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 4151-2015 化学品 陆生寡毛类的生物蓄积试验.pdf

其他规范
文档页数:21
文档大小:13.08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其他规范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4151-2015
化学品陆生寡毛类的生物蓄积试验
ChemicalsTest method for bioaccumulation in terrestrial oligochaetes
2015-02-09 发布2015-09-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 电话40059823: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SN/T4151-2015
前言
本标准与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试验导则No.317《陆生寡毛类的生物蓄积》 (2010.7)(英文版)技术内容一致。

本标准与 OECD化学品试验导则 No.31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对OECD化学品试验导则No.317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将简介改为引言; 一增加了前言部分; 增加了范围一章; 将附录1内容转移至术语和定义部分; 调整了附录顺序; 删除OECD的参考文献部分。

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人境检验检 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晓川、张园、丁宇、刘汉伟、李宁涛、赵琢、王华、刘伟、柳明、孙俐、刘凤娟。

SN/T4151-2015
引1言
在经合组织试验导则中,测试对环境有害化学品的生物体内富集的方法包括:1996年公布的流水 式鱼类试验(TG305)和2008年公布的海栖寡毛类生物蓄积试验(TG315)。

但将水生生物的富集数据 推断到陆生生物(例如蚯蚓)的富集情况还是困难的。

目前,对土壤中化学品的生物富集评估是通过基 于化合物亲脂性的模型计算方法实现的,如欧盟指导性技术文件(EUTechnicalGuidanceDocument)。

method)可以满足这项检测评估的需求。

一些利用鱼类以外其他生物的国际方法解决了生物体内的富 集问题,如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merican Society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开发的利用蚯蚓(Eisenia fetida,Savigny)和锅蠕虫测试被污染土壤生物富集性的实验方法。

一种国际公认的测定土壤中加标样 品的生物富集试验方法,将有利于改进陆地生态系统的化学品风险评估。

在直接暴露在土壤基质的噬土无脊椎动物中,陆栖寡毛类对维持土壤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

陆栖寡毛类在土壤中生存,部分分布在土壤表面(特别是枯枝落叶层),它们通常是土壤中最丰富生 物量(biomass)的代表。

通过进行土壤生物扰动和被其他动物捕食,这类动物对其他生物如无脊椎动物 (捕食螨和甲虫)或脊椎类食肉动物(狐狸和海鸥)的生物利用度影响巨大。

实验室土壤毒性和生物富集性蚯蚓(LumbricidEarthwormEisenia fetida)和线蚓(Enchytraeid
要和有用的细节。

实践经验与土壤生物富集性研究和文献也是本标准的主要信息来源。

本标准 方法主要适用于易吸附于土壤的稳定、中性有机化学品。

本方法可能适用于土壤伴生物、稳定的金属有 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试验。

本方法也可应用于金属和其他微量元素。


SN/T4151-2015
化学品陆生寡毛类的生物蓄积试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寡毛类的生物蓄积试验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有效性、试验方法、试验操作、数据和 报告。

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也可用于金属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生物蓄积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809一2008化学品蚯蚓急性霉性试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蓄积bioaccumulation 试验生物体(或特定组织)内某种受试物的浓度相对于试验介质中该物质浓度的增加。

3.2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试验生物体内或体表受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于周围介质中的受试物浓度,是由试验生物体单一的 从周围介质中吸收受试物而产生的结果(如通过体表吸收和吞咽土壤吸收)。

3.3 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 试验生物体内或体表受试物浓度的增加,相对于食物或其捕食物中的受试物浓度,主要是由试验生 物体从被污染食物或其捕食物中吸收受试物而产生的结果。

生物放大可导致受试物在食物链中的转移 和蓄积。

3.4 消除elimination 受试物在试验生物体(或特定组织)中主动或被动的损失过程,与受试物在周围介质中的存在与否 无关。

3.5 生物蓄积因子bioaccumulation f...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