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CH/T8011--92
正射投影仪
Orthoprojector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摄影测量仪器中正射投影仪的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函数式光学投影的正射投影仪.
2引用标准
GB2887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GB4793电子测量仪器安全要求GB7930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1185光学零件表面疵病ZBV35003分辨力板ZBA770011:10000、1:25000比例尺影像平面图作业规程SJ2347微型数字电子计算机通用技术条件ZBY003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ZBY002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ZBY251光学仪器防霉、防雾、防锈技术要求ZBY250光学仪器防霉、防雾、防锈试验方法
3术语
3.1正射投影仪orthoprojector
采用微分纠正技术进行图像投影变换的-种摄影测量仪器.主要用于将中心投影的航摄像片变换为规定比例尺的正射像片.
3.2微分纠正differentialrectification
将地形起伏地区的航摄像片制作成正射影像图的一种技术.为了消除或限制因像片倾斜和地形起
3.3函数式光学投影functionalopticalprojection
由解析函数式保证并通过计算机实时计算和控制实现正射像片上纠正单元内的影像和底片上对应影像相匹配的光学投影.
3.4缝隙slit扫描晒制正射像片时所用的通光狭缝.
4基本参数
表1参数名称 单位 数 据最大像幅mm X mm 230X230原始底片 类 型 黑白.彩色:透明正片,负片材 料 软片.玻璃板最大像幅 mmXmm 600×700正射像片 类 型 黑白,彩色;负片、正片材 软片.像纸总放大率 倍 0.6~12.0放大率 基本放大率 倍 1.0.2.5连续变倍放大率范围0.6~4.8缝隙尺寸 长 mm 4 6.8 12.16宽 0.1 0.2 0.3光楔板密度 0~1.5影像旋转角 (=) -90~-190正射像片最大扫描速度(不小于) mm/s 20底片盘xr,y向脉冲当量(不大于) m 7.5正射像片滚筒X,Y向脉冲当量(不大于) μm 10.0旋像系统脉冲当量(不大于) (') 4.0变倍系统脉冲当量(不大于) 倍 0.0025
5技术要求
5.1环境条件
5.1.1运输贮存环境条件
按ZBY002分级规定,选用高温40C,低温一25C,抗连续冲击的性能应能适应三级公路长途运输的环境条件.
5.1.2使用环境条件
5.1.2.1 仪器室的外部环境参照GB2887中"5.1在确定站址时注意下列问题"的有关要求执行.
5.1.2.2 仪器室内的环境条件参照GB2887中“6计算机机房内的环境条件”的有关要求执行.具体要求是:
5.1.2.3 支承仪器的地面或楼面应坚固稳定.
5.1.2.4 交流电源参照GB2887"9供电"中表4"C级”要求执行.
5.1.2.5 仪器室地线按GB2887中“8接地”要求布设.
5.2光学机械系统
于0.05.
5.2.1.2缝隙内光照效果
缝隙范围内照度应均匀.用玻璃网格板扫描制作正射像片,扫描带内的透射密度差不大于0.05.
5.2.2投影光轴位置
5.2.2.1缝隙中心偏离投影光轴的误差不大于0.05mm.
5.2.2.2缝隙中心投影影像的平面位移
a. 在旋像棱镜旋转范围内缝隙中心投影影像的平面位移量不大于0.1mm;
h.经软件对变倍系统光轴位移误差作补偿改正后,出于变倍所引起的投影影像的平面位移量不大于0.1mm;
c.置换光板、基本倍率透镜及正、负片棱镜时.引起投影影像的平面位移量不大于0.02mnl.
5.2.3放大率误差
a. 放大率的上、下限与规定值之差不大于2%.
b.经软件对变倍误差作补偿改正后,实际放大率误差不大于0.5%.
5.2.4光学系统分辨力
表2
放大率(倍) 1 分辨力(线对/mm)84.06 141. 211177. 9
5.2.5底片盘r、y向运动的垂直偏差
底片盘r、y向运动全程范围内的垂直偏差不大于0.02mm.
5.2.6正射像片滚筒X、Y向运动的垂直偏差
正射像片滚筒X、Y向运动全程范围内的垂直偏差不大于0.1mm.
5.2.7扫描方向往返隙动差
沿扫描方向的往返隙动差经软件改正后反映到正射像片上不大于0.05mm.
5.2.8缝隙尺寸和几何形状
缝隙长度和宽度相对于标称值误差不大于0.01mm,形状应为平行四边形.
5.2.9正射像片滚筒暗盒的漏光
滚筒暗盒以及缝隙插件部位应密闭,无漏光现象.在室内光线条件下,历时150分钟,感光胶片上的灰雾密度不大于0.2.
5.2.10底片面沿光轴方向的浮动
底片盘在r、y向移动及其旋转范围内,投影光轴与承片玻璃上表面交点的高度变化不大于0.02mm,
5.3伺服系统
5.3.1基准点定位误差
旋像和变倍系统基准点定位误差不大于各自脉冲当量的两倍.
5.3.2何服系统定位误差
各路伺服系统的定位误差应达到如下要求:
a.底片盘r、y向运动的定位误差不大于0.015mm;b. 正射像片滚筒X、Y向运动的定位误差不大子0.03mm;c. 旋像系统的定位误差不大于8;d. 变倍系统的定位误差不大于0.005倍.
5.3.3复位误差
各路伺服系统在正常作业完毕回归起始点的复位误差不得大于其脉冲当量的5倍.
5.3.4限位控制
限位信号出现后,伺服系统的驱动电机应停止动作.
5.4计算机
5.4.1计算机应采用国家推荐的微机机型.时钟频率不低于4.7MHz,RAM和R(OM的总容量不小于96 KB
5.4.2微型机的通用技术条件应符合SJ2347的有关规定.
5.4.3微型机应备有一个通用串行接口留给用户使用.
5.4.4微型机应配备通用的数据磁带机或磁盘机等输人设备,且必须与国产数据采集设备完全兼容.
5.5计算机应用软件
5.5.1基本软件
a. 参数设置程序,人机对话方式输人;b. 输人数据的检验程序;c. 定向程序;d. 扫描控制程序;e. 列表打印程序;f. 仪器系统误差测定和校正程序;g. 仪器电器硬件诊断程序.
5.5.2 选配软件
单片后方交会程序:a.b. 由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扫描用像片断面数据程序;c. 特种像片(包括扫描式卫星像片、全景像片、侧视雷达像片)的纠正程序.
5.6F射像片影像质量
5.6.1综合分辨力
用标准分辨力板在正射投影仪上作半动态扫描晒像,正射像片的综合分辨力应达到表3要求:
表3
综合分辨力(线对/mm)放大率(倍)底片(对于板) 正射像片33.41 336 47.2 811 53.0 5
注:半动态,指仅有底片车架及正射像片滚筒的运动,而变倍系统放大率为常数、影像旋角为零的情况.
5.6.2相邻扫描带间的密度差
相邻扫描带接边线两测的密度差不大于0.05.
5.6.3相邻扫描带间的拼接质量
整幅正射像片范围内不应出现明显的扫描带痕迹,带与带之间的拼接影像不得出现目视可见的重叠、空白或交叉.
5.7正射像片的平面位置精度
5.7.1网格检验
对仪器误差作全面测定和补偿修改后,用网格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正射像片上网格边长以及对角线长和相应理论值之差分别不大于0.15mm和0.20mm;
b.25点网格精度检测,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15mm.
5.7.2航摄像片检验
点位中误差按GB7930中1.2.1条所规定点位中误差的70%要求.注:在国家航摄试验场的资料未正式提供之前,可暂时采用精度可靠的、带有控制点地标的航摄像片代替.
5.8仪器电气安全
有关仪器绝缘电阻、绝缘强度、泄漏电流等电气安全要求按GB4793规定执行.
5.9仪器操作性能
5.9.1仪器的操作性能应满足GB7930和ZBA77001有关规定要求.
5.9.2其他a.滚筒暗盒以及缝隙板装卸方便,定位可靠;b. 感光胶片在滚筒上定位准确,贴合牢靠、平整,暗室中操作方便;c. 底片盘装片方便,压片牢靠,定向机构调整灵活,锁定可靠;d. 投影灯泡更换方便,方位调整灵活,固定可靠;e. 各个操作部件位置安排恰当,操作舒适;f. 受控运动部件的限位位置准确,功能可靠;应用程序的人机对话功能强,程序应有出错显示功能,能提供有关信息供操作人员分析处理;h. 仪器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24小时.
5.10外观
5.11防霉、防雾、防锈仪器的光学、机械精密部件在生产、贮运过程中应参照ZBY251有关规定执行.
6试验方法
通用测试条件:
:a.晒像用的投影灯泡(卤素灯),应是额定电压、功率的新灯泡,开亮2分钟后再开始测试,电压应保持在土3%以内;
处理后不规则变形不大于0.02%,显影条件为:ID-72配方显影液、原液按1:1冲淡温度18~22C,按规定标准时间显影.
6.1环境条件
6.1.1运输贮存环境条件
仪器在运输包装状态下,按ZBY002有关规定进行汽车运输试验及高温(十40土2)C、低温(--20±2)C试验.
6.1.2使用环境条件
运输贮存环境试验后,将仪器在符合使用环境条件的室内重新安装并作全面调整与校正,对仪器的
系统误差进行检验并作必要的补偿改正,调节部件位置归零.
通过调压器将电源电压依次调至198V和242V.检查仪器是否仍能正常工作;在同一电源线上离仪器2m远接上500W手电钻,作启、停操作、检查仪器工作状态是否受其干扰.
6.2光学机械系统
6.2.1光照性能
6.2.1.1缝隙中心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