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585-2025 通信用配电设备.pdf

通信用,通信
文档页数:17
文档大小:1.08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通信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Y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585-2025代替YD/T585-2010

通信用配电设备

Distribution equipment for telemunications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目次

前 言 III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产品分类和规格 24.1产品分类 4.2产品规格 24.3结构尺寸5技术要求.5.1环境条件 25.2输入工作条件. 5.3交流配电设备的使用性能5.4直流配电设备的使用性能.5.5防雷性能5.6接地性能 5.7监测显示误差5.8输出分路5.9智能化管理功能,5.10告警信号.. 5.11主电路接头间的相序和极性排列. 5 55.12安全要求 55.13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65.14连接导线的要求 5.15颜色标志 6 65.16外观与结构5.17温升后面,5.18电磁兼容性 5.19可靠性指标5.20防护等级,6试验方法6.1试验环境条件.6.3输入电源转换, 6.2交流输入电压6.4事故照明...6.5蓄电池回路.

6.9监测显示误差.6.10输出分路, 006.11智能化管理功能. 86.12告警信号. 6.13主电路接头间的相序和极性排列...6.14安全试验 996.16连接导线 9 96.18外观与结构 66.19 温升 96.20电磁兼容性 10 106.22环境条件试验 10

6.15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6.17颜色标志6.21可靠性...6.23防护等级 117检验规则 117.1检验分类 7.2出厂检验 11 117.3型式检验 11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18.1标志 118.2包装 8.3运输 11 118.4储存. 11

前言

草.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本文件代替YD/T585-2010《通信用配电设备》,本文件与YD/T585-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

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如下: a)范围中增加了交直流配电设备的电压等级、删除了不适用产品的说明(见范围及2010版的范围):b)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版本号(见规范性引用文件及2010年版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c)更改了直流配电设备电压降定义、英文解释及测试方法、增加了相关术语及定义(见3.1、3.2、3.3、3.4、6.6及2010版的3.1):d)删除了多余的产品分类(见2010版的4.1): e)增加了交流/直流电流额定值等级并更改名称、更改了交流/直流电压额定值内容及名称(见4. 2. 1、4. 2. 2、4. 2. 3、4. 2. 4) ;f)删除了交流额定频率(见2010版的4.2.5): g)删除了产品型号要求(见2010版的4.3):h)更改了相对湿度范围要求(见5.1.1.2及2010版的5.1.1.2):i)更改了特殊使用条件的海拔高度(见5.1.2及2010版的5.1.2): j)更改交流输入性能要求名称及测试方法(见5.2、6.2及2010版的5.2、6.2)、其中增加了直流输入电压范围要求(见5.2.4):k)增加了蓄电池回路要求内容(见5.4.1及备注): 1)增加了直流配电设备防雷要求(见5.5.2):m)更改了输出电压监测名称、内容及测试方法(见5.7、6.9及2010版的5.7、6.9):n)更改了直流配电输出分路要求、增加了直流输出分路保护具体要求(见5.8.2及2010版的 5. 8. 2、5. 8. 3) :o)更改了遥测、遥信功能名称、项目及测试方法(见5.9、6.11及2010版的5.9、6.11):p)更改了直流配电告警要求、删除了部分交流配电告警条件(见5.10.2及2010版的5.10.1、q)删除了绝缘电阻要求中备注(见2010版的5.12.1)、同时增加了抗电强度测试前提(见6.14.2): 5. 10. 2) :r)更改了接触电流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见5.12.3.2、6.14.3及2010版的5.12.3.2、6.14.3);s)更改了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依据标准及测试方法(见5.13及2010版的5.13、6.15及2010版 的6.15):t)更改了直流母线正极色标要求(见5.15):v)增加了防护等级要求及测试方法(见5.20、6.24): u)删除了噪声要求及测试方法(见2010年版的5.18及6.20):w)删除了输入电源转换部分测试方法(见2010版的6.3):x)增加了事故照明测试方法条件(见6.4): y)更改了产品标注要求(见8.1.1及2010版的8.1.1):z)表4中增加了防护等级内容、更改了相应要求的名称(见表4及2010版的表4).本文件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普天信息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讯股份有限公司、维谛技术有限公司、日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盛道(中国)电气有限公司、中通服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YD/T585-2025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梦迪、齐曙光、秦跃军、王平、潘军魁、曹涛、张建、范俊宁、方永平、黄佑红、胡启军、陆卫方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一本文件于1992年首次发布,1999年第一次修订,2010年第二次修订.

一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cook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