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T 1179.3-2023 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pdf

2023,pdf,有色,灰渣,有色金属
文档页数:15
文档大小:1.85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有色金属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 1179.3-2023代替YS/T1179.3-2017

灰渣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of aluminium slags and ashPart 3:Determin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YS/T 1179.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YS/T1179(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的第3部分.YS/T117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氟含量的测定;一第2部分:铝含量的测定;-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硅、镁、钙含量的测定.

本文件代替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与YS/T1179.3-201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b)增加了蒸馏分离-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见第5章);

c)增加了高频感应燃烧-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含量(见第6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内蒙古锦联铝材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恒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韶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中铝矿业有限公司、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文山 铝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子申、姜澜、付高峰、李志刚、丁友东、李杰、张深根、吴永明、黄蒲英、唐清、张伟南、王铁山、林叶、卓毓瑞、赵然、刘宇飞、王铭、刘英波、袁齐、郭军、郝跃鹏、沈乐、王梦洁、段昌祥.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2017年首次发布为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元素分析仪法》;

引言

YS/T1179《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是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为铝灰渣中多种成分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氟含量、铝含量、碳、氮含量、硅、镁、钙含量、氯含量等,该系列标准在铝灰渣成分分析、签定分类、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多领域应用广泛.

碳、氮是铝灰渣中的重要元素,是铝灰渣被定义为反应性危险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氮含量的测定,对指导铝灰渣的鉴定、分类、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YS/T1179.3-2017《铝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中的方法是经典的元素分析仪法,与目前铝灰渣现状相比该方法检测范围较窄,为此进行修订,以满足目前我国铝灰渣检测的要求.

铝灰渣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碳、氮含量的测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铝灰渣中碳、氮含量的测定.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见表1;蒸馏分离一中和滴定法测定氮含量的范围为0.10%~15.00%;高频感应燃烧-红外吸收法测定碳含量的范围为0.10%~23.00%.元素分析仪法不作为仲裁分析方法.

表1元素分析仪法测定范围

测定范围(质量分数)分析元素 %c 0. 20~2. 00N 0. 50~7. 0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005.4铝及铝合金术语第4部分:回收铝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JJF1321元素分析仪校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8005.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碳、氮含量

4.1原理

以氮气作载气、氧气作助燃剂,试料在燃烧管和还原管中经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的氮元素转变为氮气、碳元素转变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吸收管中被吸收,从而和氮气分离,氮气测量完毕后二氧化碳再被释放.载气携带组分(氮气和二氧化碳)顺序通过检测热导池,参比热导池只有载气通过,二者组分不同导致热导率不同,检测由此产生的电信号,信号强度和组分成函数关系.检测出的信号强度通过预先校准的函数关系计算试料中碳、氮含量.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