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5002-1994 地籍测绘规范.pdf

1994,5002,pdf,地籍,窗户,测绘
文档页数:25
文档大小:848.25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测绘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地籍测绘规范

CH 5002-94

Specifications for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不动产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城镇地区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测绘.农村居民区的地籍测绘亦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CH5003地籍图图式

3总则

3.1地籍测绘的目的

地籍测绘的目的是获取和表述不动产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等有关信息,为不动产产权管理、税收、规划、市政、环境保护、统计等多种用途提供定位系统和基础资料.

本标准所称不动产主要包括地块和地块上的建筑物.

3.2地籍测绘的内容

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

3.3地籍测绘的成果

地籍测绘成果包括:地籍数据集,地籍簿册和地籍图.

3.4地籍测绘的基本精度

3.4.1地籍控制点的精度

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土0.05m.

3.4.2界址点的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和规划的长远需要而定.各级界距未超过50m的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差不应超过(1)式计算结果.

表1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限制界址点的等级限差(m) 中误差(m)二 ±0.10 500干三 ±0.20 ±0.10三 ±0.30 ±0.15

国家测绘局1994-11-28批准

△D=±(m0.02m D)...... ......(1)

式中:m;-相应等级界址点规定的点位中误差m;

I)-----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m;

△D一界址点坐标计算的边长与实量边长较差的限差,m.

3.4.3建筑物角点的精度

需要测定建筑物角点的坐标时,建筑物角点坐标的精度等级和限差执行与界址点相同的标准;不要求测定建筑物角点坐标时应将建筑物按3.4.4的精度要求表示于地籍图上.

3.4.4地籍图的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应优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地籍图上坐标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超过图上土0.1mm,其他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士0.5mm,相邻地物点之间的间距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4mm.

3.5坐标系统

地籍测绘应采用国家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采用独立坐标系时均应和国家坐标系联测.

3.6地籍图的比例尺和用色

城镇地区城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1000.郊区地籍图的比例尺-般采用1:2000.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地籍图的比例尺采用1:500.

地籍图采用单色成图.

3.7地籍册

地籍测绘完成以后,应按附录A编制地籍册.

4平面控制测直

4.1一般规定

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

4.1.2平面控制点

平面控制点包括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基本控制点包括一、二、三、四等控制点;地籍控制点包括一、二、三级控制点.

4.1.3地籍控制点

4.1.3.1城镇地区城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100~200m一点,郊区或建筑物稀疏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200~400m一点,农村地区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一般为每隔400~500m一点.

4.1.3.2地籍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有条件时宜设置保护点,保护点个数不少于三个.

4.1.3.3地籍控制点应按附录E绘制点之记.

平面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

4.1.5三角测量

4.1.5.1各等级三角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平均边长 测角中误差 起算边边长 最弱边边长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三角形等级 最大闭合差(km) (") 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 DJ: DJ DJ. (")二等 9 ±1.0 1/300000 1/120000 12 3.5三等 5 ±1.8 1/200000(首级) 1/80000 6 9 =7.01/120000(加密)四等 2 ±2.5 1/120000(首级) 1/45000 4 6 061/80000(加密)一级 0.5 ±5.0 1/60000(首级) 1/20000 2 6 -15. 01/45000(加密)二级 0.2 ±10.0 1/20000 1/10000 1 30.0

4.1.5.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角可放宽至25°.

4.1.6 三边测量

4.1.6.1 各等级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测距测回数等级 平均边长 测距相对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使用测(km) (mm) 距仪等级 往 返二等 9 1/300000 ±30 1 4 4三等 5 1/160000 ±30 I、I 4 4四等 1/120000 ±16 1 2 22 4 4级 0.5 1/33000 ±15 I 2二级 0.2 1/17000 ±12 I 2

4.1.6.2 :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角可放宽至25°.

导线测量4.1.7

4.1.7.1 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附合导 每边测距 测角中 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 方位角平均边长 导线全长等级 线长度 中误差 误差 闭合差(km) (km) (mm) (”) 相对闭合差 DJ DJ DJs (")三等 3.0 15 ±18 ±1.5 1/60000 8 12 ±3√四等 1.6 10 ±18 ±2.5 1/40000 4 6 ±5√±10√一级 0.3 3.6 ±15 ±5.0 1/14000 2 6二级 0.2 2.4 ±12 ±8.0 1/10000 3 ±16√三级 0.1 1.5 ±12 ±12.0 1/6000 1 2 ±24√

注:n为导线转折角的个数.

4.1.7.2 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导线,并构成网形.

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附合导线长度,不超过表4中的附合导线

长度的0.7倍.

4.1.7.4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2时,导线全长的闭合差可放宽至不超过0.12m.

4.1.8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

4.1.8.1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和表6的规定.

表5

平均边长 接收机标称 同步观测等级 GPS接收机性能 测量量D(km) 精度优于 接收机数量10mm2ppm 2二等 9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三等 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 10mm 3ppin 2四等 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 10mm3ppm 2一级 0.5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 10mm3ppm二级 0.2 双频(或单频) 载波相位 10nm3ppm 2

表6

时段中任一卫 观测时 数据采 点位儿何图等级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 星有效观测 观测时段数 段长度 样间隔 形强度因子(∞) 卫星总数时间(min) (min) (s) (PD(P)二等 15 V20 WN V90 15~60等 ≥15 22 ≥10 15~60 1024 2 ≥10四等 ≥15 15~60 10一级 ≥15 K10二级 ≥15 ≤10

4.1.8.2 GPS网应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导线网形,或构成其他独立检核条件可以检核的图形.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个.当重合不足3个时,应与原控制网的高4.1.8.3级点进行联测,重合点与联测点的总数不得少于3个.

4.1.9对已有控制成果的利用

控制测量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已有的控制成果和资料,按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比较和分析,凡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已有控制点成果,都应充分利用;对达不到本规范要求的控制网点,也应尽量利用其点位,并对有关点进行联测.

4.2水平角观测

4.2.1经纬仪的技术要求

水平角观测使用的经纬仪,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a. 照准部旋转各位置气泡读数差,不超过1格.b. 光学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DJ:不超过1",DJ不超过2".c. 横轴不垂直于竖轴之差,DJ不超过10" DJ不超过15",DJ.不超过20".d.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e. 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DJ不超过6",DJ不超过8".DJ.不超过10".光学对点器视轴与竖轴的偏差,在0.8m~1.5m高度范围内不超过±1mm.f.

4.2.2 归心元素测量

二等观测中观测点和照准点的归心元素,测前和测后各测定一次;二等以下观测,只测定一次.长度元素应量至毫米,角度元素量至15.测站归心和照准归心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分别不超过5mm和

10mm.

4.2.3水平角观测的限差

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不超过表7的规定.

表7

经纬仪型号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2C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 (")DJ 6 9 6DJ 8 13 9DJs 18 30 24

4.2.4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4.2.4.1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二组观测,每组应包括2个以上共同方向;二组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超过该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4.2.4.2在高级控制点上设站观测低等级方向时,需联测二个高等级方向.联测结果与原等级观测成果之差不超过(2)式计算结果.

式中:m、m分别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4.2.4.3在三、四等导线点上,当只有二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后计算出的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超过测角中误差的2倍.

4.2.4.4凡超出规范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以及其他原因未测完的测回,可立即重新观测,不计重测数;当重测数超过总基本方向测回数的1/3时,应全部重测.总基本方向测回数按(3)式计算.

Nm(n--1)m(3)

式中:--方向数;

m----测回数.

4.3距离测量

4.3.1光电测距

各级三角网的起始边、三边网或导线网的边长,主要使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测定.

4.3.2光电测距仪的等级

光电测距仪的精度等级,按制造厂家给定的1km测距中误差m的绝对值划分为二级:

1 级: mi≤5mm1 级:

4.3.3 光电测距的限差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不得超过表8的规定.

表8

一测回读数较差仪器精度等级 单程读数差 往返测或不同时段(uu) (mm) 观测结果较差1级 5 72(a-bD)Ⅱ级 10 15

注:a、b分别为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系数;D为测距边长,m.

4.3.4气象数据的测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