使试验过程中的原位监测。
4.2.5测试系统的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以及成像装置之间应没有相互的电磁干扰。
4.2.6测试系统应能在每个试验循环中,保持恒定的拉力或拉伸变形。
4.2.7测试系统应具有在全部试验循环过程中采集和存储力、变形、位移、时间和图像等数据的能力。
4.3拉伸装置
4.3.1拉伸加力系统
4.3.1.1拉伸加力系统在加力和卸力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1.2夹头的一般要求如下:
a)在试验过程中,夹持试样可靠,试样与夹头的接触区域无相对滑动;
b)夹头的洛氏硬度应不低于50 HRC;
c)在试验过程中,夹头应保证与压痕装置和成像装置不发生千涉。
4.3.1.3试样夹头在任意位置上和施加试验力的过程中,两夹头和试样夹持的中心线对拉伸加力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不应大于0.5/500。
4.3.2拉伸测力系统
4.3.2.1拉伸测力系统的指示装置应能连续、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拉力值,能够调零或清零。
4.3.2.2试样断裂或卸除拉力后,拉伸测力系统的指示装置应能准确地指示出最大拉力值。
4.3.2.3拉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拉力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4.3.3拉伸变形测量系统
4.3.3.1拉伸变形测量系统的指示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应能连续显示读数,不能有冲击、抖动和明显的滞后,同时应能清零。
4.3.3.2拉伸变形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进回程差和拉伸变形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表3的规定。

4.4压痕装置
4.4.1压痕加力系统
4.4.1.1压痕加力系统应具有压头沿该装置主轴轴线方向(Z轴方向)精确压入与回退的功能;并有在压头未压入试样表面时压头和试样沿与Z轴垂直的平面(X平面)进行相对运动的功能。
4.4.1.2压痕加力系统应具有对压头和试样在压入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宏观调整和定位的功能。压头主轴的最大移动量不应小于10mm,压头接近试样的定位距离不应大于1m;试验时应能保证压头垂直压入试样表面形成压痕,压头在压入方向最大行程不小于20m。
4.4.1.3压痕加力系统应能连续或以步进方式(逐次递增或递减一个定量的力)施加规定的压入力,在施加和卸除力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颤动现象。
4.4.1.4加栽到设定的最大压入力或压痕深度时,应保持该状态约305:在卸载至最大压入力的10%时应保持该压入力60s~100s。在此过程中,压入力的示值波动范围不应超过压痕加力系统最大压入力的0.2%。
4.4.1.5压痕加力系统驱动压头移动的速度范围宜为10nm/s~8mm/s。
4.4.2压痕测力系统
4.4.2.1压痕测力系统的指示装置应能连续、准确、实时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压入力值,能够调零或清零。
4.4.2.2压痕测力系统的指示装置的分辨力为10N,并能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最大压入力值。
4.4.2.3压痕测力系统中压入力的允许示值相对误差和示值重复性应符合表4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60
N71  JB
备案号:58474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4—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tensile-bending-torsion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4,JB/T 13224-2017,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4-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拉力不大于5kN、弯曲力不大于2kN、扭矩不大于15N·m、通过成像装置进行原位监测的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试验用的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16825.1一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
4.2.2测试系统的拉伸装置、弯曲装置、扭转装置与成像装置之间应能实现相对移动和调整角度,整机结构设计应方便试验过程中的原位监测。
4.2.3测试系统的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能方便装卸夹具、试样和各种装置。
4.2.4测试系统应具有进行单一拉伸试验、弯曲试验、扭转试验,进行拉伸-弯曲-扭转复合试验,测定多种材料参数的功能,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实现原位监测。
4.2.5测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不应因电磁场干扰面影响试验结果和成像质量。
4.2.6测试系统的设计应在结构上考虑能方便地放置检测和校准用的标准计量器具或配备其他合适的辅助测量装置,并应便于分别对拉伸装置、弯曲装置和扭转装置进行校准。
4.3加力系统
4.3.1一般要求
加力系统在施加和卸载力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2试样夹持装置及弯曲压头
4.3.2.1测试系统的试样拉伸、扭转夹持装置应满足:
a)在试验过程中,可靠夹持试样,试样与夹持装置的接触区域无相对滑动。
b)夹头的洛氏硬度不应低于50HRC。
c)在试验过程中,夹持装置应保证与弯曲装置、成像装置不发生干涉。
4.3.2.2测试系统弯曲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弯曲压头与弯曲支座之间应平行,弯曲压头与支辐的洛氏硬度不应低于50HRC;
b)弯曲支座的高度应一致;
c)弯曲试验装置上的标尺的零位线应与加力轴线重合;
d)弯曲支座和弯曲压头的宽度应大于试样直径(或宽度)。
4.3.3夹持装置的同轴度
试样夹持装置在任意位置上和施加拉力、扭矩的过程中,上、下夹头和试样钳口的中心线对测试系统的加力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不应大于0.5/500。
4.4测力系统
4.4.1一般要求
4.4.1.1测力系统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器或数字式指示装置应能实时、连续地显示施加到试样上的拉力、弯曲力、扭矩值。指示装置显示的数据,应易于读取,应包括示值范围的零点和最大值,并有加拉力、弯曲力、扭矩方向的指示(如“+"或“-")。在施加或卸除拉力、弯曲力、扭矩的过程中,拉力、弯曲力、扭矩的指示应平稳,不应有冲击、停顿和跳动。
4.4.1.2测力系统应能实时同步地对拉力、弯曲力、扭矩进行测量和存储。
4.4.1.3测力系统应具有调零和(或)清零的功能。
4.4.1.4测试系统应能准确地存储、指示和记录试验过程的最大拉力、最大弯曲力、最大扭矩。
4.4.2各项允许误差和分辨力。
4.4.2.1拉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拉力指示装置相对分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C519.00
N71  JB
备案号:58473--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3—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tensile-bend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3,JB/T 13223-2017,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3-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性能 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拉力不超过5kN、最大弯曲力不超过2kN、通过成像装置进行原位监测的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性能试验用的原位拉伸-弯曲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正常工作:
——室温为10℃~35℃,温度变化不超过2℃。
——相对湿度为30%~60%。
——电源电压为220V士22V。
——在稳固的基础上正确安装,水平度为0.2/1000。
——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较强电磁场干扰的环境中。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
4.2.2测试系统应具有进行单一拉仲试验、弯曲试验和拉伸弯曲复合试验的功能,并能够在试验过程中实现原位监测。
4.2.3测试系统应能使试样同时承受拉力-弯矩的复合力,并应具有保持加载的复合力稳定不变的能力。
4.2.4测试系统主机应能搭载成像装置,且能预留出水平及竖直方向上足够大的行程范围,以便对被测试样特定区域观测的位置进行调整。
4.2.5测试系统的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以及成像装置之间没有相互的电磁干扰。
4.3加力系统
4.3.1一般要求
4.3.1.1测试系统的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应能方便地进行试验,便于试样、试样夹头等装卸,便于检测时标准器具的装卸。
4.3.1.2加力系统在施加和卸载力的过程中应平稳、连续。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2拉伸装置
4.3.2.1测试系统的试样夹头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在试验过程中,夹持试样可靠,被测试样与夹头的接触区域无相对滑动。
b)夹头的洛氏硬度应不低于S0HRC。
c)在试验过程中,夹头应保证与弯曲装置、成像装置不发生干涉。
4.3.2.2试样夹头在任意位置上和施加力的过程中,两夹头和试样夹持的中心线对测试系统的加力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不应超过0.5/500。

4.3.3弯曲装置
4.3.3.1测试系统弯曲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a)弯曲压头与两个弯曲支座之间应平行,弯曲压头与两支辊的洛氏硬度不应低于50HRC。
b)对于支辊式弯曲装置,两个弯曲支辊的高度应一致;对于两端夹持式弯曲装置,两夹头的高度差应不超过0.5/100。
c)弯曲装置上的标尺的零位线应与加力轴线重合。
4.3.3.2弯曲试验力臂长度的相对误差如图1、图2所示,测试系统弯曲段的力臂长度L和L,应当相等,其相对误差的最大允许值为±0.3%。

4.4测力(拉力/弯曲力)系统
4.4.1一般要求
4.4.1.1力的指示装置应能实时、连续、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试验力值,应能调零或清零。试样断裂或卸除试验力后,力的指示装置应能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最大试验力。
4.4.1.2测力系统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器或数字式指示装置应能实时、连续地指示施加到试样上的力值。在施加或卸除力的过程中力的指示应平稳,不应有冲击、停顿和跳动。
4.4.2测力系统相对分辨力和拉力允许误差
4.4.2.1测试系统拉力指示装置的相对分辨力、拉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和零点相对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60
N71  JB
备案号:58472-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2--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testing systems of tensile-torsional combin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2,JB/T 13222-2017,原位拉伸-扭转复合力学,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JB/T 13222-2017 固体材料原位拉伸-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原位拉伸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拉伸力不超过5kN、最大扭矩不超过15N·m、用于原位监测固体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拉伸-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GB/T16825.1静力单轴试验机的检验第1部分:拉力和(或)压力试验机测力系统的检验与校准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固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监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机、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3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

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室温为10℃~35℃,温度变化不大于2℃;
—相对湿度为30%~60%;
—电源电压为220V±22V;
一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和无较强电磁场干扰的环境中;
—在稳固的基础上正确安装,水平度为0.2/1000。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应安装在具有减振功能的平台上,宜采用立式布置。
4.2.2测试系统应安全可靠,便于操作。
42.3测试系统的拉伸装置、扭转装置与成像装置之间应能实现相对移动和角度调整,整机结构设计应方便试验过程中的原位监测。
4.2.4测试系统的机架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能方便装卸试样夹头、试样和各种装置。
4.2.5测试系统的设计应在结构上考虑能方便地放置检测和校准用的标准计量器具或配备其他合适的辅助测量装置。
4.2.6测试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不应因电磁场干扰而影响试验结果和成像质量。为保证成像装置与测试系统组件的清洁,测试系统不宜采用开放式的油润滑、脂润滑或固体润滑方式。
4.2.7测试系统应能实现拉力和扭矩的同时施加。
4.3加力、加扭矩系统
4.3.1一般要求
4.3.1.1测试系统的加力、加扭矩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试验空间,能方便地进行试验并便于试样和夹头等装卸,便于检验用器具的装卸。
4.3.1.2加力、加扭矩系统在加载、保载、卸载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振动现象。
4.3.2试样夹头
测试系统的试样夹头应满足:
a)保证夹持可靠,在夹持部分的全长内应均匀地夹紧试样,并应能对试样施加测试系统的最大力和最大扭矩。
b)在加力和加扭矩状态下或试验过程中试样与夹头不产生相对滑移。
c)能自由移动且保证足够大的移动范围,不得影响试样的更换和检测的进行,应能承受最大试验力和最大扭矩而无明显变形;应移动灵活、无卡滞和抖动现象。
4.3.3试样夹头同轴度
试样夹头在施加力和扭矩的过程中的任意位置上,试样夹持装置的两夹头和试样的中心线对测试系统的加力、加扭矩轴线的同轴度误差应不大于40.5/500。

4.4测力、测扭矩系统
4.4.1一般要求
4.4.1.1力和扭矩的指示装置应能实时、同步、连续、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试验力和扭矩值,应能够调零和(或)清零。
4.4.1.2试样断裂或卸除试验力和扭矩后,力和扭矩的指示装置应能准确地指示出施加在试样上的最大试验力和最大扭矩。
4.4.2各项允许误差和相对分辨力
4.4.2.1各级别测试系统拉伸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拉伸力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4.4.2.2各级别测试系统扭矩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零点相对误差和扭矩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表3的规定。

4.5变形测量系统
4.5.1变形指示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应能实时、同步、连续显示拉伸变形、扭转角。
4.5.2拉伸变形指示装置分辨力、拉伸变形测量系统示值误差和示值进回程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CS19.060
N71  JB
备案号:58471-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21-2017
固体材料电热磁耦合物理场原位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In-situ mechanical testing systems with electro-thermo-magnetic coupled physical fields for solid materials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21,JB/T 13221-2017,固体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电-热-磁耦合物理场原位力学,JB/T 13221-2017 固体材料电-热-磁耦合物理场原位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材料电热磁耦合物理场原位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的术语和定义及符号、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材料在电热磁-力耦合场下,通过成像装置进行原位监测的固体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1一2007试验机通用技术要求
JB/T6147一2007试验机包装、包装标志、储运技术要求
JB/T132242017固体材料原位拉伸-弯曲-扭转复合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3术语和定义及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因体材料solid material
常温下以固体状态存在的材料。
注:常见的固体材料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
3.1.2
绝缘室insulation room
试验中用于试样与空气隔绝的装置。
注:电加载模块的高压输入端可以经由绝缘室输出。
3.1.3
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测试系统中实现探测、追踪、显示和记录被测试样材料的组织形貌的装置。
示例:光学显微镜、高速摄像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Raman)光谱仪等。
3.1.4
原位监测in-situ monitoring
在试验过程中,测试系统通过成像装置对试样的微观变形、损伤、组织形貌等进行的全程实时监测。
3.1.5
仪器柔度instrument compliance
在所施加的单位压入力的作用下,机架、压头主轴、压头、试台、砧座等的总变形。

3.1.6
热漂移thermal drift
由压头附近环境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压头、压头主轴和试样等的膨胀或收缩而导致对压痕深度的测量偏差。
3.2符号和单位
本标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见表14技术要求。
4.1环境与工作条件
在下列条件下测试系统应正常工作:
一室温为10℃~35℃,试验期间温度波动不大于2℃;
一相对湿度为30%~60%;
一电源电压为220V±22V;
—在稳固的基础上水平安装,水平度为0.2/1000;
一清洁、无灰尘污染,周围无振动、无腐蚀性介质,磁场噪声不大于0.1T,电场噪声小于10V/m的环境中。
4.2一般要求
4.2.1测试系统的成像装置镜头、夹具及磁场能够覆盖的区域内的装置不应对磁场产生干扰。
4.2.2测试系统应有隔热与绝缘装置,以保证传感器能够正常工作。
4.2.3测试系统中的测量控制系统和成像装置不应产生相互干扰。
4.2.4测试系统机架应布置于具有减振功能的平台上,并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试验空间,应能方便地进行各种试验,并便于试样、夹具、测试系统附件和检测校准用的标准计量器具等的装卸。
4.2.5测试系统的电、热、磁物理场加载模块所加载的物理场应相互独立。
4.2.6测试系统应具有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采集和存储原始的力、位移、时间和图像等数据的能力。
4.2.7测试系统应具有能够修正4.2.6所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的能力,这些修正至少包括对零点、热漂移和仪器柔度等数据的修正。
4.2.8测试系统应可靠接地,测试系统高低压电路应分开。
4.3电加载与测量系统
4.3.1加载电压根据试样长度确定(一般在电场方向每毫米长度施加1000V的电压),电加载系统应能够提供正弦波、三角波和方形波信号。
4.3.2测试系统的高压电源应具有高压输出的监控信号,监控信号与高压电源所提供的电压成线性关系,监控信号的电压应不高于10V。
4.3.3电压的加载频率应不高于1Hz,一般以0.1Hz为宜。
4.3.4可以在绝缘室中对试样施加高于1000V的电压,热电耦合时应保证观测镜头的正常观测。
4.3.5绝缘室及内部绝缘媒介不应与测试试样和电加载设备发生化学反应。
4.3.6高压电源的电缆不应与地面接触布置,绝缘室应确保与地之间的绝缘。
4.3.7电加载测量系统应具有过电压自动保护,以及防止高压对弱电系统造成破坏的防护功能。
4.3.8标准电容的容量C0至少是试样容量的100倍,标准电容的容量C宜为试样容量的103倍,标准电容两端的电压峰值应不高于10V。
4.4热加载与测量系统

4.4.1热加载系统温度调节范围为室温~500℃,热加载测量装置温度分辨力应优1℃,加载速率应。不小于30℃/min。热加载系统应为闭环控制。
4.4.2热加载系统应确保试样被观测区域温度恒定,温度偏差应不大于2℃。
4.5磁加载与测量系统
4.5.1磁加载与测量系统的磁通密度测量误差最大允许值为±0.5%,磁场强度测量误差最大允许值为+0.5%。提供稳定磁场的磁极头可以选择永磁铁和电磁铁两种形式,在结构尺寸受限制的设备上亦可采用双极头、多极头复合的形式。
4.5.2提供可变磁场的磁场极头应选择电磁铁形式,由磁轭、磁极头和磁化线圈组成。
4.5.3磁轭和磁极头由娇顽力不大于100A/m的软磁材料制成,其结构应对称,磁极头应不产生明显的剩磁,磁极头表面应为平面,表面粗糙度Ra的上限值为32μm,两极头表面应平行并与磁场方向垂直。
4.5.4应能分别通过自动和手动方式调节磁场,并能即时显示电流值。其电流输出的稳定度为0.1%/min。
4.5.5当磁极头间距为10mm时,在磁场中心10mm范围内磁场均匀度为1%,产生的磁通密度应不低于0.8T,磁通密度波动应不大于1%。磁极头之间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应能调节,以便于安装试样和进行各种试验。
4.5.6测试系统应配备霍尔磁强计、H线圈、B线圈、J线圈以及与之匹配的特斯拉计、积分器等。J线圈和H线圈需要分别标定残匝面积和H线圈常数。
4.5.7H线圈、B线圈和J线圈采用耐温材料和导线制成,能在室温~500℃范围内正常使用。特斯拉计量程不低于2T,磁通计的量程不低于20mWb.4.6力加载与测量系统。
4.6.1一般要求
4.6.1.1各种力加载的机械结构应能确保在物理场加载条件下正常工作。力传感器应置于不受磁场干扰的位置,或具有磁保护装置。
4.6.1.2拉伸系统、弯曲系统和扭转系统的加力系统、测力系统和变形测量系统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3.1、4.4.1、4.5.1和4.5.2的规定。
4.6.2加力系统与变形测量系统
4.6.2.1加力系统试样夹持装置及弯曲压头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3.2条规定:加力系统夹持装置的同轴度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3.3的规定。
4.6.2.2拉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拉力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JB/T13224一2017中4.4.2.1的规定:弯曲力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弯曲力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4.2.2的规定:扭矩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示值进回程差、零点相对误差和扭矩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4.2.3的规定。
4.6.2.3变形测量系统应能够实时同步地对拉伸变形、弯曲挠度、扭转角进行测量和存储。变形指示装置在试验过程中应能连续显示试样的变形量,不应有冲击、振动和明显的满后现象,应具有清零功能,拉伸变形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进回程差和拉伸变形指示装置的相对分辨力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5.3的规定:弯曲挠度测量系统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进回程差和弯曲挠度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JB/T13224一2017中4.5.4的规定:扭转角的示值相对误差、示值重复性和扭转角指示装置相对分辨力应符合B/T13224一2017中4.5.5的规定。
4.6.3压痕力加载与测量系统
4.6.3.1压痕加力系统应能连续或以步进方式(逐次递增或递减一个定量的力)施加规定的试验力。在施加和卸除力的过程中应平稳、无冲击和颜动现象。
4.6.3.2压痕力的保持时间应不少于30s,在此期间,对于给定力的示值波动范围应不超过测试系统最大试验力的0.2%。
4.6.3.3加力系统驱动压头移动的速度范围宜为10nm/s~8mm/s。
4.6.3.4对应于不同的力范围,测试系统轴向试验力的最大允许示值相对误差和示值相对重复性应符合表2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7.100.10
J87  JB
备案号:58456—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212—2017
印刷机械纸堆翻转机
Printing machinery-Pile turner
2017-04-12发布201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13212,JB/T 13212-2017,印刷机械,纸堆翻转机,JB/T 13212-2017 印刷机械 纸堆翻转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纸堆翻转机(以下简称翻转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基本参数、型号、名称、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印刷和包装行业对纸堆进行整体翻转的机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4879防锈包装
GB5226.1一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3306标牌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24342-一2009工业机械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电路连续性试验规范
GB/T28387.1一2012印刷机械和纸加工机械的设计及结构安全规则第1部分:一般要求
JB/T3090印刷机械产品命名与型号编制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纸堆翻转机pile turner
能将纸维整体翻转的机器。
32
除尘dust removing
清除纸堆中纸毛、纸屑、纸尘的工序。
3.3
理纸aligning
通过振动和吹风装置,把纸堆整理整齐的工序。

4型式、基本参数、型号和名称
4.1型式
4.1.1按机器的功能分:
——单功能翻转机:只具有翻转功能的翻转机。
——多功能翻转机:既具有翻转功能,又具有除尘、理纸等功能的翻转机。
4.1.2按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分:
——半自动翻转机:纸堆的翻转过程由机器完成,翻转台的旋转由人工完成的翻转机。
——全自动翻转机:纸堆的翻转和翻转台的旋转均由机器完成的翻转机。
4.2基本参数
翻转机的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4.3型号和名称
翻转机的型号和名称应符合B/T3090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