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pdf

pdf,学术文献
文档页数:5
文档大小:1.19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学术文献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热电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叶晓军”,周海峰”²,王荣杰"”,唐俊”

2.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21) (1.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转换成电能.介绍热电发电的原理和热电材料分类,分析热电发电装置的结构布置特点.提出 摘要:热电发电是通过热电效应,利用特殊的半导体材料,在合适的温差环境下,将热能热电发电的关键技术,并介绍目前热电发电的研究技术以及目前热电研究技术进展.

关键词:热电发电:热电效应:热电材料:结构布置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230(2014)08-0033-05

ResearchProgress oftheThermoelectricPowerGeneration

YE Xiao jun ZHOU Hai feng' WANG Rong -je² TANG Jun2(1. Marine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2.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Naval Architecture & Ocean Engineering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The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through the thermoelecric effect and the specialsemiconductor material can make the themal energy converted into electrical energy in suitabledifferent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principle of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ndthermoelectric material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features of the thermoelectrc power generation.Propose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and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Structural arrangement Key words:The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Thermoelectric effect;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发电材料的性能提升、热电发电的结构优化和相随着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保护环境的意识关的发电性能参数的优化,并结合其他的产热设献[1]中,由于热力学的不可逆性,通过改变热电发电的外部负载和设备材料的热导率等参数,可以提高热电发电装置的发电性能.文献[2]中通过高性能传热的材料和强制对流热传递技术,优化发电结构,预测发电性能并通过实验验证.文 献[3-5]通过结合太阳能吸热产生的热源,通过优化热电发电装置的结构布置,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和冷却系统的温差,并通过实验验证,在结合热电发电模块的太阳能产品中,可以更有效的

0引言

不断增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备联系在一起,分析整体结构的发电特性.在文新能源已经成为了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热电发电即是在有温度差异的环境下,利用热电材料的特殊性能,将热能直接转换成电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发电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热电发电技术的研究主要方向是热电

1.1工作原理

1.2热电材料

电发电装置内部,通过优化布置热电材料内部的热流传递的通道布置,可以减少传递过程中的热阻,提高热电材料的整体发电性能.

1热电发电的原理及热电材料

热电发电又称为温差发电.热电效应最初是由德国科学家于1821年发现的,通常称为塞贝克效应“”.该效应是指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半导体构成的回路中,两个连接端点的温度不同时,连接端点间会产生电动势,并在回路中有电流.

通过连接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在连接端形成一个PN结,如图1所示,将PN结一端放置于热端,另一端置于冷端,由于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热激发作用,P型材料和N型材料内部的电子和空穴对的浓度发生变化,形成电动势.

图1热电发电的工作原理

热电材料是指一种可以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具有塞贝克效应、帕尔贴效应和汤姆逊效应.热电材料在环境温度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会产生电动势.热电材料通过温差产生电能可以通过无量纲的热电优值ZT来评价.

式中:Z为热电优值系数;T为绝对温度;a为塞贝 克系数;a为电导率;x为热导率1.

传统的热电材料可以根据工作温度划分为3

2结构布置特点

2.1圆筒管道式

吸收太阳能的热能.文献[6]中,研究表明,在热个系列:碲化(Bi-Te)及其合金类在300℃C以下使用的低温型热电材料;碲化铅(Pb-Te)及其合金类在500-700℃使用的中温型热电材料;储硅合金(Si-Ge)类可在1000℃以上工作的高温型热电材料.

在文献[10]中,介绍了(Bi,Sb)2Te3合金通过熔体旋甩(MS)和抗压烧结(RPS)技术结合,并通过测量分析,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加工方式,RPS技术产生的热电材料更适合工业应用.文献[11]中,通过对当前纳米结构热电材料技术的研究和讨论,并认为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商业用途.文献[12]通过介绍一种最新的潜极低的导热率,并在室温下证实了新型材料具有 在的半导体热电材料,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和良好的热电性能.

电材料由传统的选材目标转化为各种新型的新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热材料.其中新型的热电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氧化热电材料、纳米超晶格热电材料、电子晶体-声子 物热电材料、Skutterudite热电材料、金属硅化物型玻璃热电材料等.相对与传统的热电材料,新型的热电材料的ZT值和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提升.

热机排放废气的热能,因面在结构布置上,主要是 热电发电主要是用于回收柴油机,汽油机等以废气管道的布置为依据,合理的布置热电偶和换热器,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在热电偶的冷端面布置散热器,保证热电发电组件的持续有效的工作 环境.并由于热电发电模块的热转换效率有限,提高设备效率,减低整体的热传导率至关重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热电发电装置的设计模型有以下几种.

由美国HI-ZTechnology公司设计制造,热电发电的发电组件是一个圆筒型的结构,如图2

所示,热电发电装置的换热器的截面为等边多边形管道,在内层管道壁上布置纵向的肋片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将热电发电装置的高温面布置在换热器表面,并通过弹簧和螺栓将其固定.热电发电装置的冷却系统是通过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在热电发电装置背面的散热器中心设置一个水冷通道,并将散热片固定在热电发电组件的低温面.通过管道中心流通的高温废气和冷却水的温差,形成电动势,产生电能.

属铝.

图3立方箱体式截面

2.3层叠平板式

美国BSST公司设计的多层结构的热电发电装置,即是在热机尾气排放管道外围,排列布置多层的小型的热电发电模块.同时在每层的外围安装冷却流体管道,与最内层的热源管道形成温差环境.由于每层发电模块都是独立的,即是可以根据负载的需求,调整热电模块的层数.同时还可以根据热源管道中温度的分布情况,合理的调整热电模块的布置,提高整体结构的空间利用率.

合金热电材料Bi-Te,换热器的肋片采用的导热 热电发电组件中,其中热电偶采用的半导体材料是碳钢,冷却部分中的导热材料采用铝.

3热电发电的关键技术

3.1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热电发电装置主要是运用半导体材料通过温差将高湿部分的热能转化为电能,由于高温端的热能并不能直接全部与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偶接触,无法吸收全部的热能,因此,需要提高热电偶高温面接收的热量.热机排放尾气管道中的热量是通过换热器传递到热电偶的高温面,在传递过程中需要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同时不影响热机原本的工作状态.提高热电模块接收热量时,为了获得更高且稳定的电压和输出功率,还需要保证热端温度低于热电偶可承受的最高温度且各热电发电模块接收的热端温度分布均匀],使热电发电装置中各模块的发电效能相近,提高各模块在相互串并联时的一致性.提高整个热电发电装置的工作效率.

图2圆筒式管道式截面

注:1.蝶形弹簧;2.热电发电组件;3.换热器;4.散热器;5.冷却液流通管道;6.固定螺栓:7.框架

2.2立方箱体式

日本Nissan汽车公司1998年研制了一台用于汽车的热电发电装置的样机,整个热电发电装置的组件结构外形为立方体形,如图3所示,其纵向截面形状为三个并列的长方形,中间的长方形为发动机尾气排放管道,上下排列的两个管道为冷却水流管道,将换热器布置在尾气排放管道表面,并在换热器内部布置加强换热的肋片.热 电偶高温面则是固定在换热器的另一端面,低温面则是直接贴紧冷却水流管道.在热电发电组件中,热电偶使用的半导体合金材料为Si-Ge,换热器采用的是SUS304合金材料,冷却面使用金

3.2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半导体热电材料转换高温部分的热能是需要在温差的环境中进行,如何布置热电发电装置中热电偶的散热系统尤为重要.采用何种冷却方式

行优化,确保热电发电模块的工作环境.

3.3热电发电模块拓扑结构优化

由于单个的热电发电模块输出功率较小,在实用过程中,需要将多组热电发电模块按照一定的拓扑结构组合连接.在热电发电模块内部的电路连接中,当各发电模块输出特性相同时,通过串联连接,可以提高热电发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通过并联连接,则可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电流的输出.即是可以根据用电器的负载要求,合适的调整各热电发电模块的连接组合方式,提高热电发电装置的工作效率.但由于在各热电发电模块在发电过程中并不能保证热电偶高温面接收的热量相同,所以需要在发电过程中监测各热电发电模块的输出特性,并调整各模块间的连接方式,将输出特性相近的模块进行连接组合,减少不同输出特性的发电模块在连接过程中的连接损失.

4热电发电装置的仿真研究

在热电发电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热电发电模块的高温面和低温面的温度分布,以及热电发电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由于直接搭 建热电发电装置试验平台经济性缺乏保障,需要对整个试验平台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初步估算热 电发电装置的工作性能,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经济性.

4.1CFD温度场模拟分析

CFD是通过将流体中的各个物理参数作为计算空间和时间内的离散点上的初始值,然后通过一定的代数关系,采用相应的算法,对整个流场 中的物理参数进行选代求解.在分析热电发电装置内部发电模块的温度场分布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热电发电装置的实体模型,并对整个工作环境和结构进行网格划分,再设置热电发电装置中热端的受热边界条件,和冷端流体的流动参数,通电装置在工作中的温度分布,并可以根据温度分

4.2模态分析

5结束语

和冷却介质需要根据热电发电装置的结构布置进布情况,估算出热电发电的输出特性.

模态分析是一种研究系统结构动力学特性的近代数值计算方法,模态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模态参数一般包括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等.通过模拟分析计算,可以获取整个装置结构靠性(17-].在热电发电装置的设计制造中,需要 的模态参数,并可以评估装置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对热电发电装置的结构进行评估分析,通过建立工作环境中热端和冷端的流体流动参数,并进行 有限元模型,设置热电发电装置中的材料属性和选代计算,分析整个结构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基于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效应和传热理论,通过动态模拟,分析评估热电发电装置的工作参数,并通过实验分析验证,符合动态响应特性装置的发电性能[20-2]. 的结果.可以根据动态模型的研究分析热电发电

在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能源是目前需要研究的关键.通过对热电发电技术的研究,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废热中的能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国内外的热电技术研究现状的分析:提高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优化热电模块的传热结构、合理布置热电发电组件:运用模拟分析软件,计算提出优化的热电发电装置,减少热电发电成本是今后热电发电技术的主要方向.提高热电发电装置的热转换效率,提高热电发电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性,促进热电发电的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 Ahmet Z. Sshin Bekir S Yilbas. Thermodynamie irrever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s of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J] . Energy 2013(53) :899 904.Parametric study of heat - transfer desigm on the ther

过采用相应的算法模型,选代计算出整个热电发[2]Sheng Chung Tzeng,Taer Ming Jeng,YiLing Lin

terials [J]. Joum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2012(193) :26 30.[13] Haider Ali Ahmet Z Sahin Bekir S. Yilbas. Ther-modynamic analsis f a themoelectric power geneaorin relatioe to gemetric configuratioe devioe pins [1]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remem 2014(78) 634 640.[14] Ikoms K Munekiyo M Funya K et al. Thermoeleo-tric module and generator for gasoline engine vehicles[C].Thermoelectrice 1998. Proceeding ICT 98. XVII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1998 : 464 467.[15]苏楚奇,代宏佛,汽车尾气温差发电装置通道给构的设计与分析[J].汽车科技,2011(3):14-18.[16]陈昌生,汽车发动机度气余热发电系统仿真与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17]曾晓光,赵青青基于WIW的电动汽车效率研究[J].森林工程 2014 30(1):154-156.[18]王恒,储江佛,基于Daubechics 小波分析的汽本电控发动机失火故障诊断信息提取[J].森林工程 2014 30(2):138142 166.[19]李校杨,汽车尾气余热温差发电装置模态分析 g ox *uz ux ux *u mH [0]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Dym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bermoelectricerstor prdicd by a three dinensionl h -lectricity coupled model [J]. Jourmal of PowerSources 2014(245) :262 269.[21]Jin Yuh Jang Ying Chi Tsai Chan Wei Wu. Astudy of 3 D m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arisonwith experimental reeuls on turbulet flow of ventingfue ga using thermoelectric genertor modules andplate fin heat sink [ J]. Energy 2013 (53 ) : 270 -281.[22] Xiaolong Gou Suwen Yang Heng Xiao et al. A dy- namic model for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applied inwaste heat recovery[J]. Energy 2013(52) : 201 -

moelectic genentor sytem[ J] Intematioeal Comm-nications in Het and Mass Transfer 2014(52) : 97 105.[3 ] Jinsheng Xiso Tiangi Yang Peng Li PengchengZhai Qingjie Zhang. Theml design and managementfor perfomance optimizatice of sclar themmoelectricgemerator [J]. Applied Energy 2012(93) :33 38.[4] Daniel Kraemer Kenneth McEnaney Meteo Chiess et al.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f solar themoelecricy.2012(86):1338-1350. gnerat for terestrial applicati [J] Solr Ener[5] Ming Zhang Lei Miso Yi Pu Kang et al. Eficient lov cost solar thermoelectric cogenerators prisingevacuaed tubular solar collctors and thermoeletricmodules[J] . Applied Energy 2013(109) :51 59.[6] N Wojts L Rutheman W Glatz et al. Optimizedthemmal coupling of miro themoeletric generatos forg qag[] oad ndo p2013(60) :746 753.[7]石卫卫,邓,美智恒,等,集装箱船余热园收系统中温差发电模块的热电属合分析[J].机电一体化. 2011.38(8) ;62 65.[8]Disalvo F J.Thermoleetric coling and power era tion [J]. Science 1999.285(5428) 703 706.[9]张晖,杨君友,热电材料研究的最新进展[J].材料导报 2011 25(3):32-35.[10]Xi' an Fan Xinzhi Cai Zhenzhou Rong et al. Re-sistane pressing sintering: a simple eical andpractical tech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 type ( Bi Sb)2Te3 thermoelectrie materials [ J] . Jourm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4(607 ) :91 98.[11] Zhi Gang Cbena Guang Hans Lei Yanga et al.Nanostructured themoelectic materials: Curem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 [J]. Progress in NaturalScience: Materials Intermatioeal 2012 22(6) :535 549 [12] P Gen alve E B Lopes C Delaizir et al. Semiconducting glases: A new class of thermoelectric ma-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