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务海洋数字李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字李生城市”的国家战略指引,根据上海市水务海洋发展现状及“十四五”信息化规划要求,充分落实水利、供水、排水和海洋四大业务板块数字李生工作路线图、时间表、责任清单等任务要求,进一步聚焦目标,明确任务,有序推进上海市水务海洋数字李生工作开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上海水务海洋数字李生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海洋强国战略,以需求为导向和出发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实现路径,在充分集成现有资源基础上,相关各方共建共享,构建覆盖水利、供水、排水、海洋的数字李生体系框架,将水域特点与城市治理充分结合,构建更具韧性安全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数字李生水务海洋典型应用,示范推广带动全市水务海洋数字李生有效推进,为新阶段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
驱动.
(二)基本原则
1.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统筹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利部数字李生、供排水和海洋“十四五”规划等工作布局要求,结合《“十四五”数字李生太湖建设方案》的任务安排,考虑上海市水务海洋建设实际情况,由水务局牵头系统谋划数字李生建设工作,建立相关单位协作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根据需求迫切性、技术可行性、条件成熟性,按照整体布局分层次、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水利、供水、排水和海洋业务各项任务实施.
2.需求牵引,急用先建:坚持需求为导向,结合上海特点,将数字李生水务海洋建设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管理相结合;针对水务海洋工作中存在的函待解决的问题,以先行先试重点项目为先导,以数字李生技术强化业务薄弱环节、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水务海洋业务深度融合,赋能上海水务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3.整合资源,集约共享:按照“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底板、数学模型、水务海洋知识体系和业务系统,基于需求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升级;重点关注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基于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和数据标准,实现多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互通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4.更新选代,安全可靠:基于新技术发展、业务扩展等
新形势,不断进行数据更新和业务功能选代,保持与物理实体的同步性和李生性.并根据网络安全有关要求,推进国产化软硬件应用,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风险态势感知、预判、处置与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依托上海市统一平台和算力支撑,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为主线牵引,充分整合现有内外部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学模型以及业务系统,搭建“五个一”(“一套感知体系”“一套支撑算力”“二个数据底板”“二个模型平台”“二个知识平台”)的数字李生基础支撑体系,以水利、供水、排水和海洋业务应用建设为主要目标:
在水利业务方面,建设“一湖(淀山湖(上海段))”“两江(黄浦江和苏州河)”为重点的数字李生流域和覆盖“三区(浦西、浦东和崇明三岛)”的数字李生水利工程,打造涵盖防汛、水资源管理、堤防安全、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等重点应用场景,实现水利新监管;
在供水业务方面,以建设数字李生水厂和供水管网数字模型为突破,围绕供水安全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两个重点场景,打造覆盖全市的集“原、制、供、用”全链条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供水新服务;
在排水业务方面,推进全市排水设施厂、站、网“两个场景,一个平台”数字李生建设,围绕防汛态势分析和排水管网养护监管两个重点场景,建设排水设施一体化调度平台,
实现排水新模式.
在海洋业务方面,重点围绕海洋灾害防御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两个重点场景,推进数字李生技术应用,提升海洋灾害防御“四预”能力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海洋新能力.
一、主要任务
(一)夯实监测感知体系
基于数字李生建设对于感知体系的需求,在充分摸排现有基础的前提下,遵从“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的原则统筹规划,随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水务海洋感知体系建设.利用传感、定位、视频识别、无人机、遥感等技术,优化江河湖泊水系、杭州湾、长江口等区域,以及水利设施、管网、供排水设施和水务海洋管理活动等的监测方案,打造“全域全天候感知体系,提升灾情监测和感知水平”.从扩大感知范围、丰富感知手段、补充感知单元类型、增强实时监测能力、优化设备布置方案、提升自动监测和状态数据分析能力、加强物联智能运维管理等方面提升对物理空间状态的感知能力:新增水文测站10处,提升功能约50处,并完成基本水文测站标准化建设;对于防汛重点区域补充实时监测设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扩充、扩展自建取水监测点数据的接入范围,实现重要取用水户分级、分类的取用水监测覆盖;进一步增加管网监测密度,逐步归集各区二次供水监测数据、各供水企业大用水户用水监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等164处供水监测数据,新建200个市区二次供水监测
数据,新增小区智能水表监测用以获取管道漏损、用水波动、用水行为等供水信息;建立基本覆盖全市的排水监测体系,新增1000处管网水位水质监测站点,加强对雨污水管网、污水重力流支线、泵站、调蓄池和污水厂等设施运行信息监测;新建水质站点、共享环保监测数据,对水域变化、岸线四乱、水质、水体(藻类、水葫芦等)、入河湖排污口等进行全面监测,增加长江口、杭州湾各口门增加盐度的监测;在海域重点区域布放8~10套3米浮标,新建1~2套X波段雷达,铺设1~2套海床基观测系统,基本形成离岸约150千米重点海域的精细化流场观测能力.推进数字李生物联感知能力平台建设,统一并规范物联感知体系的建设,形成物联数据资源体系的互联互通,汇聚全域全量的物联感知数据,实现水务神经元体系“应接尽接”.(随各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堤防建设运行中心、城投水务、水文总站、供水调度中心、供水事务中心、排水事务中心、防御技术中心等单位负责)
(二)加强算力建设
依托政务云平台能力,针对数据传输、计算和存储不足等现状问题进行升级改造:逐步进行信创改造,扩展网络带宽,构建物联通信网络,加强新一代物联通信技术的应用,提升复杂场景下水务海洋物联感知和传输能力;在加强计算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基础上,扩展云平台计算能力;根据各业务需求扩充各业务条线的数据存储能力,为水务海洋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环境.(依托市大数据中心算力资源和技术支撑能力,防御技术中心具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