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I01-2025
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 一体化技术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integrativ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identifica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enhancement benefits assessment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II1范困.... 引言. III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评估原则. 4.1科学性4.2可操作性 44.3规范性5评估流程, 5.1确定评估周期5.2准备评估资料5.3评估计算分级6区域识别. 5.4形成评估结论.6.1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评估指标体系 46.2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计算与退化程度分级 57协同评估.. 6.3生态修复区域确定, 57.1生态环境成效分级 57.2固碳增汇效益分级8评估报告.. 7.3协同评估分级,附录A(规范性)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指数评价指标计算、分级、赋分细则 6附录B(资料性)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方法, 12附录C(资料性)编写提纲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京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归口.
划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云南大学.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大学、自然资源部碳中和与国土空间优化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土地勘测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贤金、李龙、漆信贤、宋娅娅、吴珍、沈春竹、赵筱青、张定样、王一凡、张惜泉、王丹阳、卜心国、李升峰、彭玖琅、王振山、易则宇、石家豪、努尔夏提-泰来提、蒲春钰、蒲祝梅.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技术体系,为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基础保障.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于段,其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的一体化技术体系构建,对于精准施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陆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其碳汇能力直接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与趋势.加快建立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一体化技术体系,不仅是科学评 估生态修复成效的前提,也为制定差异化碳中和策略、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需求,立足生态修复领域的前沿实践与技术挑战,规范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一体化的要求,制定本文件.
态修复区域智能识别方法(ZL202410374521.7)、(第七章)一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效益的动态预测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第六章)基于多源数据和模型集成的生方法(ZL202411134901.X)、(第七章)协同空间规划与减碳控制的国土空同格局模拟预测方法(ZL202411289550.X)相关的三项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hxj369@.cn. 专利持有人姓名:李龙、黄贤金.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电子邮箱: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一体化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生态修复区域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一体化的评估原则、评估流程、区域识别、协同评估和评估报告的信息.
本文件适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陆域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与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效益评估,森林保护修复、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防沙治沙、矿山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其他类型生态修复空间识别与固碳增汇效益评估应依据本指南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HJ 91.1 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I9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 HJ 66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HJ 1172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3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 1272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修复区域ecologicalrestorationarea
因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或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人为活动遭受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生态服务功能受损,通过人工干预或自然恢复手段恢复、重建和改善等过程和活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的重点区域.
3.2
固碳增汇效益carbonsequestrationenhancement bene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