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ASS 体 标 准
T/SAASS 217-2025
村庄(社区)规划编制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planning formulation of village(rural munity)
山东农学会 发布
前言
起草.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禹城市房寺镇人民政府、济南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蕾、吴先华、李林川、袁奎明、姚慧、孙彩虹、宋思宁、邹子辰、郭金庆.
村庄(社区)规划导则编制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编制村庄(社区)规划的编制流程、编制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村、行政村和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指农村社区,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后统一规划建设,或者由一个行政村建设形成的新型农村聚居区.
4总则
4.1指导思想
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要求,科学指导村庄(社区)规划编制.
4.2范围
4.3原则
4.3.1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充分考虑村庄(社区)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诉求,统筹规划农、林、牧、 渔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统筹协调与周边村庄的资源、产业和设施安排,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社区)规划.规划应符合县、镇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特殊功能区规划要求,注重分类分级,合理确定村庄(社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
4.3.2集约节约,生态低碳.注重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合理利用非耕地进行建设用地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推行绿色低碳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
4.3.3传承文化,彰显特色.注重村庄文化传承,保护村庄(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风貌,延续 传统肌理,尊重本土风俗民情和生活习惯,贯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
4.3.4尊重民愿,公众参与.建立以村民为主体,规划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作式规划编制机制,尊重村民意愿,切实指导建设项目落地,编制让村民看得懂的规划.
4.4规划期限
原则上应与村庄(社区)所属上级行政单位编制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亦可根据村庄(社区)实际发展需求划定期限.
4.5工作流程
4.5.1现状调查
开展实地调研,详实收集资料,充分掌握当地自然资源、地形地貌、交通区位、历史人文、村民发展诉求等资料.在村庄(社区)规划编制期间,根据工作需要可进行补充调查.(主要内容及资料要求见附录A).
4.5.2规划编制
合理布局,以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导向,实现“一村一图”,构建“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规 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居民需求,注重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科学规划、划编制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村民充分参与,将村民意见纳入规划成果中.
4.5.3报批公示
规划上报实施前,经村民委员会会议或者成员代表大会会议同意,涉及村级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利害关系的,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成员代表意见.由村两委上报镇政府,经批准的村庄(社区) 规划成果,由村民委员会保存并在村庄公共场所公告,以供村民查阅咨询.
5编制内容
5.1基本概况
阐述村庄(社区)现状情况,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历史文化、设施配套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全面分析上位规划对村庄的相关要求、村庄(社区)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超势.
5.2总体目标
庄. 依据村庄发展需求,提出经济、产业、设施配套、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关丽村
5.3发展定位
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调查研究村庄(社区)发展现状,重点关注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上位规划中的定位要求,科学合理确定村庄(社区)发展定位.
5.4产业发展
5.4.1村庄(社区)规划中应有专门的产业规划篇章,或者单独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专题.
5.4.2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5.4.3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衔接镇(乡)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引导,对村域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分析,选择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确定村庄(社区)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策略,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社区) 发展,落实产业空间布局.
5.4.4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垂直农业、认养农业、生物农业、康养农业、AI农业,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延长产业链条.
5.4.5注重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实现生活方式转变.
5.4.6合理安排村域各类产业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布局、规模等要求.具有畜禽养殖业发展条件的村庄(社区),应在村庄居民点下风向单独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区,并做好防护距离和生态隔离.
5.5空间布局
5.5.1落实上层次规划要求,衔接国土、生态、文物保护、旅游等相关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明确管制要求.
5.5.2规划期内村庄建设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优先满足村民住房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
5.5.3保留山水田园格局,合理利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自然资源,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
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守好耕地红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提出管控规则和措施,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
5.6景观风貌
5.6.1重点结合村庄(社区)的特色要素,注重乡土文化独特资源的表现,保护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整治村庄(社区)环境,协调建筑、景观和环境,避免村庄(社区)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保护保留乡村传统风貌.
5.6.2提出村庄街道、村内公路、过境河流、公共活动空间、四旁(路旁、水旁、村旁、宅旁)等绿化措施,绿化树种宜采用本地区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
5.6.3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或村庄规划中明确的溪流、湖泊、渠道等水系蓝线范围,布置滨水公共空间,考虑防洪防汛要求,同时改善水系生态环境.
5.6.4建设风貌充分考虑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提出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等规划管控要求,重视并体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利用.
5.7设施配套
5.7.1结合上级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定村域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教育、商业、医疗、行政、防灾等设施布局和设置标准,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设施规划应遵循区域共享、科学配置、分区分级统筹的原则,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规定.
5.7.2加强农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社区)基础设施应纳入县、乡镇域范围内统筹考虑,符合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梳理村庄(社区)现状缺乏及配置不达标的设施项目,根据不同类别的村庄(社区),从投资、运营、维护、使用效率等多个方面综合 考虑.
5.7.3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在县域、乡镇域范围内统筹考虑,以安全、经济、方便群众使用为原则,结合村庄(社区)实际需求及当地 村民生活习惯进行配置(主要配套设施图示符号见附录B).
表1村庄(社区)基础设施规划表
设施类型 规划内容 建设目标 备注交通设施 道路网络的布局和连接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保障 提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交通设水利设施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提高饮水安全和水环境质量 交通畅通和安全 沙及供水、排水和防洪等方面 施的承载能力电力设施 电力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提高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 涵盖发电、输电和配电系统通信设施 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覆盖 提供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务 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燃气设施 燃气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提高燃气使用覆盖率和安全性 包括燃气使用设施和管网 考虑景观灯、太阳能路灯的节能照明设施 公共照明设施的配置和维护 提升夜间环境 性能垃圾处理 设置垃圾处理设施 改善村庄环境卫生 考虑设施的环境影响和服务范
表2村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表
设施类型 规划内容 建设目标 备注教育设施 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和改造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村民教育水考虑设施的分布和覆盖范医疗设施 建设和改造卫生院、诊所 平 提供便捷医疗服务,保障村民健康 考虑设施的规模和服务能考虑设施的多样性和功能 力文化设施 建设和改造图书馆、文化中心 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性体育设施 建设和改造全民健身设施和场所 鼓励村民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性 考虑设施的开放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