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52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 1031- 2001
斑点叉尾 Channel catfish
2001-09-27发布200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SC1031-2001
前
斑点叉尾是北美的一种重要养殖鱼类,1984年引进我国。
为鉴别斑点叉尾与科和其它科 鱼类,保护和保存其优良的性状及种质,避免在苗种生产过程中种质混杂或退化,开展有效的种质监测,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以引进以来,开展的消化、吸收研究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收集国外有关斑点叉尾的技 术资料,并且充分吸收了国内有关科研单位的应用成果。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焰值、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斑点叉尾SC 1031-2001 Channel catfish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主要生物学性状、生化指标、遗传学特 性,以及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斑点叉尾的种质鉴定。
2名称与分类 2.1学名 斑点叉尾(IctaluruspunctatusRefinesque)。
2.2分类位置 属形目(Siluriformes),科(Ietaluridac),亚科(Ictaluiae),斑点属(Ictalurus)。
3主要生物学性状 3.1外部特征 3.1.1形态特征 体型粗而较长,背鳍起点处隆起,后背部斜平,腹部平直稍浑圆。
头部较小,吻唇稍尖,亚端位,横裂。
体表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侧线孔较明显。
上下颌均有锐利向内稍弯的齿。
有一肥厚脂鳍,末端游 离。
尾鳍分叉较深。
触须4对,其中颌须一对,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颐须2对,鼻须1对。
背部灰褐色,腹 部乳白色。
体侧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
斑点叉尾的外形见图1。
图1斑点叉尾外形 3.1.2可数性状 3.1.2.1各鳍的鳍条数见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1-09-27批准2001-11-01实施
SC 1031-2001
表1各鳍的鳍条数 背鳍条数胸鳍条数腹鳍条数臀鳍条数尾鳍条数 1,6~81,8~98-926~2929~30 3.1.2.2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21~23。
3.1.3可量性状 可量性状的变动值随体长增长相对增大(见表2)。
表 2可量性状比例值 体长/头长2.3~4.6头长/吻长2.5~3.1 体长/体高3.5~5.9头长/眼径8.9~12.4 体长/尾柄高8.9~11.4头长/尾柄高2.5~2.9 体长/尾柄长5.0~7.3尾柄高/尾柄长0.5~0.7 3.2内部特征 3.2.1 分二室,前室粗短,后室稍小于前室而长,内有“T"型结缔组织,将后室隔为左右二室。
3.2.2肋骨 肋骨10对。
3.2.3上下颌齿 上下颌上有尖刺而向内稍弯的细齿,中央密而两边渐稀。
3.2.4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颅后椎骨+腹椎骨+尾椎骨)为93,即(3十44十46)。
3.2.5腹膜 黑色。
3.2.6肠 肠长/体长为2.0~2.3:1。
3.2.7胃 食道末端与肠道前端之间“V"型胃。
3.3生长与繁殖 3.3.1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和体重的理论值见表3。
表3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和体重的理论值 年龄*,龄1234 体长,cm26.1~28.932.6~35.242.1~45.851.9~57.3 体重,g490.37±103.211439.55±145.372470.25±172.113734.21±188.33 注:主要根据脊椎骨切片上的年轮数确定年龄。
3.3.2繁殖 3.3.2.1性成熟年龄:雌鱼为4+,雄鱼为3+。
3.3.2.2性成熟个体,性腺年成熟一次,一次产卵。
3.3.2.3繁殖水温20℃~28℃,最适水温24℃~26℃。
3.3.2.4怀卵量:绝对怀卵量3913~15016粒。
相对怀卵量30粒/g。
2
SC 1031-2001
生化指标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斑点叉尾的肝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酶谱见图2,肝脏的LDH图谱的Ⅱ区有3 条酶带。
肝脏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3。
图2肝脏LDH同工酶电泳图谱图3肝脏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 5遗传学特性 5.1体细胞染色体2倍数 2n=58。
5.2核型 全部染色体可配成29对同源染色体,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和sm组)7对,亚端部和端 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和t组)22对,总臂数(NF)为72(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