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8134-2025代替GB/T 18134.1-2000
高电压试验技术 特快波前过电压测量
High-voltage test techniques-Very-fast-front overvoltage measurements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目次
前言..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4.1述4.2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4.3瞬态外壳电压的特性 4.4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5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5.1通则5.2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及基本要求5.2.1测量方法5.2.2基本要求5.3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5.3.1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5.3.2瞬态外壳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5.3.3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5.3.4测量系统传递特性的测定5.4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 5.4.1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5.4.2瞬态外壳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 105.4.3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附录A(资料性)特快波前过电压特性的说明 .......A.1特快波前过电压的主要分量 11A.1.1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主要分量 11A.1.2瞬态外壳电压的主要分量 11A.1.3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主要分量A.2瞬态外壳电压(TEV)和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产生 11附录B(资料性)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13B.1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13B.1.1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B.1.2瞬态外壳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13
B.1.3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B.2估算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程序B.2.1估算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程序B.2.2估算威态外壳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程序B.2.3估算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的简化程序B3估算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示例..19附录C(资料性)阶跃波发生器附录D(规范性)基于时域特性实验确定测量系统赖率特性的方法21D.1高赖截止频率估算.............D.2低赖截止频率估算...........
图2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示例图3态外壳电压示例图.部特快波前过电压例.5图5采用绝缘薄膜电容作为低压臂的电容分压式传感器示意图5图7电场探头示意图图8电容分压式传感器示意图图9光电集成电场探头意图.图.阶默波发生意图.20
表B.1频域.工频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量表13表B..频域.标准雷电冲击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量表.13表B..时域?工频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量表1.表B.4时域标准雷电冲击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量表1..表B.5類域&.工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程序表B.6域标准雷电冲击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程序16表B..时域工频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程序..1.7表B..时域?标准电冲击电.压下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程序18表B.9估算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峰值测量不确定度示例
前言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8134.1一2000(极快速冲击高电压试验技术第1部分:气体绝缘变电站中陡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与GB/T18134.1-200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a)更改了“范围”的表述,删除了时间参数的限定范围(见第1章,2000年版的第1章);b)增加了GB/T2900.19-2022和GB/T2900.20-201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见第(c)将“定义"更改为"术语和定义”,并将2000年版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人,增加了-传递特性”和 “上升时间”两个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0年版的第3章);d)增加了“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一章,并将2000年版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第4章,2000年版的 4.1、5.1和6.1);e)更改了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将低频范围f分量(0.1MHz~5MHz)修改为频率范围f 分量(30kHz~5MHz),增加了系统运行电压分量(10Hz~55Hz)(见4.2 2000年版的4.1);f)更改了瞬态外壳电压的特性,将甚高频范围f分量(最高达100MHz)修改为额率范围f分量(最高达50MHz),将低频范围f分量(0.1MHz~1MHz)修改为颠率范围f、分量(30kHz~1MHz),将幅值范围修改为系统最高运行电压的0.01~0.035倍(见4.3,2000年版的 5.1);g)更改了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的特性,将低频范围fs分量(0.1MHz~5MHz)修改为额率范围f 分量(30kHz~5MHz),增加了系统运行电压分量(10Hz~55Hz),删除了阶跃电压和甚高颜范围f分量(最高达100MHz),并将幅值范围修改为系统最高运行电压的1.0~2.0倍(见4.4 2000年版的6.1);h)增加了“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一章,并将2000年版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人(见 第5章,2000年版的4.2、4.3、4.4、5.2、5.3、5.4 6.2、6.3和6.4);i)增加了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举例(见5.2.1.3中的图7~图9):j)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基本要求增加了转换装置距离被测处轴向距离宜在1m范围以内的要求,新增规范性引用GB/T1985-2023(见5.2.2.1);1)更改了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见5.3.1,2000年版的4.2.3); k)删除了瞬态外壳电压用测量系统可行方案中的电场探头方案(见2000年版的5.3.1);m)更改了障态外壳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见5.3.2,2000年版的5.2.3);n)更改了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传递特性(见5.3.3,2000年版的6.2.3);0)更改了测量系统传递特性的测定方法(见5.3.4,2000年版的4.4.2、5.4.2和6.4.2); p)更改了内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新增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6927.1和GB/T16927.2(见5.4.1 2000年版的4.4.3);q)更改了瞬态外壳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新增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6927.1和GB/T16927.2(见5.4.2 2000年版的5.4.3);r)更改了外部特快波前过电压用测量系统的校核程序,新增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6927.1和 GB/T 16927.2(见 5.4.3 2000 年版的 6.4.3);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