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128-2010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8-2010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Guideline for risk assessment of mercial marine organism quality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莹、王菊英、樊景风.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海洋经济生物质量的风险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4789.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T4789.7-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贮存与运输的规定 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SC/T3015-2002水产品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的测定SC/T3020-2004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酶联免疫法SC/T3028-2006水产品中恶唑酸残雷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SN0208-1993出口肉中十种磺胺残留量检验方法
SN/T1604-2005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氢霉索残面量的检验方法酶联免疫法
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海洋经济生物mercialmarineorganism
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甲壳类(如螃警、龙虾、对虾等)、双壳类(如牡、始贝等)、头足类(如章鱼、就鱼等)、腹足类(如海螺、海蜗牛等)及腔肠类等生物.
3.2
一般成年人adults
年满18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体重为60kg.
4评价指标
HY/T 128-2010
化学类:总汞、甲基录、锅、铅、铬、无机神、石油烃、666、DDTs、多氟联苯、PAHs、狄氏剂;生物毒素类: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员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 (ASP);渔药残留类: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恶唑酸、峡哨唑酮、已烯雌酸;一微生物类: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
其中,总汞、络、锅、铅、无机碑、石油烃、666、DDTs、多氯联苯、PAHs、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为必测指标:甲基录、狄氏剂、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灵毒、恶喹酸、映哺酮、已烯雌酯为选测指标,
PAHs以各种单体根据毒性当量因子计算出的PAHs毒性当量浓度计,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5评价标准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标准值列于表1.
表1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标准值
序 6 评价指标 单 位 标准值1 2 无机砷 mg/kg 湿重 mg/kg 湿重 0.5 0.53 总汞 mg/kg湿重 1 04 5 甲基汞 mg/kg限置 mg/kg 湿重 0.5 0.36 络 mg/kg湿重 2.07 DDT 六六六 mg/kg醒重 18 9 多环芳烃 mg/kg醒重 mg/kg 湿重 2 2.0×10-*10 多氯联苯 mg/kg湿重 0.211 12 石独烃 狄氏剂 mg/kg 湿重 mg/kg 湿重 0.3 1513 土素 mg/kg 湿重 0.115 14 碳胶类(单种) mg/kg 降重 mg/kg湿重 0.01 不得检出16 恶唑酸 mg/kg 置 0.317 映哺唑酮 已烯雌酪 mg/kg澄重 mg/kg湿重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18 19 腹泻性贝毒 mg/kg提重 0.2020 麻察性贝毒 mg/kg 湿重 0.821 22 神经性贝毒 记忆缺失性贝毒 mg/kg湿重 MU/100 g澄重 20 2023 细菌总数 个/g照量 10°25 24 大肠苗群 沙门氏菌 个/100g湿重 个/g湿重 10 不得检出26 李斯特菌 个/100g提 不得检出27 注:标准值的单位以养孤生物可食部分的湿重计,其中土霉素以肌肉部分的提重计,恶酸以肌肉和皮的源 副溶血性弧菌 个/100g湿量 不得检出重计.
6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
6.1分析方法
本标准中各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见表2.
表2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
序号 评价指标 分析方法 检出限 单位 引用标准1 无机砷 原子变光光调分析法 0 04 10-* GB/T 5009. 112 (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 005 10- GB 17378 6总承 (2)火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族 0.08 10- GB 17378.63 4 甲基录 气相色法 原子变光法 0 002 10- GB/T 5009.172003 GB 17378 65 铅 无火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4 10- GB 17378.66 (2)无火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族 (1)二苯碳附二腊分光光度然 0.40 10-* GB 17378.60.04 Ppp'-DDE;5 GB 17378. 6DDTs 气相色谱法 op'-DDT 17 pp-DDD 8 PE GB 17378 6pp'DDT.40-666;5 656:7666 气相色潜狭 -6663 P& GB 17378 68-666;9 蔡:0.5范烯:0.5萄:0.5 蔗:0.5:1.0.1.0 荧惠:1.0:1.0 10-PAHs 气相色谱-质游法 *并(a)葱:1.0 照:1 0 SC/T 3042-2008军并(b)费惠,2.0 苯并(k)荧墓:2.0苯并(x)花:2.0即酯[1 2,3-ed]花: 2.0苯并[g,h,门花:2.0 二苯并[a,h]道:2.010 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法 43.1 PE GB 17378 611 石缺烃 荧光分光光度法 0.2 10-* GB 17378 612 狄氏剂 气相色谱法 3 PE GB 17378.613 土霉素 高效减相色谱 0.05 10~ SC/T
HY/T 129-2010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水质影响评价方法.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9-2010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 水质影响评价方法
Water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ischarge sea area ofsea water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学仁、赵仕兰、韩庚辰、陈作斌、赵赛.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 水质影响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城水质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城的水质影响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7476-1987水质钙的测定EDTA滴定法 GB7477-1987水质钙和镁总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GB11897-1989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GB11899-1989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 GB11905一1989水质钙和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11906-1989水质锰的测定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GB11911一1989水质铁、锰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2154-2008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全铝的测定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3-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2763.4-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13196-1991水质硫酸盐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4424-199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余氟的测定 GB17378.3-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4-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3水语和定义
GB/T22413-200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将海水水体作为资源以各种方式进行有效利用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seawatermulti-purposeutilizationengineering注:本标准中海水综合利用工程主要指海水涉化工程、海水冷即工程、海水脱碱工程、大生活用海水工程、海水化学[GB/T22413-2008 定文3.1] 资源利用工程以及其他一切利用舞水水体资源的工程,不包括盐田制盐和海水养殖工程.
3.2
sea water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engineering 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水质影响评价waler impact assessment fordischarge seaarea of
根据不同方式的海水综合利用工程产生的污染物类型,对各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的海
HY/T 129-2010
水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与监测,并应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该海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做出的评定与估价,
海水淡化工程sea water desalination engineering
将海水经脱盐处理转化为谈水的海水利用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
[GB/T 22413-2008 定义 3. 2]
3. 4
海水冷却工程sea water coolingengineering
以海水作为冷却工艺用水的海水利用工程,包括海水直流冷却和海水循环冷却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积.
[GB/T 22413-2008 定义 3.3]
3.5
[GB/T22413-2008.定义3.5]
3. 7
保守性物质conservative malerial
在海洋环境中不易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易被生物吸收或降解的物质.
3.8
在海洋环境中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或被生物吸收或降解的物质.
4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废水排放海域水质现状调查
4.1资料收集
应收集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最新图件:图件应标明等深线、周边海域、主要岛屿、港口、航通、海岸线和海上建筑物等内容,应能从图中识别工程项目所在位置,图件应涵盖评价范围和调查范围.
收集的资料应包括:水湿、盐度、水深、海流(流向、流速)、波浪、潮位、气象要索(气压、气温、降水、湿度、风速、风向、灾害性天气)等,冰区还应包括海冰要索资料,
4.2现状调查
4.2.1调查范围与调查站位
调查范围应根据大潮涨、落潮时废水排放口附近表层流一个潮周期流路追踪的结果确定,沿最大迁移方向,以向外延伸至最大迁移距离0.5倍~1.0倍作为调查区域的最运点,并以此确定测查区城织向和横向边界.
水质调查站位的布设以工程康水人海口为中心,按扇形布设,横向不少于3个断面,其中经过排水口中心点的为主断面,两侧断面分别不少于1个,每条断面上设测站不少于3个,每个调查海域测站不少于10个,站位的布设应符合GB/T22413-2008中的规定,
水动力调查站位的布设应根据随机均匀、重点代表的站位布设原则,布设的测查断面和站位应基本均匀分布于整个评价海域,沿主潮流方向布设的断面,1级评价项目应不少于3条,每条断面应不少于2
3个站位;2级评价应不少于2条,每条断面应不少于2个站位,3级评价可适当减少调查断面和站位.
评价等级较高时,应适当调整调查范围的大小,增加调查站位的数量.
4.2.2调查频率与调查时间
按GB/T22413-2008申的规定执行.
4.2.3调查内容
水文和气象参数的调查视工程情况应包括水温、盐度、海流(流速、流向)、波浪、潮位、悬浮物、气压、气温、降水、湿度、风速、风向、灾害性天气等项目.
所列项目. 水质调查参数应根据GB3097-1997和不同的工程类型所产生的污染物类型选取,但应涵盖表1
表1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康水排放海域水质调查参数
编 号 工程类型海水族化 海水冷却或加型 大生括用水 海水脱硫1 2 温度 盐度 温度 盐度 温度 盐度 温度 盐度常规要素 悬浮物 悬浮物 悬浮物 悬浮物4 臭、味 臭、味pH pH pH pH6 镁 二8 被盐 二 硫酸批9 余氧 余氧 二 二10 铁 二 二11 12 - --1314 化学指标 - -15 二 二16 17 . - 络 修 -18 二 - 虫1920 销 -21 22 溶解氧 溶解氧 溶解氧23 生物需氧量 生物需氧量 生物需氧量 生物需氧量24 生化指标 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25 细菌总数 - 细菌总数26 炎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
HY/T 128-2010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8-2010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Guideline for risk assessment of mercial marine organism quality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莹、王菊英、樊景风.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海洋经济生物质量的风险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4789.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T4789.7-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贮存与运输的规定 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SC/T3015-2002水产品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残留量的测定SC/T3020-2004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己烯雌酚残留量的测定酶联免疫法SC/T3028-2006水产品中恶唑酸残雷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SN0208-1993出口肉中十种磺胺残留量检验方法
SN/T1604-2005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中氢霉索残面量的检验方法酶联免疫法
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海洋经济生物mercialmarineorganism
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鱼类、甲壳类(如螃警、龙虾、对虾等)、双壳类(如牡、始贝等)、头足类(如章鱼、就鱼等)、腹足类(如海螺、海蜗牛等)及腔肠类等生物.
3.2
一般成年人adults
年满18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体重为60kg.
4评价指标
HY/T 128-2010
化学类:总汞、甲基录、锅、铅、铬、无机神、石油烃、666、DDTs、多氟联苯、PAHs、狄氏剂;生物毒素类: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DSP)、神经性员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 (ASP);渔药残留类: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恶唑酸、峡哨唑酮、已烯雌酸;一微生物类: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
其中,总汞、络、锅、铅、无机碑、石油烃、666、DDTs、多氯联苯、PAHs、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为必测指标:甲基录、狄氏剂、神经性贝毒、记忆缺失性灵毒、恶喹酸、映哺酮、已烯雌酯为选测指标,
PAHs以各种单体根据毒性当量因子计算出的PAHs毒性当量浓度计,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5评价标准
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标准值列于表1.
表1海洋经济生物质量风险评价标准值
序 6 评价指标 单 位 标准值1 2 无机砷 mg/kg 湿重 mg/kg 湿重 0.5 0.53 总汞 mg/kg湿重 1 04 5 甲基汞 mg/kg限置 mg/kg 湿重 0.5 0.36 络 mg/kg湿重 2.07 DDT 六六六 mg/kg醒重 18 9 多环芳烃 mg/kg醒重 mg/kg 湿重 2 2.0×10-*10 多氯联苯 mg/kg湿重 0.211 12 石独烃 狄氏剂 mg/kg 湿重 mg/kg 湿重 0.3 1513 土素 mg/kg 湿重 0.115 14 碳胶类(单种) mg/kg 降重 mg/kg湿重 0.01 不得检出16 恶唑酸 mg/kg 置 0.317 映哺唑酮 已烯雌酪 mg/kg澄重 mg/kg湿重 不得检出 不得检出18 19 腹泻性贝毒 mg/kg提重 0.2020 麻察性贝毒 mg/kg 湿重 0.821 22 神经性贝毒 记忆缺失性贝毒 mg/kg湿重 MU/100 g澄重 20 2023 细菌总数 个/g照量 10°25 24 大肠苗群 沙门氏菌 个/100g湿重 个/g湿重 10 不得检出26 李斯特菌 个/100g提 不得检出27 注:标准值的单位以养孤生物可食部分的湿重计,其中土霉素以肌肉部分的提重计,恶酸以肌肉和皮的源 副溶血性弧菌 个/100g湿量 不得检出重计.
6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
6.1分析方法
本标准中各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见表2.
表2评价指标的分析方法
序号 评价指标 分析方法 检出限 单位 引用标准1 无机砷 原子变光光调分析法 0 04 10-* GB/T 5009. 112 (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 005 10- GB 17378 6总承 (2)火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族 0.08 10- GB 17378.63 4 甲基录 气相色法 原子变光法 0 002 10- GB/T 5009.172003 GB 17378 65 铅 无火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4 10- GB 17378.66 (2)无火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族 (1)二苯碳附二腊分光光度然 0.40 10-* GB 17378.60.04 Ppp'-DDE;5 GB 17378. 6DDTs 气相色谱法 op'-DDT 17 pp-DDD 8 PE GB 17378 6pp'DDT.40-666;5 656:7666 气相色潜狭 -6663 P& GB 17378 68-666;9 蔡:0.5范烯:0.5萄:0.5 蔗:0.5:1.0.1.0 荧惠:1.0:1.0 10-PAHs 气相色谱-质游法 *并(a)葱:1.0 照:1 0 SC/T 3042-2008军并(b)费惠,2.0 苯并(k)荧墓:2.0苯并(x)花:2.0即酯[1 2,3-ed]花: 2.0苯并[g,h,门花:2.0 二苯并[a,h]道:2.010 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法 43.1 PE GB 17378 611 石缺烃 荧光分光光度法 0.2 10-* GB 17378 612 狄氏剂 气相色谱法 3 PE GB 17378.613 土霉素 高效减相色谱 0.05 10~ SC/T
HY/T 127-2010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评价指南.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7-2010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评价指南
Guidelines for safe coastalrecreational water environments assessment
国家海洋局 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环境质量要索的测定 4.1水环境要素的测定 34.2气象要素的测定4.3水文要素的测定4.4景观要素的测定 4.5沙滩地质要素的测定4.6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4.7站位布设 4.8监测时段4.9监测频率5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与等级划分5.1指数类型 5.2防晒指数 S5.3水质指数 65.5海底观光指数 5.4海面状况指数5.6海上观光指数5.8游泳指数 5.7海滨观光指数 105.9海上休闲活动指数 13 125.10沙滩娱乐指数 145.11海指数 6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年度综合评价 15 166.1年平均指数.6.2年平均指数等级划分 6.3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求算 17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肠球菌检测方法-最大可能数法 18A.1范围 18A.2原理 A.3仅器设备 18 18A.4样品采集 18A.5培养基及稀释液 A.5.1简介 18 18A.5.2稀释液 19
A.5.3培养基(MUD/SF培养基) 61A.6步骤A.6.1稀释液的选择 A.6.2稀释. 20 20A.6.3接种及培养 20A.6.4结果观察 A.7结果表征(特征值的确定) 20 20A.8检测报告 21B.1范围 附录B(规范性附录)肠球菌的检测与计数 滤膜法 22B.2原理 22 22B.2.1过滤、培养和计数 22B.3仪器设备 B.2.2确认 22 22B.4培养基和试剂 22B.4.2培养基 B.4.1基本材料 22 23B.5取样 23B.6测定步骤 B.6.1样品准备 24B.6.2过滤和培养 24 24B.6.3确认和计数 24参考文献. 25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菊英、周连翔、张微微、张志谦、陈字春、陈畅曙、吴迪.
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评价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及与滨海旅游度假区休闲娱乐活动有关的各种海洋环境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级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海洋监测部门评估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环境状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效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4914海滨观测规范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QX/T46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部分:云的观测QX/T4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82/X
ISO5667-1水质取样第1部分:取样方法设计手册 ISO5667-2水质取样第2部分:取样技术手册ISO5667-3水质取样第3部分:样品的保存与处理手册ISO8199水质微生物培养物的计数指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 1
休闲娱乐活动(运动)recreationalactivity
在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水体中或与水体相邻的陆地部分-海滩,所进行的游冰、潜水、划水、冲浪、涉水、划船、钓鱼、风景欣赏、散步和球类等活动(运动).
3. 2
防晒指数sunprotectionindex
以紫外线强度为度量依据,考虑蒙外线辐射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得到的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展休闲娱乐活动(运动)时是否需要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指标.
HY/T 124-2009 海籍调查规范.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4-2009
海籍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sea area use register investigating
国家海洋局 发布
目次
1范 前言.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 4总则5宗海界址界定6权属调查7海籍测量 8面积计算 119宗海图和海籍图绘制10海籍调查报告 11成果资料的存档 13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籍调查表样式 13附录B(资料性附录)海籍图整饰样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典型宗海界址界定示例 参考文献 F2 44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H和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域和海岛管理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人:李巧稚、刘百桥、阿东、朱凌、王江涛、李文君、张绍丽、徐丛春、刘利东、毛会悦.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海城和海岛管理司.
海籍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和领海范限内的海籍调查作业. 本标准规定了海籍调查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HY070-2003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范HY/T094沿海行政区域分类与代码HY/T123-2009海城使用分类海洋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1999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赣sea area use register
记载各项目用海的位置、界址、权属、面积、类型、用途、用海方式、使用期限、海城等级、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等基本情况的薄册和图件.
[GB/T 19834-2005 定叉 2.3. 11]
3.2宗海seaplot注:类型指海域使用类型中的二级类, 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同类型用海单元.
3. 3宗海内部单元inner department in the seaplot宗海内部按用海方式划分的海域,
3.4界址点boundary point用于界定宗海及其内部单元范围和界线的拐点、
3.5 界址线boundaryline由界址点连接面成的线.
3.6 标志点signal point具有明显标志并可通过对其坐标的测量推算界址点坐标的点.
HY/T
3. 7
由标志点连接面成的线.
4总则
4.1目的
海籍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与勤测工作获取并播述宗海的位置、界址、形状、权属、积、用途和用海方式等有关信息,
4.2内容
海籍调查的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宗海界址界定、海籍测量、面积量算,以及宗海图和海籍图绘制等.
4.3成果
海籍调查的成果包括海籍测量数据、海籍调查很告(含宗海图)和海籍图.
4.4单元
海籍调在的单元是宗海.同一权属项且用海中的填海造地用海应独立分宗.
5宗海界址界定
5.1基本原则
5.1.1尊重用海事实
根据用海事实针对海城使用的排他性及安全用商需要,按5.2和5.3的有关要求界定宗海界址、
5.1.2用海范围适度
宗海界址界定应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海城权、有利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确保国家海城的合理利用,防止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
5.1.3节约岸线
宗海界址界定应有利于岸线和近举水域的节约利用,在界定宗海范围时应将实际无需占用的岸线和近岸水域排除在外.
5.1.4避免权属争议
界定至公共使用的海域内, 宗海界址界定应保障海域使用权人的正常生产活动,题免毗连宗海之间相互重叠,避免将宗海范围
5.1.5方便行政管理
在有效反映宗海形状和范围的前提下,宗海界址点的布设应清楚简洁.
5.2一般流程
5.2.1宗海分析
根据本宗海的使用现状资料或最终设计方案、相邻宗海的权属与界址资料以及所在海域的基硅地理资料,确定宗海界址界定的事实依据,对于界线模额且不能提供确切设计方案的开放式用海,按相关 设计标准的要求确定其界址的界定依据.
5.2.2用海类型与方式确定
海方式. 按照HY/T123-2009相关规定,确定宗海的海城使用一级和二级类型.判定宗海内部存在的用
5.2.3宗海内部单元划分
分为不河的内部单元,内部单元界线按5.3和5.4的要求界定、 在宗海内部按不同用海方式的用海范图划分内部单元,用海方式相同血范围不相接的海域应划
5.2.4宗海平面界址界定
以宗海最外限界线确定其平南界址.
HY/T 121-2008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pdf
ICS 01.120;07.060A 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 121-2008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
Standard system for sea area use management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申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哲玲、阿东、李文君、郭小勇、汤海荣、李芳、王亚涛、张绍丽.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图、明细表和统计表.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的、应有的和将来需要制定的海域使用管理标准的规划和计划,也适用于标准的制定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藏助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薪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301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标准体系standard system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GB/T 13016-1991 定义1.1]
3.1
标准体系表diagramofstandard system一定范围的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GB/T13016-1991,定文1.2]
3.2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standardsystemfor seaareause management海城使用管理领域中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4
海城使用管理标准体系表diagramof standard systemfor sea areause management
海城使用管理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一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是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的表述形式.
3.5
个性标准与共性标准individual and general character standard
直接表达一种标准化对象(产品或系列产品、过程、服务或管理)的个性特征的标准称个性标准:同时表达存在于若干种标准化对象间所共有的共性特征的标准称为共性标准.
[GB/T 130161991 定义1. 6]
3.6
层次layer
从一定范围内的若干个标准中,提取共性特征并订成共性标准,然后,将此共性标准安排在标准体系表内的被提取的若干个标准之上.这种提取出来的共性标准构成标准体系表中的一个层次.
4标准体系的编制
4.1编制方法
4.1.1层次划分
4.1.1.1按照GB/T13016的规定,结合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特点,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海域使用管理通用标准;一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的下位类,即门类通用标准.
4.1.1.2海城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的门类通用标准划分为七个方面:
a)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城规划;b)海域权属管理; c)海域有偿使用:海城行政区城界线管理;e)海域使用论证: f)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g)海域使用现状调查.
4.1.2编号
海城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的编号由层次编号及顺序号组成,采用二节式.
各层次编号如下:-第一层次编号以一位阿控伯数字"1"表示;顺序号表示个性标准的排列顺序,以两位阿控伯数字表示. 一第二层次编号以二位阿拉伯数字“21~27"表示,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如下所示:
4.2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图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图见图1.
图1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框架图
5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明细表
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明细表见表1.
表1海域使用管理标准体系明细表
1-00海域使用管理通用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 备注顺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和编号 宜定级别 国外标准01 海城使用管理术语 GB/T 基础标准,特立项02 海城使用管理标准体系 HY/T 管理标准,已立项海域使用分类 海域使用分类 1/AH GB/T 已立项(行标) 方法标准,04 海城使用统计规程 L/AH 方法标准管理标准,05 海域使用管理技术规范 /8 营立项,已批数消06 海城使用监察技术规范 1/XH 警立项,已批数消 方法标准,海城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 L/AH 方法标准07 规程
表1(续)
21-00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规划
采用国际标准、顺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和编号 宜定级别 国外标准 备注01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代格GB/T171081997 GB/T 17108-2006 GB/T 管理标凉02 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 1/XH 方法标准术规范 管理标准o 04 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估技术规花 HY/T L/XH 管理标准05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规范 L/AH 管理标准
表1(续)
22-00海城权属管理
顺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和编号 宜定级别 采用国际标准、 国外标准 备注01 海调查规范 1/AH 方法标准,已立项02 海城使用权登记工作规程 1/AH 管理标准03 海路档案管理规范 1/AH 管理标准04 海域使用面积测量规薇 HY 1/XH 方法标准05 海域使用权证书 L/AH 管理标准
HY/T 120-2008 电去离子膜堆(组件).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20-2008
电去离子膜堆(组件)
Electrodeionization stacks(modules)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膜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北京格兰特膜分离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埃梯梯恒通先进水处理有限公司、浙江东大水业有限公司、浙江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浙江欧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千秋环保水处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红斌、全志明、孟广祯、陈伟、吴益尔、谭士滨、苏建勇、马军.
电去离子膜堆(组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去离子膜堆(简称“膜堆”)和电去离子组件(简称“组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储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纯水、高纯水的膜堆(组件)的设计、制造.
2规苑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11446.4电子级水电阻率的测试方法GB/T11446.8电子级水中总有机碳的测试方法GB13659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 GB13660201×7强碱性苯乙烯系阴离子交换树脂HY/T034.2-1994电渗析技术异相离子交换膜HY/T034.3一1994电渗析技术电渗析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电去离子electrodeionization,EDI(综略语)
连续去离子continuous deionization,CDI(缩略语)
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水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性透过、离子交换剂的离子交换和传递作用,以及浓差极化条件下水解离产生的H”与OH对离子交换剂的再生作用,使水溶液中的离子连续从膜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的分离过程,
3.2
电去离子頭维electrodeionizationstack
水室中填充离子交换剂,或淡、浓水室中均填充离子交换剂,并以板框形式用夹紧件夹紧的电去离子 阴、阳离子交换膜和淡、浓水室隔板以及电极等按一定规则排列,构成淡水室、浓水室和电极室,淡单元.
3.3
电去离子组件electrodeionization module
阴、阳离子交换膜和淡、旅水室隔板以及电极等按一定规则排列,构成淡水室、浓水室和电极室,淡水室中填充离子交换剂,或淡、浓水室中均填充高子交换剂,并以圆柱体形式装人图筒形密闭容器构成的电去离子单元,
HY/T 120-2008
3. 4
异相离子交换胰heterogeneous ion exchange membrane
由离子交换树脂松体和粘合材料混炼面成的离子交换膜.
3.5
均相离子交换膜homogeneous ionexchangemembrane
3.6
淡水室diluting partment,desalting partment
由一张隔板和两侧的一张面向阳极的阴膜和一张面向阴极的阳膜组成的使流过水溶液离子浓度降低的隔室.
[GB/T20103-2006,定义3.2.12]
3.7
浓水室concentrating partment
由一张隔板和两侧的一张面向阴极的阴膜和一张面向阳极的阳膜组成的使流过水溶液离子浓度增加的隔室.
[GB/T 20103-2006,定义3.2.13]
3. 8
电极室electrode partment
由阳极框(或阴极框)与极膜构成的通过极水的隔室.
3.9
隔板(隔条)spacer
隔条). 构成淡、浓水室的框架,用它将阴膜与阳膜隔开,形成淡水或浓水的过水通道(膜堆称隔板,组件称
[GB/T20103-2006,定义3.2.6]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1.1膜准(组件)按其型式分为板框式和卷式两种,板概式称为膜堆,卷式称为组件.
4.1.2膜滩(组件)按产水纯度级别分为纯水膜堆(组件)和高纯水膜堆(组件)两种,
4.2型号
膜堆(组件)型号[参照GB/T20502-2006]由类别代号、型式代号、产水流量及产水纯度级别代号P&.F代表板框式,SW代表卷式;产水流量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为m/h;产水纯度级别代号分别以 四部分组成,其中类别代号以电去离子英文名称的缩略语EDI表示:型式代号分别以大写英文字母
示例1:
EDI-P&.F一3.0-P系产水流盘为3.0m/h.产水纯度级别为院水的板框式电去真子膜堆,
示例2:EDI-SW一3.0-P系产水流量为3.0m/h,产水纯度级别为纯水的卷式电去离子组件. 示例3;示例4:EDI-SW一2.0-HP系产水该量为2.0m²/h,产水纯度级别为高纯水的卷式电去离子组件,
EDI-P&F-2.0-HP系产水流量为2.0m²/h,产水纯度级别为高纯水的板框式电去离子眼堆.
5要求
5.1技术性能
5.1.1产水电阻率
在规定的进水条件(见附录A)、产水流量及操作条件(包括操作压力、操作电压、电流以及水回收率等)下运行,纯水膜堆(组件)的产水电阻率应不低于5.0MQcm,高纯水膜堆(组件)的产水电阻率应 高于15.0MQcm,产水电阻率均以水湿25C计.
5.1.2产水总有机碳
在规定的进水条件(见附录A)、产水电阻率、产水流量及操作条件下运行,膜堆(组件)产水总有机碳(TOC)含量应不高于进水中TOC的含量,
5.1.3产水流量
在规定的进水条件(见附录A)、产水电阻率及操作条件下运行,膜堆(组件)产水流量应不低于额定产水流量.
5.1.4密封性
在额定操作压力下运行,膜堆(组件)应不漏水.
5.1.5功耗
在规定的进水条件(见附录A)、产水电阻率、产水流量及操作条件下运行,产水流量在0.5m/h以上的膜堆(组件),其每立方米产水的耗电盘应不大于0.4kWh.
5.1.6水回收率
上的膜堆(组件),水回收率应不低于90%. 在规定的进水条件(见附录A)、产水电阻率、产水流量及操作条件下运行,产水流量在0.5m/h以
5.1.7保护接地阻抗
保护接地阻抗应符合GB9706.1一2007中18f的规定.
5.2外观
5.2.1顾堆
5.2.1.1膜堆夹紧件由夹紧板、防护装饰板与锁紧螺杆构成,其材质应有足够的强度,锁紧后夹紧板应 无裂痕,无明显变形;夹紧板、防护装饰板表面光洁,无毛刺或锐角.
5.2.1.2膜堆适当部位应预留固定用的孔(槽)和接地用的接线柱.
5.2.1.3锁紧螺杆、防护装饰板应不直接接触淡、浓水室隔板和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膜应不突出于隔板之外.
5.2.1.4电极接线端应不凸出于膜堆之外,连线牢靠,并有可靠的绝缘保护.
5.2.2组件
5.2.2.1组件外壳材料表面应光洁,无毛刺、裂纹、划伤及污染:上下编盖通过锁紧螺杆锁紧;外壳及上 下端盖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5.2.2.2电极接线端应不凸出于组件之外,连线牢靠,并有可靠的绝缘保护.
5.3原材料及零部件
5.3.1离子交换膜
异相离子交换膜应符合HY/T034.2-1994第4章的要求,
HY/T 118-2010 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8-2010代蓉HY/T118-2008
海洋特别保护区 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functional zonation andthe overall plan piling of speci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与HY/T118-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海洋公园的术语和定文(见3.2):修改了功能区分类(2008年版4.4.1;本版4.4.1);修改了功能分区方法(2008年版4.4.3;本版4.4.3);修改了功能分区图件(2008年版4.4.6;本版4.4.6); 修改了规划重点(2008年版5.5.6;本版5.5.6);修改了规划成果要求(2008年版5.7:本版5.7);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增加了附录B(见附录B).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波、杨义菊、谭勇华、时连强、孙丽、夏小明、郑玉龙、李家题.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HY/T .
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海洋特别保护区
1范围
总体规划编制的一般要求、编写内容和工作程序.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一般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以及海洋特别保护区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108-2006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海洋特别保护区specialmarine protected area
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HY/T117-2010,定义2.1]
3. 2
海洋公园marine park
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造、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划定的区域.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一种类型、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景观、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在特殊海
[HY/T 定义 2. 5]
3. 3
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ationfer specialmarine protectedarea
根据海域及海岛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地理区位、开发利用现状,并考虑地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划分各类具有特定主导功能,有利于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能够发挥最佳效益的区域.
4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
4.1功能分区的目的
功能分区是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海洋功能区的划分和确立主导功能,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保护区城生态环境,以及实行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手段.
4.2功能分区的原则
4.2.1以自然属性为主的原则
HY/T 118-2010
海域、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环境等自然属性是确定功能分区的首要条件,它决定海岛及周边海域资选择何种功能(或功能账序)以实现最佳效益. 源利用与保护的合理性.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等社会属性则是确定功能分区的重要条件,它决定了应
4.2.2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原则
在划定海洋功能区时,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应根据海城、海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地方和行业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意见,安排必要的和可行的利用功能.应与相关海洋功能区划和现有的规 划保持协调一致,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2.3国家主权权益和国防安全优先原则
优先安排. 凡是涉及国家主权权益和保障国防安全所需的海域及海岛,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中应给予
4.2.4备择性原则
接利用中资源和环境等条件备择性窄的功能. 在具有多种功能的海域或海岛,当出现某些功能相互不能兼容时,应优先安排海域、海岛保护和直
4.2.5前瞻性原则
业用海需求, 功能分区应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为未来海洋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统筹安排各行
4.3功能分区目标
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目标如下:
a)明确区城海洋、海岛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闻分布特征;b)明确区域主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d)根据功能分区的分类体系和划区标准,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提出应当 c)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服务功能以及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限制或者禁止的利用活动或者利用方式:e)为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实行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4功能区的划分和命名
4.4.1功能区分类
根据不同的主导功能,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可划分出以下功能区:
a)重点保护区:包括领海基点、军事用途等涉及国家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的区域,珍稀额危海洋 生物物种、经济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以及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景区总面积的30%,重点保护区应维持现状,禁止一切开发活动,通过在保护区内实施各种资 源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管理以及防灾减灾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道受破坏.
b)生态与资源恢复区:指生境比较脆骋、生态与其他海详资源遗受破坏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得以 恢复、修复的区域,除保护区总体规划所明确可以开展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外,不得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海洋资源循环利用、海洋生态恢复整治、海洋
c)适度利用区:指根据自然属性和开发现状,可供人类适度利用的海城或海岛区域,适度利用是指开发项目不以破坏海域或海岛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资源特征为前提.可以开展不与保模式,促进区城原有产业的生态化,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探索海洋资源最优开发秩 护目标相冲奕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应与保护区总体规划相协调,建立协调的生态经济序,达到最佳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
d)预留区,除上述功能区外的其他未利用区域或暂时未能定性的区城可划为预留区,并提出今 后可能的保护或利用方向.
4.4.2主导功能的确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主导功能按以下要求确定:
a)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多功能海域,应当根据功能区划的划分原则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并充益最佳等角度来确定主导功能, 分听取当地政府、行业部门的意见,从对该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或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综合效b)对海洋特别保护区内不能相容的各种功能,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海域的功能,c)由于开发现状不合理,与确定的海洋功能存在根本性矛盾的,应通过协润,调整开发现状,明确 并应明确规定该功能区应当限制或者禁止的与海洋功能不一致的开发利用活动或者方式.海域功能.
4.4.3功能分区方法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依据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特性、自然环境与海域资源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进行地理空间分区,一般采用定性分区或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功能分区:
a)主导因素法:根据海城的主导功能确定功能区,应符合4.4.2的要求.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 型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功能区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河口、水下地貌、岛屿等自然特征或行政边界,b)综合分析法: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综合分析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协调各种用海关系e)其他功能分区法:海洋公园根据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以及区城的实际情况,可在4.4.1所 并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列功能区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新的功能区类型,如重要景观区、游急区等,并针对各功能区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及管理措施.
4.4.4功能分区命名
每一海洋功能区的命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根据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区管理的要求,功能区命名应体现出分区的区位和主导功能特征,由地名与功能区类型构成.
4.5功能分区概述
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海洋特别保护区每个分区的区城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a)功能区的类型、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主要保护或利用对象,解明功能区划分的理由和依据; b)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c)海域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状况:d)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e)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向,功能区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措施.
4.6功能分区图件
海洋特别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结果必须用图件表示,采用计算机制图编制,功能分区编图可根据需海域、海岛功能平面分布和立体分布的特点,尽可能扩大图件的信息量;保护区内的功能区应全覆盖、无 要选用不同比例尺,建议一般区域不低于1:50000,重点区域不低于1:5000.功能分区编图,应突出重叠;还应提高功能分区图件的实用性和区城间的可对比性,提高图件的可操作性.
功能分区图件应包括以下要素:
a)基础地理要素,包括举线、等深线、等高线、道路、岛、雄、河流、居民地、文字标注等: b)功能区专题要素,包括功能区边界线、功能区类型等;c)图例,应符合GB/T171082006附录G的有关规定;d)必要的整饰内容,包括图廊、图名、比例尺、坐标高程系、制作时间、制作单位等.
HY/T 116-2008 蒸馏法海水淡化蒸汽喷射装置通用技术要求.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6-2008
蒸馏法海水淡化蒸汽喷射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specifications of water vapor jet for distillation seawater desalination plant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涉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负贵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河立、吕庆春、冯厚军、都军、李炎,
蒸馏法海水淡化蒸汽喷射装置 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蒸罐法海水淡化装置所使用的蒸汽喷射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包装和运输.
射真空泵等两类蒸汽喷射装置, 本标准适用于多效蒸缩、机械压汽蒸馏、多级闪燕等海水淡化装置使用的露汽压缩喷射泵、蒸汽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的修改单(不包括勤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扇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GB/T13306标牌 JB/T4711压力容器涂数与运输包装JB/T8540-2004水气喷射真空泵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在动力蒸汽的作用下,将低压蒸汽抽出并加压,和动力蒸汽混合达到设定压力的喷射泵. 蒸汽压缩喷射泵steamejectorforpression
3.2蒸汽喷射真空泵steamjetvacuumpump 利用动力蒸汽,以抽取气体并形成真空为目的的真空泵.
3.3动力蒸汽motive steam为蒸汽喷射泵提供动力并通过喷嘴的蒸汽.
3. 4吸入蒸汽entrainedvapor被蒸汽喷射泵形成的负压而吸人的蒸汽.
3.5 排出蒸汽pressedvapor蒸汽喷射泵排出的蒸汽,
3.6 喷射系数Jet coefficient对于蒸汽压缩喷射泵,其吸入蒸汽质量流量与动力蒸汽质量流量的比值.
HY/T 116-2008
4要求
4.1.2水压试验 喷射装置和蒸汽管道应进行水压试验,不得泄漏,
4.1.3装置制造蒸汽喷射装置的制造应满足GB150的规定.
4.1.4耐腐蚀性能 蒸汽喷射装置内表面和外表面应能够耐盐雾腐蚀,
4.2技术要求
4.2.1.5在动力蒸汽压力与额定值的偏差不超过土20%时,蒸汽压缩喷射泵吸人藏汽的流量波动幅度应小于10%
5试验方法
试验压力应大于1.25倍设计压力且不小于0.3MPa,持续保压30min,结果应符合4.1.2的要求.
装置制造应按照GB150进行,结果应符合4.1.3的要求,
JB/T8540-2004中7.5.4的有关规定进行;吸人蒸汽压力按JB/T8540-2004中7.5.3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4.2.1的要求.
5.5蒸汽喷射真空泵
抽气量按JB/T8540-2004中7.5.2的有关规定进行;动力蒸汽耗量按JB/T8540-2004中7.5.6的有关规定进行:冷却水消耗量按JB/T8540-2004中7.5.7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果应符合4.2.2的要求,
6检验规则
6.1.1抽样方案 对于蒸馆淡化装置的蒸汽喷射装置,应逐台检查.6.1.2样本的检查样本应按照第5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
6.1抽样方法
6.2判定方法
6.2.1每台蒸汽喷射装置应满足本标准全部考核项目的技术要求为合格产品,凡达不到本标准规定的任何一项指标,均判定为不合格品.
6.2.2被抽取的样品全部为合格品,则判定该批为合格批,否则为不合格批.
6.3每台蒸汽喷射装置经制造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6.4性能试验宜在制造厂进行.
6.5如果在制造厂进行性能试验确有困难,经采购方同意可在第三方或拟安装的海水淡化装置上 进行.
7标志、运输、包装与储存
7.1每台泵均应在明显位置装上产品标牌,标牌的内容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标牌上应注明:
a)制造厂名称;b)型号及名称:c)主要技术参数 吸人压力;-抽气量:动力蒸汽压力;一动力蒸汽耗量; 冷却水湿;冷却水耗量;
d)出厂编号; e)出厂日期.
7.2每台泵出厂应随带下列随机文件:
a)装箱单; b)产品使用说明书;c)质量合格证书--出厂合格证; -试压记录;d)设备安装施工必需用图-泵系统布置图:
HY/T 115-2008 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5-2008
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Seawater desalination engineering designfor distillation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负贵起草,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参加起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国岭、吕庆春、赵河立、都军、冯厚军、姚勇、谢峰.
引言
为了贯御执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利用标准发展计划》,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快海水淡化工程的规划、设计,保证工程的设计质量,做到工程技术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为蒸馆 速发展,有必要在进行自主技术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总结蒸缩法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经验,规范蒸饰法法海水淡化技术的产业化提供标准技术支撑和保障,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沿海地区的缺水问题,特制定本规范.
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蒸馏法海水淡化工程的厂址选择、厂区规划、海水预处理、工程设计、产品水水质、浓盐水、冷却水及清洗液排放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及扩建的采用蒸缩方式进行海水淡化的工程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T3797电气控制设备GB5083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T5750(部分)生活伙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6988.1电气技术用文件的编制第1部分:一般要录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801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储存与运输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T19570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0混摄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锅结构设计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3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L/T5094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HG20519.15管段表及管道特性表 HG20546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HY/T 115-2008
3. 1 海水淡化seawaterdesalination脱除海水中的盐分生产涉水的技术.
3.2 加热蒸汽heatingsteam外部输人装置的用来加热原料海水制取淡水的蒸汽.
3.3 多级闪蒸海水淡化multi-stagelash distillation
由多个蒸发效申联组成,蒸汽在传热管一侧冷发生成淡水,同时放出的热使传热管另一侧的海水蒸发生成蒸汽,并进人下一效作为加热蒸汽(3.2)对海水进行加热蒸发生产谈水的方法,
3.5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low temperature multi-effect distillation原料海水的最高蒸发温度低于70C的多效蒸缩海水淡化(3.4)方式.
高热能利用效率的淡化方法.
3.7 造水比gained output ratio蒸馆装置生产的蒸馏水量与加热蒸汽量之比,
3. 8 浓细比concentratedratio经蒸发后排放的盐水浓度与原料海水的浓度之比.
3. 9 浓盐水concentratedbrine原料海水采用蒸馏工艺产生淡水后需要排放的涨缩海水.
3. 10原水水质rawwaterquality 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海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性质.
4技术内容
4.1厂址选择、厂区规划
4.1.1厂址选择
4.1.1.1厂址宜选择接近海水取水口和用户,以降低管道(或渠道)的输送成本, 4.1.1.2海水取水口的选址应远离受污染河流的人海口和排污口,应考虑海流因素,不应受工厂自身排水的影响,海水取水口的海水水质应符合4.3.2的要求.4.1.1.3应综合热力和电力负荷,考虑能源供应的便利性和经济性.4.1.1.4选择厂址时,应掌提厂址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区城地质情况,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并按 GB50021的要求,提供岩土工程地质勘操评价报告.
HY/T 114-2008 纳滤装置.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4-2008
纳滤装置
Nanofiltrationdevice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毅腾、昌经观、陈颖、李雪梅.
纳滤装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纳滤装置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水质软化等应用领城的纳滤装置的制造、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惠G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14048.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20502-2006膜组件及装置型号命名GB50235工业金属管进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B/T5995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 HG20520玻璃钢/聚氰乙烯(FRP/PVC)复合管道设计规定
3术语和定义
GB/T2010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纳滤膜nanofiltrationmembrane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的盐类和分子量大于200的有机物的半透膜, [GB/T20103-2006,定文4.1.2]
3.2由纳滤膜、膜支挥体、流道阅隔体、带孔的中心管等构成的膜分离单元. 纳滤膜元件nanofiltrationelement
纳滤膜组件nanofiltration module 由纳滤膜元件、壳体、内联接件、端板和密封圈等组成的实用器件.
3.3
3. 4纳滤装置nanofiltrationdevice注:配套设备如电控、各种仅表、管通、水泵、阀门以及化学清洗接口等. 由纳滤膜组件及其他配套设备构成的一套完整的膜分离设备.
3.5脱盐率saltrejection[GB/T20103-2006 定义2.2.11] 脱除给料液盐量的能力.
HY/T 114-2008
3.6 水回收率recorery产水量与给水总量之百分比,[GB/T 20103-2006 定义2.2.12]
3.7 透过水permeate透过膜的那部分水.[GB/T 20103-2006,定义2.3.4]
3. 8浓缩水concentrate除盐或分离过程中的浓缩液.[GB/T20103-2006,定义2.3.3]
3. 9产水量productivity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膜元件、组件或装置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产品水的量,单位为m/h. [GB/T20103-2006,定义2.2.10]
4型号与命名纳滤装置的型号与命名按GB/T20502-2006执行.
5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纳滤装置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5.1.2纳滤装置应结构设计合理,外观紧澳、关观,占地面积及占用空间小,5.1.3纳滤装置主机架安装牢固,焊缝平整,水平及垂直方向公差应符合装置的设计要求,涂层均匀、 美观、牢因、无擦伤、无划痕.5.1.4纳滤膜组件、泵、各种管道、仪表等设备构件,均应有产品合格证或检定证书.5.1.5凡与水接触的部件的材质不应与水产生任何有害的物理化学反应,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防腐及有5.1.6纳滤装置各部件连接处均应结构光滑平整、严密、不渗漏. 效保护措施,不应污染水质.5.1.7管道安装平直,走向合理,符合工艺要求,塑料管道、阀门的连接应符合HG20520的要求,金属5.1.8纳滤装置配备的仪器、仅表的量程和精度应满足设备性能的需要,并应检定或校准合格. 管道安装与焊接应符合GB50235的要求.5.1.9自动化控制应正确、可靠、灵敏,具有自动安全保护功能.5.1.11各类电器接插件的安装应接触良好,操作盘、柜、机、泵及相关设备均应有安全保护措施,保证 5.1.10纳滤装置的电控设备性能应符合GB14048.1的规定.电气安全.5.1.12泵应按照泵的使用要求安装;在水泵出水管路上宜设置慢开阀门.5.1.13纳滤膜的保护系统安全可靠,必要时应有防止水锤冲击的保护措施;膜元件渗透水侧压力不应 高于浓缩水侧压力0.03MPa5.1.14纳滤装置进水应根据纳滤膜元件要求合理控制进水水质.5.1.15操作压力及膜通量应符合膜元件要求,2
HY/T 114-2008
冻措施. 应安置在多尘、高温、振动的地方,一般应安装于室内,避免阳光直射,环境温度低于5C时,必须采取防
5.1.17纳滤装置应设有化学清洗系统或接口,以便定期进行清洗.
5.2技术要求
纳滤装置的产水量、脱盐率及水回收率应符合用户要求或设计的额定值.
6试验方法
6.1外观检验
6.1.1结构与涂层采用目测法.
6.1.2用水平仅(或尺)测量主机框架、泵体、压力容器及相应管线,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6.2性能测试
6.2.1产水量
在设计规定的操作压力、股盐率及回收率下,从产水流量计读取,记录进水温度,并将该值校正至25C时的产水量,校正方法按膜元件产品使用说明书的产水温度校正系数进行.
6.2.2脱盐率的测定
纳滤装置的脱盐率可采用电导率测定法,用检定或校准合格的电导率仪测量装置进水电导率和透过水电导率,见式(1):
式中:
R-脱盐率,%;
C-进水的电导率,单位为微西每厘米(μS/cm);
C -产水的电导率,单位为微西每屋米(gS/cm)
6.2.3水回收率的测定
水回收率计算采用式(2),或式(3).
().....................
式中:
Y-水国收率,%;Q-进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²/b);Q-浓缩水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²/h); Q-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²/h).
6.2.4进水温度的测量
在纳滤装置进水处测量进水温度,
6.3水压试验
在未加膜情况下开启水泵,调节管路阀门,按GB150的规定,使系统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倍,保压30min,检验系统焊缝及其他连接处有无渗漏和异常变形.
6.4自动保护功能检测
调节进水阀、产水阀及浓水阀,达到最低进水压力、出水压力、最高设计压力时,检查自动保护功能.必要时检查防止水锤冲击的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HY/T 113-2008 纳滤膜及其元件.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3-2008
纳滤膜及其元件
Membrane and element ofnanofiltration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涉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毂鹏、吕经烈、陈颖、李雪梅.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纳滤膜及其元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纳滤膜及其元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检测、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储存,本标准适用于纳滤膜及其元件的生产、验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数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C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3306标牌GB/T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JB/T5995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 GB/T20502-2006膜组件及装置型号命名
3术语和定义
GB/T2010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纳滤溪nanofiltration membrane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的盐类和分子量大于200的有机物的半透膜. [GB/T20103-2006,定义4.1.2]
3.2纳滤膜元件nanotiltrationelement由纳滤膜、膜支撑体、流通间隔体、带孔的中心管等构成的膜分高单元.
3. 3
纳波nanofiltration
以压力为驱动力,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的盐类和分子量200~1000的有机物的膜分离过程.
[GB/T20103-2006,定文4.2.3]
3. 4
脱盐率saltrejection表示脱除给料液盐量的能力. [GB/T20103-2006 定文2.2.11]
HY/T 113-2008
3.5 水回收率recowery产水量与给水总量之百分比.[GB/T20103-2006,定义2.2.12]
3.6透过水permeate透过膜的那部分水.[GB/T20103-2006,定文2.3.4]
3.7浓缩水concentrate除盐或分离过程中的浓缩液. [GB/T20103-2006,定义2.3.3]
3.8产水量productivity在规定的运行条件下,膜元件、组件或装置单位时润内所产生的产品水的量,单位为m/h. [GB/T20103-2006,定义2.2.10]
3.9单位面积纳滤膜在单位时间内透过的水量,单位为L/(m”h). 膜通量membrane flux
3. 10膜面积mcmbrane area纳滤膜与进水接触表面的面积,单位为m².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1.1纳懿膜的分类按型式应分为:中空纤维、管式和平板式.4.1.2纳滤膜元件的分类按型式应分为:中空纤维、卷式、管式和板框式.
4.2型号 纳膜元件的型号编制按GB/T20502-2006命名规则执行.注:均质纳滤膜,材质应相膜材质:复合纳滤膜,材质应指复合层材质.
5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纳滤膜及其元件的制备材料应选用化学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无毒无味的材料.5.1.3纳滤膜元件外观应光洁平整,无毛刺、损伤、污染、锈蚀、划痕、裂痕等明显缺陷. 5.1.2纳滤膜表面应平滑洁净,无针服、破损、变质、变形等缺陷,
除率应不小于90%,产水量应不小于21L/(m²h). 在标准测试条件下,一价离子脱除率应不小于30%,产水量应不小于30L/(mh);二价离子脱
6检测
6.1检测装置
6.1.1纳滤膜及其元件性能测试装置流程示意图参见附录A.
HY/T 113-2008
6.1.2与测试液接触的部件如水箱、水泵、管道、阀门等,应当采用高质量不锈钢或料等耐腐蚀材料.
6.1.3承压部件的运行工作压力应大于纳滤膜及其元件的测试压力.
6.1.4检测装置组装后应用清洗液和自来水冲洗,在测试压力下,系统应无渗漏,
6.1.5安装的仅表量程及精度符合要求,并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
6.1.6其他测试仅器包括:a)电导率仅,测量误差不大于士1%(满量程);b)温度计或湿度表,温度范围:0℃~50℃,允许误差±0.1℃;d)秒表;e)烧杯.
6.2检测前的准备
6.2.1测试条件
b)测试压力:0.50MPa; a)进水:500 mg/L NaCl.2 000 mg/L. MgSO;c)进水温度:25C±1℃;d)水目收率:15%;e)预压时间:0.5h.
6.2.2试剂所用试剂如下:a)氯化钠:化学纯级; b)硫酸镁:化学纯级:c)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其电导率小于10pS/cm.
6.2.3测试步骤
纳滤膜及其元件的测试按下列步骤进行:
a)进水按6.2.2规定的试剂配制成6.2.1规定的NaCI和MgSO,溶液;b)把待测纳滤膜或膜元件与测试装置相连接;c)置浓水调节阀于全开启状态,启动泵,在较低压力下(0.10MPa~0.30MPa),对新膜元件清洗 2min~5min,并排出元件内的气体,此过程的产水和浓水均应排放至下水道;d通过调节阀门使测试系统压力和回收率缓慢达到6.2.1的规定,升压速率应低于每e)预压0.5h; 秒0.010 MPa;f)脱盐率的测定,可按NaCI和MgSO,的顺序,采用6.3.3两种方法之一进行.每测试完一种盐溶液,应用25℃~40C的蒸馆水或去离子水对膜或膜元件冲洗2min~5min.
6.3检测方法
6.3.1外观检测
用目测的方法检测纳滤膜及其元件的外观,应符合5.1.2和5.1.3的要求.
6.3.2产水量的检测
在6.2.1的测试条件下,从产水流量计读取,或采用玻璃容器和秒表进行测定,应记录进水温度,并将产水量值校正至25C时的产水量.
6.3.3脱盐率的检测
1)重量法(仲藏法)
按GB/T5750.4-2006规定的溶解性总固体检测方法测盘原水和透过水含盐量.
HY/T 112-2008 超滤膜及其组件.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2-2008
超滤膜及其组件
Membrane andmodule of ultrafiltration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经烈、陈颖、关毅、李雪梅.
超滤膜及其组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超滤膜及其组件的分类与命名、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海水、苦成水预处理、污水处理、工业及生活用水处理中使用的超滤膜和组件的生产、
验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配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放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828逐微检查计数抽样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3306标牌GB/T13922.1水处理设备性能试验总则 GB/T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DL/T588水质污染指数测定方法 HY/T050中空纤维超滤膜测试方法JB/T5995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
3术语和定义
GB/T2010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 1
超滤胰组件ultrafiltrationmembrane module
由超滤膜或膜元件、布水间隔体、内连接件、壳体、密封件及布水端板或封头等组成的膜应用基本单元.
3.2
截留率retention
表示脱除特定组分的能力.
它们的关系式如下:
式中:
R-截窗率,%;C透过液中特定组分的浓度; C-进料液中特定组分的浓度.[GB/T 20103-2006 定义2.1.35]
3.3
截留分子量retentionmolecular weight
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超滤膜对某一已知分子量物质的截留率大于90%时,该物质的分子量称为该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
注1:类胃于GB/T20103-2006,定义5.1.4:切割分子量,
3 4
纯水通量pure waterflux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膜面积的纯水量,注:规定的操作条件是指在25C和0.10MPa的跨膜压差下测定的.
3.5海水通量seawaterflux在规定的操作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膜面积的海水量. 注:规定的操作条件是指在25C和0.10MPs的跨膜压差下测定的.
3.6
3.7超滤膜组件进水侧进口压力与出口压力的算术平均值与膜组件产水侧压力之差. 平均跨膜压差average transmembrane presure difference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1.1超滤膜的分类按型式应分为:平板式、中空纤维式和管式
4.1.2超滤膜组件的分类按型式应分为:板框式、螺旋卷式、中空纤维式和管式,
4.2型号
4.2.1超滤膜的型号编制由英文字母、代号和阿控伯数字按下列规则排列组成.
超膜4.2.2超滤膜组件的型号编制由英文字母、代号和阿拉伯数字按下列规则排列组成.
4.2.3超滤膜组件的外形尺寸:
a)中空纤维式、螺旋卷式和管式超滤膜组件的外形尺寸以组件外壳的“外径(mm)×长度(mm)” 表示:
b)板框式超滤膜组件的外形尺寸以组件外壳的“长(mm)×宽(mm)×高(mm)"表示.
4.2.4超滤膜型式代号与膜组件型式代号是一致的,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超滤膜及膜组件型式代号
名称 代号平板式超滤膜、板框式膜组件 F螺浆卷式超滤膜元件、膜组件 中空纤维式超滤膜、膜组件 S H管式题滤膜、膜组件 T
表2常见超滤膜材料代号
代号磺化来码 SdS PS聚醚 PES磺化聚醚 SPES聚芳醚 PPES豪丙烯清 聚凯乙烯 PAN PVC聚偏氟乙烯 PVDF聚丙烯 PP聚乙烯 PE芳香聚酰胺 APA PSA聚乙烯醇 PVA酯酸纤维章陶交 CM
4.2.6超滤膜与膜组件型号示例如下:
示例1 UF-H-100000PS
表示中空纤维式题滤膜,截留分子量为100000,膜材料为聚.
示例2:UFm-S-160X1200-150000-40-PES
表示螺浆卷式超膜组件,外壳外径为160mm,长度为1200mm,膜的截留分子量为150000,有效膜面积为40m”,膜材料为聚醒矾.
5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超滤膜及组件的制备材料应选用化学性能好、机械强度高、无毒无味的材料. 5.1.2超滤膜表面应平滑洁净,无针眼、破损、变质、变形等缺陷,5.1.3超滤膜组件外观应光洁平整,无毛刺、损伤、污染、锈蚀、划痕、裂痕等明显缺陷,
HY/T 111-2008 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1-2008
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
Magnesium hydroxide slurries and filter cakes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涉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西平、张、王俐聪、刘骆峰、蔡荣华,
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锲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料浆状及滤饼状(青状)的氢氧化镁的生产、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勤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效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eqvISO780:1997) GB/T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GB/T4472-1984化工产品密度、相对密度测定通则GB/T6682-19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eqvISO3696:1987) GB/T6678-2003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HG/T3607-2007工业氢氧化镁HG/T3696.1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HG/T3696.2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杂质标准溶液的制备HG/T3596.3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3分类
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分为两类:1类:主要适用于对氧化钙含量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如硫酸废水中和等).Ⅱ类:主要适用于对氧化钙含量无特殊要求的行业.
4要求
4.1外观:料浆状氢氧化镁为白色或浅褐色,放置一个月无明显分层,流动性好,滤饼状氢氧化镁为白色或浅褐色青状物.
4.2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应符合表1技术要求.
表1技术要求
指项日 I类 料浆状 I类 I类 滤饼状 Ⅱ类氢氧化铁[Mg(OH):]质量分数/% 28 0~35.0 40.0~50.0氧化钙(CaO)质量分数/% 0. <0.8 <0.6 <1.3相对密度 1. 15~1 29 1.30~1. 45 HY/T 111-2008 5试验方法 5.1安全提示 冲洗,严重者应立即治疗.使用易燃品时,严禁使用明火加热. 本试验方法中使用的部分试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操作时应小心谨慎!如测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 5.2一般规定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一199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中所需标准滴定溶液、杂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按 HG/T 3696.1、HG/T 3696.2 和 HG/T 3696.3 的规定制备. 5.3外观判别 在自然光下用目视法判定外观, 5.4氢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按HG/T3607-2007中5.4进行测定. 5.5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按HG/T3607-2007中5.5进行衡定. 5.6相对密度的测定 按GB/T4472-1984中比重瓶法进行测定. 6检验规则 6.1第4章中规定的指标项目为出厂检验项目,应逐批检验. 6.2在基本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用相同材料,连续生产或同一班次生产的同一类别的产品为一批.每 批产品不短过50t. 6.3按GB/T6678一2003的规定确定采样单元数.采样时,将采样器自包装物的上方垂直插人至料层深度的四分之三处采样.将采得的样品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约500g,分装人两个于燥、清洁的广口瓶中,密封,粘贴标签,注明:生产厂名、产品名移、类别、批号、采样日期和采样者姓名.一瓶用于检验, 另一瓶保存备查,保存时间由生产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4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由生产厂的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生产厂应保证每批出厂的产品都符合第4章的要求. 6.5检验结果中如有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自两倍量的包装中采样进行复验,复验结果即使只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整批产品为不合格. 6.6采用GB/T1250规定的修约值比较法判定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7标志、标签 7.1料浆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包装上应有率固清晰的标志,内容包括:生产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商标、类别、净含量、批号或生产日期、本标准编号及GB/T191一2000规定的“怕雨”标志. 7.2每批出厂的料蒙状及滤饼状氢氧化镁产品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生产厂名、厂址、产品名称、商标、类别、净含量、批号或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证明和本标准编号. 8包装、运输、贮存 8.1料浆状氢氧化镁根据产品用途及用量采用密闭容器装运:或采用100kg、150kg铁质及塑料桶装;或按用户要求单独包装, 方法应符合GB/T8946的规定,每袋净含量50kg.内袋用尼龙绳或其他质量相当的绳扎紧,或用与 滤饼状氢氧化镁采用双层包装,内包装为聚乙烯塑料薄膜袋,外包装为塑料编织袋,其性能和检验2 HY/T111-2008 其相当的其他方式封口;外袋用尼龙绳线或其他质量相当的线缝口,缝线整齐,针距均匀,无漏健或跳线现象. 8.2滤饼状氢氧化镁在运输中应有遮盖物,防止雨淋、受潮. 8.3滤饼状氢氧化镁应贮存于阴家、干燥处,防止雨淋、受潮.
HY/T 110-2008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10-2008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
Microporous hollow fiber membrane of polypropylene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领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颖、吕经烈、关毅鹏、李雪梅.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产品分类及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肥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聚丙烯树脂为主体原料,也可根据需要混合加人改性剂,经熔融纺丝拉伸法制备的中空纤维微孔膜的生产、验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864工业氮GB9688食品包装用案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HY/T051一1999中空纤维微孔莞膜测试方法 HY/T065-2002豪编氟乙烯微孔过膜
3术语和定义
GB/T2010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 1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microporous hollow fibermembrane ofpolypropylene注1: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旗有别于平板微孔跳膜,是经熔纺拉件发制备的中空纤维微孔膜的类型产品. 外型为纤维状、空心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其内外壁具有贯通的概状狭长孔结构的聚丙烯微孔膜.注2:改写GB/T20103-2006,定义2.1.28
3.2 最大孔径maximumpore size与微孔膜最大孔等效的圆形毛细管直径.[GB/T20103-2006 定文5.1.5]
3.3 膜纤维平均直径averagediameter联纤维外径与内径的算术平均值.
3.4 孔腋率porosity膜孔体积与整个膜体积的百分比.[GB/T 201032006 定义5.1. 5]
3.5 气体通量gasflux按规定温度、压力,在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膜面积的氮气体积总量.注1:试验用气体可以全部造过案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不是渗透分离过程,因此采用通量,面不是渗透率. 性2:改写GB/T20103-2006,定义6.1.3
3.6
纯水通量purewaterflux
按规定温度、压力,在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膜面积的纯水总量.
注1:试检用炖水可以全部透过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不是分高过程,因此采用通量,面不是透过率,注2:政写GB/T20103-2006,定文5.1.3.
4产品分类及型号
4.1产品分类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产品按照改性类型和最大孔径进行分类.
4.1.1按膜材料是否经过改性,可分为:a)疏水型:未进行改性的透气性膜,用"G"表示;b)亲水型:进行亲水化改性的液体分离膜,用"L"表示.
4.1.2按最大孔径不网,可分为:0.10μm、0.22μm、0.45μm、0.50μm.0.70μm等,
4.2型号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型号编制由产品代号、改性类型代号和最大孔径数值组成,
4.2.1产品代号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主体原料为聚丙烯树脂(卫生等级按照GB9688的规定执行),膜材质用“PP"表示,作为微孔滤膜用”MF"表示,组合成产品代号用“PPMF"表示.
4.2.2型号示例
示例1; PPMF-G-0. 40表示:膜材质为聚丙烯、疏水整、最大孔径为0.40pm的通气性膜,表示:膜材质为聚丙烯、亲水整、最大孔径为0.40μm的液体分离膜, 示例2 PPMF-L-0. 40
5要求
5.1基本性能要求
5.1.1疏水型和亲水型案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的基本性能要求见表1和表2.
5.1.2除表1和表2中列出的指标外,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应具有一定控伸强度和耐折绕性;膜纤维平均直径控制范围为250μm~400μm,壁厚为35μm~50pm;在1m长取样范围内,外径偏差不 大于20μm,壁厚偏差不大于5μm,
表1疏水型聚丙烯中纤维膜基本性能要求
项日 性能指标数值最大孔径/m 0.10 0 22 0.45 0 50 0.70气体通量/(m²/(m²-h)) 孔蒙率/% ≥1 0 ≥30 >4.0 >35 >5.0 ≥45 ≥6.0 ≥55注:气体通量是在25C,压力整0.010MPa下,每小时每平方米膜透过氮气总量, >2.0
表2亲水型聚丙烯中纤维膜基本性能要求
项目 性能指标数值最大孔径/pm 0 10 0.22 0.40 0.55 0 70孔隙率/% >2s ≥30 ≥45 >55纯水通量/(L/(m²h)) >$0 >$ >150 ≥250 ≥350注:纯水通量是在25℃,压力差0.10MPa下,每小时每平方米脚透过纯水总量,
5.2外观要求
聚丙烯中空纤维微孔膜应眼直,无折痕,无断丝,无肉眼可见的杂质和污物,
6试验方法
6.1最大孔径的测定
按照HY/T051-1999中3.2规定执行.
6.2膜纤维平均直径及壁厚的测量
a)取1m长膜纤维绕4~5圈,集成丝束,用哈氏切片器制成横新面切片;b)用精度高于1.0μm的显微镜进行测量,同时读取膜纤维的最大外径和最小外径数值,以及对c)取3个样品,每个样品取3组膜纤维平均直径及壁厚的数据,计算9组数据的平均值, 应的最大壁厚和最小壁厚数值,分别做算术平均值作为一组数据;
6.3孔隙率的测定
用压乘仪测定孔醇率,按HY/T065-2002中6.5规定执行.
6.4纯水通量的测定
按HY/T051-1999中3.1规定执行.
6.5气体通量的测定
6.5.1试验原理
在规定的流速、温度、压力下,测定单位时间内透过单位膜面积的氮气体积总量,
6.5.2试验要求
6.5.2.2试验时分质温度应为25℃,试验气体采用标准工业氮气,其纯度接GB/T3864执行. 6.5.2.1试验要求在于燥,洁净的房间内进行
6.5.3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参见附录A.
6.5.4试验步骤
将待测试样浇铸成管式膜组件,连接到试验装置中,将氮气压力调节至设定压力,待其稳定后从流量计上读出试样的气体透过量.
6.6外观检查
用目测法进行检查,外观应符合5.2规定.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两种.
7.2型式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试验新产品时:
HY/T 109-2008 反渗透用高压泵技术要求.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 109-2008
反渗透用高压泵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pressure pumpin reverse osmosis plant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谈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沈阳水泵股份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国岭、初喜章、冯厚军、华玉凯、潘献辉、赵河立、都军、杨传蜀、王晓玲.
反渗透用高压泵技术要求
1范围
贮存. 本标准规定了反渗透用高压泵(以下简称高压系)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与包装、运输和
本标准适用于输送介质为经处理的苦成水、海水或其他工业用原料水反参透用高压泵的生产、验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勤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敢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216回转动力泵水力性能验收试验1级和2级GB/T7784机动往复泵试验方法 GB/T13007离心系效率GB/T13364往复泵机械振动测试方法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7248.3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量
现场简易法
JB/T8097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7021和GB/T7785所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反渗透用高压泵reverse osmosis high pressure pump
用于反渗透系统中,人口压力小于0.6MPa,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海水(苦威水)加压,为反渗透膜脱盐提供动力的系.
3. 2
易报件wear and tear parts
由于介质的腐蚀、磨损、冲蚀面易于失效的零件.
4成套范图
制造厂应提供下列成套范围的全部或一部分:
高压泵;变速箱: 驱动机:附件(包括底座、联轴器、油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一备件(由制造厂提供推荐备件清单,用户随产品同时订货或单独订货): 一高压系机组监测,监控仪器仅表:一专用工具.
HY/T 109-2008
5要求
5.1外观
5.1.1高压泵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应有图样未规定的凸凹缺陷和粗糙不平及其他缺陷.
5.1.2不锈钢件不需涂漆,非不锈钢件表面应采取防腐措施,高压泵外壳表面需要涂漆时,应采用耐腐蚀的涂料.
5.2结构要求
高压泵整体应进行密封性试验和水压强度试验,不应有漏水或冒汗等现象.
5.3性能要求
5.3.1高压泵在额定工况下,说量的下偏差为0,上偏差应不大于10%.
5.3.2离心式高压泵在工作点效率应不低于GB/T13007的规定值,柱塞式高压泵效率应不低 于84%.
5.4振动要求
高压泵在无汽蚀运转的情况下,在轴承体上测量均方根振动遮度应不超过4.5mm/s.
5.5噪声要求
距高压泵1m处的噪声应不高于85dB,如超过限值,应采取必要的降燥措施,
5.6材料要求
5.6.1高压泵用材料应具有材质检验单及检验合格证明,5.6.2制造厂应根据过流介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材料,高压泵设计整体寿命应不小于20年(不包括易
损件),第一次大修时间应不小于1年.
6试验方法
6.1外观
外观采用目测方法检测,结果应符合5.1的要求.
6.2水压试验
高压泵应用常温清水进行密封性试验和水压强度试验,水压试验压力为最大工作压力的1.5倍,压力持续时间为30min,其结果应满足5.2要求,
6.3性能试验
规定执行,柱塞式高压泵的性能试验方法按GB/T7784规定执行,其结果应编足5.3要求,
6.4振动试验
离心式高压系的测量应按照JB/T8097规定执行,柱塞式高压泵的测量应按照GB/T13364规定执行,其结果应摘足5.4要求.
6.5噪声水平测定
在距高压泵1m处,按GB/T17248.3规定的方法使用声级计测量高压泵噪声,其结果应满足5.5要求,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2型式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题式检验:a)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
b)转厂制造的首制产品;c)产品作过重大更改;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
7.2.2型式检验项目和要求按表1进行.
表1检验项目明细表
序 检验项目 要 检验方法 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1 外观 5.1 6.12 水压 5 2 6.2 <3 性能 5.3 6 3 <4 操动 5.4 6.45 项声 5 5 6.5 < √ 7.3出厂检验 7.3.1每台高压泵均应进行出厂检验. 7.3.2出厂检验的项目和要求按表1进行. 8标牌、包装、运输与贮存 8.1标牌 高压泵标牌应当固定在设备容易看到的部位和辅助设备的其他主要位置上,标牌应包括下列内容: 设备的规格和型号;出厂程序编号及出厂日期; 流量(m²/h);扬程(m);转速(r/min);-轴功率(kW); --必需汽蚀余量(m);--重量(kg).标牌和转向牌应采用不锈钢或镍-铜合金制造. 转向箭头可以铸出,高压泵辅助系统管路的进出口,应在适当的明显位置用标牌标出. 8.2包装 8.2.1制造厂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图纸: 安装使用说明书(含完整性能曲线图表):一一最大工作、发运、安装和维护重量;高压泵机组外形安装; 高压泵剖面图(总装图):管路系统图. 8.2.2高压泵经最终检验合格后方可按装箱单进行包装,并将装箱单放入各自的包装箱内. 8.2.3高压系的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并应采取防潮、防锈、防振、防霉等措施. 8.2.4高压泵的进、出口,管孔等应用整板或管堵封死密封,防止异物进人, 8.2.5分开包装、单独包装的备件,每个(或类)备件均应贴标签或以其他形式标出.
HY/T 108-2008 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 108-2008
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
Energy recovery device in reverse osmosis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石家庄海捷能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献辉、冯厚军、葛云红、李炎、杨守志.
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
1范围
贮存, 本标准规定了反渗透用能量国收装置的分类、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
本标准适用于反渗透海水或苦成水淡化用能量回收装置的生产、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现行标准规范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9112钢制管法兰类型与参数 GB/T9234机动往复泵技术条件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7248.3一1999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
JB/T5995机电产品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 1能量回收装置energy recoverydevice用来回收反渗透淡化系统浓盐水水力能,并将其转变成膜的进水水力能的装置.
3.2表观能量转换效率apparent energy transferefficiency能量回收装置输出的总能量与输人的总能量的比值.
3.3有效能量转换效率effectualenergytransferefficiency能量回收装置高压输出能量与输人能量回收装置总能量的比值.
3. 4 装置泥合度devicemixing经过能量回收装置时因浓盐水与原料水的掺混引起装置高压出水盐度增加的比值.
3.5 联前进水混合度mixingofmembranefeed因原料水经过能量回收装置时与浓盐水部分混合,引起反渗透膜前进水浓度增加的比值.
3.6 水力涡轮式能量回收装置hydraulic turbine booster energyrecovery device通过两步能量转换,浓盐水水力能通过涡轮叶轮转换为旋转轴机械能,旋转轴驱动水泵叶轮再把机
HY/T 108-2008
城能转换成原水水力能,从而达到回收浓盐水水力能目的的装置,
3.7
涡轮直驱水深增压装置turbine direct drivingpumpbooster device
水泵叶轮再把机械能转换成原水水力能,从面达到收浓盐水水力能目的的装置, 涡轮叶轮与水泵叶轮同轴连接,浓盐水水力能通过涡轮叶轮转换为旋转轴机械能,旋转轴直接驱动
3.8
涡轮助推水泵电机轴增压装置turbine auxilary drivingmotor boosterdevice
涡轮叶轮与水泵叶轮、驱动电机同轴连接,电机作为第一驱动,涡轮作为第二驱动,通过同一根旋转轴驱动水泵叶轮转,把机械能转换成原水水力能,从配达到回收浓盐水水力能降低电机电能输出目的的装置.
3.9
功交换式能量园收装置workexchange energyrecoverydevice
通过一步能量转换,直接将浓盐水水力能转化为原水水力能,从面达到层收浓盐水水力能目的的装置.
3. 10
转子式无活塞压力交换装置non-pistonpressure exchangerotorenergyrecoverydevice
浓盐水和原水的压力交换过程在一个具有多个通道的能转的转子体内完成,通道内浓盐水和原水直接接触,中间形成一段混合液体,压力能通过这一段混合液体从浓盐水直接传莲给原水的装置.
3. 11
水压缸式有活塞压力交换装置hydraulic cylinder presure exchange pisten energy recovery device
活塞从浓控水传递给原水的装置. 浓盐水和原水的压力交换过程在水压缸内完成,缸内两种液体通过活塞隔离往复移动,压力能通过
4分类与命名
4.1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的分类
反渗透用能量回收装置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两大类和四小类,如下所示:
4.1.1水力润轮式能量回收装置4.1.1.1涡轮直驱水泵增压装置 4.1.1.2锅轮助推水泵电机轴增压装置4.1.2.1转子式无活塞压力交换装置 4.1.2.2水压缸式有活塞压力交换装置
4.1.2功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
4.2产品标记
4.2.1产品型号以能量回收的英文字头ER和装置的型式代号、装置的单机负荷代号组合面成:
-涡轮直驱水泵增压TD;
4.2.2装置的型式代号如下:
涡轮助推电机水泵增压TM;液体元活塞转子压力交换RP;物理活塞水压缸压力交换PP.
4.2.3单机负荷为浓盐水流量,单位m²/h.
5要求
5.1外观
5.1.1外观应完好无损,表面油漆涂层应均匀牢固,无皱纹,无明显的擦痕及划痕等缺陷.
5.1.2装置应有铭牌.
5.1.3装置的各进出水接口处应有明确的如下标识:
低压原料水进口:LPIN:低压浓盐水出口,LPOUT; 高压浓盐水进口HPIN高压原料水出口:HPOUT,
5.2一般要求
5.2.1能量回收装置的运行条件应与反渗透淡化系统的操作条件相匹配,在系统的同收率、压力、流量 等变化范围内能正常工作.
5.2.2对于配套专用操作控制单元的装置,该装置控制单元应与淡化厂中央控制系统有良好的通信接的紧急控制指令.
卡箍连接,法兰的连接尺寸及密封形式应符合GB/T9112的要求,
5.2.4进出水接口应封装完好且无保护液渗漏.
5.2.5材质
装置与流体介质接触部分的材料应能厨浓海水腐蚀.
5.3技术要求
5.3.1有效能量转换效率
5.3.1.1水力误轮式能量回收装置在额定流量范围内有效能量转换效率见表1.
表1水力涡轮式能量回收装置的有效能量转换效率
额定流量蕊国/(m/h) 有效能量转换效率/%20≥4040 ≥50110≤Q60 ≥ ≥70450≤Q800 ≥$0
5.3.1.2功交换式能量回收装置的有效能量转换效率应不低于90%.
5.3.2装置混合度
能量国收装置混合度应不大于6%.
HY/T 106-2008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通用技术要求.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06-2008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effect distillationseawater desalination equipment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负贵起草,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阮国岭、昌庆春、冯厚军、赵河立、都军、曹军瑞、谢峰、齐春华、韩旭.
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标志、包装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多效蒸增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生产、验收、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勤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敢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锅制压力容器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GB/T228金属拉伸试验方法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控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31橡胶袖珍硬度计压人硬度试验方法GB/T1690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1720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GB/T1723涂料粘度测定法GB/T1724涂料细度测定法GB/T173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T1765测定耐湿热、耐盐雾、耐候性(人工加速)的漆膜制备法 GB/T1735漆膜耐热性测定法GB/T1771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T5720O形橡胶密封圈试验方法GB/T5750.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T7759殖化橡胶、热塑性橡胶常湿、高温和低温下压缩水久变形测定 GB/T7735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GB/T8890-2007热交换器用钢合金无缝管GB/T13452.2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GB17323瓶装饮用纯净水GB/T17791-1999空调与制冷用无缝铜管JB/T4735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GB/T18590-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评定方法SJ/T10674涂料涂覆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HY/T 106-2008
3. 1
多效蒸馏multi-effect distillation
由多个蒸发效串联组成,蒸汽在传热管一侧冷豪生成谈水,同时放出的热使传热管另一侧的海水蒸发生成二次蒸汽,并进人下一效对海水进行加热蒸发生产谈水的方法.
产品水量productquantity淡化装置生产的淡水总量,不包括外部输人装置的加热蒸汽及用于真空系统蒸汽的凝结水量.
3. 2
3.3 加热蒸汽heating steam外部输人装置的用来加热原料海水制取淡水的蒸汽.
3.4造水比gained output ratio 产品水量与加热蒸汽量之比,
3.5总换热面积total beatexchange area 多效蒸恤淡化装置各效换热面积的总和,其中包括多效蒸馏淡化装置冷极器换热面积.
3. 6电水耗电量specificpowerconsumption多效蒸馈淡化装置生产单位重量产品水的耗电量.
4要求
4.1淡化装置性能
4.1.1基本要求
4.1.1.1淡化装置
4.1.1.1.1淡化装置制造应符合GB151-1999中4.2.4、4.2.5、4.2.6的有关规定.
4.1.1.1.2冷凝器制造应符合GB150、JB/T4735的有关规定.
4.1.1.1.3淡化装置主体允许偏差应符合GB151-1999中4.2.1、4.2.2、4.2.3的规定,
4.1.1.1.4涉化装置达到设计压力后,对装置进行保压测试,12h内装置内部的压力升高值应小于6kPa.进行装置保压测试前,应加人常湿水至装置工作液位.
4.1.1.2仪器仪表
4.1.1.2.1装置使用的压力表、真空表应不低于1.6级:温度表精确度应在士1.5℃范图内.
4.1.1.2.2压力表、温度表的全量程应是所测参数最大值的1.5倍~2倍.
多效蒸馏法海水谈化装置的总传热系数宜大于2000W/(m”K).
4.1.3造水比
4.1.3.1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的造水比宜综合工程规模、工程投资、运行状况、加热蒸汽的品质等 因家,进行优化比较后确定.
4.1.3.2造水比的计算见公式(1):
式中:R-造水比;W-单位时间产品水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b);G单位时间加热蒸汽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4.1.3.3多效燕缩法海水淡化装置的造水比不宜小于8.
4.1.4产品水系统
4.1.4.1多效蒸缩法海水淡化的产品水电导率宜低于25pS/cm
4.1.4.2多效蒸缩法海水淡化的产品水如用于饮用,其输送管道材质,应符合GB/T17219对管道材 质的要求,
4.1.4.3蒸缩法海水淡化装置应配置产品水贮罐,产品水贮罐的贮水容量应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最小应满足淡化装置自身清洗维护需求,贮罐的位置宜接近涉化装置.
4.1.4.4多效蒸馏法海水涉化装置的产品水管路上应设置电导率仪:
-当淡水电导率低于设置指标值时,产品水排放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淡水电导率超出设置指标值时,可自动切换的装置排出超标换水并自动报警.
4.1.5吨水耗电量
4.1.5.1吨水耗电量的计算见公式(2):
式中:
R吨水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E一一单位时间淡化装置系统内的耗电量,包括向装置输送原料海水,向外界提供涉水,排放冷却水、浓盐水的耗电量,以及为装置服务的配电、控制系统等辅助系统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小时(kWh/h);
W-一单位时间产品水量,单位为吨每小时(t/h).
4.1.5.2多效淡化装置的吨水耗电量宜小于1.8kWh/t.
4.2传热管
4.2.1基本要求
4.2.1.1外现
传热管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纹、砂眼等影响强度的制造缺陷,与管板连接处不应有影响密封性能的缺陷,传热管表面不应有油污、锈蚀及污染物.
4.2.1.2外形尺寸
传热管外形尺寸及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GB/T8890-2007中3.3的规定,
4.2.2技术要求
4.2.2.1防腐蚀性能
传热管按照GB1765的要求制备试样,进行三个周期的盐雾腐蚀试验,每个周期24h:经15倍放大镜观察,试样表面不应有坑蚀.
4.2.2.2拉伸性能
传热管基体金属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240MPa.
4.2.2.3无损检验
使用润流操伤仪进行检测,传热管应无明显内部缺陷.
4.2.2.4内壁清洁度
传热管内整的表面残留物总盘应不大于1g/m.
4.3捕沫装置
多效蒸馏法海水淡化装置中应安装有捕沫装置,以去除蒸汽中夹带的海水液滴:捕沫装置材质应满足实际工况需要.
4.4密封图
4.4.1基本要求
密封面表面应平整光洁,不应有疤痕、裂纹、气泡、杂质和错位等缺陷,
HY/T 105-2008 中空纤维膜N2-H2分离器.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05-2008
中空纤维膜N2-H2分离器
Hollow fiber membrane separator of NH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膜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天邦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本标准起草人:陈勇、俞锋、杨丹、赵勇、王从厚、曹文鸣.
中空纤维膜N-H分离器
1范围
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规定了中空纤维膜N-H:分离器(以下简称分离器)的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本标准适用于中空纤维膜N-H分离器的生产、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174一1988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9969.1-199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4436-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表观分离系数pure gas separation coefficient不同纯气体渗透率的比值,用.值表达,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1.1分离器按膜的表观分离系数(a值)分类,分为:100.60.40.20.10五个等级类型.
4.1.2分离器按设计压力等级分类,分为:32MPa.22MPs.16MPa、10MPa、6.4MPa、1.6MPe六个 等级类型.
4.1.3分离器按膜元件直径分类,分为:50mm、9100mm、200mm三个等级类型,
4.2型号
分离器的型号由类别代号、型式代号、膜元件直径、压力等级和表观分离系数五个部分组成,类别代号及型式代号由相应的英文单词首个大写字母表示.
示例:
气体分高器NH-HF-100-16-40:指膜元件直径00mm,分离卷设计压力等级16MPs,表观分高系数(e值)等于40的中空纤继膜N-H:分离器,
5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分离器制作所选用的材料和配件须有供应厂商的合格证,应选用化学性质稳定、无毒、耐腐蚀、耐污染的材料.
5.1.2分离器的外壳应有压力容器产品出厂合格证书.
5.1.3分离器应有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5.1.4分离器的膜元件表面应无折痕、无新丝、无污浊,
5.1.5分离器的封头应采用环氧树脂和强度添加剂等材料,无内漏、无裂痕.
5.1.6分离器的外壳应以碳素钢、不锈钢、玻璃钢和工程塑料等为材料,
5.2技术要求
5.2.1分离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M--接口螺纹: -组件直径:L--楼口长度.
图1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5.2.2分离器的规格和尺寸.
分离器的规格和尺寸如表1所示:
表1分离器的规格和尺寸
单位为毫米
规格 50 100 20050 100 200M 24X2 33X2 65×2L 3 600 3 700 3 800
5.2.3分离器的技术内容、指标
5.2.3.1膜元件直径:50,100,200,
5.2.3.2设计压力等级:32MPs、22MPa.16 MPa.10MPs.6.4MPa、1.6MPa.
5.2.3.3表观分离系数;100.60、40.20、10.
5.2.4分离器应标明工作介质,介质为H、N、Ar、CH等.
5.2.5分离器工作湿度为不大于50℃.
6试验方法
6.1型式检验按中空纤维膜元件检测的有关规定操作(见附录A),分离器的规格尺寸按表1尺寸规格要求加工制作和检验.
6.2耐压试验按耐压检验的有关规定执行(见A.2).
6.3表观分离系数的检测按A.3规定操作.
7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7.1.1检验项目
7.1.2组批原则
分离器全部进行检验.
7.1.3判定规则
分离器按附录A中检验方法和表1尺寸要求作为判定标准,符合规定为产品合格,否则不予出厂.
7.2型式检验
7.2.1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鉴定或产品升级时:b)结构、材料或工艺有较大改变时:c)设备检修停产,恢复正常生产时; d)产品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正常生产时,每一批次进行一次.
7.2.2检验项目
附录A中规定的全部检验项目A.1、A.2、A.3和表1规格尺寸要求.
7.2.3检验方法
执行. 各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按照附录A中各项检验操作规程A.1.2、A.2.2、A.3.2和表1规格尺寸要求
7.2.4组批原则
按照附录A中各检验项目组批原则A.1.1、A.2.1、A.3.1和表1规格尺寸要求执行.
7.2.5判定规则
按照附录A中各检验项目判定规则标准A.1.3、A.2.3、A.3.3和表1尺寸要求作为判定标准,达到规定标准为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标惠
分离器出厂时应有标志,标志内容包括:
a)产品名称、型号、规格;b)商标;c)生产日期:d)产品编号: e)生产企业的名称、详细地址:f)产品的执行标准号:g)分离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8.2包装
8.2.1分离器的包装应符合GB/T9174-1988的规定,注意包装前分离器充干燥氮气保护,外壳及
8.2.2随机文件包括如下内容:a)装箱单;b)检验合格证,合格证的编写应符合GB/T14436-1993的规定;
HY/T 104-2008 陶瓷微孔滤膜组件.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T104-2008
陶瓷微孔滤膜组件
Ceramic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module
国家海洋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膜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自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南平、邢卫红、范益群、陆剑鸣、杨积衡、肖吕太、薛晓波.
陶瓷微孔滤膜组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的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的生产、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数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0-1998锅制压力容器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7306.1-200055密封管螺纹第1部分:圆柱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GB/T9174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7306.2一200055密封管螺纹第2部分:园维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GB9969.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HY/T063-2002普式两瓷微孔懿膜元件 HG20593-1997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HY/T064-2002管式陶瓷微孔滤膜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HY/T063-2002和HY/T064--2002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陶瓷微孔波頭组件ceramicmicrofiltrationmembrane module
由陶凳微孔滤膜元件、壳体、内联接件、端板和密封圈等组成的实用器件.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陶瓷微孔滤膜组件按其所组装的膜元件数量分类,分为:单芯组件、7芯组件、19芯组件、37芯组件.
4.2型号
4.2.1陶瓷微孔膜组件的型号由类别代号、膜元件数量、膜元件长度、膜组件壳体材质代号、膜元件 孔径规格、纯水通量、连接方式七部分组成,类别代号由相应的英文单词首个大写字母表示,见图1,
图1陶瓷微孔滤膜组件标记方法
示例:
表示两微孔膜组件为:CMM--陶瓷微孔膜组件,19--组件申组装的膜元件数量为19只,L--组件中组装的膜元件长度为1016mm,RR)--膜组件壳体的材质为0Cr19Ni9(304),200×20-组件内的膜元件膜孔径为200nm,组件的纯水通量为20m²/h.F--膜组件壳体的渗透液出口连接型式为法兰连接型式.
4.2.2装填的膜元件的数量以阿拉伯数字表示,见表1所示.
表1陶瓷微孔滤膜组件中组装膜元件的数量规格
编号 数量/根to 10719 1937 37
4.2.3组件的长度以大写的英文字母表示,见表2所示.
表2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的长度规格
规格 长度/mmL 1016M 850S 500
4.2.4膜组件壳体的材质代号以大写的英文字母加数字表示,材质见表3所示,
表3陶瓷微孔滤膜壳体的材质代号
组件壳体材质 代号00Ce17Ni14Mo2(316L) 0Cr19Ni9(304) RR1工程塑料 RL PCS玻璃例 GFRP
4.2.5膜元件孔径的分类应符合HY/T063-2002中关于陶瓷微孔滤膜元件孔径规格的规定,
4.2.6纯水通量按其膜元件的纯水通量分为1m²/b、2m²/h、5m²/h、10m²/h、20m²/h、30m²/h、40m²/h.50m²/h等规格.
5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组件壳体制作所选用的材料和外购件应有供应厂的材质保证书及合格证.
5.1.2组件壳体外表面应光洁,无毛刺、划伤、裂痕等明显缺陷,
5.2技术要求
5.2.1陶瓷微孔滤膜组件壳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
L-组件壳体总长:两渗透液出口管间距:一渗造渡出口管与组件壳体端头之间的距离: 渗透渡出口管长度(法兰连接指法兰面与组件壳体外径之间的距离):D - 一组件壳体端头外径:D - D- 一涉造液出口管公称直径, 一组件壳体外径:
图2陶瓷微孔滤膜组件壳体结构示意图
5.2.2陶瓷微孔滤膜组件规格和主要尺寸见表4所示,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组装膜元件的数量和主要尺寸见表5所示.组装陶瓷微孔滤膜元件的外径为30.0mm.
表4陶瓷微孔滤膜组件规格和主要尺寸 单位为毫米
规格 L 871 M 521R L L 1 037 26 757 40757 57 57
表5 陶瓷微孔滤膜组件组装膜元件的数量和主要尺寸 单位为毫术
组装膜元件的数量 01 07 19 37D 90 168 254 219 435 325尺寸 D D 45 15 133 25 40 50L 50 50 50 100HG20593-1997中的有关规定,其公称压力为1.0MPs 接口螺纹及尺寸公差应符合GB/T7306.1-2000和GB/T7306.2-2000的有关规定,接口法兰应符合注:表中各字母代表的尺寸名称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