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3114.3-2017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forresistance topestsPart 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forresistanceto soybean downymildew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前言
NY/T3114《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大豆抗灰襄病鉴定技术规范;第3部分: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范;第4部分:大豆抗细菌性斑点病鉴定技术规范;第5部分:大豆抗大豆蚜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为NY/T3114的第3部分. 第6部分:大豆抗食心虫鉴定技术规范.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晋齐鸣、张伟、苏前富、宋淑云、李红、孟玲敏、贾娇.
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大豆抗霜霉病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本部分适用于各种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霜霉病 性的出 人工接种鉴定及评价.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月2.1大豆霜霉 Y黄班、并危害豆和 或不规则形褪绿2.2 大互病字抗病性 sein sistance植物体所 够减轻或克服病 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2.3 u抗病性鉴2.4 通过遇宜抗性评价根据采用2.5 G病原分离物 采用人工方法,2.6 物发病致病性pathogenicity病原物侵染寄主植物引起发 能力2.7培养基medium 自然或人工配制的、可以使病原体在其上生长的基质.2.8接种体inoculum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2.9接种悬浮液inoculum suspension 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
2.10
NY/T 3114.3-2017
人工接种artificialinoculation
在适宜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一种技术.
病情级别diseaseratingscale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2.12
病情指数diseaseindex
通过对植株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race
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相似,但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显著致病性差异的生物类群.
鉴别寄主differentialhost
或材料. 用于鉴定和区分特定病原物的生理小种/致病性/株系的一套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品种、品系
3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3.1病原物分离
定确认为卵菌门、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manshurica(Naum)Syd.](参见 从具有典型病征的大豆叶片上,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大豆霜霉病病原物,分离物经形态学鉴附录A的A.1),进行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保存备用.
3.2生理小种鉴定
对用于抗性鉴定接种的病原分离物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方法参见A.2.
3.3接种体的繁殖和保存
3.3.1接种体的繁殖
采摘病诱发行病叶,用自来水冲洗,75%酒精消毒病叶0.5min,然后在18℃~20℃下保湿,15h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将孢子囊冲洗并收集配制成1.4×10*个袍子囊/mL的悬浮液备用.
3.3.2接种体的保存
活体保存: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定期将病菌人工接菌于感病寄主并保存于活体寄主.病粒保存:将附有霜霉病菌的病粒置大豆种子库保存.
4鉴定设计
在鉴定画中,鉴定材料按生育期顺序排列,每品种种植行长5m,1行区,10cm等距点播.每隔2个品种种1行病粒种子为诱发行,保持田间发病分布均匀.每15份~20份鉴定材料间设1组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根据当地适合生育期选择已知抗病、感病且其抗感性稳定的材料作为对照品种.
5接种
5.1接种时期
大豆霜毒病成株期抗性鉴定接种时期为花前期.
5.2接种方法
将制成的孢子囊悬浮液用喷雾器喷雾接种于鉴定材料的植株上,重点喷叶背面,接种量控制在4mL/栋~6mL/株.
5.3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需保湿24h,可采取喷雾或沟灌等措施保持湿度.
6病情调查
6.1调查时间
病情调查于接种15d后发病盛期时进行.
6.2调查方法
级别,计算出病情指数. 调查每份鉴定材料的全部株数的全株发病情况,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记载病情
6.3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大豆抗霜霉病鉴定植株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0 无病斑或其他感染标志1 3 叶片上仅有少数局限型点状病现,直径0.5mm以下,病题占叶面积1%以下 叶片上散生不规则形褪绿病斑,直径1mm~2mm,病斑占叶面积1%~5%5 病斑扩展,直径3mm~4mm,病斑占叶面积6%~20%7 扩展型病班,直径4mm以上,病斑占叶面积21%~50% 扩展型病班,病斑相连呈不规则形大型斑,病班占叶面积51%以上
6.4病情指数计算
按式(1)计算.
∑(sxn)DI- NXS ×100
式中:
DI 病情指数;
各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n 3 各病情级别的植株数,单位为株:N 调查总株数,单位为株;S 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7抗性评价
7.1有效性鉴定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DI>60),该批次视为有效
7.2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的发病程度(病情指数)确定其对霜霉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表2大豆对霜霉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DI) D2 高抗Highly resistant(HR) 抗性评价2 抗病Resistant(R)D 中抗Moderately resistant(MR)SO<D≤100 <D≤ 高感Highly susceptible(HS) 感病Suscepti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