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2058-2014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pdf

技术规程,农业
文档页数:9
文档大小:342.2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农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2058-2014代替NY/T 2058-2011

水稻二化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Guideline for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the striped stem borer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NY/T2058-2011《水稻二化.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毛细管点滴法》,与NY/T2058-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改为《水稻二化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修改了范围,增加了稻苗浸渍法对水稻二化抗药性监测方法:修改了二化螺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一修改了附录A水稻二化人工饲料配方和制备,增加了人工饲料配方Ⅱ.

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植物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振润、高聪芬、张帅、沈晋良、李永平、吴敏、姚蓉、张绍明.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NY/T .

水稻二化螺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毛细管点滴法和稻苗浸溃法监测水稻二化[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抗药性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水稻二化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试剂与材料

2.1生物试材试虫:水稻二化[Chilo suppresalis(Walker)]. 供试植物:采用感虫品种,如TN1或油优系列等.2.2试验药剂原药或母药.2.3试验试剂

TritonX-100;丙酮(或二甲基甲酰胺);所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

3仪器设备

3.1电子天平(感量0.1mg).3.2天平(感量1g).3.3容量瓶(10mL、25mL). 3.4青霉索瓶(容量为5mL).3.5移液管(1mL、2mL、5mL).3.6量筒(100mL).3.7玻璃烧杯(1000mL).3.8塑料小杯(直径5cm.高4.5cm).3.9培养m(小号培养Ⅲ:直径5cm:中号培养Ⅲ:直径6.5cm). 3.10滤纸片(直径6.5cm).3.11养虫笼(长23cm×宽23cm×高32cm).3.12养虫缸(直径15cm.高10cm)或玻璃广口瓶(瓶底直径8cm.高10cm).3.13毛细管点滴器:容积通常为0.04gL~0.06μL(精确度为0.01gL).3.14钢精钢(中号:直径24cm.高13cm;大号:直径33cm.高18cm), 3.15白色瓷盘(长30cm、宽20cm、高4.5cm),3.16高压灭菌锅(最大安全压力:102kPa;最高温度:121°℃).3.17恒温培养箱(容量320L.温度范围0C~50°C,光照度120001x)、恒温养虫室或人工气候箱.3.18电磁炉.3.19镊子、剪刀、小号毛笔、

4试验步骤

4.1试材准备

4.1.1试虫采集

选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稻田3块~5块,每块田随机5点采集,每地采集二化娱卵块200块以上,或采集幼虫、500头以上,成虫200头以上(成虫的采集可在白天使用捕虫网、养虫笼等工具捕提或夜晚灯光诱集),供室内饲养.

4.1.2试虫饲养

4.1.2.1成虫产卵

采集的成虫放人恒温培养箱中[温度(26土1)℃、光周期16h8h(L:D)]的养虫笼中,相对湿度为85%~90%,在未用药处理的感虫、生长嫩绿的秧苗上分批产卯(2d~3d一批).所产卵块分批在恒温培养箱[温度(28士1)C、光周期16h:8h(L:D)]中培育至黑头,

4.1.2.2幼虫饲养

将大田采集或室内饲养已黑头的卵块接人盛有人工饲料或栽有5cm~6cm高稻苗的养虫缸或玻璃广口瓶中(每缸/瓶幼虫密度控制在约100头),置于温度为(28士1)C、光周期为16h:8h(L:D)的恒温培养箱、恒温养虫室或人工气候箱中,设弱下光照,以免幼虫逃逸,饲养至生理状态一致、体重范围mg的4龄中期幼虫为标准试虫,供毛细管点滴法试验. 在每头0.45mg~0.65mg的2龄中期幼虫为标准试虫,供稻苗浸渍法试验;体重范围在每头6mg~9

4.1.3供试水稻

供取食水稻:取一定量水稻种子,于70℃C温水中表面消毒10min,在适宜温度下(一般28℃C)浸种2d.催芽至露白后播人玻璃广口瓶或养虫缸中,瓶/缸口封上一层保鲜膜并扎少量透气孔,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待醋苗长至5cm~6cm时供初孵幼虫取食.

供稻苗浸渍法试验水稻:同上述方法催芽后,在温室内用直径5cm,高4.5cm的塑料小杯播种水稻,每杯25株~35株稻苗,选择生长3周(约25cm高)的稻苗供试.

4.1.4试验人工饲料

按附录A配制人工饲料,现配现用,或于4C冰箱中保存,不超过7d,试验前从冰箱中取出,待回温至室温,即可用于饲养幼虫或点滴试验(每小号培养皿内加长约2cm、厚约0.5cm的条状饲料).

4.2药剂配制

4.2.1毛细管点滴法

在电子天平上用容量瓶称取一定量的原药,用丙酮等有机溶剂溶解(杀虫单、杀螺丹等用体积为1:1的丙酮:水混合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用移液管吸取一定量的母液至青霉索瓶,用上述溶剂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药液供预备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再按照等比法用青霉素瓶配制5个~6 个系列质量浓度,每个浓度的药液量不少于2mL.

4.2.2稻苗浸渍法

在电子天平上用容量瓶称取一定量的原药/制剂,根据溶解度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溶剂将药剂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双酰胺类原药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B等制剂用蒸馏水溶解),原药配制的母个系列质量浓度.每个浓度的药液量不少于400ml. 液需加人终浓度0.1%TritonX-100,再用蒸馏水稀释,根据预备试验结果,按照等比法设置5个~6

4.3处理方法

4.3.1毛细管点滴法

挑取每头体重为6mg~9mg4龄中期幼虫置于盛有人工何料的小号培养皿中.每Ⅲ5头,每浓度重复6次.共30头.供试药液浓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处理,用容积为0.04gL~0.06L的毛细管点滴 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幼虫胸部背面,以点滴丙酮(或丙酮:水=1:1)为空白对照.处理后将培养Ⅲ转移至温度为(28±1)℃,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4.3.2稻苗浸渍法

2

WWWBZFXWcon

在栽有高约25cm稻苗的塑料小杯土表倒上约2mL1.5%琼脂水溶液至杯口平齐,静置20min待凝固.将稻苗倒置浸入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渍到稻苗基部10s,取出干至无明水,将稻茎齐根剪下,去除上部叶片,留下5.5cm~6.0cm的茎秆:放人事先准备好的中号培养Ⅲ(每Ⅲ底部垫入四层滤纸.加人3mL无菌水保湿)中,每Ⅲ15根蒸秆;按试验设计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浓度4个重复,以含有与最高浓度药液等剂量的有机溶剂的蒸馏水溶液作空白对照,

用毛笔将试虫接人培养Ⅲ中,每显10头,用两层黑棉布覆盖后再盖上培养显盖,处理后的二化螺幼虫放置于温度为(28±1)℃,光周期为16h:8h(L:D)条件下饲养和观察.

4.4结果检查

4.4.1毛细管点滴法

长调节剂类杀虫剂)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分别于处理后2d(有机磷类杀虫剂)、3d(大环内酯类杀虫剂)、4d(沙蚕毒素类杀虫剂)、5d(昆虫生

4.4.2稻苗浸渍法

处理6d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记录总虫数和死虫数.

4.4.3死亡判断标准

用毛笔轻触虫体,虫体不能协调运动即判断为死亡.

5数据统计与分析

5.1计算方法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按式(1)和式(2)计算,计算结果均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式中:

P一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K一表示死亡虫数,单位为头;

N--表示处理总虫数,单位为头.

(2)

式中:

P-校正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

P一处理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

P.一空白对照死亡率,单位为百分率(%).

若对照死亡率20%,试验需重做.

5.2统计分析

95%置信限、b值及其标准误. 采用SAS、POLO、PROBIT、DPS.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每个药剂的LD(LC)值及其

6抗药性水平的计算与评估

6.1敏感毒力基线

水稻二化对部分杀虫剂的敏感毒力基线(参见附录B).

6.2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

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见表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