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旱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所采用或将采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而制定的.
内容涉及GPS静态定位测量和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待条件成熟时,再纳人其他GPS测量模式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F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忠良、朱达成.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Specificationsfor 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GPS) surveys
1范围
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897-1991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CH1002一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3一19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T1004-199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术语
3.1观测时段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3.2同步观测simuitaneous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3.3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observation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3.4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observationloop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3.5数据剔除率percentageof datarejection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3.6天线高antennaheight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3.7参考站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3.8流动站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9观测单元observationunit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3.10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WorldGeodeticSystem1984
由美国国防部在与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一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BIH1984.0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3.11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YY,InternationalTerrestrialReferenceFrame
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IERS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
3.12GPS静态定位测量staticGPSpositioning
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3.13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rapidstaticGPS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GPS静态定位测量.
3.14永久性跟踪站permanenttracking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3.15单基线解singlebaseline solution
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3.16多基线解multi-baselinesolution
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一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1条基线向量.
4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4.1坐标系
4.1.1GPS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该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YY.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WGS8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坐标.
4.1.2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
当要求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1980西安坐标系及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时间系统
GPS测量采用GPS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5精度分级
5.1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C、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
5.2各级GPS测量的用途:
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
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AA、A级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5.3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表1规定执行.
(1)
式中:o--标准差,mm;d---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d-一相邻点间距离,mm.
表1精度分级
级别 固定误差α,mm 比例误差系数AA ≤0.01A ≤5 ≤0.1B 八10D K10 10E 10 20
5.4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固定误差α和比例误差系数6按表1可放宽1倍执行.
5.5AA、A级站平差后在ITRFYY地心参考框架中的点位精度及对连续观测站经多次观测后计算的相邻站间基线长度年变化率测定精度,按表2规定执行.
表2点位精度和基线长度年变化率精度规定
级别 点位地心坐标精度,m 基线长度年变化率精度,mm/年AA ≤0.05A .1 3
6网的技术设计
6.1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GPS网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CH/T1004进行.
6.2技术设计准备
6.2.1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网、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距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6.2.2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6.2.3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6.3技术设计的原则
6.3.1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6.3.2GPS网布设原则
6.3.2.1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
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6.3.2.2AA、A、B级GPS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应不少于3点.C、D、E级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
表3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
级 别 A B C D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 ≤6 ≤10
6.3.2.4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应符合表4要求.相邻点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3倍.
表4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km
级别 VV A B C D E项目平均距离 1000 300 70 10~15 5~10 0.2~5
6.3.2.5AA、A、B级GPS网点,应与GPS永久性跟踪站联测;其联测的站数,AA级不得少于4站,A级不得少于3站,B级不得少于2站.
6.3.2.6A、B级GPS网,应尽量与周围的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基本验潮站联测.
6.3.2.7AA、A、B级GPS网点宜与参加过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三角点,导线点和一、二等水准点并置或重合.
6.3.2.8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
6.3.2.9B级GPS网,在高程异常变化剧烈地区,其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km;在地壳断裂带或地震频发地区,其点间距离应适当缩短.
6.3.2.10大陆、岛、礁之间的A、B级GPS网的边长可视实际情况变通,重要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联测,其连接的点数不应少于3个.
6.3.2.11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
6.3.2.12为求得GPS网点的正常高,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AA、A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B级网至少每隔2~3点,C级网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级与E级网可依具体情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
6.3.2.13AA、A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12897二等水准的方法进行;B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12898三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C、D、E级GPS点按GB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6.3.2.14GPS快速静态定位网的布设,除应满足上述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a)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C、D级不应少于2点,E级不应少于1点;b)相邻点的距离大于20km时,应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施测;c)当网中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级别所要求的相邻点间最小距离时,两相邻点必须直接进行同步观测;d)对于双参考站作业方式,不同观测单元的基准基线宜相互联结,以构成整个网的骨架;
e)D、E级GPS网可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测站点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6.4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a)野外踏勘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