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标
T/QGCMLXXXX-2025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Equipment of GeologicalDisasters
(征求意见稿)
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 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原则5总体要求,6系统架构要求7功能要求.8功能模块,9性能要求10安全要求.11运维管理要求附录A(规范性) 预警处理操作程序
前言
起草.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技术要求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总体要求、系统架构要求、功能要求、功能模块、性能要求、安全要求、运维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的运行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8827.1-2012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32366-2015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GB/T33474-2016信息技术传感器网络术语DZ/T0439-202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检测技术要求DZ/T0442-202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库建设规范 DZ/T0460-2023地质灾害自动化仪器监测预警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33474、DZ/T0439、DZ/T0442、DZ/T046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基本原则
4.1科学性原则
平台的设计与建设应遵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预警预报科学合理.
4.2实用性原则
平台功能应紧密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需求,操作简便、界面友好,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公众提供实用有效的服务.
4.3可靠性原则
运行,数据传输准确无误,预警信息及时发布. 平台应具备稳定可靠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通信网络,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能够持续正常
4.4开放性原则
平台应采用开放的体系架构和标准接口,支持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互,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和升级,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
4.5安全性原则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募改和非法访问,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总体要求
5.1所选监测设备应符合DZ/T0439-2023等相关标准要求,具有良好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野外恶劣环境条件.
5.2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设监测点,确保能够全面、准确 地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
5.3数据库设计应符合DZ/T0442-2023等相关标准要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需求.
5.4根据数据量大小和访问频率,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方式,包括磁盘存储、磁带存储、云存储等.数据存储应具备余备份机制,防止数据丢失.可采用异地备份、多副本存储等方式,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对备份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
6系统架构要求
6.1设计要求
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各层之间通过标准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和功能协同.总体架构符合图1内容.
图1总体框架图
6.2感知层
由各类地质灾害监测传感器组成,负责实时采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相关数据.由布置在监测区域的北斗GNSS差分监测站、南量计、视频监控组成,主要作用是采集表面位移监测点的三维坐标数据、位移监测数据、降雨量数据、视频现场情况,传感器之间的互感知、协同工作.
6.3网络层
传感器与控制中心通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通讯方式,根据项目现场的实际工况,本项目监测拟采用4G方式进行综合数据传输.
6.4数据层
建设北斗数据库、雨量数据库、视频数据库,形成数据资源池,提供数据整合交换、大数据存储、数据资源管理、数据管理处理分析服务,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支撑.
6.5应用层