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
GY/T 424-2025
制作域超高清视频近无损编码图像质量 主观评价方法
Su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image quality of nearly lossless coding ofultrahigh definition video in production domain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超高清视频近无损编码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5.1主观评价条件、显示器技术要求及参数值.5.2测试图像5.3观看员5.4评价周期 5.5测试图像编排和显示.5.6评价打分 5.7打分表5.8评价数据的分析计算...参考文献.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鹏城实验室、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四川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广州柯维新 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新视创伟超高清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杨勇强、魏忠书、覃益明、朱光荣、陈晓东、韩国栋、温劲楠、朱红天、曾志华、王向烟、邹双泽、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员:许帅、宁金辉、李岩、葛涛、王惠明、张乾、周立、潘晓菲、王立冬、尚峰、超平、缪云海、汪芮、刘斌、吴成志、刘汉源、朱易、潘波、赵新生、张宜静、王龙威、王刚、赵超、梁枫、周建海、管志鹏、余佳豪、罗天、张金沙、沙源、韦胜钰.
制作域超高清视频近无损编码图像质量 主观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对超高清视频近无损编码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对制作域超高清视频的近无损编解码系统和设备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1808-2022高动态范围电视节目制作和交换图像参数值GB/T41809-2022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交换参数值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HDR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 EOTF电光转换函数(Electro-OpticalTransfer Function)SDR标准动态范围(Standard Dynamic Range)
5超高清视频近无损编码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5.1主观评价条件、显示器技术要求及参数值
主观评价条件应符合表1的规定,评价用显示器技术要求及参数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1主观评价条件
序号 1 环境亮度 项目 技术要求 ≤5ed/n2 背景色温 D3 观看距离 7680×4320图像 3840×2160图像 0.8倍图像高度 1.6倍图像高度
表2显示器技术要求及参数值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及参数值1 显示器尺寸 3840×2160图像 对角线的尺寸应不小于1.40m(55in),宜大于1.78m(70in)显示器物理分辨率 7680×4320图像 3840×2160图像 对角线的尺寸宜大于等于1.78m(70in) ≥3840×21602 7680×4320图像 ≥7680 × 4320
表2(续)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及参数值3 显示器色域 支持BT.2020色域4 显示器峰值亮度 (cd/m²) SDR HDR 宜大于等于1000 150~3005 显示器对比度 HDR SDR ≤0. 000005 ≤0. 026 显示器显示比特深度 ≥10bits7 峰值亮度是指1%面积白窗在100%峰值视频电平下的亮度. 显示处理 应支持被测视频EOTF曲线、色域和元数据(如有)的正确处理该值为显示器黑场亮度与峰值亮度之比,会受到环境光的影响.
5.2测试图像
测试图像宜为苛刻度较高的图像,4K超高清视频优先选用GY/T329-2020中适合评估清晰度、层次、彩色还原、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图像的视频参数应符合GB/T41808-2022或GB/T41809-2022的要求.
一套测试图像应至少包含4个图像,内容场景宜包含人物或动物、自然风景、不同字体及大小的滚动字幕、快速切换镜头、大型会议全景和主席台、行进的队列等,甚至可采用计算机生成的特别复杂的难以压缩编码处理的测试图像.每个测试图像时长应为1s~10s.
5.3观看员
和色觉:应具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年龄宜在18岁~30岁之间. 观看员不应包括评价的组织者,应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观看员:应具有正常的视力(含校正视力)
每条视频主观评价所需观看员的人数应不少于15人.
5.4评价周期
在每个评价周期开始时,应向观看员详细、准确地介绍评价方法、质量要素或可能出现的损伤类型、评分标度、测试图像和评价时间长度,并进行评价示范显示.
一个评价周期包括示范说明在内应不超过30min.在正式评价开始前,应引入3个~5个示范图像来稳定观看员的判别力,其评价数据不纳入测试结果统计.示范图像应不同于正式测试图像,且能代表被测系统的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为了评估相关性,部分评价内容可以重复进行.
损伤图像应具有相对明显的质量损伤,可使观看员很容易地区分源图像和损伤图像),数量不少于测试 为便于评价数据筛选,每次评价应引入若干控制图像对(每个控制图像对包含源图像和损伤图像,图像总数的5%,随机编排插入到测试图像中.
评价周期的显示流程见图1.
图1评价周期的显示流程
5.5测试图像编排和显示
别表示图像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在每一次播放显示时,显示器分为左右两侧,一侧为源图像,另一侧为处理图像(由源图像和被测图像逐帧交替形成),源图像和处理图像的显示位置(屏幕左侧或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