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786-2025代替GB/T21786-2008
化学品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
ChemicalsTestmethod of 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细菌”的内容(见5.1.1.4 2008年版的4.1.1.4);b)更改了“染毒剂量”的内容(见5.2.2.1,2008年版的4.2.2.1);c)更改了“对照”的内容(见5.2.3.3,2008年版的4.2.3.3);d)更改了“试验步骤”的内容(见5.3.15.3.2,2008年版的4.3.1.1、4.3.1.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
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平顶山市慧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美丽、戴宇飞、段化伟、陈圆圆、邓富昌、石莹、张少平、刘帅、石东东.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GB/T21786-200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营养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大肠杆菌(Excherichiacoli)菌株来检测基因突变,突变涉及DNA的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置换、插人或缺失,本试验的原理是检测受试物导致试验菌株因回复突变进而恢复合成必需氨基酸的能力,发生回复突变的试物是否为致突变物. 细菌能在缺乏特定必需氨基酸的条件下生长,而亲代菌株则不能生长,故可根据菌落形成数量,判断受
基因突变是导致众多遗传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且有充分证据表明,体细胞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与人类和实验动物的肿瘤形成有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具有快速、经济和操作相对简便等优点.试验菌株还具有某些特征,使其对突变检测更加敏感,例如回复突变位点存在响应性DNA序列,细菌对大 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强,以及DNA修复系统缺陷或DNA易错修复过程增强.试验菌株的特异性可为遗传毒物诱发的突变类型提供有价值的研究信息.现已构建了包含多种化学结构物质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的数据库,可从中获取相关资料.同时,还为不同理化性质的化学品建立了完善的测试方法,包括挥发性化合物.
乳动物细胞存在显著差异,本试验属于体外试验,可加人外源性代谢活化系统,但外源性代谢活化系统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采用的是原核细胞,其在吸收、代谢、染色体结构和DNA修复过程等方面与哺不能完全模拟体内代谢条件.因此,本试验结果不能为受试物对哺乳动物的致突变和致癌能力提供直接证据.
数据表明,许多在本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学品在其他试验中也显示出致突变性,但也有一些致突变剂在本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可用于遗传毒性的初步筛选,尤其适用于检测受试物诱发的点突变.大量研究试验中未能检出,这种局限性可能与检测终点的特殊性质、代谢活化的差异或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有关.另外,提高本试验灵敏度的因素可能会高估受试物的致突变活性.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不适用于评估某些类别的化学品,例如具有较强条菌作用的化合物(如某些抗生素)和特异性干扰哺乳动物细胞复制系统的化合物(如某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和某些核苷类似物),对 这些受试物,哺乳动物细胞致突变试验可能更适用.
虽然许多在本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都是哺乳动物的致癌物,但其相关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化学品的类别有关,有一些致癌物通过非遗传毒性机制或试验菌株缺乏的机制诱发癌症,所以不能在本试验中检出.
化学品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的试验基本原则,规定了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检测化学品(有杀菌作用的除外)的致突变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回复突变试验reversemutation test
以营养缺陷型的突变体菌株为指示生物,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体外试验.注:常用的菌株有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Saimomellaryptimurim)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
4试验基本原则
4.1细菌悬液分别在加人和不加入外源性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与受试物混匀.在平板掺人法 中,将上述混合物与顶层琼脂充分混匀,再迅速倾入底层琼脂平板上,在预培养法中,先将细菌悬液与受试物混合进行预培养,然后与顶层琼脂充分混匀.再迅速倾入底层琼脂平板上.上述平板培养2d~3d后,计数回变菌落数,并与溶剂对照组的自发回变菌落数进行比较.
4.2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有多种操作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平板掺人法、预培养法、波动法和悬浮培养 法,此外,还有用于检测气体或蒸气的改良方法.
4.3本文件所描述的主要是平板掺人法和预培养法.这两种方法在加人和不加人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有些化学品宜使用预培养法,包括短链脂肪族亚硝胺、二价金属、醛类、偶氮染料和重氮掺人法和预培养法)有时不能检出阳性结果.对这些特殊样品应采用替代方法进行检测.对偶氮染料 化合物、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烯丙基化合物以及硝基化合物.某些类别的化学品用标准方法(例如平板和重氮化合物、气体和挥发性化学品以及糖苷类等特殊样品的检测,已有文献报道过替代方法.对标准方法的偏离应有科学依据.
5试验方法
5.1试验准备
5.1.1细菌
5.1.1.1新鲜菌悬液应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晚期或稳定期早期(浓度约为每毫升10°个),不应使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