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G桩复合地基检测常见问题.pdf

常见问题,学术文献
文档页数:4
文档大小:589.58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学术文献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CFG桩复合地基检测常见问题

罗鹏飞”,终建兴,孙训海”,刘建飞”

(1.中国建线科季研究院,北京100013:2.浙江省建策说计研宽院,素江航州310006)

[摘要】CFC核复合地基道工后需进行静载荷试验和账应变检测,以确定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续是设计 要求和桩身的完整性.什对目前实际工程中CFC植复合地基检测中存在荷微板倒度不够,得些层储设不合理,最大加截压力偏小、低应变身完整性检验试验点选择不合理,以及多被数复合地基检测方案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出了柜应的改近建议.

[关错诺]地基:CFG植:多植型复合地基:野载荷试验:低应变检测

[中图分类号]TU413.4 [文繁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496(2012)08-0060-04

Common Problems in Testing of Cement Fly Ash Gravel Pile Composite Ground

Luo Pengfei' Tong Jianxing'. Sun Xunhai' Liu Jianfei (1. Chins Arsdemy ef Building Reeerh Bejig 10013 China;2. Zhrjing Prm Intite of Arir Deig and Rreh Bagzh Zhing 310006 Chins)

Abstract Sutic loading eet and lev strain integrity test mst be done afer straction of ceent ly ashgravel pile coeposite ground pletely im onder to confim whether the bearing capecity ef cement ly ash gravel pile posile foundation satiafiee the requirement of design and whether the pile body isintegrality. Some mon peoblems in testing of cement fly ash grarel pile posite ground are analyzedpaving cushien relatively smaller mnximum loding presure unreasonable selection of experimental acording to present practical engineering such aa loading plate without enough rigidity . unreasonableJ s p q pe m q pq ad g sdp nd a d usudo pu do add

Key words;foundations; cement Bly asb gravel pile; multi-type-pile poaite ground; stastic kosdingtest:; low strsin integrity testing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检测单位图方便,就用一定厚度的销板代替.有些 要检测单位备有不同尺寸是够刚度的荷载板,不少合,底层为4-5cm厚钢板,其上根据荷载板尺寸在5cm钢板,有的两层2cm钢板作有载板.

0前言

(以下简称《规范》),CFG桂复合地基施工完成后,单位采用多层钢板,从底层向上几何尺寸逐渐减小需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一般的组合式荷载板,如图1a所示.有的采用梁板式组 情况下,实际施工中采用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试独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采用低应变动力试验检第1层我几排工字例.第2层两排工字钢,再放钢板测桩身完整性.实际工程中发现有些地方复合地和千斤额,如图1b所示.但不少单位就用1层4~ 基检测的实施还不够规范,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以致影响到能否对施工验收做出正确评价.本文对遇到的一些常见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某工程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采用CFG400kPs.正方形布整,桩距为1.5m,第1个检测单 桩复合地基方案,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为位用1.5mx1.5m、4-5cm厚钢板作为荷载板.荷程中,随着荷载不断增加,荷载板发生明显的中间 载板上放千斤顶做静载试验,如图1c所示.试验过下凹周边上翘的说曲变形.检测结果复合地基承

1荷载板用度不够

由于CFC植复合地基设计的桩距变化较大.需

4-5cn板b钢板工字创组合式荷载板

图1荷载板示意Fig.1 Loeding plates

载力特征值不满足设计要求.建设单位请了另一 个检测单位,对该工程重新检测,荷载板具有足够的别度,检测结果调足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00kPs.

载板刚度是否符合(规范)附录A第A.0.2条,即复 同一个工程具有不同检测结果的原因在于荷合地基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的要求.复合地基是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第1个检测单位的荷载 板刚度不够,荷载板下桩间土只有很少一部分承载力充分发挥,因此街载主要由桂承担,桩过早达到极限承载力,导致复合地基承载力偏低.第2个检 测单位荷载板具有足够刚度,荷载板下桩间土承载力得到充分发挥,试验结果是合理的.

荷载板刚度不够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是当配置不同尺寸足够刚度的荷载板(见图1d),当荷载 前复合地基检测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建议检测单位板尺寸不能完全符合实际要求的置换率时,可考虑选用厚度较大的钢板与设计的置换率相等,之上再

2垫层铺设不合理

3最大加载压力偏小

放置图1d所示的荷载板,并保证组合后的荷载板具有足够的刚度.

一般要求首先根据设计要求挖一试验坑,坑的平面尺寸与荷载板相同,深度和得垫层厚度相同, 如图2a所示.按设计要求的夯填度铺设得垫层,厚度为150mm.保证原状土对垫层的侧向约束.之后安装荷载板井使荷载板与得垫层密切接触.

图2荷载试验得垫层铺设Flg.2Paving cushions In loeding test

出荷载板只有20~30cm.当加压时得垫层没有侧 但不少单位裤垫层铺设如图2b所示,舞垫层超向约束,得垫材料向外挤出,增大了得垫层的竖向变形.

实际工程褥垫层满铺,取一根桩和其分担的桩间土作为一个单元分析,得垫层都有侧向约束.如果按图2a挖一试坑不方便,可按图2e将得垫层四 周向外多铺一定距离,保证褥垫层都有侧向约束.以正方形布栏为例,舞垫层四周向外多铺的距离,不应小于1/2桩距或1/2荷载板宽度.

《规范》附录A规定,试验点数量≥3个,当满载力特征值.当P-s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 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为承按相对变形值确定承载力特征值,且该值不应大于1/2最大加载压力.《规范》附录A还规定,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实际工程中不少检测单位选用的最大加载压被检桩,这样将导致统计的缺陷桩比例可能偏大:

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a.最大加载压发生的问题,还要保证缺陷桩统计比例真实可靠, 力刚好是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例如设计丧失真实性.为了对工程负责,及时发现施工可能力选用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对这些桩可以做低应变检测,以便判断这些桩是否即400kPs,且试验结果承载力由1/2最大加载压力有缺陷和什么缺陷,但不参与统计,参与统计的只 控制.3台试验结果分别为:f=200kPa:=能是这些核中被随机选定的桩.20kPs,平均值为193kPa,极差与平均值之比为10%≤30%,则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200kPa:f=180kPa,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5多桩型复合地基检测方案不合理

对可液化地基(或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先采用碎石桩(或灰土挤密桩)消除地基液化(或湿陷 性),当建筑物荷载大时,单一碎石桩复合地基(或灰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采用CFC桩进一步加固,形成多桩型复合地基.对有 两个好的端持力层的地基,有时采用长短CFG桩更为经济,长短CFG桩复合地基也属多桩型复合地基.为研究方便,两种桩型的复合地基中,承载能械)组成的复合地基中的CFG桩,长短CFG桩复合地基中的长桩,其余为辅桩.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kPs

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1倍,即420kPs, 如果最大加载压力适当加大,比如选用设计要做3台静载试验,承载力由1/2最大加载压力控制,力贡献大的称为主桩,如由CFC桩和碎石桩(灰土试验结果分别为:f-210kPa;=210kPa:=180kPs.平均值为200kPs,极差为30kPa,极差与平 均值之比为15%≤30%,则承载力特征值为:

对两种桩型组成的复合地基的检测,由于加载量大,一些单位采用了简易方法,即分别对两种桩型做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将两种桩型单桩复合 地基承载力相加取平均值,作为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文献[1]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舞垫层厚度条件下,桩间土承载力发挥最大,辅桩次之,静载试验,分别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相加取平 主桩最小.因此,分别对两种桩型做单桩复合地基均值是不尽合理的.

满足设计要求.

显然如果最大加藏压力选用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3台试验中只要有一台稍 偏低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在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时,最大加载压力适当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以防止把本来是满足设计要求的工程可 能误判为不合格.

主桩和一根辅被,虽然置换率是对的,但难以保障 也有的检测方案如图3所示,荷载板下有一根荷载板均匀下沉.试验方案不合理.

4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点选择不合理

分布,当土性分布不均匀时,试验点选择应考虑土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试验点在平面上应均匀性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均匀分布外,还要注意随机选点,以保证缺陷桩统 低应变检测试验点选择除了注意在平面上应计比例的真实性.比如,某工程因机械清土不当,造成桩浅部水平断裂,随机选取143根桩进行低应变检测,发现25根桩有水平断發缺陷,缺陷为检 测桩的17%,又增加143根桩进行低应变检测,缺陷桩为检测桩的16.8%.目前,北京地区多用抽取桩号尾号数字来确定,比如,抽取总桩数的10%进 行低应变检测,选尾号数字3,则3,13.23 33,43等即为所选被检测桩.由于桩位普遍采用计算机白对图4所示的布桩设计,选用正方形荷载板,两根主动编号,采用上述方法既保证了试验点选取的随机桩和两根辅桩分别位于两个对角线上. 性,又保证了分布的均匀性.

Fig.3Erroneous deteeting scheme 图3错误的检测方案

建议采用图4所示的四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案,

6结语

但也发现有的监理工程师对随机选点的重要

CFC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性认识不够,将旁站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桩选定为载荷试验确定,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复合地基坡

(上接第79页)

3.4试验结果

主辅桩向隔布桩

图4不同布桩条件下的检测方案Fig.4Detecting schemes under the different coaditioms ef pile layout

工验收阶段,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检测发生的问题,建议应保证如下几项.

1)荷载板应有足够的刚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复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11,230kPa.

由于储曝载荷较大,覆盖层范围均为主要持力表层承载力离散性较大,深层土承载力不能演足承 层.通过载荷试验和标准贯人度综合判定强夯后载力特征值要求,经综合判定强夯后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本工程场地土大多为黄土状粉土,原始地税高离散性较大,回填土与原状土渗透系数不同,给注 低起伏,导致目填土薄厚不均,地基土含水量低且水预增湿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各土层含水率的均匀性难以控制,虽然不断改良注水工艺,但工程实际 应用难度依然较大.

强夯处理效果受到了注水增湿效果的直接影响,含水率的均匀性决定强夯后地基的均匀性,在 高能级强夯的作用下局部含水率过高的土体很容易变为橡皮土.在此情况下,强夯能级的提高与处理的有效深度不成线性关系,当能级超过12000kNm时,强夯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改善 程度基本趋于极限,更高能级强夯的结果就是出现橡皮土.

参考文献:

4结语

参考文款:

合地基桩土共同承担荷载的特点.

2)得垫层铺设要模拟实际工程的工作性状,舞垫层水平向应有一定的侧向力作用.

3)最大加载压力宜适当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应均匀分布外,还要注意随机选点,以保证缺陷械 4)低应变检测试验点选择除了注意在平面上统计比例的真实性.

方案,对本文讨论的布桩形式,宜选用正方形荷载 5)多桩型复合地基宜采用四槛复合地基检测板,两根主桩和两根辅桩分别位于两个对角线上.

[1]孙训海,基础刚度、舞垫层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C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施 性状的影响[D].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3]中国建筑解学研究院.C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四明礼,张东剂,CFC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藏(2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5]同明礼,申计春,刘作,等,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施工检 测[1].工程勘察,2004(5):37-39.[6]建设综合勤赛研充设计院,CB50021-2001岩土工程影账观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对场地湿陷性黄土注水预增湿后采取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改善场地土的各项参数,对消除场地土湿陷性和提高承载力作用显著.但由于本工程 10万m大型原油储罐基础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十分敏感,湿陷性黄土注水预增湿后采取高能级强夯的处理效果以及对土体改善程度比较有限.施工阶 段对部分储罐地基处理方式做出调整.18座储罐采用强夯钢筋混凝土桩基进行地基处理,4座储罐采用天然地基桩基进行地基处理,7座天然地 基,1座采用预增湿高能级强夯进行地基处理.

[1]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25-2004登陷性黄土地区建 筑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现范 [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建设综合勤察研究设计院,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勤察视 [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顾晓鲁,钱鸿增,刘惠增,等,地基与基(3版)[M].北京:[5]希智,土力学地基基础(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李章政,土力学与地基基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址,2003.址,201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