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概述 (1).docx

docx,文档模板
文档页数:4
文档大小:18.98KB
文档格式:docx
文档分类:文档模板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1,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概述(1)

近现代城市发展与特点

1928年民国首都迁到南京之后首都计划,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杭州等城市计划 借用传统礼制进行行政区的布置,并在主要的官方建筑上采用民族形式.大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服务于通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达到政治认同的目的“首都计划”中第一次将建筑形式纳入规划控制的范睛

拼贴型规划在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开埠城市由外来行政机构进行的城市规划上海、汉口、天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地区各主要城市(沈阳、长 春)行政权力的不统一,是拼贴型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特点.权力的不统一也导致了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不连续和建筑风格的不一致

殖民型规划

规划由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在规划上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更能体现殖民统治意图时期 1895~1931西方列强在各租借地和铁道附属地上的规划俄占旅大(日俄战争后移交给日本) 德占青岛英占九龙岛及威海卫俄国取得在东北修建铁路及营建铁路附属地的权力,并倾力他们在中东铁路管 法占广州湾理中心哈尔滨和大连后期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上最早的由规划而建设的完整城市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建立伪满洲国,进行的所谓“国都”规划大同都市计划和《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8~1942)》 长春“新京”规划

近代建筑发展与特点

建筑近代化三条路径 由外国人主导的各种建筑活动租界、外国人避暑地和租地城市的建设由近代时期的中国政府主导的建设 各类教会建筑大致经过了西方化(“新政”时期的官署建筑)到民族化(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与上海等由中国民间自身主导的近代建设 地的建设)的过程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包括诸多内陆城市和侨乡大多因趋新慕洋而停留在表面的模仿

中国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全球关联性

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样式有强烈的指向性(政治诉求、文化政策和社会意识)与连续性(对近 代化的一致追求)

三类建筑样式

文化承续式

内陆城市 以延承传统形式和传统建造方式为主西方建筑文化必须经过改造,即外在地使用西方的方法,而不把它包含在旧传统之内,更 不许它改变传统的观点,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

传统复兴式应用国民政府在主要的官方建筑上采用中国固有形式 西方教会大学和医院普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燕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使用了西方最新的技术,某些方面也受到西方审美观的影响,但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旗帜下 进行民族国家建设,以此体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集中在租地城市(如青岛、哈尔滨)、开埠商业城市(如上海、武汉)和受外来影响较大 的政治中心城市(如北京)中,以上海外滩为典型群体,广州沙面、北京东交民巷为典型地段,清末官厅建筑为典型个体.

文化移植式/文化植入式

近代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价值的认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艺术价值 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和特定时代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

分级分类

类同于建设部“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在上海,称之为“优秀历史建筑”;在天津,称之为“历史风貌建筑”

文物建筑

保护与利用的概况与特点

近现代建筑史

上海租界不仅是中国最早形成的、面积最大的、移民最多的租界,也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城市建设近代化水平最高的租界.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 集中地.全国外贸中心、多功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典型建筑

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洋务机器军事工业企业一一江南制造总局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一一发吕号机器厂 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一一杨树浦水厂中国最早的一家发电厂一一上海电光公司

北京

鸦片战争前,北京持续保持着封建都城的封闭格局,只是在几处天主教堂、耶稣教堂和一组长

春园西洋楼中出现少量的西方建筑

城市和建筑的近代变化

皇城禁地开放拆除瓮城,打开豁口形成新商业街 形成教会建筑小区宫苑辟为公共场所 皇亲私园最先开放的是三贝子花园,1906年交商部设立农事实验场,载培各种植物,驯养观赏动物,1908年对外开放,称“万牲园”开发外城“新市区” 1914年,社稷坛开放为“中央公园”,是北京的第一座公园市政设施的推进

旧城格局的突破和城市近代化

近代建筑风貌 中西混合样式在中式建筑的主体中操入西式建筑的要素,以商业、服务业建筑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敏在西式建筑的主体中揉入中式建筑的要素,清末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所建的一 感、鲜明批新式官署中,有一些建筑就属于这类

以建于1907年的陆军部(沈琪设计)最具代表性

西方折中主义样式东交民巷使馆区比较地道的洋楼散布在使馆区之外的纯西式建筑 京奉铁路前门车站北京饭店老楼、新楼清华校门和清华大学“四大建筑”(国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庄俊) 开明戏院、真光剧场、盐业银行(沈理源)大陆银行(基泰工程司朱彬)

中国传统复兴式

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期工程(沙特克与赫士)燕京大学校园和建筑组群(墨菲)北平图书馆(莫律兰) 辅仁大学新楼(格里森)

装饰艺术样式

南京

南京和上海一样,是近代中国建筑师活动最为集中的两个主要城市

“首都计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1928年2月成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聘请美籍工把城市划分为6区一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以中 程师古力治为工程顾问,美国建筑师墨菲为建筑顾问,于1929年12月颁布“首都计划”央政治区为重点,由中央党部区、国民政府区和院署部署区三部分组成.对南京的街道系统作了通盘规划,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城市流行的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把住宅区分为第 一、第二、第三住宅区和旧住宅区.对于城市建筑形式也有专章规定,在“中国本位”思想支配下,极力提倡“中国固有之形 式”,特别强调“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对于商业建筑,计划认为可以采用外国形式,但“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缀”

建筑风貌

“中国固有形式”教会学校建筑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纪念性、文化性建筑中山陵(吕彦直)及陵区周围陵园纪念性建筑,包括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间墓园,刘 敦桢设计的仰止亭、光化亭,赵深设计的行健亭,墨菲设计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祭堂、纪念堂、纪念塔,卢树森设计的中山陵藏经楼现代式的中国建筑 政府部门的公署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赵深、童寓、陈植)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中国国货银行(奚福泉) 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杨廷宝)跟踪西方现代建筑美军顾问团A、B大楼、公路总局办公大楼(童寓) 馥记大厦(李惠伯、汪坦)中央通讯杜、新生俱乐部、延晖馆(杨廷宝)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