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2月 ( 第 77 页)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33—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氧化羟丙基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33—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氧化羟丙基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氧化剂和醚化剂发生反 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氧化羟丙基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 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氧化羟丙基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氧化剂种类及用量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a)次氯酸钠,以有效氯计,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5.5%; b)过氧化氢,以活性氧计,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0.45%; 2.1.2.3醚化剂种类与用量:环氧丙烷,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25%.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1 GB29933—2013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羧基/(g/100g) 1.1 GB/T20374 羟丙基/(g/100g) 7.0 附录A中A.4 氯丙醇/(mg/kg) 1.0 附录A中A.5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32—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32—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己二酸酐和乙酸酐进行 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 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试剂种类与用量: a)己二酸酐,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0.12%; b)乙酸酐,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8.0%a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乙酰基/(g/100g) 2.5 附录A中A.4 GB29932—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 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所 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 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 大小和特征.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045H2O)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4H4064H20)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回 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A.3.4乙酰基鉴别 A.3.4.1原理 乙酸盐是由乙酰化淀粉皂化释放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3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磷酸化试剂和醚化剂 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化 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磷酸化试剂种类与用量:三氯氧磷或三偏磷酸钠,用量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0.1%. 2.1.2.3醚化剂种类与用量:环氧丙烷,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10%.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色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GB29931—2013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残留磷酸盐 马铃薯或小麦淀粉为原料 0.14 GB/T22427.11 (以P计)/% 其他原料 0.04 羟丙基/(g/100g) 7.0 附录A中A.4 氯丙醇/(mg/kg) 1.0 附录A中A.5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30—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30—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醚化剂发生反应制得 的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 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羟丙基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醚化剂种类与用量:环氧丙烷,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25%.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羟丙基/(g/100g) 7.0 附录A中A.4 氯丙醇/(mg/kg) 1.0 附录A中A.5 GB29930—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 即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 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 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羟丙基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 征.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O45H20)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H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 回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A.4羟丙基的测定 A.4.1原理 羟丙基淀粉在硫酸中生成丙二醇,丙二醇再进一步脱水生成丙醛和丙烯醇,这两种脱水产物在硫 酸介质中可与茚三酮生...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29929—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磷酸化试剂和乙酰化 试剂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 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乙酰化试剂种类及用量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a)乙酸酐,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8.0%: b)乙酸乙烯酯,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7.5%. 2.1.2.3磷酸化试剂种类:三偏磷酸钠、三氯氧磷.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1 GB29929—2013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乙酰基/(g/100g) 2.5 附录A中A.4 0.1 附录A中A.5 残留磷酸盐(以P 马铃薯或小麦淀粉为原料≤ 0.14 GB/T22427.11 计)/% 其他原料 0.04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酸处理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29928—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酸处理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酸发生反应制得的食品添 加剂酸处理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 加剂酸处理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酸处理试剂种类:盐酸、正磷酸或硫酸.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l GB29928—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须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 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 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 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酸处理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征. 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O45H2O)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4H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回 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氧化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27—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氧化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制得的 食品添加剂氧化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法加工后的食品 添加剂氧化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氧化剂种类与用量: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5.5%.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羧基/(g/100g) 1.1 GB/T20374 GB29927—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 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所 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 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氧化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征. 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m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O45H20)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4H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e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回 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A.3.4氧化淀粉鉴别(不适合低度氧化马铃薯淀粉) A.3.4.1原理 次氯酸钠氧化淀粉含有一定的羧基,具有阴离子性质.能够被带正电荷的染料,如亚甲基蓝染色. A.3.4.2鉴别方法 50m...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磷酸酯双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26—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磷酸酯双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酯化剂发生反应制得的 食品添加剂磷酸酯双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 方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磷酸酯双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磷酸化试剂种类:三偏磷酸钠或三氯氧磷.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Pb)/(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马铃薯或小麦淀粉为原料 0.5 残留磷酸盐(以P计)% GB/T22427.11 其他原料 0.4 GB29926—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 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 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 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磷酸酯双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 征.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O45H2O)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 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 回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5—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 2013-11-2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29925—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淀粉或由生产食用淀粉的原料得到的淀粉乳为原料与酯化剂发生反应制得的 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以及结合酶处理、酸处理、碱处理、漂白处理和预糊化处理中一种或多种方 法加工后的食品添加剂醋酸酯淀粉. 2技术要求 2.1原辅料 2.1.1原料 食用淀粉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辅料 2.1.2.1应符合相关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的要求. 2.1.2.2酯化剂种类及用量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乙酸酐,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8.0%; b)乙酸乙烯酯,不超过淀粉干基质量分数的7.5%. 2.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类白色或淡黄色 状态 呈颗粒状、片状或粉末状,无可见杂质 取试样50g置于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气味 具有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2.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谷类淀粉为原料 15.0 干燥减量,w/% 其他单体淀粉为原料≤ 18.0 GB/T12087 马铃薯淀粉为原料 21.0 总砷(以As计)/(mg/kg) 0.5 GB/T5009.11 铅/(mg/kg) 1.0 GB5009.12 二氧化硫残留/(mg/kg) 30 GB/T22427.13 乙酰基/(g/100g) 2.5 附录A中A.4 乙酸乙烯酯残留(仅限于乙酸乙烯酯 作为酯化剂)(mg/kg) 0.1 附录A中A.5 GB29925—2013 附录A 检验方法 A.1安全提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溅到皮肤上应立即 用水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 A.2一般规定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方法中 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 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显微镜检测 未经糊化处理保持颗粒结构的醋酸酯淀粉,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淀粉颗粒形状、大小和特征. 在显微镜的偏振光下,可以观察到典型的偏光十字. A.3.2碘染色 将1g的试样加入20mL的水中配成悬浮液,滴入几滴碘液,颜色范围应为深蓝色到棕红色. A.3.3铜还原 A.3.3.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的配制 A.3.3.1.1溶液A:取硫酸铜(CuSO45H2O)34.66g 应无风化或吸潮现象,加水溶解定容到500mL. 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密封的容器中. A.3.3.1.2溶液B:取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173g与氢氧化钠50g 加水溶解定容到500 mL.将此溶液保存在小型耐碱腐蚀的容器中. A.3.3.1.3溶液A和溶液B等体积混合,即得碱性酒石酸铜试液. A.3.3.2分析步骤 称取试样2.5g 置于一烧瓶中,加入0.82mol/L的盐酸溶液10mL和水70mL 混合均匀,沸水浴回 流3h 冷却.取0.5mL冷却溶液,加入5mL热碱性酒石酸铜试液,产生大量红色沉淀物. A.3.4乙酰基鉴别 A.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924—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 2013-11-29发布 2015-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29924—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标识.食品营养强化剂的标识参照本标准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为食品添加剂在储藏运输过程中提供保护的储运包装标签的标识. 2术语和定义 2.1标签 食品添加剂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符号等一切说明. 2.2说明书 销售食品添加剂产品时所提供的除标签以外的说明材料. 2.3生产日期(制造日期) 食品添加剂成为最终产品的日期,即将食品添加剂装入(灌入)包装物或容器中,形成最终销售 单元的日期. 2.4保质期 食品添加剂在标识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2.5规格 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件食品添加剂时,对净含量和内含件数关系的表述. 3食品添加剂标识基本要求 3.1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3.2应清晰、醒目、持久,易于辨认和识读. 3.3应真实、准确,不应以虚假、夸大、使食品添加剂使用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 食品添加剂,也不应利用字号大小或色差误导食品添加剂使用者. 3.4不应采用违反GB2760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的语言文字介绍食品添加剂;不应以直接或间接暗 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误导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3.5不应以直接或间接暗示性的语言、图形、符号,导致食品添加剂使用者将购买的食品添加剂或食 品添加剂的某一功能与另一产品混淆,不含贬低其他产品(包括其他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内容. 3.6不应标注或者暗示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 3.7食品添加剂标识的文字要求应符合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 3.8~3.9的规定. 3.8多重包装的食品添加剂标签的标示形式应符合GB7718-2011中3.10~3.11的规定. 3.9如果食品添加剂标签内容涵盖了本标准规定应标示的内容,可以不随附说明书. 1 GB29924—2013 4提供给生产经营者的食品添加剂标识内容及要求 4.1名称 4.1.1应在食品添加剂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 4.1.2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应按GB2760、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质量规格标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用 的食品添加剂中规定的名称标示食品添加剂的中文名称.若GB2760、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质量规格标 准和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已规定了某食品添加剂的一个或几个名称时,应选用其中 的一个. 4.1.3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应符合GB26687-2011中第3章命名原则的规定. 4.1.4食品用香料需列出GB2760和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规定的中文名称,可以使 用“天然”或“合成”定性说明. 4.1.5食品用香精应使用与所标示产品的香气、香味、生产工艺等相适应的名称和型号,且不应造成 误解或混淆,应明确标示“食品用香精”字样. 4.1.6除了标示上述名称外,可以选择标示“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或英文缩写”、“音译名称”、 “商标名称”、“INS号”、“CNS号”、GB2760中的香料“编码”“FEMA编号”等. 食品用香精还可在食品用香精名称前或名称后附加相应的词或短语,如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 拌和型粉末香精、微胶囊粉末香精、乳化香精、浆(膏)状香精和咸味香精等,但应在所示名称的同 一展示版面标示4.1.2~4.1.5规定的名...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9—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9-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芒硝等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无水硫酸钠 十水合硫酸钠 2.2分子式 无水硫酸钠:Na2SO4 十水合硫酸钠:Na2SO410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无水硫酸钠:142.04(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十水合硫酸钠:322.20(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要求 项目 检验方法 无水硫酸钠 十水合硫酸钠 色泽 无色或白色 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结晶颗粒或粉末 均匀粒状晶体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钠(NaSO4)含量(以干基计),w% 99.0~100.5 附录A中A.4 铅(Pb)/(mg/kg) 2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砷(As)/(mg/kg) 3 GB/T5009.76 无水硫酸钠 1.0 干燥减量,w/% 附录A中A.7 十水合硫酸钠 51.0~57.0 GB29209-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2和GB/T6 03的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盐酸. A.3.1.2碳酸钾溶液:150g/L. A.3.1.3焦锑酸钾溶液:称取2g焦锑酸钾溶于95mL热水中,迅速冷却,加50mL氢氧化钾溶液(50g/L) 和1mL氢氧化钠溶液(85g/L) 放置24h后,过滤,加水至150mL. A.3.1.4氯化钡(BaCl22H2O)溶液:122g/L. A.3.1.5乙酸铅溶液:95g/L. A.3.1.6铂丝. A.3.2鉴别方法 A.3.2.1钠离子鉴别 A.3.2.1.1称取约0.1g试样溶于2mL水中,加入2mL碳酸钾溶液,加热至沸,应无沉淀生成.加入4mL 焦锑酸钾溶液,加热至沸.置于冰水中冷却,必要时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A.3.2.1.2取铂丝,用盐酸溶液润湿后在无色火焰中燃烧至无色,再蘸取少许试样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燃 烧,火焰应呈亮黄色.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0.5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 酸溶液. A.3.2.2.2取约0.5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 铵溶液. A.3.2.2.3取约0.5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钠(Na2S0a)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软锰矿、菱锰矿或金属锰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一水合硫酸锰 2.2分子式 MnSO4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169.02(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淡粉红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 状态 颗粒或粉末 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锰(MnSO4H2O)含量,w/% 98.0~102.0 附录A中A.4 砷(As)(mg/kg) 3 GB/T5009.76 铅(Pb)/(mg/kg) 4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灼烧减量,w/% 10.0-~13.0 附录A中A.7 1 GB29208-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硫化铵. A.3.1.2乙酸. A.3.1.3氨水. A.3.1.4乙酸铵. A.3.1.5氯化钡溶液:120g/L. A.3.1.6盐酸溶液:11. A.3.1.7乙酸铅溶液:95g/L. A.3.2鉴别方法 A.3.2.1锰离子鉴别 取约1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硫化铵,产生浅橙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酸.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1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 溶液. A.3.2.2.2取约1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 铵溶液. A.3.2.2.3取约1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锰(MnS04H20)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pH为10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中,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滴 定.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盐酸羟胺溶液:100g/L A.4.2.2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甲:pH≈10. A.4.2.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滴定溶液:c(EDTA)=0.05Mol/L. A.4.2.4铬黑T指示液:5g/Lo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碳酸镁(菱镁矿)和硫酸、硫镁钒及海水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无水硫酸镁 一水合硫酸镁 三水合硫酸镁 七水合硫酸镁 硫酸镁干燥品 2.2分子式 无水硫酸镁:MgSO4 一水合硫酸镁:MgSO4H2O 三水合硫酸镁:MgSO43H20 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 硫酸镁干燥品:MgSO4nH20(n是水合作用的平均值,在2~3之间) 2.3相对分子质量 无水硫酸镁:120.37(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一水合硫酸镁:138.3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三水合硫酸镁:174.4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七水合硫酸镁:246.47(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 状态 晶体或粉末 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1 GB29207—2012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镁(MgSO4)含量(灼烧后),w% 99.0 附录A中A.4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 GB/T5009.74 铅(Pb)/(mgkg) 2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pH(50g/L溶液) 5.5~7.5 GB/T23769 氯化物(以C1计),w% 0.03 附录A中A.7 砷(As)/(mg/kg) 3 GB/T5009.76 铁(Fe)/(mg/kg) 20 附录A中A.8 无水硫酸镁 2 一水合硫酸镁 13.0~16.0 灼烧减量,w/% 三水合硫酸镁 29.0-33.0 附录A中A.9 七水合硫酸镁 40.0~52.0 硫酸镁干燥品 22.0~32.0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6—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6—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硫酸和碳酸氢铵或氨水为原料经中和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硫酸铵 2.2分子式 (NH4)2SO4 2.3相对分子质量 132.14(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晶体或小颗粒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铵[(NH4)2SO4]含量,w/% 99.0~100.5 附录A中A.4 灼烧残渣,w/% 0.25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铅(Pb)/(mgkg) 3 附录A中A.7 砷(As)/(mg/kg) 3 GB/T5009.76 GB29206—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的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氯化钡溶液:100g/L. A.3.1.2盐酸溶液:11. A.3.1.3乙酸铅溶液:80gL A.3.1.4乙酸铵溶液:100g/L. A.3.1.5氢氧化钠溶液:40g/L. A.3.1.6氯化钡溶液:100g/L. A.3.2鉴别方法 A.3.2.1铵离子鉴别 在试样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释放出的氨气,可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加热可促进试样分解.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1g试样,溶于20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溶 液. A.3.2.2.2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铵溶 液. A.3.2.2.3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盐酸溶液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铵[(NH4)2S04]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中性溶液中,铵盐与甲醛作用生成相当于铵盐含量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 液滴定.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甲醛溶液:11.将200mL甲醛加入200mL水中,混匀,加入2滴酚酞指示液,滴加氢氧化 钠溶液(1mol/L)至溶液呈微粉红色. A.4.2.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a A.4.2.3酚酞指示液:10g/L A.4.3分析步骤 称取约2g试样,精确至0.0002g 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溶解试样,加入40mL甲 醛溶液,混匀,放置30min 加入2滴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粉红色,并保持5min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接触法硫酸精制后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H2SO4 2.2相对分子质量 98.0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或浅褐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清亮、油状液体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检验方法 92酸 98酸 硫酸(H2SO4)含量,w/% 92.5 98.0 附录A中A.4 硝酸盐(以NO;计),w/% 0.001 附录A中A.5 还原性物质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6 氯化物(以C1计),w% 0.005 附录A中A.7 铁(Fc) w% 0.020 附录A中A.8 硒(Se)/(mg/kg) 20 GB5009.93 铅(Pb)/(mgkg) 5 GB5009.12 砷(As)/(mg/kg) 3 GB/T5009.76 GB29205—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试样具有强腐蚀性,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 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氯化钡溶液:100g/L. A.3.1.2盐酸溶液:11. A.3.1.3乙酸铅溶液:80g/L A.3.1.4乙酸铵溶液:100g/L. A.3.2鉴别方法 A.3.2.1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溶 液. A.3.2.2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铵溶 液. A.3.2.3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H2SO4)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试样溶液,根据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消耗量,确定硫酸的含量. A.4.2试剂 A.4.2.1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 A.4.2.2甲基红指示液:1g/L. A.4.3分析步骤 移取约1L试样,置于已知质量的具塞小锥形瓶中,准确称其质量,精确至0.0002g 小心加入 30L水,冷却后滴入2滴甲基橙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黄色. 同时作空白试验.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操作及加入试剂的种类和量(标准滴定溶液除外) 与测定试验相同. A.4.4结果计算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胶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胶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由硅酸钠溶液与酸反应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硅胶.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SiO2 2.2相对分子质量 60.0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 状态 粉末或颗粒 光下观察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二氧化硅(SiO2)含量(灼烧后),w% 94.0 附录A中A.4 灼烧减量,w% 70.0 附录A中A.5 重金属(以Pb计)/(mg/kg) 30 GB/T5009.74 砷(As)/(mg/kg) 3.0 GB/T5009.76 水溶物,w% 5.0 附录A中A.6 GB29204—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方法中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2、GB/T603之规定 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无水碳酸钾. A.3.1.2氨水. A.3.1.3氨水溶液:11. A.3.1.4硝酸溶液:45 A.3.1.5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12g磷酸氢二钠(Na2HPO47H20) 溶于100mL水中. A.3.1.6钥酸铵溶液:称取6.5g酸铵,溶于30mL氨水溶液中,冷却,搅拌下缓慢加入到70mL硝酸 溶液中,放置48h.抽滤,滤液保存于暗处.该溶液久置会变质失效,向5mL该溶液中加入2mL磷酸氢 二钠溶液后,不立刻产生大量黄色沉淀时,即表明该溶液失效. A.3.1.7邻联甲苯胺的冰乙酸饱和溶液. A.3.2鉴别方法 A.3.2.1称取约5g试样于铂坩埚中,加入200mg无水碳酸钾混合,在红热的电炉上灼烧约10min 冷 却,加2mL水溶解,必要时加热,然后缓慢加入2mL钼酸铵溶液,有深黄色产生. A.3.2.2在滤纸上滴加1滴A.3.2.1中产生的黄色硅钼酸盐溶液,水浴蒸干溶剂,然后加1滴邻联甲苯胺 的冰乙酸饱和溶液,将试纸放在氨水上,应有蓝绿色斑出现. A.4二氧化硅(Si02)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试样经950℃±50℃灼烧1h后,用过量氢氟酸加热分解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的氟硅酸逸出.灼烧后称 量,损失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硅含量. A.4.2试剂和材料 A.4.2.1氢氟酸. A.4.2.2硫酸. A.4.2.3乙醇. A.4.3仪器和设备 A.4.3.1铂坩埚:30mL. A.4.3.2高温炉:可控温950℃±50℃.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氢氧化钾与碘反应生成碘酸钾后,再经还原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碘化钾 2.2分子式 KI 2.3相对分子质量 166.0(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 状态 晶体 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碘化钾(KI)含量(以干基计),W% 99.0~101.5 附录A中A.4 干燥减量,w% 附录A中A.5 碘酸盐/(mg/kg) A 附录A中A.6 铅(Pb)/(mgkg) 4 GB5009.12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7 硫代硫酸盐和钡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8 pH(10g/L溶液) 6~10 GB/T23769 GB29203—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本标准试验中所需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盐酸. A.3.1.2过氧化氢. A.3.1.3淀粉指示液:10g/L. A.3.2鉴别方法 A.3.2.1钾离子的鉴别 称量.1g试样,加水溶解.用铂丝环蘸取盐酸,在火焰上燃烧至无色.再蘸取试验溶液在火焰上燃 烧,在钴玻璃下观察,火焰应呈紫色. A.3.2.2碘离子的鉴别 称量0.1g试样,加20mL水、1mL盐酸、2滴淀粉指示液和2滴过氧化氢,溶液应呈现蓝色. A.4碘化钾(K1)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盐酸介质溶液中,用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通过三氯甲烷层颜色的消失判断终点.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盐酸. A.4.2.2三氯甲烷. A.4.2.3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c(1/6KIO3)=0.3mol/L A.4.3分析步骤 称取约0.5g按照A.5操作后的试样,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水溶解,加入 35mL盐酸,摇匀.加5mL三氯甲烷,用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近终点时,剧烈振摇),直至三氯 甲烷层无色后静置5min不再呈紫色为止,即为终点. A.4.4结果计算 碘化钾(KI)含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公式(A.1)计算: VxcxM w1= -×100%(A.1) m×1000 式中: V一滴定试验溶液所消耗的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L); c—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氮气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氮气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深冷空分制氮、变压吸附制氮和膜分离制氮以及小型专用制氮机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氮 气.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N2 2.2相对分子质量 28.0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 使用透明无色软管连接气瓶减压出口,短时间启闭一下 状态 气体 阀门,在自然光下观察管路中的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氮(N2)含量,p/% 99.9 附录A中A.3 氧(02),p/% 0.1 附录A中A.4 二氧化碳(C02) p/% 0.003 GB/T8984.1 一氧化碳(CO) /% 0.001 GB/T8984.1 水分(24000mL气体),/% 0.005 GB/T5832.2 GB29202—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到高压气瓶,操作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鉴别试验 小心地将点燃的小木条插入装有试验气体的试验管中,火焰熄灭. A.3氮(N2)含量的测定 氮(N2)含量的体积分数p 按公式(A.1)计算: =100%-1 (A.1) 式中: 91—A.4测定的氧的体积分数. A.4氧(02)的测定 A.4.1电化学法 A.4.1.1方法提要 将试样以适当形式置于电化学反应器中,通过直接测定法或比较测定法检测并计算氧含量. A.4.1.2仪器和设备 微量氧分析仪:符合GB/T6285的要求. A.4.1.3分析步骤 按照GB/T6285的有关规定进行测定,具体操作按仪器说明书进行. A.4.2氧化错检测器气相色谱法 A.4.2.1方法提要 采用氧化锆固体电池作为气相色谱的检测器.试样中被测组分氧经色谱柱分离后进入检测器,产生相 应的色谱峰信号,然后用外标法定量. A.4.2.2仪器和设备 气相色谱仪:符合HG/T2686的要求. A.4.2.3分析步骤 按照HG/T2686的有关规定进行测定.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1-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氨水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1—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氨水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液氨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氨水.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氢氧化铵 2.2分子式 NH3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35.05(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 状态 透明液体 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氨(NH3)含量,w/% 27.0~30.0 附录A中A.4 铅(Pb)/(mg/kg) 0.5 附录A中A.5 蒸发残渣,w% 0.02 附录A中A.6 易氧化物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7 1 GB29201—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盐酸. A.3.2鉴别方法 用玻璃棒蘸取盐酸,靠近试样,会有白色浓烟生成. A.4氨(NH3)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移取适量的试样置于硫酸溶液中,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酸,以甲基红为指示剂判断终 点.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硫酸溶液:135. A.4.2.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 A.4.2.3甲基红指示液:1g/L. A.4.3分析步骤 移取35mL硫酸溶液,置于125mL具塞锥形瓶中,称量,精确至0.0002g.冷却试样至10℃以下,用 10mL吸量管移取,擦去吸量管外部的液体,弃去前面的1mL 移取2mL(管里至少留1mL)试样置 于装有硫酸溶液的具塞锥形瓶中,摇匀,再次称量,计算得出试样的质量.向试验溶液中加入几滴甲基红 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粉红色变为亮黄色即为终点.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操作及加入试剂的种类和量(标准滴定溶液除外)与测定试验相同. A.4.4结果计算 氨(NH3)含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公式(A.1)计算: KV%-V)/1000]c×M ×100%(A.1) m 式中: Vo—空白试验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L); V—滴定试验溶液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83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 2012-04-25发布 2012-06-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83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为原料,经液化、糖化、氢化、精制等工艺加工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 芽糖醇液.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4-O--D-吡喃葡萄糖基山梨糖醇 2.2分子式 C12 H24O 2.3相对分子质量 344.3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产品分类 3.1麦芽糖醇 3.1.1麦芽糖醇(I型) 高纯度的结晶产品. 3.1.2麦芽糖醇(Ⅱ型) 由麦芽糖醇液直接干燥得到的非结晶性固体产品. 3.2麦芽糖醇液 由大量的麦芽糖醇和少量的山梨糖醇、低聚糖醇和多聚糖醇组成的液体混合物. 4技术要求 4.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GB28307-2012 表1感官要求 指标 项目 麦芽糖醇 检验方法 麦芽糖醇液 I型 Ⅱ型 白色至近白色 白色至近白色 色泽与状态 无色黏稠液体 取适量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 结晶性粉末 粉末 白瓷盘或烧杯中,在自然光线 无异味,具有清 下,观察其色泽和组织状态,并 气味 无异味 无异味 凉甜味 嗅(品)其味 4.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麦芽糖醇 检验方法 麦芽糖醇液 I型 Ⅱ型 麦芽糖醇含量(以干基计),w/% 2 98.0 50.0 50.0 附录A中A.3 山梨醇(以干基计),w/% 8.0 8.0 附录A中A.3 水分,w/% 1.0 1.0 32.0 附录A中A.4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w/% 0.1 0.3 0.3 附录A中A.5 灼烧残渣,w/% 0.1 0.1 0.1 附录A中A.6 比旋光度an(20℃,D)/[()dm2kg-1] 105.5~108.5 附录A中A.7 硫酸盐(以SO 计)/(mg/kg) 100 100 100 附录A中A.8 氯化物(以Cl计)/(mg/kg) 50 50 50 附录A中A.9 镍(以Ni计)/(mg/kg) 2 2 GB/T5009.138比色法 总砷(以As计)/(mg/kg) 3 3 GB/T5009.11 铅(Pb)/(mg/kg) 1 1 1 GB5009.12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