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1001-199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pdf

1001,1991,pdf,测绘,窗户,测绘
文档页数:20
文档大小:625.73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测绘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 1001-1991

General rules for drafting technicalsummariesofsurveyingandmappi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的要求、层次和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范围内的测绘成果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其他测绘成果的技术总结编写工作亦可参照执行.

2基本规定

2.1测绘技术总结是在测绘任务完成后,对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技术方案、作业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成果质量和主要问题的处理等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说明,以便于用户(或下工序)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产技术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制、修订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积累资料.测绘技术总结是与测绘成果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性文件,是永久保存的重要技术档案.

2.2技术总结分项目技术总结与专业技术总结.项目技术总结系指一个测绘项目在其成果验收合格后,对整个项目所作的技术总结,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专业技术总结是指项目中各主要测绘专业所完成的测绘成果,在最终检查合格后,分别携写的技术总结,由生产单位负责编写.工作量小的项目可将项目技术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合并,由承担任务的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编写.

技术总结经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随测绘成果、技术设计书和验收(检查)报告一并上缴和归档.

2.3编写的依据

8.上级下达任务的文件或合同书.b. 技术设计书、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c. 有关专业的技术总结.d. 测绘产品的检查、验收报告.e. 其他有关文件和材料.

2.4编写的要求

a.内容要真实、完整、齐全.对技术方案、作业方法和成果质量应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对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和生产的新品种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总结.

b.文字要简明扼要,公式、数据和图表应准确,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均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

C.项目名称应与相应的技术设计书及验收(检查)报告一致.幅面大小和封面格式参照附录A执行.

3项目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

3.1概述部分

8.任务的名称、来源、目的,作业区概况,任务内容和工作量.b.生产单位名称,生产起止时间,任务安排,组织概况和完成情况.c.采用的基准、系统、投影方法和起算数据的来源与质量情况.d.利用已有资料的情况.

3.2技术部分

a.作业技术依据:包括使用标准、法规和有关技术文件等(下同).b.仪器、主要设备与工具的使用及其检验情况.c.作业方法,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殊问题的处理,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经验教训.d.对新产品项目要按工序总结生产中执行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特别对发生的主要技术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要详细地总结,并对今后生产提出改进意见.e.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成果质量和精度的统计、分析和评价,存在重大问题及处理意见.f.对设计方案、作业方法和技术指标等的改进意见和建议.g.作业定额、实际作业工天和作业率的统计.

3.3附图、附表

a.作业区任务概况图.b.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成果质量统计表.d.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e.其他.

4专业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

4.1大地测量

4.1.1水平控制测量

4.1.1.1概述

a.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锁、网、导线段(节)、基线(网)或起始边和天文点的名称与等级,分布密度,通视情况,边长(最大、最小、平均)和角度(最大、最小)等.d.作业技术依据.e.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

8.采用的基准和系统.b. 起算数据及其等级.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c.d.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

4.1.1.2利用已有资料情况

4.1.1.3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

a. 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的名称、型号、检校情况及其主要技术数据,天文人仪差测定情况.

b.标与标石的情况,施测方法,照准目标类型,观测权数与测回数,光段数,日夜比,重测数与重测率,记录方法,记录程序来源和审查意见,归心元素的测定方法,次数和质量,概算情况与结果等.

d.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

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外业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等.

e.重合点及联测情况,新、旧成果的分析比较.f.为测定国家级水平控制点高程而进行的水准联测与三角高程的施测情况,概算方法和结果.

4.1.1.4技术结论a.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4.1.1.5经验、教训和建议.

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测区点、线、锁、网的分布图.b.c. 精度统计表.d. 仪器、基线尺检验结果汇总表.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

4.1.2高程控制测量

4.1.2.1概述

8.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沿线路面和土质植被情况,路坡度(最大、最小、平均),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路线和网的名称、等级、长度,点位分布密度,标石类型等.d.作业技术依据.e.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

f.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外业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等.

4.1.2.4技术结论

8.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4.1.2.5经验、教训和建议

4.1.2.6附图、附表

a.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测区点、线、网的水准路线图.c、仪器、标尺检验结果汇总表.

d.精度统计表.e.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4.1.3重力测量4.1.3.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 测区名称、范围、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交通情况和困难类别.c. 路线的名称、等级,布点方案,分布密度,点距(最大、最小、平均)等.d. 作业技术依据.e.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4.1.3.2利用已有资料情况8. 采用基准和系统.b. 起算数据及其等级.c. 已知点的利用和联测.d. 资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4.1.3.3作业方法、质量和有关技术数据a. 使用仪器与仪表的名称、型号、检校情况及其主要技术数据.b. 埋石情况,施测方法,施测路线与所用时间(最长、平均),测回数,重测数与重测率,概算公式与结果.联测点的联测情况,平面坐标与高程的施测和计算情况.d.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e.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各项限差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实地检测情况及精度分析等.4.1.3.4技术结论8.对本测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和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4.1.3.5经验、教训和建议4.1.3.6附图、附表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重力点位和联测路线略图.c. 平面坐标与高程施测图.d. 仪器检验结果汇总表.e. 精度统计表.f.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4.1.4大地测量计算4.1.4.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生产单位,生产起止时间,生产安排概况.b. 计算区域名称、等级、范围、行政隶属.c. 作业技术依据.d. 计划与实际完成工作量的比较,作业率的统计.4.1.4.2利用已有资料情况a.采用的基准和系统.b.起算数据及其等级、来源和精度情况.

c.重合点的质量分析.

d.前工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在计算中的处理方法和结果.

a.作业过程简述,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b.使用计算工具的名称、型号、性能及其说明,采用程序的名称、来源、编制和审核单位、编制者,程序的基本功能及其检验情况.c.计算的原理、方法、基本公式,改正项及其公式,小数取位等.d.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及其效果.e. 数据和信息的输人、输出情况,内容与符号说明.f. 计算结果的验算,精度统计分析与说明.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结果等.g.

4.1.4.4 计算结论对本计算区成果质量、计算方案、计算方法等的评价.b. 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4.1.4.5经验、教训和建议4.1.4.6附图、附表a. 利用已有资料清单.b. 计算区域的线、锁、网图.计算机源程序目录(含编制单位、编者、审核单位及其时间等).d. 精度检验分析统计表.e. 上交测绘成果清单等.

4.2摄影测量与遥感

4.2.1航空摄影

4.2.1.1概述a. 任务来源、目的,摄影比例尺,航摄单位,摄影起止时间.b. 摄区名称、地理位置、面积、行政隶属,摄区地形和气候对摄影工作的影响.c. 作业技术依据.d. 完成的作业项目、数量.

a. 航摄仪和附属仪器的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数据.b. 航线敷设情况和飞行质量.c. 底片和像纸的类型、特性、冲洗和处理方法,主要技术数据.d. 航摄质量及航摄底片复制品的质量情况.e. 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采用及其效果.f. 执行技术标准的情况,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

4.2.1.4技术结论a.对本摄区成果质量、设计方案、作业方法等的评价.b.重大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4.2.1.5经验、教训和建议

4.2.1.6附图、附表a.摄影分区略图.b.航摄鉴定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