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第 2052 页)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9—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9-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芒硝等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钠.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无水硫酸钠 十水合硫酸钠 2.2分子式 无水硫酸钠:Na2SO4 十水合硫酸钠:Na2SO410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无水硫酸钠:142.04(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十水合硫酸钠:322.20(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要求 项目 检验方法 无水硫酸钠 十水合硫酸钠 色泽 无色或白色 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结晶颗粒或粉末 均匀粒状晶体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钠(NaSO4)含量(以干基计),w% 99.0~100.5 附录A中A.4 铅(Pb)/(mg/kg) 2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砷(As)/(mg/kg) 3 GB/T5009.76 无水硫酸钠 1.0 干燥减量,w/% 附录A中A.7 十水合硫酸钠 51.0~57.0 GB29209-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2和GB/T6 03的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盐酸. A.3.1.2碳酸钾溶液:150g/L. A.3.1.3焦锑酸钾溶液:称取2g焦锑酸钾溶于95mL热水中,迅速冷却,加50mL氢氧化钾溶液(50g/L) 和1mL氢氧化钠溶液(85g/L) 放置24h后,过滤,加水至150mL. A.3.1.4氯化钡(BaCl22H2O)溶液:122g/L. A.3.1.5乙酸铅溶液:95g/L. A.3.1.6铂丝. A.3.2鉴别方法 A.3.2.1钠离子鉴别 A.3.2.1.1称取约0.1g试样溶于2mL水中,加入2mL碳酸钾溶液,加热至沸,应无沉淀生成.加入4mL 焦锑酸钾溶液,加热至沸.置于冰水中冷却,必要时用玻璃棒摩擦试管内壁,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A.3.2.1.2取铂丝,用盐酸溶液润湿后在无色火焰中燃烧至无色,再蘸取少许试样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燃 烧,火焰应呈亮黄色.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0.5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 酸溶液. A.3.2.2.2取约0.5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 铵溶液. A.3.2.2.3取约0.5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钠(Na2S0a)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8-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软锰矿、菱锰矿或金属锰为原料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锰.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一水合硫酸锰 2.2分子式 MnSO4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169.02(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淡粉红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 状态 颗粒或粉末 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锰(MnSO4H2O)含量,w/% 98.0~102.0 附录A中A.4 砷(As)(mg/kg) 3 GB/T5009.76 铅(Pb)/(mg/kg) 4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灼烧减量,w/% 10.0-~13.0 附录A中A.7 1 GB29208-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602和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硫化铵. A.3.1.2乙酸. A.3.1.3氨水. A.3.1.4乙酸铵. A.3.1.5氯化钡溶液:120g/L. A.3.1.6盐酸溶液:11. A.3.1.7乙酸铅溶液:95g/L. A.3.2鉴别方法 A.3.2.1锰离子鉴别 取约1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硫化铵,产生浅橙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酸.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1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 溶液. A.3.2.2.2取约1g试样,溶于10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 铵溶液. A.3.2.2.3取约1g试样,溶于1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锰(MnS04H20)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pH为10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中,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溶液滴 定.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盐酸羟胺溶液:100g/L A.4.2.2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甲:pH≈10. A.4.2.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标准滴定溶液:c(EDTA)=0.05Mol/L. A.4.2.4铬黑T指示液:5g/Lo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碳酸镁(菱镁矿)和硫酸、硫镁钒及海水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镁.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无水硫酸镁 一水合硫酸镁 三水合硫酸镁 七水合硫酸镁 硫酸镁干燥品 2.2分子式 无水硫酸镁:MgSO4 一水合硫酸镁:MgSO4H2O 三水合硫酸镁:MgSO43H20 七水合硫酸镁:MgSO47H2O 硫酸镁干燥品:MgSO4nH20(n是水合作用的平均值,在2~3之间) 2.3相对分子质量 无水硫酸镁:120.37(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一水合硫酸镁:138.3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三水合硫酸镁:174.4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七水合硫酸镁:246.47(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 状态 晶体或粉末 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1 GB29207—2012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镁(MgSO4)含量(灼烧后),w% 99.0 附录A中A.4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 GB/T5009.74 铅(Pb)/(mgkg) 2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pH(50g/L溶液) 5.5~7.5 GB/T23769 氯化物(以C1计),w% 0.03 附录A中A.7 砷(As)/(mg/kg) 3 GB/T5009.76 铁(Fe)/(mg/kg) 20 附录A中A.8 无水硫酸镁 2 一水合硫酸镁 13.0~16.0 灼烧减量,w/% 三水合硫酸镁 29.0-33.0 附录A中A.9 七水合硫酸镁 40.0~52.0 硫酸镁干燥品 22.0~32.0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6—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6—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硫酸和碳酸氢铵或氨水为原料经中和反应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硫酸铵.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硫酸铵 2.2分子式 (NH4)2SO4 2.3相对分子质量 132.14(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晶体或小颗粒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硫酸铵[(NH4)2SO4]含量,w/% 99.0~100.5 附录A中A.4 灼烧残渣,w/% 0.25 附录A中A.5 硒(Se)/(mg/kg) 30 附录A中A.6 铅(Pb)/(mgkg) 3 附录A中A.7 砷(As)/(mg/kg) 3 GB/T5009.76 GB29206—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的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氯化钡溶液:100g/L. A.3.1.2盐酸溶液:11. A.3.1.3乙酸铅溶液:80gL A.3.1.4乙酸铵溶液:100g/L. A.3.1.5氢氧化钠溶液:40g/L. A.3.1.6氯化钡溶液:100g/L. A.3.2鉴别方法 A.3.2.1铵离子鉴别 在试样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释放出的氨气,可使湿润石蕊试纸变蓝.加热可促进试样分解. A.3.2.2硫酸根离子鉴别 A.3.2.2.1取约1g试样,溶于20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溶 液. A.3.2.2.2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铵溶 液. A.3.2.2.3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盐酸溶液不产生沉淀. A.4硫酸铵[(NH4)2S04]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中性溶液中,铵盐与甲醛作用生成相当于铵盐含量的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 液滴定.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甲醛溶液:11.将200mL甲醛加入200mL水中,混匀,加入2滴酚酞指示液,滴加氢氧化 钠溶液(1mol/L)至溶液呈微粉红色. A.4.2.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a A.4.2.3酚酞指示液:10g/L A.4.3分析步骤 称取约2g试样,精确至0.0002g 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水溶解试样,加入40mL甲 醛溶液,混匀,放置30min 加入2滴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粉红色,并保持5min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5—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硫酸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接触法硫酸精制后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硫酸.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H2SO4 2.2相对分子质量 98.0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或浅褐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清亮、油状液体 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检验方法 92酸 98酸 硫酸(H2SO4)含量,w/% 92.5 98.0 附录A中A.4 硝酸盐(以NO;计),w/% 0.001 附录A中A.5 还原性物质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6 氯化物(以C1计),w% 0.005 附录A中A.7 铁(Fc) w% 0.020 附录A中A.8 硒(Se)/(mg/kg) 20 GB5009.93 铅(Pb)/(mgkg) 5 GB5009.12 砷(As)/(mg/kg) 3 GB/T5009.76 GB29205—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试样具有强腐蚀性,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 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 水.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 601、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氯化钡溶液:100g/L. A.3.1.2盐酸溶液:11. A.3.1.3乙酸铅溶液:80g/L A.3.1.4乙酸铵溶液:100g/L. A.3.2鉴别方法 A.3.2.1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氯化钡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溶 液. A.3.2.2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乙酸铅溶液,即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溶于乙酸铵溶 液. A.3.2.3取约1g试样,溶于20mL水,加入盐酸不产生沉淀. A.4硫酸(H2SO4)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试样溶液,根据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消耗量,确定硫酸的含量. A.4.2试剂 A.4.2.1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 A.4.2.2甲基红指示液:1g/L. A.4.3分析步骤 移取约1L试样,置于已知质量的具塞小锥形瓶中,准确称其质量,精确至0.0002g 小心加入 30L水,冷却后滴入2滴甲基橙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黄色. 同时作空白试验.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操作及加入试剂的种类和量(标准滴定溶液除外) 与测定试验相同. A.4.4结果计算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胶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4—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胶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由硅酸钠溶液与酸反应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硅胶.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SiO2 2.2相对分子质量 60.0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 状态 粉末或颗粒 光下观察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二氧化硅(SiO2)含量(灼烧后),w% 94.0 附录A中A.4 灼烧减量,w% 70.0 附录A中A.5 重金属(以Pb计)/(mg/kg) 30 GB/T5009.74 砷(As)/(mg/kg) 3.0 GB/T5009.76 水溶物,w% 5.0 附录A中A.6 GB29204—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方法中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2、GB/T603之规定 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无水碳酸钾. A.3.1.2氨水. A.3.1.3氨水溶液:11. A.3.1.4硝酸溶液:45 A.3.1.5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12g磷酸氢二钠(Na2HPO47H20) 溶于100mL水中. A.3.1.6钥酸铵溶液:称取6.5g酸铵,溶于30mL氨水溶液中,冷却,搅拌下缓慢加入到70mL硝酸 溶液中,放置48h.抽滤,滤液保存于暗处.该溶液久置会变质失效,向5mL该溶液中加入2mL磷酸氢 二钠溶液后,不立刻产生大量黄色沉淀时,即表明该溶液失效. A.3.1.7邻联甲苯胺的冰乙酸饱和溶液. A.3.2鉴别方法 A.3.2.1称取约5g试样于铂坩埚中,加入200mg无水碳酸钾混合,在红热的电炉上灼烧约10min 冷 却,加2mL水溶解,必要时加热,然后缓慢加入2mL钼酸铵溶液,有深黄色产生. A.3.2.2在滤纸上滴加1滴A.3.2.1中产生的黄色硅钼酸盐溶液,水浴蒸干溶剂,然后加1滴邻联甲苯胺 的冰乙酸饱和溶液,将试纸放在氨水上,应有蓝绿色斑出现. A.4二氧化硅(Si02)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试样经950℃±50℃灼烧1h后,用过量氢氟酸加热分解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的氟硅酸逸出.灼烧后称 量,损失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硅含量. A.4.2试剂和材料 A.4.2.1氢氟酸. A.4.2.2硫酸. A.4.2.3乙醇. A.4.3仪器和设备 A.4.3.1铂坩埚:30mL. A.4.3.2高温炉:可控温950℃±50℃.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9203—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氢氧化钾与碘反应生成碘酸钾后,再经还原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碘化钾.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碘化钾 2.2分子式 KI 2.3相对分子质量 166.0(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或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 状态 晶体 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碘化钾(KI)含量(以干基计),W% 99.0~101.5 附录A中A.4 干燥减量,w% 附录A中A.5 碘酸盐/(mg/kg) A 附录A中A.6 铅(Pb)/(mgkg) 4 GB5009.12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7 硫代硫酸盐和钡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8 pH(10g/L溶液) 6~10 GB/T23769 GB29203—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本标准试验中所需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A.3.1.1盐酸. A.3.1.2过氧化氢. A.3.1.3淀粉指示液:10g/L. A.3.2鉴别方法 A.3.2.1钾离子的鉴别 称量.1g试样,加水溶解.用铂丝环蘸取盐酸,在火焰上燃烧至无色.再蘸取试验溶液在火焰上燃 烧,在钴玻璃下观察,火焰应呈紫色. A.3.2.2碘离子的鉴别 称量0.1g试样,加20mL水、1mL盐酸、2滴淀粉指示液和2滴过氧化氢,溶液应呈现蓝色. A.4碘化钾(K1)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在盐酸介质溶液中,用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通过三氯甲烷层颜色的消失判断终点.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盐酸. A.4.2.2三氯甲烷. A.4.2.3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c(1/6KIO3)=0.3mol/L A.4.3分析步骤 称取约0.5g按照A.5操作后的试样,精确至0.0002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水溶解,加入 35mL盐酸,摇匀.加5mL三氯甲烷,用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近终点时,剧烈振摇),直至三氯 甲烷层无色后静置5min不再呈紫色为止,即为终点. A.4.4结果计算 碘化钾(KI)含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公式(A.1)计算: VxcxM w1= -×100%(A.1) m×1000 式中: V一滴定试验溶液所消耗的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L); c—碘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氮气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2—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氮气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深冷空分制氮、变压吸附制氮和膜分离制氮以及小型专用制氮机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氮 气.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N2 2.2相对分子质量 28.0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 使用透明无色软管连接气瓶减压出口,短时间启闭一下 状态 气体 阀门,在自然光下观察管路中的色泽和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氮(N2)含量,p/% 99.9 附录A中A.3 氧(02),p/% 0.1 附录A中A.4 二氧化碳(C02) p/% 0.003 GB/T8984.1 一氧化碳(CO) /% 0.001 GB/T8984.1 水分(24000mL气体),/% 0.005 GB/T5832.2 GB29202—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到高压气瓶,操作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鉴别试验 小心地将点燃的小木条插入装有试验气体的试验管中,火焰熄灭. A.3氮(N2)含量的测定 氮(N2)含量的体积分数p 按公式(A.1)计算: =100%-1 (A.1) 式中: 91—A.4测定的氧的体积分数. A.4氧(02)的测定 A.4.1电化学法 A.4.1.1方法提要 将试样以适当形式置于电化学反应器中,通过直接测定法或比较测定法检测并计算氧含量. A.4.1.2仪器和设备 微量氧分析仪:符合GB/T6285的要求. A.4.1.3分析步骤 按照GB/T6285的有关规定进行测定,具体操作按仪器说明书进行. A.4.2氧化错检测器气相色谱法 A.4.2.1方法提要 采用氧化锆固体电池作为气相色谱的检测器.试样中被测组分氧经色谱柱分离后进入检测器,产生相 应的色谱峰信号,然后用外标法定量. A.4.2.2仪器和设备 气相色谱仪:符合HG/T2686的要求. A.4.2.3分析步骤 按照HG/T2686的有关规定进行测定.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9201-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氨水 2012-12-25发布 2013-01-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GB29201—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氨水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液氨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氨水.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氢氧化铵 2.2分子式 NH3H2O 2.3相对分子质量 35.05(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无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 状态 透明液体 状态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氨(NH3)含量,w/% 27.0~30.0 附录A中A.4 铅(Pb)/(mg/kg) 0.5 附录A中A.5 蒸发残渣,w% 0.02 附录A中A.6 易氧化物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7 1 GB29201—2012 附录A 检验方法 A.1警示 本标准的检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A.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3鉴别试验 A.3.1试剂和材料 盐酸. A.3.2鉴别方法 用玻璃棒蘸取盐酸,靠近试样,会有白色浓烟生成. A.4氨(NH3)含量的测定 A.4.1方法提要 移取适量的试样置于硫酸溶液中,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酸,以甲基红为指示剂判断终 点. A.4.2试剂和材料 A.4.2.1硫酸溶液:135. A.4.2.2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l/L. A.4.2.3甲基红指示液:1g/L. A.4.3分析步骤 移取35mL硫酸溶液,置于125mL具塞锥形瓶中,称量,精确至0.0002g.冷却试样至10℃以下,用 10mL吸量管移取,擦去吸量管外部的液体,弃去前面的1mL 移取2mL(管里至少留1mL)试样置 于装有硫酸溶液的具塞锥形瓶中,摇匀,再次称量,计算得出试样的质量.向试验溶液中加入几滴甲基红 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粉红色变为亮黄色即为终点.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除不加试样外其他操作及加入试剂的种类和量(标准滴定溶液除外)与测定试验相同. A.4.4结果计算 氨(NH3)含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公式(A.1)计算: KV%-V)/1000]c×M ×100%(A.1) m 式中: Vo—空白试验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L); V—滴定试验溶液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83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 2012-04-25发布 2012-06-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28307-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为原料,经液化、糖化、氢化、精制等工艺加工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麦芽糖醇和麦 芽糖醇液. 2化学名称、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4-O--D-吡喃葡萄糖基山梨糖醇 2.2分子式 C12 H24O 2.3相对分子质量 344.31(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产品分类 3.1麦芽糖醇 3.1.1麦芽糖醇(I型) 高纯度的结晶产品. 3.1.2麦芽糖醇(Ⅱ型) 由麦芽糖醇液直接干燥得到的非结晶性固体产品. 3.2麦芽糖醇液 由大量的麦芽糖醇和少量的山梨糖醇、低聚糖醇和多聚糖醇组成的液体混合物. 4技术要求 4.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GB28307-2012 表1感官要求 指标 项目 麦芽糖醇 检验方法 麦芽糖醇液 I型 Ⅱ型 白色至近白色 白色至近白色 色泽与状态 无色黏稠液体 取适量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 结晶性粉末 粉末 白瓷盘或烧杯中,在自然光线 无异味,具有清 下,观察其色泽和组织状态,并 气味 无异味 无异味 凉甜味 嗅(品)其味 4.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指标 项目 麦芽糖醇 检验方法 麦芽糖醇液 I型 Ⅱ型 麦芽糖醇含量(以干基计),w/% 2 98.0 50.0 50.0 附录A中A.3 山梨醇(以干基计),w/% 8.0 8.0 附录A中A.3 水分,w/% 1.0 1.0 32.0 附录A中A.4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w/% 0.1 0.3 0.3 附录A中A.5 灼烧残渣,w/% 0.1 0.1 0.1 附录A中A.6 比旋光度an(20℃,D)/[()dm2kg-1] 105.5~108.5 附录A中A.7 硫酸盐(以SO 计)/(mg/kg) 100 100 100 附录A中A.8 氯化物(以Cl计)/(mg/kg) 50 50 50 附录A中A.9 镍(以Ni计)/(mg/kg) 2 2 GB/T5009.138比色法 总砷(以As计)/(mg/kg) 3 3 GB/T5009.11 铅(Pb)/(mg/kg) 1 1 1 GB5009.12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014-12-24发布 2015-05-24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2760—2014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1 4食品分类系统 2 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2 6食品用香料 2 7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2 附录A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3 附录B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 119 附录C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规定184 附录D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196 附录E食品分类系统 197 附录F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208 表A.1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4 表A.2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114 表A.3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例外的食品类别名单117 表B.1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香精的食品名单 119 表B.2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天然香料名单 .121 表B.3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 *135 表C.1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4 表C.2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5 表C.3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 190 表E.1食品分类系统 .197 I GB2760-2014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2760一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本标准与GB2760一201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增加了原卫生部2010年16号公告、2010年23号公告、2012年1号公告、2012年6号公告、 2012年15号公告、2013年2号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2号公告、2013年 5号公告、2013年9号公告、2014年3号公告、2014年5号公告、2014年9号公告、2014年 11号公告、2014年17号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 一一将食品营养强化剂和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调整由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规定; 一—修改了3.4带入原则,增加了3.4.2; 一一修改了附录A“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a)删除了表A.1中4-苯基苯酚、2-苯基苯酚钠盐、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茶黄色素、茶绿色 素、多穗柯棕、甘草、硅铝酸钠、葫芦巴胶、黄蜀葵胶、酸性磷酸铝钠、辛基苯氧聚乙烯氧 基、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薪草提取物、乙萘酚、仲丁胺等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 b)修改了表A.1中硫酸铝钾、硫酸铝铵、赤藓红及其铝色淀、靛蓝及其铝色淀、亮蓝及其铝 色淀、柠檬黄及其铝色淀、日落黄及其铝色淀、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诱惑红及其铝色淀、焦 糖色(加氨生产)、焦糖色(亚硫酸铵法)、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山 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甜菊糖苷、胭脂虫红的使 用规定; c)在表A.1中增加了L()-酒石酸、dl-酒石酸、纽甜、B-胡萝卜素、B-环状糊精、双乙酰酒石 酸单双甘油酯、阿斯巴甜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删除了上述食品添加 剂在表A.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257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辅食营养补充品 2014-04-29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22570-2014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22570-2008《辅食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 本标准与GB/T22570-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修改了标准结构: 修改了技术要求; 修改了标识要求; 删除了原标准附录A和附录B. I GB2257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辅食营养补充品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6月~36月龄婴幼儿及37月~60月龄儿童食用的辅食营养补充品. 2术语和定义 2.1辅食 辅助食品 婴幼儿在6月龄后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为了满足营养需要而添加的食品,包括家庭配制的和工厂 生产的. 2.2辅食营养补充品 一种含多种微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补充品,其中含或不含食物基质和其他辅料,添加 在6月~36月龄婴幼儿即食辅食中食用,也可用于37月~60月龄儿童.目前常用的形式有:辅食营养 素补充食品、辅食营养素补充片、辅食营养素撒剂. 2.2.1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 以大豆、大豆蛋白制品、乳类、乳蛋白制品中的一种或以上为食物基质,添加多种微量营养素和(或) 其他辅料制成的辅食营养补充品.食物形态可以是粉状或颗粒状或半固态等,且食物基质可提供部分优 质蛋白质. 2.2.2辅食营养素补充片 以大豆、大豆蛋白制品、乳类、乳蛋白制品中的一种或以上为食物基质,添加多种微量营养素和(或) 其他辅料制成的片状辅食营养补充品,易碎或易分散. 2.2.3辅食营养素撒剂 由多种微量营养素混合成的粉状或颗粒状辅食营养补充品,可不含食物基质. 3技术要求 3.1辅食营养补充品每日份推荐量 辅食营养素补充食品10.0g~20.0g;辅食营养素补充片1.5g~3.0g;辅食营养素撒剂0.8g~2.0g. 3.2原料要求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8—2014 代替GB1888一20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 2014-04-29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8—2014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1888一2008《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 本标准与GB1888一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总碱量指标要求; —删除了重金属含量指标要求及检验方法; 增设了铅含量和磺酸盐含量指标要求及检验方法. I GB188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合成氨工艺生产的氨水经吸收二氧化碳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 本标准不适用于三聚氰胺联产的碳酸氢铵. 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分子式 NHHCO3 2.2相对分子质量 79.06(按2011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 气味 轻微的氨味 察色泽和状态.用手轻轻地扇动,使少量的气体 状态 结晶状粉末或颗粒 飘入鼻孔嗅闻气味 3.2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总碱量(以NH HCO3计),w/% 99.0~100.5 附录A中A.4 氯化物(以C1计),w% 0.003 附录A中A.5 硫的化合物(以SO4计),w/% 0.007 附录A中A.6 不挥发物,w% 0.05° 附录A中A.7 无机砷(以As计)/(mg/kg) 2 附录A中A.8 铅(Pb)/(mg/kg) 2 附录A中A.9 磺酸盐(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mg/kg) 10 附录A中A.10 添加防结块剂产品的不挥发物指标为不大于0.55%.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9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L-a-天冬氨酰-N- (2 2 4 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 -D-丙氨酰胺(又名阿力甜)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9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L-a-天冬氨酰-N- (2 2 4 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 -D-丙氨酰胺(又名阿力甜)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L-天冬氨酰-N-(2 2 4 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又名 阿力甜). 2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L--天冬氨酰-N-(2 2 4 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 2.2分子式 C1H2sNOS2.5H2O 2.3结构式 H.C CH O NH2 0 S H 2.5H20 HO N CH3 CH H CH 2.4相对分子质量 376.47(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将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察 状态 结晶粉末 其色泽状态,嗅其气味 气味 无味或略有特殊性气味 1 GB1886.99—2015 3.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阿力甜含量(以干基计),u/% 98.0-~101.0 附录A中A.3 B-异构体(以干基计),/% 0.3 附录A中A.3 丙氨酸酰胺(以干基计),w/% 0.2 附录A中A.3 水分,w/% 11~13 GB/T6283 比旋光度an(25℃,D)/[()dm2kg-1] 40~50 附录A中A.4 灼烧残渣,w/% 1.0 GB/T9741 铅(Pb)/(mg/kg) 1.0 GB5009.12 灼烧温度为800℃士25℃.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9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97-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淀粉、糖质为原料经发酵法或酶解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5-肌苷酸二钠. 2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2.1化学名称 5'-肌苷酸二钠 2.2分子式 CaHN4NaOgPnH2O 2.3结构式 OH N N 0 N N O-p. 2Na' 0 H OH OH 2.4相对分子质量 392.17(以无水计)(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取适量样品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观 状态 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察其色泽和组织状态,闻其气味 气味 有特殊鲜味 1 GB1886.97-2015 3.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5'-肌苷酸二钠含量(以干基计),w/% 97.0102.0 附录A中A.2 水分,/% 29.0 GB5009.3一2010卡尔费休法 pH(5%水溶液) 7.0~8.5 附录A中A.3 其他核苷酸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4 砷(As)/(mg/kg) 2.0 GB5009.76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0 GB5009.74 250nm/260nm 1.55~1.65 紫外吸光度比值 附录A中A.5 280nm/260nm 0.20~0.30 最大吸收波长/nm 250士2 附录A中A.6 透光率(5%水溶液)/% 95.0 附录A中A.7 称取试样0.05g 精确至0.1mg.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9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95-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聚甘油与缩合的蓖麻油脂肪酸为原料经酯化制得的食品添加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 (PGPR) 2结构式 OR2 R.o-c—CmoR ”的平均值约为3,R1、R2和R:分别为氢或具有如下结构的蓖麻酸的线型缩聚物: (CH2)sCH3 H CH (CH2)7C OH H m 0 m的平均值为5~8. 3技术要求 3.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状态 高度黏稠液体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其状态 3.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聚甘油(二聚、三聚和四聚甘油),w/%≥ 75.0 附录A中A.3 聚甘油(七聚甘油以上的),w/% 10.0 铅(Pb)/(mg/kg) 2.0 GB5009.12 GB1886.95—2015 附录A 检验方法 A.1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试验 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鉴别试验 A.2.1溶解性 不溶于水和乙醇,溶于乙醚、烃类和卤代烃类. A.2.2脂肪酸试验 A.2.2.1试剂和材料 A.2.2.1.1已烷. A.2.2.1.2氢氧化钾乙醇溶液:28g/L A.2.2.1.3盐酸溶液:226→1000. A.2.2.2分析步骤 称取1g样品,精确至0.01g 与15m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加热回流1h.加15mL水,加约6mL 盐酸溶液.有油滴或白至黄白色固体产生,可溶于5mL己烷中.分出己烷层,再用5mL己烷萃取一 次,合并己烷萃取液,蒸发至干.所得脂肪酸用气相色谱法鉴别,试验结果呈阳性.全部操作应在通风 橱中进行. A.2.3蓖麻油酸试验 A.2.3.1试剂和材料 A.2.3.1.1吡啶: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溶液(1110)中和. A.2.3.1.2中性正丁醇: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出现粉红色且保持 15s不变色. A.2.3.1.3乙酰化剂:乙酸酐与吡啶按13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A.2.3.1.4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c(KOH)=0.5mol/L. A.2.3.1.5酚酞指示液:10g/L. A.2.3.2分析步骤 称取约2.2g样品,精确至0.0001g 置于250mL磨口锥形瓶中,加入5mL士0.02mL乙酰化剂, 连接冷凝管,在水浴上加热回流1h.从冷凝管上端加人10mL水于锥形瓶中,继续加热10min后,冷 却至室温.用15mL中性正丁醇冲洗冷凝管,拆下冷凝管,再用10mL中性正丁醇冲洗瓶壁.加入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9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9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添加剂乳酸脂肪酸甘油酯.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状态 取适量试样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 柔软至坚硬的蜡状固体 然光线下观察其状态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水分,w/% 符合声称 GB/T6283 酸值(以KOH计)/(mg/g) 符合声称 附录A中A.3 灼烧残渣,w/% 0.1 GB/T9741 游离甘油,w/% 符合声称 附录A中A.4 1-单甘酯含量,w/% 符合声称 附录A中A.5 总乳酸,w/% 符合声称 附录A中A.6 未皂化物,w/% 2.0 GB/T5535.1乙醚提取法 铅(Pb)/(mg/kg) 0.5 GB5009.12 1 GB1886.93-2015 附录A 检验方法 A.1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试验 中所需标准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GB/T602、 GB/T603之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鉴别试验 A.2.1能分散于热水,溶于热异丙醇、二甲苯及棉籽油. A.2.2取1mLA.6.3中的试样溶液,置于一个25mL的具塞试管中,加入0.1mL硫酸铜溶液(1g五 水硫酸铜溶于25mL水中)和6mL硫酸,混合均匀.宽松地盖上塞子,在沸水浴锅中加热5min 然后 在冰水浴中冷却5min.从冰水浴中移出后,加入0.1mLp-苯基苯酚溶液(75mgp-苯基苯酚溶于 5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混匀.在室温下静置1min 然后在沸水浴锅中加热1min.溶液呈深 蓝紫色,证明有乳酸存在. A.3酸值(以KOH计)的测定 A.3.1试剂和材料 A.3.1.1乙醇:95%. A.3.1.2氢氧化钾标准溶液:0.1mol/L. A.3.1.3酚酞指示液:1%. A.3.2分析步骤 称取10g样品(准确至0.001g)置于锥形瓶中,加50mL中性热乙醇(在加热后的乙醇中加入 2mL酚酞指示液,用0.1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中和至微红色,并保持30s不褪色)使样品溶解,用 0.1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呈微红色,并维持30s不褪色为终点. A.3.3结果计算 酸值(以KOH计)的质量分数w1 按式(A.1)计算: VXcXM 01= m×1000 ×100% (A.1) 式中: V一一滴定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一一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 [M(KOH)=56.1]; m一一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9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酸钙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90-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硅酸钙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由新熟化的石灰与合成二氧化硅反应而得的食品添加剂硅酸钙.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至灰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 状态 粉末 观察色泽和状态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二氧化硅含量,tw/% 40 附录A中A.2 氧化钙含量,w/% 0.75 附录A中A.3 氟(F)/(mg/kg) 10.0 附录A中A.4 干燥失重,w/% 10.0 附录A中A.5 灼烧失重,w/% 20.0 附录A中A.6 铅(Pb)/(mg/kg) 5.0 附录A中A.7 1 GB1886.90-2015 附录A 检验方法 A.1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试验 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注意:操作高氯酸和氢氟酸需在通风橱内. 精确称取400mg试样(精确至0.1mg) 置于烧杯中,加人5mL水和10mL高氯酸,加热直至产 生高氯酸的白色浓烟.使用表面皿盖住烧杯,并持续加热15min.待冷却后,加入30mL水,过滤,并 用200L热水清洗滤渣.合并滤液和清洗液,为试样A 用于氧化钙含量的测定.转移滤纸和滤渣至 铂坩埚,缓慢加热直至干燥,再充分加热至滤纸烧焦.冷却后,加人几滴硫酸,在1300℃灼烧直至恒 定.加人5滴硫酸湿润残渣,再加入15mL氢氟酸,小心加热直至酸挥发,在不超过1000℃的温 度下灼烧至恒定.在干燥器中冷却并称重.减少的质量等同于试样中二氧化硅的量. A.3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取上述试样A 以石蕊做指示剂,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边搅拌边从50mL的试管中 加人30mL0.05mol/L的EDTA二钠盐溶液.加入15mL的1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300mg羟基 萘酚蓝指示剂.继续用EDTA二钠盐溶液滴定至蓝色终点.每毫升0.05Mol/L的EDTA二钠盐溶液 相当于2.804mg氧化钙. A.4氟(F)的测定 注意:氟化物溶液应使用塑料容器. A.4.10.2mol/L EDTA-0.2mol/L TRIS溶液:称取18.6 g EDTA二钠盐和6.05 g TRIS 移入 250mL的烧杯中.加人200mL热去离子水,搅拌直至全部溶解.用5mol/L氢氧化钠调节pH至 7.5~7.6.冷却溶液,并用5mol/L氢氧化钠调节pH至8.0.将溶液转移至250mL的量筒中,并用去 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后,储存在塑料容器中. A.4.2氟标准贮存溶液(1000mg/kg):将2.210g氟化钠溶于50mL去离子水中.将溶液移入1L的 量筒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A.4.3氟标准溶液(1mg/kg和10mg/kg):移取10mL标准贮存溶液至100mL的量筒中,用去离子 水稀释至刻度,并混合均匀.分别移取10mL和1mL该溶液至单独的100mL量筒中,分别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8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化物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8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甘草抗氧化物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甘草(Radiz Glycyrrhixae)的根经物理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精制所得的食品添加剂 甘草抗氧化物.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棕色或棕褐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线下 状态 粉末 观察色泽和状态,并嗅其味 气味 略有甘草的特殊气味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甘草抗氧化物含量,w/% 63.0 附录A中A.3 总黄酮,w/% 27.0 附录A中A.4 熔程/℃ 70~90 GB/T617 干燥失重,w/% 5.0 附录A中A.5 砷(As)/(mg/kg) 3.0 GB5009.76 重金属(以Pb计)/(mg/kg) 10.0 GB5009.74 AOM值(添加量0.02%)/h 18.0 附录A中A.6 1 GB1886.89—2015 附录A 检验方法 A.1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试验中所用标准溶液、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制剂和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GB/T601、 GB/T602、GB/T603之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A.2鉴别试验 A.2.1试剂和材料 A.2.1.1乙醇. A.2.1.2二氯甲烷. A.2.1.3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g/L A.2.1.4重氮化试剂: 甲液:对硝基苯胺0.5g溶于5mL浓盐酸中,加水稀释至50mL. 乙液:亚硝酸钠5g溶于50mL水中. 重氮化试剂应在临用时,取等量甲、乙两液在冰水浴中混合后供使用. A.2.1.5碳酸钠试液:取碳酸氢钠3g 溶于100mL水中. A.2.2鉴别方法 A.2.2.1取试样0.5g 溶于100mL乙醇中. 取试液1mL 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3滴,应产生绿蓝色或紫色沉淀.取试液2mL~3mL. 加等量碳酸钠试液,置水浴中煮沸8min 冷却后加新配置的重氮化试剂1滴~3滴,应显浑浊深红色. A.2.2.2取试样1g 每次用二氯甲烷20mL.回流10min 过滤,挥发二氯甲烷,浓缩物用50%乙醇 20mL溶解过滤,收集滤液,吸取上述滤液1mL于试管中,滴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2滴,溶液应显 褐色. A.3甘草抗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A.3.1方法提要 甘草抗氧化物中抗氧化成分易被二氯甲烷提取出来,在回流提取后,称量测定. A.3.2分析步骤 称取研细的甘草抗氧化物试样1g(精确至0.0001g) 放入50mL圆底烧瓶中,每次加二氯甲烷 20mL 回流15min 提取液于30℃~35℃条件下,滤入已恒重的烧杯中,共回流5次,然后用二氯甲 烷30mL洗涤滤纸数次,洗涤液并人烧杯中,置水浴上蒸干,105℃干燥至恒重,称重. A.3.3结果计算 甘草抗氧物含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式(A.1)计算: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886.8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 2015-09-22发布 2016-03-2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GB1886.88-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富马酸一钠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富马酸和氢氧化钠等摩尔反应后,然后精制浓缩、结晶干燥后制得的食品添加剂 富马酸一钠.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 要求 检验方法 色泽 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清洁、干燥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观察 状态 结品粉末 色泽和状态,并嗅其味 气味 无臭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富马酸一钠含量(以C1 H.NaO1计),w/% 98.0~102.0 附录A中A.2 水溶液颜色和澄清度 通过试验 附录A中A.3 pH(1.0g/30mL) 3.0~4.0 GB/T9724 硫酸盐(以SO4计),w/% 0.01 GB/T9728 干燥失重,w/% 0.5 附录A中A.4 灼烧残渣(以干物计),/% 50.5~52.5 附录A中A.5 重金属(以Pb计)/(mg/kg) 20.0 GB5009.74 砷(以As2O 计)/(mg/kg) 4.0 GB5009.76 2.3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1 GB1886.88-2015 表3微生物指标 项目 指标 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CFU/g) 10000 GB4789.2 大肠菌群/(MPN/g) 3 GB4789.3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