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仿真学会团体标准
T/CSFSIM001-2025
数字李生系统可信性测评方法
Digital twin system Dependability test and evaluation method
目次
前 III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 4.1概述4.2数字李生系统等级 2 24.3可信性构成4.4基本原则. 4.5测评前提条件5分级测评指标体系,6指标测试方法,6.1资源能耗性.. 56.2数据保存时间. 56.3日志追溯时间 6.4文档完备性 66.5平均精度 6 66.6最低精度.6.7精度保持周期 6.8平稳性 76.9泛化度6.10 响应时间 86.12误码率, 6.11丢包率, 96.13预测精度 66.14操控精度 96.15决策一致性 6.16负载可扩展性 10 106.17功能可扩展性 107可信性评估方法 117.1概述 117.2基础保障能力评估 7.3精确输出能力评估 11 117.4快速响应能力评估 127.5决策优化能力评估 127.6拓展适应能力评估 7.7可信性综合评估 1212
8测评流程 8.1测评基本要求. 13 138.2测评实施 138.3测评结果 138.4测评报告编制 8.5文档管理 13 139测评环境要求. 13附录A(资料性)可信性测评指标权重系数. 15A.1概述 15A.2基础保障能力 15A.3精确输出能力 A.4决策优化能力. 15 15A.5扩展适应能力. 16A.6数字李生系统可信性 16参考文献 17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仿真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江苏普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杭州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钱诚、王成城、任羿、王彪、刘小明、明志茂、赵可沦、姚宏达、刘佳、邱景义、陆涵、范增、吕刚德、刘东、王强、张统、李永波、喻天翔、孙丁一、宋龙龙、王鹤翔、田雨晴、张帅、林回祥、任坤华.
数字李生系统可信性测评方法
1范围
方法、测评流程和测评环境要求. 本文件规定了数字李生系统的可信性测评的总则、分级测评指标体系、指标测试方法、可信性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装备设计、开发、部署、应用和运维阶段的数字李生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3441.1-2023信息技术数字李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45626-2025信息技术装备数字李生系统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装备 cquipment
实施和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所配备的设备、设备系统等的统称.
注:在某些特定场景,装备也称为设备.
[来源:GB/T 45626-2025,定义3.1]
3.2实体entity
具体或抽象的事物,包括这些事物之间的关联.[来源:GB/T 43441.1-2023,定义3.1]
3.3物理实体 physical entity
客观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具有物质形态,占据一定空间且能够通过物理手段被直接或间接感知的实体.
3.4目标实体 target entity
现实世界被选中进行数字化映射的物理实体.[来源:GB/T43441.1-2023,定义3.2,有修改]
3.5数字实体 digital entity
目标实体的数字化映射.[来源:GB/T43441.1-2023,定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