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
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
工业除尘滤袋接缝性能的测定及评价
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seam performance for industrial dust filter bags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严牌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鸿盛新材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厦门中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方滤袋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蓝天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孙祥、崔渊文、韩玉茹.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洪、张田、黄景莹、王道龙、李昱昊、李刚、郑智宏、都可可、许园园、郑培琦、
工业除尘滤袋接缝性能的测定及评价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除尘滤袋接缝性能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指标. 本文件适用于缝制和热熔接缝制成的工业除尘滤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10(部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GB/T13773.1纺织品织物及其制品的接缝拉伸性能第1部分:条样法接缝强力的测定FZ/T01057(部分)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缝制接缝stitchingseam
将滤料两个搭边用缝纫线缝合的方式制成的接缝.
3.2 热熔接缝weldingseam将滤料两个搭边用加热熔融并热压的方式制成的接键.
4试验方法
4.1外观
外观质量采用目测法,检验时滤袋接缝表面照度不低于300Ix,检验人员眼部距离试样不超过0.5m,检验人员正视试样.
4.2缝纫线材质与断裂强力
检查所用缝纫线合格证或检测报告等文件中的材质和断裂强力,如无法确认缝纫线材质和断裂强力,或者当用户要求时,对同一批次的缝纫线进行试验,缝纫线材质按照FZ/T01057(部分)、GB/T2910(部分)测试,断裂强力按照GB/T3916-2013的方法A测试.
4.3接缝处针孔封堵状态
将色温高于3000K、功率不低于15W的光源伸人滤袋内,从滤袋外部通过目测检查接缝处针孔透光情况.对于不透光针孔,当接缝处完全看不到针孔时,滤袋接缝针孔为封堵状态,否则为针孔存在
FZ/T 60054-2024
未封堵状态:对于透光针孔,当接缝处针孔透光没有出现异于其他针孔时,滤袋接缝处针孔为封堵状态,否则为针孔存在未封堵状态.
4.4袋身接缝强力
按照GB/T13773.1进行测试.
4.5接缝处除尘性能
按照GB/T38019一2019中测试四个阶段后滤袋袋身接缝处的残余阻力和全粒径粉尘过滤效率,其中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采用条件B,取样时以袋身接缝宽度中心线为中心,载取直径为155mm的圆形试样.
5滤袋接缝性能要求与评价
各测试项目均满足表1要求的样品,接继性能评价为良好,否则为接缝不良.
表1滤袋接缝性能要求
序号 测试项目 接缝处表面应整洁,无污垢和破损等疲点,缝细线头处理干净,缝纫线 要求缝制接缝滤袋 迹平直整齐,缝线处应无浮线、无掉道,缝线涂胶处理应填涂牢固、无开1 外观 接缝处表面应整洁,无污垢和破损等疲点,热熔接键处无空隙,覆膜滤 裂,无脱落热熔接缝滤袋 料表面无薄膜脱落2 缝纫线材质 缝纫线应选择与滤料材质相同或演足应用工况的材质缝纫线断 合成纤维滤袋 缝制袋身的缝细线强力应不小于27N,缝制袋口、袋底等的缝切线强 力应不小于35N,缝制防环的缝细线强力应不小于42N裂强力” 非合成纤维 缝制袋身的缝细线强力应不小于35N,缝制袋口、袋底等的缝创线强袋和混合滤袋 力应不小于42N.缝制防环的缝细线强力应不小于42N4 接缝处针孔封堵状态 缝制接缝 试样的破坏形式不应出现接缝处断裂(分离)或缝细线断裂 接缝处针孔应全部被封堵5 袋身接缝强力 热熔接缝 试样的破坏形式不应出现接缝处断裂非织透滤料制成的滤袋接缝处残余阻力不大于300Pa,织造滤料制成6 滤袋接缝处除尘性能 余阻力不大于500Pa.全粒径粉尘过滤效率不低于99.99% 的滤袋接缝处残余阻力不大于400Ps,覆膜滤料制成的滤袋接缝处残仅考核缝制接缝滤袋,缝制线迹可参考附录A.仅考核缝制接缝滤袋.
6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b)样品的描述; a)本文件的编号:c)试验项目及结果;d)接缝性能评价结果:e)任何偏离本文件的细节.
附录A
(资料性)
滤袋接缝缝制线迹指南
A.1袋头处缝制线迹
A.1.1弹性胀圈宜由双针锁式缝在与袋身同种滤料的包布上,弹性胀圈两侧缝纫线迹宜为两道(道距为8mm~10mm),第二圈缝纫终点宜超过第一圈线迹起点且距离不小于10mm.
A.1.2合成纤维滤料包布和袋身宜由单针或双针锁式缝合,缝纫线迹宜为两道(道距为8mm~10mm),第二圈缝纫终点宜超过第一圈缝纫起点且距离不小于10mm.第二周缝纫线与包布边缘距离宜不小于2mm.
A.1.3非合成纤维滤料包布和袋身宜由单针或双针锁式缝合,缝纫线迹宜为两道(道距为8mm~10mm),第二圈缝细终点宜超过第一圈缝纫起点且距离不小于10mm.第二周缝纫线迹与包布边缘距离宜不小于5mm.
A.1.4混合纤维滤料包布和袋身的缝合根据滤料中主要纤维成分,参照A.1.2或A.1.3.
A.2袋身处缝制线迹
A.2.1合成纤维滤料
宜采用三针六线双链缝纷,缝细处滤料交叠宽度宜不小于15mm,针密宜不少于28针/10cm,最外道缝纫线迹与滤料边缘距离宜不小于2.5mm.
注:热熔性合成纤维滤料也可采用热熔方法缝制,黏合宽度宜不小于10mm.
A.2.2非合成纤维滤料
不小于15mm,针密宜不小于11针/10cm,最外道缝纫线速与滤料边缘距离宜不小于3mm. A.2.2.1织造滤料宜采用三针六线双链缝纫,缝纫线迹宜不少于三道,接缝处滤料双交叠且交叠宽度A.2.2.2非织造滤料宜采用三针六线双链缝纫,缝纫线迹不得少于三道,接缝处滤料交叠且交叠宽度
不小于20mm,针密宜不小于11针/10cm,最外道缝纫线迹与滤料边缘距离宜不小于5mm.
A.2.3混合纤维滤料
根据滤料中主要纤维成分,参照A.2.1或A.2.2.
A.3袋底处缝制线迹
A.3.1合成纤维袋底和袋身宜采用单针或双针锁式圆圈形线迹缝合,缝细线迹宜不少于两道(道距为8mm~10mm),针密宜不小于20针/10cm.第二圈缝纫终点宜超过第一圈缝纫起点且距离不小于10mm,缝纫线迹与滤料边缘距离宜不小于2mm.
A.3.2非合成纤维袋底和袋身宜采用单针或双针锁式缝合,缝纫线迹不宜少于两道(道距为8mm~ 10mm),针密宜不小于11针/10cm.第二圈缝纫终点宜超过第一圈缝细起点且距离不小于10mm.缝线与滤料边缘的距离宜不小于5mm.
A.3.3混合纤维袋底根据滤料中主要纤维成分,参照A.3.1或A.3.2.
A.4针孔封堵
为防止缝纫针孔产生泄漏,缝纫部分宜进行贴胶带或涂胶处理.胶带选用透气膜,涂胶处理时厚度宜为0.2mm.宽度宜为16mm~18mm.覆膜滤料采用贴胶带或涂胶封堵针孔时,宜先将键制部分的覆膜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