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4646-2025 鹦鹉热诊断技术.pdf

鹦鹉热,农业
文档页数:13
文档大小:1.4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农业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N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4646-2025

鹦鹉热诊断技术

Diagnosticspecificationsfor chlamydia psittaci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了发布

目次

前言1范. 引言. III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临床诊断4.1流行病学 4.2临床症状4.3剖检变化4.4鉴别诊断4.5结果判定5样品采集与处理 5.1总则5.2组织样品5.3拭子样品5.4样品运输与保存6病原分离与鉴定 5.5样品处理6.1生物安全措施6.2细胞分离与鉴定7改良吉姆兹染色法 6.3鸡胚分离与鉴定7.1主要仪器设备7.2试剂与材料7.3操作步骤8实时荧光PCR方法 7.4结果判定8.1主要仪器设备8.2试剂与材料8.4操作步骤 8.3样品.8.5结果判定9综合判定附录A(规范性)溶液的配制附录B(资料性)荧光PCR反应体系配制

附录C(资料性)衣原体细胞染色镜检图例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动物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动物卫生检疫所)、深圳澳东检验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深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 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重庆海关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受昇、石晓路、邓明俊、曾政、李柏生、张利、张炜、秦天、聂福平、施远国、武婕、彭博、王福广、张险朋、林丽梅、吴立场、董春霞、翟建新、张议夫、刘荣启、张远龙.

引言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传染源主要是被感染的禽类,病原体可通过粪便、尿液、唾液和呼吸等途径排出,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给易感禽,人多数通过吸人传染性气溶胶面发生感染.

鹦鹉热衣原体属于衣原体属.目前,衣原体有11个公认的种:流产衣原体(C,aborlas)(绵羊、山羊和牛)、豚鼠衣原体(C.caviae)(豚鼠)、猫衣原体(C.felis)(猫)、鼠衣原体(C.maridarum)(鼠、仓鼠)、鹦鹉热衣原体(C.psitaci)(鸟类及其他动物)、家畜衣原体(C.pecorum)(绵羊、牛)、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人及其他动物)、猪衣原体(C.suis)(猪)、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x)(人)、禽衣原体广泛,主要在鹦鹉及其他禽类中传播,也可感染人类、牛、羊、猪、马和其他动物. (C.avinm)和家禽衣原体(C,galinacea).多数种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但鹦鹉热衣原体的宿主范围

鹦鹉热基于编码主要外模蛋白(MOMP)A基因(ompA),已鉴定了9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7个基因型主要见于禽类,2个见于非禽类宿主,基因型A见于鹦鹉,基因型B见于鸽,基因型C见于鸭和鹅,基因型D见于火鸡,基因型E见于鸽、鸭及其他动物基因型E/B见于鸭、火鸡和鸽子,基因型F见于长尾 小鹦鹉,基因型WC见于牛,基因型M65见于啮齿动物.从人畜共患病例中分离初的衣原体株,鉴定出大部分禽的基因型,尤其是基因型A、基因型B和基因型E/B等.

禽类衣原体在禽间感染率很高,且抗体可存在长达数月,大多数禽类衣原体抗体的本底率很高,市售商品化试剂盒未能有效区分禽衣原体、家禽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体,WOAH《陆生动物诊断试验与疫苗手册》认为,应用血清学方法对诊断禽类衣原体感染并不特别有用.因此,血清学诊断方法未纳人本 文件.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