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1月 ( 第 85 页)

提问日期:2024-01-13 22:54:07

提问网友:叻沙


可以套零星钢构件里的制作安装吗?还是套其它的,或者套这个6-105?谢谢师傅!!

解答网友:预算小魏


都没说材质,不知道啊

答疑:请教师傅,护门板套什么定额,可以套金属结构工程里的零星钢构件制作安装吗?已关闭评论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166.1-2010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 内容深度规定

第1部分:110(66)kV架空输电线路

Code of content profundityfor preliminary design for transmissionand distribution projects of STATE GRIDPart 1:110(66)kV overhead power Transmission line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则4总的部分5线路路径 46气象条件 7导线和地线- 58绝缘配合 99防雷和接地- 710绝缘子串和金具 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11 12 杆塔和基础 7 713 在线监测14 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15 16 劳动安全 环境保护.. 917 运行维护.. 918 主要设备材料表 919 特殊施工方案 专题报告20 21 图纸. ...9 0122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01概算部分 1224附件 编制说明 1315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 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架空输电线路)》(Q/GDW166.1-2007)进行修订,形成以下系列标准:

Q/GDW166.1-2010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1部分:110(66)kV架空输电线路

Q/GDW166.6-2010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第6部分:220kV架空输电线路

本次修订,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个目录”(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三通一标”应用率,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化水平.

设管理、设计、设计评审等单位意见,增加在线监测等智能电网线路环节设计技术要求,深化、细化走 本次修订,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输电线路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网省公司、建廊清理设计,增加了防舞动、防强风、防闪络等抵御灾害的技术措施要求.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电力系统部分,本次修订进行了简化.

线和地线、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绝缘子串和金具、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杆塔和基础、在线监 本规定共分24章,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总的部分、线路路径、气象条件、导测、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运行维护、主要设备材料表、特殊施工方案、专题报告、图纸、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算部分、附件.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参加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河南省电力公司、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孙竹森张强史梓男李东亮李显鑫夏泉刘昱李志鹏郭庆宇张慧翔朱占巍吕健陶礼学郭咏华安巍李力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1部分:110(66)kV架空输电线路

1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110(66)kV交流架空输电线路(以下简称线路)新建工程的初步设计.技术改造线路工程可参照执行.大跨越设计参照330kV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中相关章节执行.

本规定只对设计的内容深度作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

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集约化管理办法

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

Q/GDW248-2008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

3.1应遵守的规定和程序

3.1.1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法规,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以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3.1.2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3.1.4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及劳 3.1.3“三通一标”和“两型三新”建设原则.动安全卫生等相关要求.

3.2初步设计文件内容

a)设计说明书及图纸:b)专题报告:c)概算书:d)勘测报告(水文气象、岩土工程等报告).

3.2.2初步设计说明书内容应包括下列部分

a)总的部分:b)线路路径:c)气象条件:d)导线和地线: e)绝缘配合:f)防雷和接地:g)绝缘子串和金具:h)导线对地和交叉跨越距离:

Q/GDW 166.1-2010

i)杆塔和基础:j)在线监测:1)环境保护: k)对电信线路和无线电台站的影响及其防护:m)劳动安全:n)运行维护:0)主要设备材料表: P)附件.

3.3内睿深度的基本要求

3.3.1对重要技术方案应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3.3.2具体的内容深度在本规定各第5章~第25章节中分别说明.3.3.3本规定未能涉及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3.3.4当采用现行的通用设计时,相应部分可适当简化.3.3.5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在相关章节论述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防闪络、防舞动、防强风倒塔等).3.3.6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外委项目的评审意见或报告,主体设计单位应负责概算汇总.3.3.7设计文件齐全,计算准确,文字说明清楚,图纸清断、正确.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初步设计文件可分册出版.

4总的部分

4.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4.1.1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工程文件. 4.1.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4.1.3设计中标通知书或委托文件.4.1.4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

4.2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

4.2.1线路起落点、额定电压、输送功率、导线型号、线路长度和回路数(是否同杆并架)、中间落点 及引接方式.工程概算、以及运行维护的辅助设施等.4.2.3线路走廊清理设计.

4.3接入系统概况及建设期限

4.3.1接入系统概况(简述必要性和建设规模).4.3.2两端发电厂或变电站进出线规模以及T接点概况.4.3.3建设期限.

4.4主要技术经济特性

4.4.1线路路径长度、曲折系数、杆塔数量(直线塔、转角塔等).4.4.2沿线地形、地貌分布和交通概况.4.4.3主要造价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11725-2017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Regulations on design content and depth for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interconnecting to distribution network

目次

前言... 11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 4设计依据和主要原则4.1设计依据4.2设计范围,4.3设计水平年5系统一次... 4.4主要设计原则5.1储能系统概述,5.2电力系统现状概况5.3电力系统发展规划 5.4电力平衡分析5.5接入系统方案.5.6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其他要求 35.7附图6系统二次. 6.1继电保护,6.2安全自动装置6.3调度自动化..6.4电能量计量装置 6.5电能质量在线监测6.6附图7系统通信7.1现状概述7.2业务需求分析 7.3系统通信方案7.4通信设备配置7.5附图8设备清单及投资估算 9结论及建议,编制说明

前言

为规范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内容深度要求,促进储能与配电网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华云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重庆电力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电院. 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丰、张正陵、王雅丽、孙充勃、宋毅、王旭阳、吴志力、杨卫红、杜振东、苗友忠、原凯、薛振宇、靳夏宁、白桦、王伟、冷正龙、齐晓光、王杨、杨雄、李娜、洪绍云、刘云、黄河、张林圭、熊宁、王颖、戚燕、吴笛、高亚栋、王开让、李强、吴桂联、凌云鹏、陈永刚、叶云、李映雪、马世乾、韦微.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电化学形式或电磁形式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接入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配电网设计内容深度的要求.

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时可适当简化.通过储能变流器接入配电网的其他储能系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域内新建、改(扩)建的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的设计,以380V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DL/T5729-2016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Q/GDW1564一2014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配电网distribution network

从电源侧(输电网、发电设施、分布式电源等)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其中,110kV~35kV电网为高压配电网,10(20、6)kV电网为中压配电网,220V/380V电网为低压配电网.

[DL/T5729-2016,定义2.0.1]

3. 2

储能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

以分为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电化学类储能系统、电磁类储能系统、机械类储能系统等. 通过物理介质或装置,进行可循环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设备系统.按照储存介质进行分类,可

3. 3

储能系统与配电网的连接处.

接入点pointofinterconnection

[Q/GDW1564-2014,定义3.3]

Q/GDW 117252017

4.1设计依据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依据应包括以下文件:

a)说明本工程任务的依据,包括经批准的前期工作审查文件、指导性文件、项目取得的相关协议b)与委托方签订的设计咨询合同: 文件、储能系统本体设计说明书等:c)与本工程有关的资料,包括区域电网规划、电网运行方式等:d)说明参考的标准规范.

4.2设计范围

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设计范围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a)说明本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和范围:b)说明本设计与外部项目的边界条件: c)对改(扩)建工程,说明原有工程情况与本期建设的衔接和配合.

4.3设计水平年

说明工程的设计水平年、过渡水平年和远景水平年.

4.4主要设计原则

说明本工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委托方对设计重大原则间题的意见、设计内容的特别要求等.

5系统一次

5.1储能系统概述

介绍储能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

a)简述储能系统建设的目的与意义:b)项目业主、项目背景、项目性质、所在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规划规模、分期建设情况及本期 建设规模、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建设及投产时间、安全措施(设施)配置等内容.对于扩建的储能系统,说明现有储能系统概况、扩建条件、扩建规模等:c)介绍储能系统的配置方案、技术参数、充放电特性以及运行方式等.

5.2电力系统现状概况

介绍储能系统所在区域电力系统现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b)电源现况,包括常规电源与新能源电源的并网情况、发电量、年利用小时数及出力特性等: a)负荷现况,包括供电负荷、供电量和负荷特性等:c)电网现况,包括电网接线方式、变电站规模、相关电压等级出线间隔预留及扩建条件、线路型号及长度、线路走廊条件、配网设备负载情况等.

5.3电力系统发展规划

5.3.1负荷预测

说明储能系统所在区域的负荷预测结果与增长趋势,并进行负荷特性分析,提出本次接入系统设计各水平年的负荷水平.

5.3.2电源发展规划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ICS 13. 030. 10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12289.2-2023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减金凤2023-08-28 电网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场所 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第2部分:模块化箱式暂存仓

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23-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mporary storage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 2023place of hazardous waste in power grid enterprisePart 2: Modular container staging warehouse

发布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公司科技国网重庆市电力公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23-08-28 2023-08-28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威金凤2023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23-08-28 23-08-28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23-08-28 部戚金凤2023-08-28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23-08-28 戚金凤2023-08-28国网重庆市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科技部戚金风2023-08-28 电力公司科技部威金凤2023-08-28力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

目 次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结构要求. ..26通用污染控制要求 5使用场地要求. .2 -27废铅蓄电池暂存环保技术要求 ..28废矿物油暂存环保技术要求 .39消防要求 10安全防护. -3 ..311运维要求 ..312退出(关闭)要求 3附录A(规范性) 电网危险废物模块化箱式暂存仓危险废物标签 '附录C(资料性) 附录B(规范性) 电网危险废物模块化箱式暂存仓标志 电网危险废物暂存出入库记录表 .11 -9编制说明 12

2023-08-28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按

《电网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场所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分为2个部分:

一第1部分:暂存仓库:

第2部分:模块化箱式暂存仓.

本文件为《电网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场所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第2部分.

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蔓、杨滔、万迪明、董锐锋、李卓男、肖鑫利、张景超、陈凌宇、郑宇、林或茜、孙桐、邹岸新、杜金其、 王振春、车艳红、张建勋、龚建新、唐娟、李洪丰.8-08-28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

电网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场所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第2部分:模块化箱式暂存仓

公司科技部戚金凤20

本文件规定电网企业危险废物模块化箱式暂存仓建设、运维和关闭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模块化箱式暂存仓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运维和关闭等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国网重庆市电文件重庆

GB/T1413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GB/T2887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15562.2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HJ519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1276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废铅蓄电池wastelead-acid battery

在电网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铅蓄电

池,不包括在保质期内返厂故障检测、维修翻新的铅蓄电池.

3.2

废矿物油usedmineraloil

技在电网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由于外在因素作用导致改变了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不能继续被使用的矿物油. 市电力公

3.3

电网危险废物hazardouswastefrom thepowergrid28

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铅蓄电池和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 电网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且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 10166.2-2017代替Q/GDW 1166.2-2013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 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

Code of content profundity for preliminary design for transmissionand distribution projects of STATE GRIDPart 2: 110(66)kV smart substation

目次

1范围.. 前言2规范性引用文件3总的要求4总的部分.5电力系统,5.1电力系统概述5.2建设规模5.3主要电气参数5.4电力系统图纸6电气一次部分 5.5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6.1电气主接线.6.2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6.3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6.4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6.5站用电及照明,6.6防雷接地,6.7光缆、电缆设施6.8电气一次部分图纸6.9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107二次部分 7.1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117.2系统调度自动化 11 127.3 系统及站内通信 127.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37.5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147.6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147.7其他二次系统. 147.8 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及布置 157.9 二次部分图纸, 167.10计算项目及深度要求 17

8土建部分8.1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8.2建筑. 078.3结构.8.4改、扩建工程 218.5土建部分图纸 218.6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9暖通部分. 239.1设计原始资料 9.2采暖方案及设备选型 239.3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 239.4空调方案及设备选型 249.5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控制 249.6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249.7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的智能化 249.8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2410水工及消防部分.. 2410.1站区供、排水条件. 2410.2给水系统. 2410.3排水系统, 10.4防洪排涝 2410.5消防措施 25 2510.6消防给水系统 2510.7水工及消防部分图纸. 2510.8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2611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 2611.1环境保护.. 2611.2水土保持... 2611.3节能减排综述. 2612劳动安全卫生 2713施工条件及机械化施工 13.1施工条件.. 27 2713.2机械化施工, 2714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2714.1编制内容及要求 2714.2编制说明 2714.3编制分项.

15专题报告.. 2815.1试验研究项目 2815.2其它专题,16概算部分. 2816.1编制内容.16.2概算编制说明,16.3造价水平分析.16.4概算表及附表、附件 67编制说明 17附件. 3031

前言

kV智能变电站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110(66)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制定本部分.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标准分为9个部分:

一第1部分:110(66)kV架空输电线路: -第2部分:110(66)kV智能变电站:一第3部分:电力电缆线路:一第4部分:电力系统光纤通信: 第5部分:征地拆迁及重要跨越补充规定:第6部分:220kV架空输电线路:第7部分:330kV~750kV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 第8部分:220kV智能变电站:第9部分:330kV~750kV智能变电站.

本部分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标准的第2部分.

本部分代替Q/GDW1166.2-2013,与Q/GDW1166.2-2013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增加了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相关内容,机械化施工相关要求及改、扩建工程设计深度要求:一补充了站外电源可靠性论述,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论证,工程安全及公司输变电工程设计管 理相关要求等内容:

一完善电气一次、二次、土建以及概算等部分内容.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成都城电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邱斌、史京楠、王晖、胡劲松、胡君慧、刘颖、刘丽榕、陈炜、范漾丹、黄宝莹、杨小光、魏志强、王雄文、陈宏、杨雷雷、欧阳黔麟、曾文慧、邹盛、王冬冬.

本部分2008年1月首次发布,2010年11月第一次修订,2014年5月第二次修订,2017年11月第三次修订.

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10517.1-2019代替 Q/GDW 1517.1-2014

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 第1部分:技术要求

Gri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interfaces-Part 1:Technical requirements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

目次

前 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视频监控系统 6视频监控平台7前端系统8客户端/用户 69基本接口. 1010通信网络及图像质量要求 11系统安全.... 18 1912供电、环境及电磁兼容要求. 19附录A(规范性附录)接口A协议. 21附录B(规范性附录)接口B协议. 76附录C(规范性附录)接口C协议. 126附录D(规范性附录)视频监控系统地址编码. 224附录E(规范性附录)音视频编解码. 232附录F(规范性附录)SDP协议参数表. 236附录G(规范性附录)视频回放控制协议, 238编制说明 241

前言

为规范电网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现视频信息的统一监控、统一存储、分级控制、分域管理,使不同的视频监视系统能够互联互通,满足视频监控系统全局化、整体化的发展需求,制定本部分.

《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标准分为三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技术要求:一一第2部分:测试方法:一-第3部分:工程验收.

本部分为《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标准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Q/GDW1517.1-2014,与Q/GDW1517.1-2014相比,主要技术性差异如下:

一增加视频监控系统支持信息内网、信息外网或互联网应用(见5.视频监控系统描述及5.3网络结构):-接口A增加,SIP通信支持TCP传输、WEBSOCKET传输,流媒体通信支持RTP/RTCP封装和TCP传输、FLV/PS封装和HTTP传输,支持互联网视频的互联互通应用(见9.2接口A及主要功 能):一接口B增加,SIP通信支持TCP传输,流媒体通信支持RTP/RTCP封装和TCP传输,支持互联网视频的互联互通应用(见9.3接口B及主要功能):-接口A、接口B增加图像数据检索与上报接口(见附录A.12-13、B.11-13): 一增加不同网络互联防护要求(见11.1安全防护):增加视频编码H.265(见附录E6):-增加附录F SDP协议参数表,增加 SSRC(y)、Range(a=range),修改URL(u)、类型(s)参数,对流媒体通过TCP传输提供支持:增加Rate标识支持主辅码流调用:一一接口A修改录像回放接口,使用SIP信令取代RTSP信令(见附录A.11): 一增加附录G视频回放控制协议,使用SIP协议MESSAGE信令传输,实现录像回放控制:接口A修改云镜控制接口,增加参数CommandPara4(见附录A8.3):-接口B修改录像回放接口,使用SIP信令取代RTSP信令(见附录B.10):一接口C修改录像回放接口,使用SIP信令取代RTSP信令(见附录C.10):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互联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张铁勋、冯敏、韩斌、崔漾、罗旺、樊卫东、张鑫、贾政、胡聪、吴佳、姚一杨、郑俊飞、颜廷良、任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郝小龙、王学广、杨文清、张智成、彭启伟、李国志、刘虎、褚宇宁、洪功义、群、吕进.

本部分2010年11月首次发布,2014年12月第一次修订,2019年12月第二次修订.

本部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

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1部分:技术要求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电网视频监控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性能、基本接口、音视频编解码格式及环

境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建设及改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部分)

GB/T20090.2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

GA/T64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前端设备控制协议

国家发改委第14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ISO/IEC13818一1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系统部分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 Systems)

ISO/IEC14496-2信息技术音频一可视对象的编码第2部分:可视(Subscribetoupdat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Part 2: VisualPreview)

ITU-T G. 711 音频信号的脉冲编码调制(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 of voice frequencies)

ITU-T H. 264 高级视频编解码协议(Advanced video coding for generic audiovisual services)

ITU-T H 265高效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IETF RFC 2068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 HTTP/1. 1)

IETF RFC2138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RADIUS)协议(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RADIUS))

IETF RFC 2139RADIUS计费协议(RADIUS Accounting)

IETF RFC 2326实时流媒体传输协议(RTSP)(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RTSP))

IETF RFC 2327会话描述协议(SDP)(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Authentication) IETF RFC 2617 HTTP认证:基本和分类访间认证(HTTP Authentication:Basic and Digest Access

IETF RFC 3016MPEG4音视频流的RTP荷载格式 (RTP Payload Format for MPEG4 Audio/VisualStreams)

IETF RFC 3261会议初始化协议(SIP)(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IETF RFC 3262 SIP协议临时响应的可靠性 (Reliability of Provisional Responses in the Session

IETF RFC 3263 SIP定位服务器(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ocating SIP Servers)

IETF RFC 3264SDP应答模型 An 0ffer/Answer Model with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 12021-2019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节点设备无线组网协议

Node device wireless networking protocol for the internet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目次

前1范围.. 言 II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 25总体架构..5.1概述 3 .35.2网络拓扑.. 35.3协议栈结构 .45.4地址定义. 66物理层协议规范.. 66.1物理层选型... 6.2物理层帧结构. . .66.3物理层参数... .77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协议规范 ..107.1资源映射 107.2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帧结构 107.3信道定义. 118网络层协议规范. 7.4媒体接入控制层(MAC)过程 -208.1网络层定义. .24 248.2网络层帧结构.. 248.3网络层指令. 258.4拓扑建立.. ..348.5路由过程 .34附录A(资料性附录)CSS物理层 ..36附录B(资料性附录)IEEE802.15.4物理层-- 40附录C(资料性附录)循环冗余校验(CRC) 附录D(资料性附录)默认配置参数 ..43 45附录E(资料性附录)输变电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格式 .47编制说明... 49

前言

为规范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感知层节点设备在组网通信时的通信协议,实现节点设备的标准化组网和数据传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管理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网天津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电力有限 公司、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电力有限公司、北京国网富达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盈优创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英锐祺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大烨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成博、张国江、李勇、张军、黄强、刘洋、陶风波、邵进、郑敏、贾骏、秦剑华、杨霄、路永玲、姚楠、王真、徐江涛、刘洪、张兴辉、陈挺、满玉岩、岳国良、赵钟、甄超、李 旭旭、张鑫、张克谦、成敬周、丁兆硕、罗磊、王威、蔡光柱、张昕、李智、邵启明、吴斌、王国华、陈志辉.

本标准者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节点设备无线组网协议

1范围

议规范和网络层协议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无线组网协议,规定了总体架构、物理层协议规范、MAC层协

本标准适用于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节点设备间组网通信和低功耗传感器接入通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LoRaWANTM 1.1 Specification LoRaWANTM 1.1规范

IEEE Std 802.15.4TM-2015 LoRa低速率无线网络标准(Standard for Low-Rate Wireless Network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 Internet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以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感知、互联互通及智能化应用的物联网.

3. 2

接入节点access node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感知层中的通信主设备,具备边缘计算、自组网和终端接入的功能.

3. 3

汇聚节点 sink node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的感知层中的通信中继设备,具备自组网和终端接入的功能.

3. 4

传感终端sensor terminal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感知层中的终端设备,可实现对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感知,并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方式接入汇聚节点或接入节点,以下简称传感器.

3.5

时分多址(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件下,基站可以分别在各时隙中接收到各移动终端的信号而不混扰.同时,基站发向多个移动终端的信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166.4-2010代替Q/GDW166.4-2007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 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电力系统光纤通信

Codeof content profundityforpreliminary designfor transmissionand distribution projects of STATE GRID

Part 4: Optical Fiber munication of electric power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目次

前言 II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4设计说明书. 25设计图纸 97概算部分 6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128附件 12 13编制说明 15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规范工程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能力,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基建新技术应用,适应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电力系统光纤通信)》(Q/GDW 166.4-2007)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强设计管理,强化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个目录”(标准化建设成果目录、基建新技术研究目录、基建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目录),提高“三通一标”应用率,推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精益化、标准 化水平.

本次修订,为适应电网建设新的要求,认真总结了目前输变电工程设计经验,广泛征求了网省公司、建设管理、设计、设计评审等单位的意见,深化和细化了通信系统方案等相关内容.对于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确定的结论,如工程建设必要性部分,本次修订进行了简化.

料清册、概算部分、附件. 本标准共分8章,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材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强孙竹森张强王玉东刘丽榕田璐刘志强杨哲刘稳坚赵晋生张颖王根华尤天晴杜明军陈红艳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第4部分:电力系统光纤通信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其它电力系统光纤通信工程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针对架空地线复合光缆(OPGW)及非金属自承式光缆(ADSS)通信工程初步设计做出内容深度要求,对于其他型式光纤通信工程设计可参照本规定.

本标准只对初步设计的内容深度做出要求,不作为各设计单位内部专业分工和卷册划分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GDW248-2008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及编制说明

3总则

3.1.1国家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法规,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以及上级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要求. 3.1应遵守的规定和程序3.1.2国家及其有关部门颁发的设计文件编制和审批办法的规定.3.1.3“三通一标”和“两型三新”建设原则.3.1.4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及劳 动安全卫生等相关要求.

3.2初步设计文件内容

a)文件总目录b)设计说明书 c)设计图纸d)主要设备材料清册e)概算书f)专题报告g)勘测报告

3.3设计说明书内容

a)概述b)工程建设综述c)通信系统部分 d)光缆线路部分e)通信中继站土建及电气部分

3.4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一般要求

a)说明书、设备材料清册和概算书宜按A4版面出版.b)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CCS A 25 ICS 13.1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0230.1-2021
视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1部分:眼视光学 Methods ofvisual fatigue test and evaluation- Part 1:Ophthalmology and optometry
2021-05-21发布2021-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CB/T 40230.1-2021
目次
前言 月16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4.1原理 4.2测试环境 4.3被试者选择要求 4.4主试者资质要求 4.5仪器设备要求 4.6实验数据记录要求 4.7实验数据报告要求 5测试方法 5.1调节反应 5.2调节微波动 5.3调节近点 5.4CA/C比率 5.5AC/A比率 5.6泪膜破裂时间 附录A(规范性)测试结果报告的文件记录要求 参考文献10
GB/T 40230.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T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40230《视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第1部分,GB/T4023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一第1部分:眼视光学: 第2部分:视知觉功能。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扭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TCI.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同仁医院、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山绿旺光电科技有限 公司、中山市利比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浩、汪育文、侯方、保金华、张运红、王丹力、黄昌兵、黄卫东、赵晓莺、乔利亚、 赵起超、苏庆灿、何艳华、聂轩其。

GB/T 40230.1-2021
引言
各类电子视觉显示终端产品以及LED等照明产品的普遍使用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 视疲劳症状,甚至严重影响到用户的身心健康,长时间使用不合适的电子视觉显示终端产品或照明产 品,造成人对光的敏感度降低、调节力和集合能力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视觉功能问题,逐渐积累将导致更 严重的视疫劳和视功能异常,目前,由使用电子视觉显示终端产品或照明产品引起的视觉功能下降间 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测试方法标准,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

本文件的制定为相关部门提供各类电子视觉 显示终端产品或照明产品对人眼视觉功能影响的准确度较高的定量测量方法,以达到规范测试方法、降 低生产成本、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根据不同类型电子视觉显示终端产品以及LED等照明产品对用户视疲劳的影响情况,GB/T40230 将视疲劳测试划分为眼视光学、视知觉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其他功能四大方面进行,最后基于不同测试 方面的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价,拟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眼视光学,目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电子视觉显示或照明产品的长期使用对用户眼 视光方面影响表现的测试方法。

--第2部分:视知觉功能。

日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电子视觉显示或照明产品的长期使用对用户 视知觉功能损伤影响表现的测试方法。

一第3部分:认知功能,目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电子视觉显示或照明产品的长期使用对用户认 知功能下降影响的测试方法。

一一第4部分:其他功能。

目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电子视觉显示或照明产品的长期使用对用户情 绪、社会功能以及生物节律等方面影响的测试方法。

-一第5部分:综合评价,日的在于对不同测试方法结果进行多维度融合计算,最终给出不同电子 视觉显示或照明产品对用户视疲劳影响的总体情况。

GB/T 40230.1-2021
视疲劳测试与评价方法 第1部分:眼视光学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视劳的眼视光学测试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工作及生活等多种场所长时间使用视觉显示终端产品或照明产品等引起的眼视光学 方面影响的视疲劳测评。

本文件不适用于显示或照明产品给人带来的光生物安全方面影响的测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视疲劳visual fatigue 长时间用眼睛工作时产生的不适症状。

注:视疫劳的症状包括视觉模糊、头痛、眼干、复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701-2009/ISO/PAS18152:2003

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 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

Ergonomics of human-system interaction-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cessassessment of human-system issues

(ISO/PAS 18152:2003 IDT)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1范围 引言 IV2 一致性3规范性引用文件5符号(缩略语) 4术语和定义“6模型内容与格式7人-系统过程类别(参照码HS)附录A(资料性附录)评估模型示例 15附录B(资料性附录)人-系统模型的结构和情境 52附录C(资料性附录)人力资源过程 附录D(资料性附录)人-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使用 .59 57附录E(资料性附录)ISO/IEC15504能力等级及属性 .. 62附录F(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中过程间的对应关系 .... 66附录G(资料性附录)GB/T 18976-2003/ISO13407:1999和ISO/TR18529对应关系 附录H(资料性附录)对应ISO/IEC15288 72 74附录I(资料性附录)对应ISO/IEC15504 77参考文献. 79

表1人-系统生命周期过程 6表A.1生命周期中的参与(HS.1) 16表A.2概念阶段中的人-系统事宜(HS.1.1) 表A.3开发阶段中的人-系统事宜(HS.1.2) 16 17表A.4生产和使用阶段中的人-系统事宜(HS.1.3) ... 18表A.5使用和支持阶段中的人-系统事宜(HS.1.4) 19表A.6退出阶段中的人-系统事宜(HS.1.5) 20表A.7整合人因(HS.2). 表A.8商业策略中人-系统的事宜(HS.2.1) 21 21表A.9质量管理中的人-系统事宜(HS.2.2)表A.10授权和控制中的人-系统事宜(HS.2.3) -表A.11人-系统事宜的管理(HS.2.4). 表A.12取舍和风险减轻中的人因数据管理(HS.2.5) 23 24表A.13用户参与(HS.2.6) - 25表A.14人-系统整合(HS.2.7)

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推广使用

表A.15人因数据的开发和重新使用(HS.2.8) 27表A.16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S.3) 27表A.17使用情境(HS.3.1) 表A.18用户需求(HS.3.2) 28 29表A.19形成设计方案(HS.3.3) 30表A.20使用的评估(HS.3.4) 31表A.21人力资源(HS.4) 32表A.22确定并执行人力资源战略(HS.4.1) 表A.23确定标准技能并明确其差距(HS.4.2) 32 33表A.24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设计和交付(HS.4.3) 34表A.25评估系统解决方案并获取(HS.4.4) 34表A.26工作产出特点 表E.1要求或应用比所执行的更高成熟性的人-系统操作表F.1人-系统模型中过程间对应关系的点式图 65 6668表G.1GB/T18976-2003/ISO13407:1999中的条款与人-系统模型对应关系的点式图, 72表G.2ISO/TR18529中的条款与人-系统模型对应关系的点式图 表H.11SO/IEC15288中的条款与人-系统模型对应关系的点式图 74 73

前 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PAS18152:2003《人-系统交互人类工效学人-系统事宜的过程评估规范》(英文版),并根据ISO/PAS18152:2003翻译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至附录1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伊讽尔界面设计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饶培伦、刘太杰、袁小伟、王黎静、赵朝义、冉令华、陈柏鸿、秦华.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3702.1-2009/ISO 15536-1:2005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 第1部分:一般要求

Ergonomics-Computer manikins and body templatesPart 1:Generalrequirements

(ISO 15536-1:2005 IDT)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目 次

引言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5可用性 4准确度6文档附录A(资料性附录) 影响人体模型人体测量准确度和基于其得到的分析、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参考文献

表1原始数据和标准位置的人体模型直接测量值之间的比较

前 言

GB/T23702《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要求;

一第2部分:计算机人体模型系统的功能校验和尺寸验证.

本部分是GB/T23702的第1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5536-1:2005《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第1部分:一般要求(英文版).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航空医学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欣、李志忠、周前详、冉令华、王黎静、郑嵘、肖惠、刘太杰、郭小朝.

引言

机械安全标准可分为以下三类:

b)B类标准(通用安全标准):涉及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防护装置: )B1类,特定的安全特征(如安全距离、表面温度、噪声)标准;B2类,安全装置(如双手操纵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防护装置)标准.c)C类标准(机器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的机器或一组机器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本部分属于B类标准.

对依据C类标准设计和制造的机器面言,当C类标准的内容偏离A类或B类标准的相关规定时,以C类标准为准.

本部分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当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人体模型技术和人体模板技术,也独立于是否有详细、代表性的最新人体测量数据.

人体的物理特性是空间、家具、机械及其他设备的设计出发点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可以通过构造计算机人体模型来模拟人体和人体活动.例如,基于人体测量得到的精确计算机模型和人体模板可用于显示人与物理环境间的几何关系.人体模型和人体模型系统还可集成多种评估功能,如可达域的表示、视域的可视化、所需力量的生物力学计算和运动仿真.

仅可以提供真实的物理尺寸,还可提供各种不同的感觉和感知,以及他们对任务难易度、舒适度和其他 计算机人体模型旨在降低用真人做测试以及用物理模型和物理原型做评估的需求.但是,真人不设计特性的评价(见ISO15537)

利用计算机人体模型能够快速、方便、及早地发现可能存在的尺寸缺陷问题,可以快速确定与身体尺寸相关的限制操作的关键尺寸,如:在限定空间中的匹配问题、可达性问题.否则,确定这些关键尺寸需要对大量的真人进行测试.

在使用人体模型时,需在同一测试条件下考虑一些工效学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体测量、姿势、视觉、力和动态特性),在既没有现成可用的尺寸数据,也没有可用于全尺寸评估的参照条件时,人体模型作为通用设计工具,对于全新的设计非常有用.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人体模型可使不同专家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变得更为容易.

若使用得当,计算机人体模型可加快整个设计过程,降低设计成本,工效学设计过程在EN614-1《机械安全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第1部分:术语和一般原则》中被作为一个整体提出.

计算机人体模型的使用并不能自动保证产生适当的设计方案,有时甚至会被误用,设计者有可能使用不当,例如:让模型摆出难以做到的姿势,或者提供太小的活动空间.这可能是因为设计者并不清楚计算机人体模型在人体测量、姿势和生物力学方面固有的局限性.随着人体模型系统复杂性的增加, 它与人体特性数据间的联系也变得困难,或无法追踪.

迄今为止,可用的人体模型和人体模型系统,随着其准确性和可用性,以及所能提供的功能和特性的不同而各异.在当前发展阶段,复杂的人体模型系统需要强大的硬件支持和经过专门训练的用户,这对于许多设计者来说可能是无法做到的.最简单的系统可能容易使用,但是对设计而言其价值有限.等.在很大程度上,人体模型和相关设计系统的选择就是对这些不同特性的权衡. 这些系统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人体测量的准确性、生物力学性能、图形可视化、几何设计、仿真和动画

选择和使用人体模型系统,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过,要控制其他外部参数的影响,复杂的人体模型系统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推广使用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 第1部分:一般要求

1范围

GB/T23702的本部分规定了设计和开发计算机人体模型、人体模板以及人体模型系统的一般要求.考虑到它们在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可用性和局限性,本部分给出了它们的人体测量特和可用性的指南. 性和生物力学特性.本部分也可作为人体模型及其系统的选择指南,以及针对特定应用,评估其准确度

本部分对描述人体模型特性、人体模型系统特性及其预期应用的文档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文档可用于指导它们的用户.

本部分给出了有效方法,以确保用于工作空间设计的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在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方面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部分旨在确保人体模型用户能够为特定的设计任务选择合适的人体模型系统,并正确使用它.

了相关建议. 本部分仅对人体模型的静态准确度做出要求,并对使用中影响分析与测定准确度的其他因素给出

本部分的应用宜通过真人的实际测试进行确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370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5703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GB/T5703-1999,eqvISO7250:1996)

(ISO 12100-1 :2003 IDT) GB/T15706.1-2007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GB/T18978.11-2004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DT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11部分:可用性指南(ISO 9241-11:1998 IDT)

EN614-1机械安全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第1部分:术语与一般原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1

计算机人体模型putermanikin

基于人体测量尺寸、连接及关节结构、运动特性的二维或三维计算机人体图形.

3. 2

计算机人体模型系统putermanikinsystem

由计算机人体模型、人体模型(如:姿势、人体尺寸)的操控工具、人体特征和行为(如:生物力学、力量、运动)的仿真功能、计算机物理环境模型中人体模型的定位方法等组成的计算机建模系统.

授权北京方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推广使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160-2010

中国未成年人头面部尺寸

Head-face dimensions of Chinese minors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2规范性引用文件 1范围3术语和定义4头面部尺寸5头面部尺寸的二维分布附录A(资料性附录)头面部测量项目示意图参考文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

医学研究所、总装防化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空军航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太杰、张欣、冉令华、冯士雍、郑蝶、郭小朝、丁松涛、肖惠、晃储芝、张宝芹.

中国未成年人头面部尺寸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未成年人(4岁~17岁)头面部尺寸的基础数据和主要尺寸的二维分布表.本标准适用于未成年人头面部用品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03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GB/T5703-2010,ISO7250-1:2008,MOD)

3术语和定义

GB/T5703中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文件.

3. 1头全高total head height 头顶点至额下点的垂直距离.

3.2两耳外宽ear-to-ear breadth左、右两耳向外最突出部位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头冠状围transversalcircumference以头顶点为起点,经额下点至起点的围长.

3. 4头顶点至耳屏点的垂直距离.

3.5眼顶高vertex-pupil height头顶点至眼内角点的垂直距离.

3. 6头斜长gnathion opisthocranion distence 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时,额部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低点至枕后的直线距离.

3. 7头顶点至眉间点距vertex pronasale distence头顶点至眉间点的垂直距离.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159-2010

中国未成年人手部尺寸分型

Hand sizing system of Chinese minors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2规范性引用文件 1范围3术语和定义4手部尺寸分型设置5手部其他部位尺寸的计算6手部尺寸分型的使用附录A(资料性附录)手部测量项目示意图附录B(资料性附录) 手部尺寸分型的覆盖率附录C(资料性附录) 手长和手宽的均值及标准差参考文献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总装防化研究院.

中国未成年人手部尺寸分型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未成年人(4岁~17岁)手部尺寸分型的设置,以及手部其他部位尺寸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未成年人手套、玩具等用品的设计、生产与选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03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GB/T5703-2010,ISO7250-1:2008,MOD)

3术语和定义

GB/T5703中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拇指长finger Ilength拇指指尖点至掌指关节的近位弯届肤纹的直线距离.

3.2中指长finger ⅢI length 中指指尖点至掌指关节的近位弯届肤纹的直线距离.

无名指长fingerIVlength无名指指尖点至掌指关节的近位弯屈肤纹的直线距离.

3. 4 小指长finger Vlength小指指尖点至掌指关节的近位弯屈肤纹的直线距离.

3.5虎口中指指尖距first web space-fingerⅢ tip distance拇指自然外展时,虎口指根点至中指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9拇指指关节宽fingerIbreadth拇指指关节两侧面间的最大直线距离.

4手部尺寸分型设置

4.1手部尺寸分型表示方法

手部尺寸分型用“号"和"型”表示.其中“号"表示手长,按10mm分挡,其值为每挡的中间值;“型”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推广使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2188.1-2008/ISO11064-1:2000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

Ergonomics design ofcontrol centres-Part 1: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

(ISO 11064-1:2000 IDT)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目 次

引言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5人类工效学设计过程的框架 人类工效学设计的一般性原则6阶段A:闸明问题7阶段B分析和定义8阶段C:概念设计 139阶段D:详细设计 10阶段E:操作 18 15附录A(资料性附录) 系统实例 19附录B(资料性附录)第6章中闸明的基本要求和约束 20参考文献.. 22

前言

GB/T22188《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 一第2部分:控制配套室的排列原则:一第3部分:控制室布局;一第4部分:工作站的布局和尺寸;第6部分:控制室的环境要求; 第5部分:显示器和控制器;一第7部分:控制中心的评估原则;一第8部分:用于特定应用的人类工效学要求.

本部分为GB/T22188的第1部分.

则3(英文版),并根据1SO11064-1:2000翻译起草.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1064-1:2000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备所.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想集团、总后军需装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冉令华、李志忠、傅小兰、肖惠、陈柏鸿、湛玉红、张欣、刘太杰.

引言

在更安全、更可靠和更高效的操作要求的驱动下,信息技术的创新已经使得自动化技术和集中监督控制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用户一系统界面及其相关操作环境中.虽然有这些发展,在监控和管理复 杂的自动化系统时,操作者仍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面随着自动化解决方案规模的扩大,设备故障和人失误的后果也日益凸显.

对操作者这一岗位的要求有时是非常高的.在控制室中,由于操作者的不当操作,例如疏忽、授权错误、定时错误和序列错误等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隐患.因此,本部分旨在建立一个通用的框架,在设计 和评估控制中心时应用人类工效学方面的相关要求和建议,以期消除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失误的可能性.

特定的控制中心项目通常是更为大型的系统设计项目的一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不宜单独进行,而应考虑到与更为大型系统的背景相关的目标和目的.因此,有必要对控制室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人类问题做出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规范性的步骤就做决定. 工效学因素就从初看或从传统来看与人类工效学设计项目范围无关的问题进行核查.需针对每个具体

本部分包含了可用于控制中心设计项目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物理设计和最终设计评估的要求和建议,这些要求和建议既适用于控制室各个单元的设计(例如工作站和整体显示器的设计),也适用于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本系列标准的其他部分则闸述了针对控制中心特定单元的更为具体的要求.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

1范围

GB/T22188的本部分规定了用于控制中心设计以及控制中心扩建、改造和技术升级的人类工效学原则、建议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控制中心,主要包括用于过程工业、运输和物流控制系统的控制中心以及用于人员部署服务的控制中心.

虽然本部分主要适用于非移动式控制中心,但其中规定的许多原则同样适用于移动式控制中心,例如船舶上的和飞机上的控制中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2188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251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GB/T16251-2008,ISO6385:2004,IDT)ISO11064-3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3部分:控制室布局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1

控制中心controlcentre

功能相互关联且位于同一地点的控制室、控制配套室和本地控制站的组合.

3. 2

控制室controlroom

核心的功能实体及其相关的物理结构,操作者在此处行使集中控制、监控和管理的职责.[ISO 11064-3 :1999 中定义 3. 4]

控制配套室control suite

一组功能相关联的房间,与控制室位于同一位置且环绕着控制室,是控制室支持功能区的场所.例如相关的办公室、设备室、休息区和培训室.

[ISO 11064-3:1999 中定义 3. 6]

3. 4

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

对包括房间排列、设备、工作站显示器和操作者控制器在内的控制配套室特征的详细描述,这些特征可以满足控制中心在开发、采购和建造方面的总体要求.

授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推广使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